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的觀念:百善孝為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孝順。
可導演李安卻說:我不教孩子孝順,只要他愛我就行了。
早年,李安導演在拍完父親三部曲的《喜宴》后,接受媒體采訪,說了一段話:與父母的關系,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制造一個階級觀念。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但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向,他的愛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
我覺得“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當然跟中國人講,幾百年也講不過去,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里面,我已經(jīng)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只要愛我就夠了。
只要愛就夠了。
應該是這樣嗎?
“孝”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雖說是一種維持良好關系的品德,但它的弊端也不可忽視。
因為過度重視“順”讓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呈現(xiàn)“一言堂”。
父母生養(yǎng)了孩子,孩子就必須完全順從父母的意思。這種狹隘的觀念如今還有它的影響力。
小文是我的小學同學,她的父母為了她能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可以說是費盡心力,為了能考上重點學校多次轉(zhuǎn)學換班、物質(zhì)上有求必應,她父母很小就給小文規(guī)劃了她的路。
可是,初中時,小文開始叛逆了,她媽媽的嘮叨一點都不管用,因為從小就習慣了優(yōu)渥的生活,小文開始花錢如流水,盡管這樣,她爸媽也沒有說什么,直到小文的成績一落千丈、甚至一度厭學,她媽媽壓不住怒火了。
她開始在親戚面前吐苦水、說小文的各種不是,說她一點都不懂事、不知道感恩,辛辛苦苦把她養(yǎng)這么大,現(xiàn)在跟自己對著干,簡直養(yǎng)了一條“白眼狼”。
無可否認,小文的媽媽給了孩子很多“愛”,但它是有條件的,她希望孩子變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是按自己的需求在培養(yǎng)孩子。
一旦孩子不聽她的話、沒有按著她計劃的路線走,就被視為不孝順、“白眼狼”。
在小文媽媽眼中,孩子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父母可以控制的“玩偶”。而理由就是:這是我生下來的孩子,我有主宰的權(quán)利。
前兩年比較火的《歡樂頌》讓我們對兩個人的原生家庭有了一個清晰的對比,一個是曲筱綃,另一個是樊勝美。
曲筱綃有著很愛她的父母,她的家庭是令人羨慕的。
但樊勝美不一樣,她的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傷害讓人不禁為她感到心疼。
她母親并沒有多愛她,但作為這個家里的一份子,出了事情她必須得承擔。這份因孝順的“愛”壓得她喘不過氣。
雖然樊勝美為了她的家庭付出了很多,但觀眾心里都知道,這份愛是被動的,只是因為血緣關系不得已的“孝敬”。
曾經(jīng)在某網(wǎng)站看到一個“不愛自己的父母怎么辦?”的問題,其中有個網(wǎng)友提到自己因為常年忍受家庭的冷暴力、父親的嚴苛管教,她已經(jīng)無法做到去愛自己的父母,只會完成“該盡的義務”。
當“愛父母”只是一種義務,那得多讓人寒心,可是,是誰造成的這場悲?。?/span>
兒童學研究表明,愛心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天生善良且富有同情心。你會發(fā)現(xiàn)小的時候,無論父母怎樣兇自己的孩子,他依然會愛你??墒情L大了,這種愛就消失了。
有人說,孩子的心是塊空地,種什么長什么。孩子愛的能力是可以慢慢培養(yǎng)的。只要他內(nèi)心是愛自己的父母,“孝”是順理成章的。那么,具體可以怎樣做呢?
父母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要讓孩子學會愛人,父母應先讓孩子看到“愛”。少批評多鼓勵、陪著孩子一起做興趣相同的事情、友善地對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父母隨時隨地的愛都會讓孩子得到熏陶。
但父母表達自己的愛時應表里如一,不能表面對別人好,背地里卻說對方的壞話,這樣只會起到反作用。
給孩子表達愛的機會
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培育愛的能力,就會導致愛的喪失,不理解別人的付出、缺少同情心,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其實,孩子不僅要“被愛”,還要學會“愛”別人。
一切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孩子在實踐中感受別人付出的不易,慢慢培養(yǎng)孩子愛的品質(zhì)。
接受孩子的愛并表達感謝
中國父母有一個通病就是不懂和孩子說“謝謝”。但其實向孩子表達感謝是發(fā)現(xiàn)和肯定孩子愛的品質(zhì),能讓他對自己的行為產(chǎn)生積極的評價。
所以,當孩子有一些表達對父母之愛的行為時,如幫你掃地、削水果或者和你分享食物等,不要忽視更不要潑冷水,欣然接受并表達感謝。孩子的主動性都是在父母的引導下慢慢建立起來的。
給孩子選擇正面的書刊、影視資料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這幾種環(huán)境:家庭、學校、社會(含大眾媒介)。媒介(如書刊、網(wǎng)絡、電視、廣播等)是孩子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旦他們接觸很容易模仿,父母可以給孩子創(chuàng)造有愛的環(huán)境。
給孩子挑選“愛的教育”相關的讀物、少讓孩子看一些低俗趣味的影視短片,讓孩子在積極陽光的環(huán)境中成長。心靈被滋養(yǎng)了,他就會越來越有愛心。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每個人都有歸屬和愛的需求,愛是一種需要,得到愛就容易幸福和安全,而擁有愛,孩子的人格會更加健全,去學會自信、善良、樂觀等品質(zhì)。
我們要讓孩子打心里地孝順、感恩,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他愛的能力。
來源:天天實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