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22日 作者:金一寧
湖北省博物館是全國首批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出土木漆器保護重點科研基地,主要承擔著湖北全省文物的收藏、保管、保護、陳列展覽及藏品的研究工作。
博物館位于武昌東湖之濱,現(xiàn)有建筑面積9600平方米。館區(qū)內(nèi)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鐘館等仿古建筑三足鼎立,構(gòu)成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傮w布局高度體現(xiàn)了楚國建筑的中軸對稱、“一臺一殿”、“多臺成組”的高臺建筑布局格式。整個建筑風格突出了楚國多層寬屋檐、大坡式屋頂?shù)瘸浇ㄖ攸c。一走進湖北省博物館大門,楚風楚韻撲面而來。
作為楚國舊地,湖北省博物館的收藏楚國文物數(shù)量眾多,但是館藏精品,卻并不以楚國文物為主。
【鄖縣人頭骨化石】
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鄖縣發(fā)現(xiàn)古人類牙齒化石。1989年又發(fā)現(xiàn)一具人類頭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考古發(fā)掘,又發(fā)現(xiàn)一具頭骨化石。兩具頭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腦顱和基本完整的面顱,第二具更為完整,根據(jù)頭骨特征,屬于直立人類型,定名為“鄖縣直立人”,簡稱鄖縣人。根據(jù)古地磁法測定,化石大致距今80萬年至90萬年。
鄖縣人化石及其文化的發(fā)現(xiàn),對人類進化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鄖縣人的年代非常古老,甚至與藍田人的年代相當,但鄖縣人化石體質(zhì)上卻顯示出許多早期智人的特征,從而對直立人與早期智人的發(fā)展關(guān)系以及南北文化關(guān)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曾侯乙編鐘】
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為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shù)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曾侯乙,姓姬名乙。是戰(zhàn)國時代曾國(今湖北隨州棗陽一帶)一個名叫“乙”的諸侯。曾侯乙墓是大型木槨墓,共出土遺物15404件,可分為青銅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金器、玉器、漆木器、竹器等八大類。出土物數(shù)量眾多、規(guī)模宏大,為中國發(fā)掘的同類墓葬中所罕見。
曾侯乙編鐘自出土以來一共奏響過三次,分別是1978年8月1日,首次演奏。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進京演奏。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鐘。
【越王勾踐劍】
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劍長55.7厘米,柄長8.4厘米,劍寬 4.6厘米,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nèi)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guī)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nèi)凹。莖上兩道凸箍,圓首飾同心圓紋。劍上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鳩淺”就是這位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名字。而這把劍就是這位春秋霸主的王者之劍。(事兒君插話,吳王叫什么,那位回答,吳王叫和驢,囧~~~)
越王勾踐劍雖然是越國的重器,卻出土在楚國的貴族墓中,專家對此的推測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嫁妝說,勾踐曾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因此,這柄寶劍很可能作為嫁女時的禮品到了楚國,后來,楚王又把它賜給了某一個貴族,于是成了這位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另一種意見是戰(zhàn)利品,即公元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出兵越國時楚軍繳獲了此劍,帶回了楚國,最終成了隨葬品。
【元青花四愛梅瓶】
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鐘祥市明代郢靖王墓。梅瓶高38.7、口徑6.4、底徑13厘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艷麗,是罕見的經(jīng)科學發(fā)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
郢靖王墓屬明代帝王等級墓葬,位于鐘祥市九里回族鄉(xiāng)三岔河村四組皇城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十三子郢靖王朱棟和其妃郭氏的合葬墓。據(jù)史料記載,該墓建有紅城墻一百二十七丈,大殿七間,各類廂房三十座,地面建筑十分宏偉。但1937年遭侵華日軍破壞,地面建筑損毀殆盡。由于墓葬文物價值連城,郢靖王墓一直是盜墓賊覬覦的對象。自1999年以來,該墓連續(xù)七次被炸盜未遂,盜洞最深達8米,其中二次炸穿地宮頂,地宮受損嚴重,墓室內(nèi)文物保護環(huán)境遭到極大破壞。為此,湖北省文物局2005年12月開始對墓葬進行搶救性發(fā)掘,四愛梅瓶即是在這次挖掘中出土的。
【鹿角立鶴】
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器物為青銅鑄制,通高143.5厘米,寬38.4厘米。鶴引頸昂首佇立,嘴尖上翹呈鉤形,長頸,拱背,垂尾,兩翅展開作輕拍狀,兩長腿粗壯有力,立于長方形座板之上。鶴頭兩側(cè)插有兩支銅質(zhì)鹿角,向上呈圓弧狀。鹿角與鶴的頭、頸部有錯金云紋、三角云紋和圓圈紋;腹背飾羽毛狀紋;翅上鑄浮雕的蟠螭紋。鶴嘴右側(cè)有銘文一行7字:“曾侯乙作持用終”。全器分節(jié)鑄造拼裝而成。
鹿角立鶴是一件奇異的古代藝術(shù)極品,頭有鹿角,身為鶴身,是古人想象中的吉祥物。而作為一種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異獸,其更主要的在此墓穴中擔任一種守護神獸的角色。也是楚文化中浪漫主義特色的典型代表。
鹿角立鶴現(xiàn)在也是其出土地湖北隨州市的市標。
【虎座鳥架鼓】
2000年2月,湖北省荊州市天星觀二號墓出土?;⒆B架鼓是一件東周時期的漆器,具有濃厚的楚文化特色。兩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鳴鳳,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面大鼓用紅繩帶懸于鳳冠之上。通體髹黑漆為地,以紅、黃、金、藍等色繪出虎斑紋和鳳的羽毛。
全器造型逼真,彩繪絢麗輝煌,既是鼓樂,也是藝術(shù)佳作。值得指出的是,在這一鳳與虎的組合形象中,鳳高大軒昂,傲視蒼穹,虎卻矮小瑟縮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鳴鳳、向往安詳?shù)囊庾R和征服猛獸、不畏強暴的精神。
【彩繪樂舞圖鴛鴦形漆盒】
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長20.1厘米,寬12.5厘米,高16.5厘米,形如一鴛鴦,頸下有一圓形榫頭,嵌入器身頸部的卯孔內(nèi),使頭可以自由旋轉(zhuǎn)。器身肥碩,由兩半膠合而成,內(nèi)部挖空,背上有一長方形孔,承一長方形浮雕夔龍蓋。翅膀微上翹,尾部平伸,足作蜷曲狀。全身以黑漆為地,施以艷麗的鱗紋、鋸齒紋、菱格紋等。
器腹右側(cè)繪擊鼓圖,以獸為鼓座,上立建鼓,一旁繪一獸拿兩個鼓槌正擊鼓,另一旁繪一高大佩劍武士,正隨著鼓聲翩翩起舞。器腹左側(cè)繪撞鐘圖,以兩鳥為立柱,立柱分上下兩層,上掛兩鐘,下懸二磬,旁有一似人似鳥的樂師,拿著撞鐘棒正在撞鐘。此圖為研究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的資料。
湖北省博物館的具體地址在武漢市武昌區(qū)東湖路156號,毗鄰風景優(yōu)美的東湖和武大。筆者認為是到武漢旅游必去的地方。去的話也不用打車去,湖北省博物館交通便利,館門前公交車很多,去參觀博物館之前先體驗一下全國最快、如同賽車的武漢公交也是不錯的體驗。抵達的時間會遠早于電子地圖上給出的參考時間的。(哈哈,坐過武漢公交車的人表示秒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