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侯墓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就目前所知,藏于公私各家的晉侯墓群青銅器共有400余件,其中禮樂之器占絕大部分,約300件左右。在這些青銅器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出現(xiàn)了一些前所未見的的器型,這是晉侯墓群出土青銅器的第一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是青銅器的銘文極為豐富;第四個特點是繁縟與簡樸并存。 其中部分精品介紹 :
1.晉侯溫鼎
高23.7cm 16.4cm。
1992年晉侯墓地13號墓出土。
方折沿,腹略鼓,附耳,卷尾鳥形扁足,扁足間連鑄有圓形托盤,盤底有3個十字形鏤孔??谘叵掠幸恢?組相對的回首龍紋,這是西周穆,恭時期較流行的一種龍紋形式,與該墓的時代也是相符。器腹內(nèi)壁鑄有銘文5字,記晉侯作此鼎。從其形制看,它應(yīng)該是一件可以在托盤中加炭保溫的溫鼎,托盤中鏤孔用于通風(fēng),去灰。根據(jù)現(xiàn)有考古資料,溫鼎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晚期,1989年江西省新干縣大洋洲出土一件方鼎,器腹分為兩層,下層 有一扇可以翻啟的小門,應(yīng)該是最早的溫鼎。西周早期以后,溫鼎出土稍多,但扁足溫鼎的器腹,一般是淺腹圜底的式樣,晉侯墓出土的這件溫鼎器腹較深是扁足溫鼎中的一種新式樣。
2.鱗紋匜
高14.2cm,長31.8cm。
1994年晉侯墓地102號墓出土。
寬流微昂,瓢行器腹,圜底,獸首銜沿鏨,4個獸蹄形扁足??谘叵掠幸恢荀[紋,腹壁為橫條溝紋,四足粗壯,足根部有羽狀紋。
3.獸面紋鬲
高16.6cm,口徑17cm 。
1994年晉侯墓地91號墓出土。
這件鬲較明顯地表現(xiàn)出西周中期以來青銅體制發(fā)展變化的特點,器行已由西周中期以前敞口,深腹,分檔弧度較大的式樣,變化為平沿,束頸,附耳,鼓腹,前弧檔,短柱足的式樣。這件鬲還保留了以前鬲有雙耳的做法,表明它尚屬一種過渡的形式,后這種形制無耳的鬲形器的通常式樣,一直行用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鬲的腹飾三組獸面紋,每組獸面紋中間有一道月牙形棱脊。獸面紋已呈蛻化變形的趨勢,除目外,其余部位多不可祥辨,這也是西周中期以后,青銅器紋飾上出現(xiàn)變形,抽象化趨勢的一種表現(xiàn)。
4.獸面紋鐃(圖四)
高19.2cm,舞縱7.9cm,舞橫10.8cm,鼓間9.3cm,銑間13.4cm。
1993年晉侯墓地64號墓出土。
口凹,銑尖,甬較短中空,與鉦腔相通,與常見的鐃不同的是,此鐃的甬部四等分,設(shè)四道扁平的棱脊,這在青銅鐃中非常罕見。鐃的鼓部飾獸面紋,舞部飾單線的云紋,棱脊上也飾云紋。鐃是商代晚期常見的青銅打擊樂器,在西周時期墓葬中極少發(fā)現(xiàn)。除這座墓出土1件鐃外,數(shù)年前在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發(fā)掘的西周晚期虢季墓中也出土1件獸面紋鐃。值得注意的是,虢季墓與鐃一起出土也有8件一套編鐘,這與64號墓鐃與8件一套的編鐘組合是一致的。這表明在西周晚期的諸侯墓葬中,隨葬的青銅樂器以一件鐃和8件鐘為其組合形式,對研究古代音樂史和青銅樂器的組合,以及隨葬制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xué)價值。
5.繩紋雙耳罐
高14.5cm,口徑10.7cm 。
2000年晉侯墓地113號墓出土。
敞口高領(lǐng),束井斜肩,折腹下收,平底,繩索行雙折耳,腹部紋繩紋一周 。此罐形制在青銅器中首見,相似的陶雙耳罐,在甘肅,青海等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如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遺址中卻有較多的出現(xiàn)。這件青銅雙耳罐應(yīng)該不是中原地區(qū)的制品,它可能是西北區(qū)羌戎的遺物。雙耳罐在晉侯墓地的出土,表明晉國早期就與外族有著比較廣泛的交往。
