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澠池、新安、孟津、孟縣、溫縣、偃師、鞏縣、登封、汝州、伊陽、嵩縣、洛寧、辛營、宜陽等地區(qū)90多年前(1938年)發(fā)行的高清等高線地圖。此圖采集于1925年左右,后有增補。當?shù)氐呐笥褋碚艺乙郧暗睦系孛A硗?,哪些歷史名人和您是老鄉(xiāng)?歡迎補充。
#河南#.
~洛陽~
今洛陽市城區(qū)。
清代為河南府附郭縣。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有十三個正統(tǒng)朝代和二十多個政權(quán)將之設(shè)為行政中樞。
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建立后,廢清代的河南府,設(shè)河洛道,道尹公署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
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于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
1932年,國民政府定洛陽為行都,并一度遷洛辦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
1948年,洛陽解放.
歷史名人:戰(zhàn)國縱橫家蘇秦、西漢學者賈誼、魏孝文帝元宏、唐代名臣長孫無忌、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趙匡胤……
.
~澠(miǎn)池~
今澠池縣駐地城關(guān)鎮(zhèn)。
澠池之名來源于古水池名
三國魏,始改縣名為澠池,屬恒農(nóng)郡。
唐初曾改縣名為“天池”,五代復名。
明代曾改縣名稱“沔池”,清代復名。
歷史名人:明代學者曹端、開國少將張汝光……
.
~新安~
今新安縣駐地城關(guān)鎮(zhèn)。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新安縣(故治在澠池縣塔泥和義馬市千秋鄉(xiāng)石河村一帶),屬三川郡。
.
~孟津~
今孟津縣東會盟鎮(zhèn)。
秦設(shè)平陰縣,三國魏并平縣、平陰、諜城三縣為河陰縣,隋并入洛陽縣,宋為河清縣,金改孟津縣。
1959年,舊縣城遷至現(xiàn)在的城關(guān)鎮(zhèn),舊縣城為黃河中游與下游分界點。
歷史名人:明清畫家王鐸……
.
~孟縣~
今孟州市駐地會昌街道。
古稱孟涂國,秦置河雍縣,漢晉時為河陽郡,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升河陽為孟州,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撤州為孟縣。
1996年5月撤縣設(shè)孟州市
歷史名人:唐宋八大家之韓愈、晉代美男子潘安、兩宋畫家李唐……
.
~溫縣~
今溫縣駐地溫泉街道。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邑。漢初置溫縣。
歷史名人:孔門七十二賢之卜商;西漢丞相蔡義、石慶;三國司馬氏;北宋畫家郭熙;太極宗師陳清平、陳發(fā)科……
.
~偃師~
今洛陽市偃師區(qū)東南槐新街道。
戰(zhàn)國末年,秦滅周后設(shè)偃師縣。
民國24年(1935年)夏,伊、洛、黃三河同時漲溢,縣城被淹,縣政府暫遷北窯,后移槐廟。旋在火車站北邙嶺半坡上籌建新城,民國26年(1937年)縣政府遷入新城,即今槐新街道。
歷史名人:唐僧玄奘、宋代名臣呂蒙正……
.
~鞏縣~
今鞏義市東北站街鎮(zhèn)。
鞏義為歷史古邑。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置鞏縣。以“山河四塞、鞏固不拔”得名。歷代沿襲此名。
民國17年(1928年)因縣城內(nèi)長期積水,遷鰲嶺(今鞏義市東北站街鎮(zhèn))。
歷史名人:春秋哲學家程本、東漢名臣尹勛、晉代植物學家嵇含、“詩圣”杜甫、豫劇藝術(shù)家常香玉……
.
~登封~
今登封市駐地嵩陽街道。
登封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夏禹王朝的政治中心。
秦代設(shè)陽城縣,西漢武帝劉徹游嵩山聞得嵩呼,正式設(shè)立崇高邑。
隋代改為嵩陽縣。696年,女皇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岳,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寓意大功告成)。
金代將登封、告成兩縣合并為登封縣。
歷史名人:堯舜時代圣賢許由、秦末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陳勝、東漢名臣杜密……
.
~臨汝(汝州)~
今汝州市駐地煤山街道。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年)改伊州為汝州
清代為汝州直隸州直轄地,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因城南臨汝水,故名。
1988年8月改臨汝縣為汝州市
歷史名人:抗日名將戴民權(quán)、民國初國務(wù)總理趙秉鈞……
.
~伊陽~
今汝陽縣駐地城關(guān)鎮(zhèn)。
唐置伊陽縣,隸汝州。
1959年,由于原伊陽縣與宜陽縣音近,改名汝陽縣。但又與汝南縣(清為汝陽縣)混淆。
.
~嵩縣~
今嵩縣東北陸渾水庫區(qū)。
炎帝時期: 伊國
兩漢時期:弘農(nóng)郡陸渾縣
金代: 南京路嵩州
明洪武二年( 1369年): 降州為縣,名嵩縣
.
~洛寧~
今洛寧縣駐地城關(guān)鎮(zhèn)。
清代為永寧縣,因與四川省永寧道重名,民國3年6月改名。因洛河得名。
西魏大統(tǒng)三年(537年)置北宜陽縣,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更名熊耳縣;隋末義寧二年(618年),更名永寧縣;1913年改為洛寧縣。
.
~平等(辛營)~
今伊川縣西南平等鄉(xiāng).
1927年河南省政府析嵩縣、洛陽、宜陽、伊陽4縣地置平等縣。以孫中山“自由、平等、博愛”之名。
于1931年裁撤
.
~宜陽~
今宜陽縣駐地城關(guān)鎮(zhèn).
唐宋年間宜陽分為福昌縣(后唐時曾名福慶縣)和壽安縣,宋代1072年福昌縣并入壽安縣,大定年間(1186年)壽安縣改為宜陽縣。
歷史名人:唐代詩人:李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