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 胡赳赳
中
的
生
僻
字
玉
器
闐 [ tián ]
解釋:充滿,賓客闐門,精氣闐溢的意思。和闐古稱“于闐”,意為“產(chǎn)玉石的地方”,清初改“于闐”為“和闐”,1959年“和闐”更名為“和田”。
瑁 [ mào ]
解釋:瑁是天子所執(zhí)的玉器。諸侯執(zhí)圭朝見天子,天子就用瑁作回復。因瑁在諸侯用圭之上,所以叫瑁,又叫瑁圭。瑁的形狀四寸見方,古代天子頒賜玉圭給諸侯,讓他們世代保存作為傳家寶物。諸侯執(zhí)圭來朝見天子,天子則執(zhí)瑁接見,表示對諸侯的信任與共勉。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 青玉瑁
笏 [ hù ]
解釋:古代大臣上朝拿著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
周朝以及后世統(tǒng)治者利用天帝崇拜(君權神授),極力宣稱自己是天帝的兒子,故稱天子,帝王手持玉笏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執(zhí)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zhí)竹木做的笏。
明代規(guī)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zhí)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zhí)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璜 [ huáng ]
解釋:古代的一種玉器,形狀象玉璧的一半,在新石器時代,玉璜一般是佩戴于胸頸部的裝飾品,具有象征身份地位的作用。商周時期,璜成為重要的禮器,《周禮》中說:“以玄璜禮北方”。古代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禮儀時作為禮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時以玄璜朝禮北方,也用來作裝飾品或作為貨幣,另外,古代一組佩玉中,系在每串最下端的玉稱為璜。
國家博物館藏 - 西周雙人首紋玉璜
琥 [ hǔ ]
解釋:音虎,雕成虎形的玉,古代作為一種禮器,在祭拜天地四方時以白琥朝禮西方。古代發(fā)兵使用的虎符也稱為琥。
國家博物館藏 - 商,武丁時期玉琥
釧 [ chuàn ]
解釋:釧來源于鐲,傳統(tǒng)腕飾,流行于全國各地。其多用金、銀、玉等制圓環(huán),束于臂腕間。漢代即有。幾個手鐲合并在一起,被名為“釧”,后來,通常將金銀條錘扁,盤繞成螺旋圈狀。臂釧的具體形制,兩千多年間變化不大。釧又叫“跳脫”。
甪端 [ lù duān ]
解釋:甪(lù)在《辭海》里的釋義:“角”字的變體與異讀。甪端(lù duān)是一種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獸,與麒麟相似,頭上一角,甪端據(jù)說能夠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而且只陪伴明君,專為英明帝王傳書護駕。寄寓了民眾的美好愿望和祈盼,期盼國泰民安、生活富裕、人世昌隆、人壽年豐。
故宮博物院藏 - 青玉甪端
彝 [ yí ]
解釋:彝是古代中國先民用于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有蓋,盛行于商代時期。
故宮博物院藏 - 白玉長方彝琰 [ yǎn ]
解釋:一種雕飾的玉名(通常形容美玉)。梁簡文帝《謝敕賚善勝威刀啟》:“冰鍔含彩,雕琰表飾。另外,上端斜削成尖銳形的九寸玉圭稱為琰圭。
簋 [ guǐ ]
解釋:簋guǐ,是古代中國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于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志性青銅器具之一。
國家博物館藏 - 玉谷紋雙獸耳簋
編輯 / 大奔
校對 / 全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