6.晉侯丵丮盨
高22.2cm,口縱20cm,口橫26.7cm 。
上海博物館藏。
器,蓋相合作長橢圓形,附耳,耳與器身有兩根小橫梁相連接。蓋鈕作4個扁圓環(huán)形,每個鈕上飾4條單線勾勒的龍紋。四足作蹲式人形,手臂上舉,五指甚長,以手托頭負起盨身。人作巨目高鼻闊嘴,唇上有數(shù)個陰刻圓點以表示胡須,雙耳有穿有環(huán)的痕跡,足登平底翹頭靴。此盨的形制僅此一件。蓋頂飾張口吐舌的S形兩頭龍紋,蓋沿及口沿飾一周鱗紋,余作橫條溝紋。晉侯墓地1號墓中出土有一塊青銅容器的殘片,其紋飾和銘文與這件盨的蓋頂紋飾和銘文相同,故這件盨非??赡艹鲎杂?號墓。
7.鳥蓋人足盉
高34.6厘米
1993年晉侯墓地31號墓出土
扁橢圓體曲流行盉,頂有長方形口,口沿外移,上為圓雕的振翅鳥行蓋,以熊形鏈與器相連。器前有昂首曲頸的龍首形流,后為獸首形銴。器足為兩個裸體的半蹲人形,身前傾,背負器身,形象極其生動,非常逼真?zhèn)魃竦乇憩F(xiàn)出這兩人負重時的姿態(tài)。盉身兩側(cè)飾三周圓形紋飾,中間是蜷曲的團龍紋,其次是一周鱗紋,外全是斜角云紋。盉身上部飾體軀相交的龍紋,有細雷紋為地,兩側(cè)為鱗紋。這件盉造型別致,構(gòu)思奇特。
8.晉侯 壺
高68.8cm,口縱18cm,口橫22.8cm。
1992年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
晉侯 壺共兩件,形制,紋飾,銘文均相同。壺作假蓋形長頸垂腹橢方形,從外形看,壺蓋似乎與常見的子口內(nèi)插的壺蓋相同,實際不然,其壺口開在四周圍以鏤空波曲形華冠之中。蓋為平蓋,上有山形鏤空捉手。雙耳作象首形,其上揚的長鼻又做成曲形的龍形,耳內(nèi)各套一環(huán)。蓋面飾體軀交纏的吐舌龍紋,口下和圈足飾獸目交連紋,頸部飾波曲紋,腰橫一道鱗紋,腹部以一個圓突的雙身龍首為主,輔有多條身軀相交的龍紋。整器造型別致,雄渾,紋飾華美,流暢。
蓋內(nèi)鑄銘文4行26字,記晉侯 作此壺,用于祭祀其祖,父。8號墓中出土有晉侯穌鼎,鐘等,或以為晉侯穌與晉侯 為同一人,穌為其名, 為其字。
9曲波紋鼎
高36.8,口徑44.6厘米(共五件,最大的一個)。
1994年晉侯墓地93號墓出土。
共5件,形制,紋飾均相同,大小依次遞減,是晉侯墓地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列鼎。鼎作寬平沿,淺腹圜底,三蹄足,附耳有兩根短橫梁與口沿相接。口沿下飾一組獸目交連紋,腹飾波曲紋。器形,紋飾與宋代《考古圖》著錄的晉姜鼎非常相似。晉姜過去或被認為是晉文侯之妻,現(xiàn)隨著晉侯墓地的考古發(fā)掘,一般認為93號墓就是晉文侯之墓。由此可知,這種形制和紋飾的青銅鼎應(yīng)該是春秋初期的標識器。
10.叔釗父方甗
高47.9cm,口橫31.9cm,口縱25cm 。
1993年晉侯墓地64號墓出土。
甗為甑,鬲分體式。甑部立耳,翻唇,侈口,斜直壁,底部鑄有十字形鏤孔,下有口插入鬲部。鬲為折沿,短直頸,袋腹鼓出,淺分檔,蹄形足,附耳有短粱與口沿相連。甑口沿下飾變形獸體紋,腹飾波曲紋。鬲部每個袋腹兩側(cè)各有一個目紋。甑內(nèi)壁鑄銘文3行15字,記叔釗父為柏姞作次YAN。柏為西周時封國,在今河南省境內(nèi),春秋時猶存。由本銘,知柏為姞姓國。青銅器銘文中記錄柏之國名,此為首見。
11.立鳥蓋壺
高21cm,口徑6cm。
1993年晉侯墓地62號墓出土
小口,長頸,垂腹,圈足,平頂子口蓋,蓋上有一圓雕鳳鳥為鈕。蓋沿和壺頸兩側(cè)各有上下對稱的貫耳,用繩穿系,既可固定器蓋,又可體拎。此壺通體素面,簡潔小巧,在其銅器壺中也僅此一見。
12.立鳥人足筒形器
高23.1cm,筒徑9.1cm。
1993年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
圓筒形器,平頂蓋,上有彎喙,振翅的圓雕立鳥為鳥鈕,蓋沿與口沿各有一對貫耳。下有方座,座內(nèi)斜掛有兩只小鈴,四面各有一個人形足。人形發(fā)髻高豎,赤身裸體,屈膝下蹲,作奮力抬舉狀,形象寫實生動。蓋頂飾斜角云紋一周,蓋沿和口沿飾變形獸體紋,筒腹和方座飾波曲紋,筒下層飾鱗紋一周。這種形制的青銅器尚屬首見,其功用還有待于進一部研究。(圖文來源:《上海工藝美術(shù)》雜志2016年第三期 作者:劉建璐 胡春良)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