http://www.piaojia.cn/jingdian/youjishow.asp?id=250378
圍垅屋的形成
作為客家文化的化身,客家圍樓以其獨特的物質文明形式演繹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由于自然地理和社會人文地理背景之差異,不同地域客家人的居住模式也不盡相同。客家民居主要有贛南的圍屋、閩西的土樓和粵東的圍垅屋三大典型代表。從客家搖籃贛南的土圍子,客家祖地閩西的土樓,到客都梅州的圍垅屋,客家建筑的形態(tài)有著顯著的、階段性的演變過程?!吨袊窬咏ㄖ芬粫敱M論述贛閩粵邊客家民居演變的主要線索:“贛南雖有客家搖籃之譽,但因其敞開的北大門,很難首先孕育出具有客家民系獨特性的建筑文化來,也使唐宋以后才形成的客家民系難以在贛南得到自我完善和蓬勃發(fā)展,而閩西、粵東因其相對落后脆弱的土著文明和幾乎封閉隔絕的自然環(huán)境,便成了客家民系安定發(fā)展、壯大,圍樓文化發(fā)育成長的溫床” ,“北宋后隨著客家民系在贛南、閩西的誕生,其民居形式也相繼定型……具有當時中原文化特色的組合式民居,也首先在這里形成。后因贛南地理上更易受不斷發(fā)展的中原文化的影響,故這種早期民居形式到民清時也起了變化。而閩西則基本上沒受什么影響,仍保持自己的風格,部分民系的遷徙、環(huán)境的改變,相繼演化出土樓、為垅屋、圍屋等民居形式,體現(xiàn)出一脈相承的結果”。①
作為世界客都的梅州,其客家民居建筑圍垅屋在形式上古樸嚴密、雄偉美觀,類型豐富多樣,集閩、贛客家圍樓之大成,又獨具個性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一、為適應當?shù)氐牡乩須夂蚝妥匀画h(huán)境進行適應性改造;二、從簡陋、單一,向復雜、成熟的功能演變;三、從封閉的圓形圍合轉型為開放的“U”型布局;四、由防御性的生存需求趨于宜居追求生活的審美;四、風水理論及其實踐加以精細深化;五、中西合璧,吸收外來多元文化和先進技術。
粵東客家民居歷經(jīng)發(fā)展演變,現(xiàn)存主要有門堂屋、杠屋、圍屋(當?shù)胤Q為圍垅屋)等形態(tài)。其中圍屋又有方圍、圓圍、半圓圍、八卦圍等形式。
梅州下轄梅江區(qū)、梅縣、蕉嶺、大埔、豐順、五華、興寧、平遠共六縣一市一區(qū),均為純客縣??图颐裣底詈笮纬煞€(wěn)定與此,并以此為中心形成客家腹地。
圍垅屋作為粵東客家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集居式住宅,是梅州客家地區(qū)傳統(tǒng)民居的主要形式(見圖1)。有學人將其與北京“四合院”、陜西“窯洞”、廣西“欄桿式”,以及云南的“一顆印”并稱為代表漢民族民居特色的五大建筑形式。
梅州地區(qū)圍垅屋是粵東客家地區(qū)最有代表性客家民居。建于山坡上,中軸對稱,主次有序,以廳堂為中心組織院落,前半部是堂屋和橫屋組成的合院建筑,后半部是半圓形的圍屋,可以不斷擴建發(fā)展為多圍垅以適應大家族聚居要求,屋前有坪塘空間,包括蓄水的半月池,以及門前長方形廣場,因可以打場曬谷,故稱為禾坪;屋后圍垅與堂屋之間有半圓形場地“花胎”。平面布局各部分前后呼應,一氣呵成;整體造型前低后高的態(tài)勢,莊重威嚴;內(nèi)部空間形成祠堂居中,住屋圍合的序列空間,井然有序(見圖2)。
