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邊界
ID:science-humanity
關注
第三章
從歷法演變看中華上下五千年
1、引子
2、中華上下五千年是不是真的?
3、天干地支知多少?
4、《詩經》應該怎樣讀?
5、《周髀算經》是什么意思?
6、24節(jié)氣來自農歷還是陽歷?
7、賈逵論歷
8、歷法疏密,驗在交食
9、宋和大明同時?這都哪跟哪?。?/span>
10、最后的輝煌
11、我們?yōu)槭裁床恢挥X就落后了
話
說黃帝是我中華民族的始祖,他率領部落與炎帝一起九戰(zhàn)蚩尤,終獲勝利,統(tǒng)一中原,因而我華夏兒女被稱為炎黃子孫。戰(zhàn)后,黃帝會合天下諸部落,在泰山之巔封禪,告祭天地,宣告自己是華夏的統(tǒng)治者。據(jù)各種史料記載,黃帝在位期間,各方面都貢獻很大,數(shù)字、衣服、醫(yī)藥、文字、音樂,人類早期文明能想到的幾乎全部附會到黃帝身上了。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相傳黃帝也曾制定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歷法——《黃帝歷》。
由于后世紀年往往按照君王的年號,中國歷史一直是一本糊涂賬,一直到明朝末年,我們的老熟人利瑪竇先生才考證出黃帝于公元前2697年登基。到了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孫中山宣布中華民國按照三種紀年:
1)公歷,即格里高利歷。
2) 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即中華民國元年。
3) 黃帝紀年,公元前2697年為黃帝紀年元年,1912年是黃帝紀年4609年。
這個黃帝紀年似乎有點復雜,其實也不難,把公歷紀年加上2698就是黃帝紀年,比如今年是2018年,2018+2698=4716,原來今年是黃帝紀年4716年,這數(shù)字是不是透出一股上下五千年的滄桑感?
▲上古時代無所不能的黃帝。
好了,這個數(shù)字顯然是后世“考證”出來的,并不是《黃帝歷》里的內容。事實上,現(xiàn)在并沒有流傳下來真實的《黃帝歷》,關于《黃帝歷》的所有信息都來自后世的典籍記載,可以想象,又會有一大波后世附會上去的東西,我們這里不管是否附會是否真實,只介紹一下主流流傳的《黃帝歷》里都有哪些東西。
首先,《黃帝歷》是一部基于太陽的歷法,這基本被公認,這反映出咱們四五千年前的祖先們已經從游牧民族“進化”成農耕民族。話說“歷”這個字最早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樣,而是“秝”,在我們老祖先的眼里,歷法就是指導農業(yè)生產的神器。
▲ 嘗百草的神農,也稱炎帝。他的名字代表當時已經進入農業(yè)社會。
《黃帝歷》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于它建立了一個“天干地支”的系統(tǒng),這是一個伴隨著中國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東西。所謂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我們在足球比賽(甲級聯(lián)賽)、疾?。ㄒ腋危?、化學物質(丙酮)、成績單(甲代表優(yōu)秀)等處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而地支則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們就更加熟悉了,十二生肖正來于此。
▲ 這套十二生肖郵票非常經典。
天干,顧名思義,將天比作一棵大樹,它就是天的“主干”。而關于它的來歷,則是有很多傳說。
有人說它來自人的十個手指頭,可能確實有些聯(lián)系吧,但解釋不了它為何把每個手指頭都編上不同的名稱。
有人則搬出中國遠古神話,上古天帝——俊——和天后羲和生了十個太陽,他們居住在東方大海里的扶桑樹下,每天輪流升上天空值日,照耀大地,這就是“旬”的來歷。他們認為,天干就是這十個太陽的名字。其實,這個神話傳說并不浪漫,大家都知道,后來這十個太陽搞惡作劇,一起上天,其中九個都被后羿射下來了,按照這個說法,就是不知道后羿給我們留下了哪個“天干”?
