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創(chuàng)燒的釉里三彩瓷,紋飾圖案設計不僅與當時顏料的改進以及裝飾工藝技術的進步密切關聯(lián),其題材的內容、組合與搭配等,還與當時的社會風尚與審美習慣緊密相關。探究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細節(jié),不僅解惑,亦可提升鑒賞水平。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康熙釉里三彩瓷器上的紋飾,以龍、虎、麒麟、山水、人物為主,此外,還有云、日、小船、芭蕉、房屋、樹木等,堪稱是集歷史文化精華與繪畫裝飾藝術于一身。
山水圖案中,遠山和水面繪成淺藍色,房屋及部分樹干繪成深藍色,近處坡地為豆青色,而旗桿、樹冠等飾釉里紅色。其中,山石還帶有暗刻輪廓線,描畫精細,生動寫實,形象表現(xiàn)出了巖石的疊皺紋理。整體色彩以青花為主體,色調濃、淡、深、淺相間,釉里紅和豆青僅起點綴作用,但搭配和諧,彼此呼應。繪畫技法嫻熟,畫面清幽雅致,散發(fā)著一種閑適意趣,具有同時期文人畫的藝術風格。
▌[清·康熙] 釉里三彩山水人物紋筆筒
口徑18.4厘米 底徑17.8厘米 高15.3厘米
胎壁較厚 重2045克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清康熙釉里三彩山水人物紋筆筒,造型為圓筒形,口沿外撇,底略小于口,腹壁微束,平底。
通體以釉里三彩為飾。其中以青花繪崇山峻嶺、房屋、河流、船只及人物,場景豐富,布局合理。
以釉里紅繪樹干、樹冠,色調鮮艷明快,畫風細膩。
以豆青繪山石,施彩淺淡,風格雅致。
外底中心書青花“文章山斗”四字雙行楷款。
此件筆筒的底部為典型的玉璧底。所謂玉璧底,即平底中心刮掉一些胎泥,使之內凹,因形似肚臍而稱“臍底”。又因僅在臍底及底外沿部位施白釉,兩者之間不施釉露胎,形成澀圈,酷似古代的玉璧,故而得名。
清代康熙時期景德鎮(zhèn)窯燒造的釉里三彩瓷器,其燒造技術難度遠遠大于單獨的青花、釉里紅、豆青或是刻、劃、雕等裝飾的瓷器。尤其是釉下藍、紅、青三色搭配,和諧雅致,風格獨特,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加之紋飾題材豐富,從而極大提升了高溫釉下彩繪瓷的裝飾藝術效果,并為清末時期湖南醴陵窯高溫釉下五彩瓷的創(chuàng)燒奠定了技術基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