圍垅屋是客家民居發(fā)展的里程碑,是客家人自中原、贛南、閩西至粵東遷徙過程中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和思想文化的結晶。通廊式的方、圓圍樓的第一層都是廚房,二樓是倉庫,三樓以上才是住房,有利有弊。圍垅屋將廚房移到后面的化胎圍攏上,把住房放在前邊的堂橫屋上。這實際上將方圓圍樓中間分割,下層放在后面,上層放在前面,加上禾坪和池塘,互相合理搭配,使生活起居更為舒適方便。在粵北翁源江尾鎮(zhèn)南塘,發(fā)現(xiàn)了始建于明代、重建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沈氏開基長安圍。這是一座橢圓形單層圍屋,里面包圍著四堂屋(三天井)。據(jù)說,沈氏祖先從福建瓦子坪遷來,在此山水宜人的湖心壩建起“九廳十二井”的圍樓,往后沈氏子孫在附近連續(xù)建了20余座不同形式的客家圍樓。翁源沈氏的橢圓型圍垅屋,明顯帶有脫胎于方、圓圍樓的痕跡,其古老性和一致性,似可看作自方形和圓形圍樓向圍垅屋過渡的形態(tài)。②創(chuàng)造圍垅屋的主人,就是宋元時期第三次南遷至粵東地區(qū)客家的后代(圍垅屋大規(guī)模修建年代當在明朝)。他們帶著中原府第式和贛、閩地區(qū)方、圓圍樓的成熟的建筑技術,進而創(chuàng)新出圍垅屋的建筑方法,它在平面結構上吸收了中原府第式房屋與塢堡壁壘,以及福建江西的方形圍樓與圓形圍樓的精華,根據(jù)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人文條件進行適應性改造糅合。至此逐漸形成了客家圍自方而圓、自高而低的圍垅屋形制。
作為一種地域性特色顯著的大地文化景觀,圍垅屋在自身的形式演化過程中,呈現(xiàn)出豐富而獨特的內(nèi)涵,其意義已不僅僅意味著建筑,更多的,我們可以從生態(tài)自然和社會人文兩個層面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
圍垅屋營建的自然風水觀
客家文化講究風水的傳統(tǒng)可追溯至中原,早在西周已在《尚書·召詔序》記載曰:成王在豐,欲宅洛陽,使召公先相宅”,即周成王在陜西的都城豐京(今西安)市郊時籌劃在河南洛陽建另都城,請周召公先行看風水。西周還有有關相陰宅,《考經(jīng)·喪親》中說:“卜其宅兆而厝之”。
風水之術在明清時期達于興盛,證以堪輿術書多為明清人士所著,當可推論之。風水術最盛是在贛南,由著名的楊救貧風水大師帶來,但日后梅州圍垅屋在風水術上更為豐富、完善。從現(xiàn)有研究成果看,“風水術在唐朝末年,隨著客家先民的南遷而傳入客家地區(qū)的贛南。之后,客家先民繼續(xù)南遷,風水文化在粵東北客家區(qū)域的興起當在宋元之際”③,在粵東北地區(qū),風水文化的實踐進一步拓展深化,其運用更為廣泛和細致。
風水理論植根于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居住觀,是人居環(huán)境物質要素與精神要素多樣功能的綜和體現(xiàn)??图胰苏x擇與營建有諸多講究:如五位四靈的環(huán)境模式、負陰抱陽的建筑選址和體宜因借的建筑理念等。這些思想的形成,有著廣泛深刻的自然、社會背景。
