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就剩一天了,趕緊收收心,后天專心復工,把前浪拍在沙灘上.....今天八哥推薦一部短?。ㄖ挥邪思?,一天正好看完——
導演: 徐瑞良 / 莊絢維 / 陳冠仲
主演: 張孝全 / 許瑋甯 / 王識賢 / 黃河
類型: 懸疑 / 犯罪
首播: 2020-04-30(中國臺灣)
集數(shù): 8 單集片長: 60分鐘中國臺灣,平霖市(虛構(gòu)城市),發(fā)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命案。過氣女歌星蘇可蕓死了,她死于高度濃酸化解,警方稱之為溶尸命案。
當時在浴缸里只剩下一灘幾乎無法辨認的模糊液體,骨頭都被腐蝕的難以收集全貌。現(xiàn)場未發(fā)現(xiàn)打斗等任何外力痕跡,警方初步認定這是一起自殺案。
蘇可蕓因為事業(yè)婚姻不順,長期抑郁不振,精神恍惚,有自殺傾向。在一番官方程序調(diào)查之后,負責該案的副隊長趙承寬認為,可以用自殺結(jié)案了。但鑒識科的方毅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這具尸體存疑.....方毅任是個離婚多年的怪咖,他業(yè)務能力超強,調(diào)查專業(yè)細致,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也正因為如此,他得罪了幾乎所有同事.....
同事們說,這里有兩種人不能得罪,一個是死人,一個就是方毅任。他性格孤僻,人緣極差,但每次大家又不得不聽他的,因為他說出了真相.....方毅任認為,蘇可蕓沒死,因為從下額的恥骨能看出,這具尸體是男的!他還發(fā)現(xiàn)尸體上有他人的指紋,而這個人,居然是他離婚之后失去聯(lián)絡多年的女兒曉孟。監(jiān)控查到蘇可蕓被害前有一神秘女子出現(xiàn),看樣子,非常像江曉孟。江曉孟早前因為做錯事,被送入少管所,當天就失蹤了。這么多年以來,方毅任一直苦苦尋找女兒的下落,卻沒想到女兒竟然以這樣的方式出現(xiàn)。方毅任追查到女兒可能去了夜總會做陪酒,他去了夜總會,知道了女兒曾在這里工作過,還有了一個男朋友。與此同時,警察們發(fā)現(xiàn)了蘇可蕓的行跡,但他們到達現(xiàn)場后,只能眼睜睜看著蘇可蕓自焚......事后搜查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了一張工牌,上面寫著一個名字:張聰建。果不其然,當警方找到張聰建的時候,他也死了,同樣也于自殺。連環(huán)命案都是有一個或者多個兇手共同作案,這些人接二連三自殺,而且在現(xiàn)場留有明顯證據(jù),顯示下一個是誰。
難道有一個極為高明的兇手設局,殺了這些人之后再偽造自殺現(xiàn)場,逃避法律懲罰?還是有人在背后操縱這場死亡游戲,用千奇百怪的死亡方式, 把大家玩弄于股掌之間?這點跟剛剛完結(jié)的《365:逆轉(zhuǎn)命運的1年》(8.9分)很相似,兇手設局把受害者一個一個干掉, 還收集了受害者最明顯的標志物做為戰(zhàn)利品,偽造現(xiàn)場,誤導警方破案......