更有傳說黃帝苦戰(zhàn)蚩尤,不能得勝,于是上天降下十種兵器,是為“十天干”。這個說法也不入主流,相信的人較少。
▲ 站在扶桑樹旁的羲和(下)正在拉馬車的繩索,扶桑樹上有十只金烏鴉,這就是她的十個孩子——十個太陽。太陽也叫“金烏”。
還有一些“嚴謹”的外國學者則搬出甲骨文來,他們不承認更早的傳說,只相信商朝以后的歷史。他們觀察到商朝的國王名字都含“天干”,比如遷殷的“盤庚”,再比如紂王“帝辛”,因此推測商朝是一個“十大家族”的王國,各個家族輪流當國王。這顯然非常無知了,因為盤庚的爸爸叫祖丁,而并不是祖庚,紂王帝辛的爸爸也叫作帝乙,并不是“辛拉面”家族的人。
看來,商代國君用天干給孩子們起名,說明天干可能出現(xiàn)于更早的時代。
▲ 商紂王名叫:帝辛。
比較讓人信服的是“天干”來自《黃帝歷》之前更早更粗糙的中國遠古歷法,那要上溯到結繩記事的年代。我們的老祖先最早用五根繩子記日子,每根代表73天,后來演化為五行;每根繩子的中間打結,總共分為10部分,這就是“十天干”的來歷。
結繩畢竟難以保存,正當大家對此將信將疑的時候,1978年,考古學家們在山西襄汾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型城市遺址,根據(jù)碳14測年,確定這是堯的都城。
▲ 堯都觀象臺的復原物。
2003-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幾位專家一起來到“堯都”,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老的觀象臺,該觀象臺呈半圓形平臺,有三個圈層的夯土結構,第一圈的半徑大約18米,第二圈大約有24米,第三圈大約為50米。第一圈內有13座土柱,呈扇狀輻射排列。這13座土柱恰好形成12道縫,1號縫作用未知,2號縫恰好正對冬至的日出點,12號縫正對夏至日出點。太陽的日出點在地平線上不斷移動,但始終在2號縫和12號縫之間游移,中間的3-11號共9道縫恰好把日出點的區(qū)間分為10份,每年的上下半年,太陽日出點經過這9道縫各兩次。
考古專家認為:太陽每年共經過20次縫,說明當時有20個節(jié)氣,每個月兩個節(jié)氣,因此當時的歷法是一種《十月歷》,每月36天,這是一種純粹的太陽歷。
這套《十月歷》似乎還流傳了下來,直到今天,彝族和傣族至今仍然在使用《十月歷》。
▲ 堯都觀象臺的復原物。
這種十月歷在《管子*五行》里也能找到一些線索。
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說明上古三代確實有將一年分成五部分、每部分72天的習慣,多出來5-6天過年。
▲ 《管子》相傳為管仲所作,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
至于地支的來歷,有人認為那來自黃道十二星座。其實星座起源于古巴比倫文明,大約公元前2000年-前1500年左右,巴比倫人已經學會將周天分為360°,1°分為60′,1′分為60″,一直沿用至今。巴比倫人還將太陽在天空的運行路徑——黃道——分為12等分,每部分屬于一個星座管轄,這就是黃道十二宮,我們現(xiàn)在的新新人類也是如數(shù)家珍:
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
獅子座、處女座、天秤座、天蝎座、
人馬座、摩羯座、水瓶座、雙魚座。
十二地支也好,后來演化出的十二生肖也好,跟黃道十二宮搭上聯(lián)系貌似有點牽強。
▲ 公元6世紀的馬賽克,描述了黃道十二星座,充滿了古典希臘風格和拜占庭風格。
還有一種說法,十二地支來自木星。
中國古代,木星又稱歲星,這是太陽系里最大的一顆行星,也是天空中除了金星以外最明亮的一顆星。因為它的公轉周期是11.86年,接近12年,因此也把周天劃分為12等分,每12年一個輪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種紀年方法很普遍,稱為“歲星紀年法”。據(jù)郭沫若考證,“歲星紀年法”并非土生土長,也是來自古巴比倫歷法。
▲木星(左)和月亮(右)同時出現(xiàn)在天空,對比一下它們的亮度?
然而,木星公轉周期11.86年和12年相比,畢竟誤差偏大,經過漫長的歷史年代,難免跑偏,中國占星學家發(fā)現(xiàn)太歲紀年“百四十四歲而超一辰”,也就是說每過144年就會多出一年,這叫做“超辰”,這種“歲星紀年法”在歷史上不是主流。司馬光每每在《資治通鑒》里使用“歲星紀年法”,只能解釋為在皇帝面前裝逼了。
▲ 木星繞太陽一周,地球繞太陽11.86周。
十二地支和神話也搭得上話,話說帝俊除了羲和以外還有一個老婆,名叫常羲,又稱常儀,號稱“月母”,她生了十二個月亮,每個朔望月輪流出現(xiàn),十二地支就是這些月亮的名字。
▲ 常羲和她的十二個月亮孩子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