從自然生態(tài)的角度看,客家人地區(qū)多偏于內(nèi)陸山區(qū),多從事農(nóng)耕,而沿海通商口岸多為廣府人、潮汕人所控制。因此客家村莊基本上是一種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社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土地形成緊密不可分的關系,對土地也產(chǎn)生安土重遷的的情結。而另一方面,粵東地區(qū)多山而盆地小,地理條件復雜,崇山峻嶺,溪谷滿布的地形促成了風水尋龍點穴理論的進一步實踐,適應并滿足了本地客家居民的開荒生存、優(yōu)化環(huán)境的需要。從文化生態(tài)的角度看,閩西與粵東一帶地形復雜,客家人自中原數(shù)次大遷徙,當他們定居后,飽經(jīng)磨難之后,秉承耕讀傳家之精神,為求功名利祿以出人頭地,故而風水之說特別深入人心。梅州地區(qū)的客家人與當?shù)赝林嗽谌诤现懈偁帲匾曪L水以求人才出脫,當屬合理之說。
自然風水理念,賦予自然以文化象征意義,將其引入建筑空間。這種將自然與人文兩個系統(tǒng)相融合的做法,在梅州的圍垅屋的營建中體現(xiàn)得比閩、贛客家民居更為深入細致:宅基選址,整體形態(tài),乃至具體的建筑形制、楹聯(lián)、裝飾等均有其微妙講究的選擇取向。
1、從建筑的自然選址看。
同其他客家聚居原形的民居建筑一樣,梅州地區(qū)的圍垅屋充分重點考慮了地質、水文、氣候等自然地理條件,是否宜居。因圍合聚居的獨立封閉性,建筑的規(guī)模、定位、定向、選址及其形態(tài)構成主要受自然環(huán)境的制約,此種聚居形式基本無需考慮一般意義上村落布置的街道關系和建筑關系等問題。故而圍垅屋與自然環(huán)境水乳交融,呈直接對話的互動關系。“山管人丁水管財”,長期的耕山生活積淀了厚重的大山文化,梅州客家人的宅居選址自然流露出寄予山水的文化情節(jié)和精神寄托,并在長期的傳承總結過程中,形成了既具傳統(tǒng)風水觀念,又有地方色彩的建筑選址和營建思想。
除圓樓因為圓形而無朝向之說外,客家傳統(tǒng)民居大都坐北面南,圍垅屋如梅縣德馨堂、興寧葉堂千傾堂、豐順豐良鎮(zhèn)鄒家圍等均為此例,其余則多面東南和東,如五華縣下壩“忠厚傳家”面向東南,均視其所處地理位置的地形、山水特征而定。梅州的圍垅屋屋前有半月形水塘,屋后種植有封圍樹(也稱風水林),不僅美化環(huán)境、調節(jié)局部氣候,還可增加經(jīng)濟收入。
事實上,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模式,在怡景怡情的同時,還營造了祛邪、避兇、造勢的理想環(huán)境,某種意義上有其充分的科學合理性:山麓可以避免寒潮、山洪等自然災害和盜匪侵犯的人為災害,水作為人居環(huán)境中重要的生活要素,可滿足降溫保濕、防火減災、灌溉洗滌、乃至養(yǎng)殖積肥等綜合利用的要求。
2、從建筑的具體形制看。
在避開農(nóng)田的前提下,圍垅結合山地地形,形成前低后高的態(tài)勢,因其外形中部圓弧突出,兩側橫屋平直順延,遠望其形式酷似一張“太師椅”。傳統(tǒng)風水理論十分忌諱“前高后低”的格局,而這種“太師椅”式的整體態(tài)勢,威嚴、穩(wěn)固,同時更是步步高升、長幼有序的話語表述(見圖3)。
有學者將圍垅屋視作一個小宇宙,也即太極,龍廳化胎與月池為兩極,而化胎則是整個家族生生不息,不斷繁衍發(fā)展之地。它泥土朝天,不加任何裝飾鋪設,主壁上設有“神龍伯公”的牌位,是全宅至關重要的風水要津,不可侵犯損壞。所謂化胎,含有“地勢至此,變化胎息”的胎息之意,另據(jù)部分學者的研究表明,曲面隆起的半圓形坡地,象征女性母體的下腹,兩側的護屋相當于兩腿,而伯公石的位置象征陰門,“化胎”便指胎內(nèi)抑或子宮,這些象征意義體現(xiàn)了中國人地母崇拜的思想。