在《誰是受害者》里,警察們對此束手無策,毫無頭緒。
而最近連續(xù)發(fā)生的自殺案,就像海中偶然落了幾滴血,就引來了嗅覺極其靈敏的鯊魚——記者徐海茵。別看長相甜美,徐海茵可是個狠人,為了追新聞不擇手段,不惜做出違法的事。她行賄警察,甚至錄音下套 ,讓警察都有苦說不出,只能乖乖配合。從警方那里問到蘇可蕓線索后,她拜訪了蘇可蕓母親,拿到了第一手采訪材料,甚至編造出了蘇可蕓自殺現(xiàn)場跟她第一張專輯海報相似的勁爆新聞,轟動臺灣.....徐海茵出名了,老上司要帶著她跳槽,薪水翻三倍,職位連升三級。但她沒想到,只會研究死人尸體的方毅任居然會主動找到她合作,還答應給她最新線索,條件只有一個,用人脈幫他找回女兒......《誰是被害者》由網(wǎng)飛出品,4月30日首播,一次8集全上。這是一部超重口劇,以離奇連環(huán)命案串起故事,受害者全都是匪夷所思的死法。溶尸、焚尸、墜尸一幕幕駭人的畫面,隨時都可能出現(xiàn),開頭片方這個高能警告畫面絕非虛言,里面有太多重口鏡頭了......每集都有一被害者現(xiàn)身,現(xiàn)場慘不忍睹,背后迷霧重重。這部劇的故事,改編自臺灣推理作家天地無限的暢銷小說《第四名被害者》。臺灣發(fā)生一起三人被殺的命案,嫌犯方夢魚一直不肯透露被害者遺體下落,在臨終之前,他暗示還有第四名被害者。方夢魚說已將被害者遺體線索透過律師交給他的學生周雨潔,讓整起案件重回大眾視野范圍內(nèi)。隨著媒體輿論被誤導,真相越來越撲朔迷離,而幕后的真兇要對第四名被害者下手了……原作很好看,改編劇拍出來的故事更勝一籌,因為不止有布局精巧的情節(jié),還有了許多現(xiàn)實意義極強的深度探討。要說這幾年的臺劇真是不得了,《想見你》拿下9.2分,去年年初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拿下豆瓣9.5分的高分,十分驚艷。不夸張地評價,《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劃時代的實驗性作品,它深刻得不像一部影視劇。人人都有獵奇心,每個社會熱點爆發(fā)后都會帶來大量的爭論,在一場電影院“無差別殺人事件”之后,媒體迎合大眾炮制熱點新聞,對兇手展開一輪又一輪的扒皮式報道,讓兇手的家屬承受了更多歧視和壓力。人人都在關注如何懲罰兇手,卻忘了兇手的作案動機,還有我們的社會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么多“惡”.....
人人都關注最后怎么嚴懲兇手,卻忘了下一個同類型兇手會不會出現(xiàn),而全劇最關心兇手的,就是兇手的辯護律師。他保護兇手,并不是覺得兇手罪不該死,而是覺得這樣的案件標本很“珍貴”,作惡必被懲,但為什么我們不能從這場悲劇中學點什么呢?
什么時候我們也不再對那些聳人聽聞的社會新聞感興趣,而是深挖社會真相,找出那些真正摧毀社會穩(wěn)定的人性暗流呢?可惜,就在律師一步一步挖出真相時,兇手卻被火速執(zhí)行死刑了......原因很簡單,臺灣當局承受不住公眾輿論壓力,決定提前處決兇手.....處死罪犯太簡單,一張公文足矣,但那些真正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的因素,可能永遠都發(fā)現(xiàn)不了,只能等到下一個悲劇出現(xiàn)......同樣在《誰是被害者》這部劇里,媒體失格、新聞價值、記者競爭、警界生態(tài)……一系列敏感社會議題同樣拋出來很多很多。劇中的所有受害者們都是真正的可憐人,比如遭受網(wǎng)絡暴力的蘇可蕓,過氣被人冷落遺忘,再也沒人聽她的歌.....
張聰建,勤奮踏實,兢兢業(yè)業(yè),數(shù)十年如一日,為公司奉獻了一輩子。但就因為患了癌癥,他被一腳踢出了公司,什么都沒有了.....那么唯一能吸引關注的方法,就是創(chuàng)造最離奇的死法,最驚人的社會頭條,才能讓公眾關心他們.....你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預言又在重演,經(jīng)久不變。每一次等到悲劇發(fā)生之后,我們才能關注到那些被忽略的人,被遺忘的事,以及被無視的“大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