在圍垅屋的建造中,風水觀念還多有其他體現(xiàn)。如在門的朝向選擇方面,會綜合考慮風水先生的推算引導以及門外的山水景觀、道路建筑情況,有意避開形態(tài)詭異、不祥的景觀要素,轉向于植物茂盛、山體穩(wěn)健的佳境,務求避兇趨吉。如丘逢甲故居培遠堂楹聯(lián)“西枕廬峰東朝玉筆”,所提到的“玉筆”,就是指大門所朝向的形似玉筆的山體。
再如水有聚氣,聚財之說。屋前半月形水塘除滿足日常務農(nóng)、生活排水之用外,更具有財源興旺等精神寄托(見圖4)。與之相關的排水系統(tǒng),亦有講究。圍內(nèi)的排水設施是相當完善的,首先,圍垅屋天井院落中鑿有凹槽,由四周屋頂而來的雨水可經(jīng)此匯聚,有“財源四方”之說。然后經(jīng)雕鑿成金錢狀的排水孔,通過縱橫交錯的明溝與暗溝,和生活污水一道排入屋前的月池?;蛎骰虬档乃疁希裱?#8220;不直出,不橫出,不后出,不多端出,不穿廳過房,要向前曲折如蛇、繞彎轉,緩緩暗泄出去”的原則。因為,出水直走,會導致財氣外流,只有迂回曲折,方可蓄財;另一方面,這也是客家文化含蓄、內(nèi)斂心態(tài)的直觀反映。此外,天井的運用,既可滿足生活通風采光之用,又具吐故納新、藏風聚氣之效(見圖5)。以上做法,將自然因素納入建筑空間體系,體現(xiàn)了客家人精神文化下的景觀特質。
3、從建筑的選材與建造看。
在選材方面,有生態(tài)建筑的特點。傳統(tǒng)圍垅屋的建筑用材多為石灰、沙、黃泥、木材、石材等,舊樓若拆除重建原有墻土可以回收利用,由于建筑結構的屋架通風良好,木構件較少毀朽,也可以再次使用,建筑垃圾的避免有利于生態(tài)保護。而且建筑施工難度不大,多安排在干燥的冬季進行,避開農(nóng)忙時節(jié),可集中人力共同參與。
在建屋過程中,梅州各縣的民間建屋頗有講究,傳統(tǒng)的風水堪輿思想貫穿始終,流傳著屋場地“安符師”儀式;“放水”儀式(即前文提到的正屋堂埋地下排水溝);安大門儀式、“上梁”儀式以及“落新屋”儀式等習俗。其中上梁常和“落新屋”以及其他喜事一起合辦,以示隆重。
所謂上梁,就是擇吉日良辰,將正屋上廳棟下面垂直一市尺粗的單獨一根木桁(即梁樹),經(jīng)過隆重儀式,從地面上升到規(guī)定位置安放的做法。適時屋主必會大擺宴席,舉行祭拜“符師”(修筑新屋時設立的“楊公先師神位”)和“祭梁”儀式。風水師也即客家人所說的地理先生會負責整個過程的司儀。在符師前禱告祈求之后,伴隨著“上梁”口訣,大放鞭炮,梁樹在建屋師傅的操持下,平穩(wěn)上升,最終安放固定。
從開始的風水屋地的選擇,到建屋過程中的一系列慶典儀式,乃至以后每年梁樹掛燈的“上燈”習俗,無不寄寓著梅州客家人祈求風水上乘,屋場庇佑,世代幸福的美好愿望。
圍攏屋的社會人文品格
1、生活模式與建筑形制
建筑形態(tài)的變遷源自于生活需求的變化。時至今日,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方式雖已逐漸滲入客家地區(qū),然而,深入山區(qū),我們?nèi)钥梢姷筋H具規(guī)模的傳統(tǒng)聚居形式。
客家聚居建筑在建筑理念和空間構成等方面具有諸多共性特征,如向心圍合、獨立排他、整體有序等。江西的方樓即圍子,在粵北常稱為碉樓,多建造于匪盜較多的山區(qū),防衛(wèi)特征顯著。福建客家土樓有圓、方、五鳳、橢圓、八卦、馬蹄及環(huán)形各種類型。④多呈方形或圓形的規(guī)整平面形式,層數(shù)2層以上,多為3-5層。以上兩種形式堡壘式的外觀、厚重的墻體、嚴密的保安措施,適應了當?shù)氐纳鐣娴默F(xiàn)實狀況。而圍垅屋則一般為單層、雙層,主要因為防衛(wèi)功能要求降低,而生活功能要求提高。
首先,從整體平面布局看其聚族而居的形式。
客家民居建筑具有規(guī)則對稱、獨立完整、向心統(tǒng)一等特性。它的空間組織體現(xiàn)出以祖堂為核心,親緣居住為紐帶的家族聚居的生活秩序。祖堂亦即祠堂,其至尊地位被視為首要。作為家族祖先的象征,它通過宗法禮制觀念形成對家族成員的凝聚力。祖宗神位陳列于內(nèi),世代子孫,四時朝拜,傳承先民公德,祈求庇佑福祉。
在傳統(tǒng)宗法社會中,社會的基本細胞是家,而家又是家族中的一份子。家族首先倡導家族的共同利益。⑤客家人一直保持著“合門百口……累世同堂”的大家族制度,數(shù)十人至數(shù)百人同居一屋,是極其普遍的現(xiàn)象。南宋時江西撫州金溪客家陸氏“其家累世義居”。“合門百口”(《宋史·儒林·陸九齡、陸九韶傳》)。“聚其族逾三千指,合而爨將二百年”(《鶴林玉露》丙編卷5)。所謂“義居”,就是不僅共居而且共財。當這個家族從外地遷徙到當?shù)刈鳛?#8220;客居”時,特別強調家族確保不受外侵,發(fā)展壯大,才能在當?shù)卦?p>村落小而散,圍垅屋大而聚 。圍垅屋突出了居室之間的和睦聯(lián)系。人際情感互助互利,群體利益和社會秩序圍繞家族展開。如各種生活信息的傳播主要靠面對面的口頭交流實現(xiàn),家族大事所有成員參與,具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圍垅屋具有家族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性,可以滿足人口增長的居住需求,根據(jù)實際情況加建。圍垅屋五鳳樓具有典型的后世擴植的特征,橫屋、圍垅部分的擴展,往往是經(jīng)幾代人才完成的。因為圍垅與橫屋相連,可以圍繞中軸不斷擴大橫數(shù)和圍數(shù)。因此圍垅五鳳樓一般都比無圍垅的五鳳樓要大。無圍垅的五鳳樓,通常房間數(shù)是30間左右,多橫數(shù)的也少有過百間的。有圍垅的五鳳樓則一般都有百間以上,多的可達三四百間,使更多代族人聚居在一起,從而減少了另建獨立祖祠的必要性,以祖祠為核心展開的住宅,更有團結聚族的功能。
梅州一些地區(qū)的圍屋在發(fā)展過程中還形成了以祖居的大屋為中心,交互分布若干圍屋的形式。在梅州興寧,就可見到六七個圍屋呈渦流卷繞態(tài)勢分布的情形,大小圍屋之間界線模糊,惟其中心的祖屋卻明確清晰。
仁厚溫公祠修建于明嘉靖19年(1540年),至今460余年,人們建造圍屋,仍然在環(huán)繞著第四圍垅的尺寸位置和形狀建造。其家族強大的向心力,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圍垅屋屋前的半月塘,在平面布局上與建筑本身相呼應,形成完整的圍合形式,另一方面,作為建筑外部空間的重要景觀要素,其鮮明的標志性又強化了人們的場所感和歸屬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