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留一線,他日好相見,是指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可做絕。說白了就是:做人不要咄咄逼人,指不定哪天風水輪流轉,你又有求到他人的地方。到時候,事情就難辦了。
所以說做事情要留點底線,為他人留條退跟,也是給自己多找到一條路。得理也要饒人,這樣辦事的人不會走到絕路上去。
萬事不可做絕,不預留后路,就是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沒有變通的余地。日后即使想變、想通也無路可走了。而且,世事無常,誰都不能預料前方會發(fā)生什么,趁早給自己留條后路,出現(xiàn)變動時不至于束手無策。
常言所道:過頭飯不可吃,過頭話不可講。與人相處也是如此,事情做“絕”了時,對方是善良人還好,對方若是惡人,反身一撲,自己就完全無路可走了。而在貓與老虎的故事中,貓就聰明得多。傳說貓曾做過老虎的老師,教它諸般發(fā) 威、怒吼、卷尾、剪、撲之技,但貓思慮老虎比自己龐大,若日后它欲反撲于我該怎么辦,遂保留了一手爬樹的技巧,果然老虎不久就翻臉了,怒欲撲食貓老師,貓老師 “嗖”地躥上樹頂,老虎抬頭張望無計可施。
“凡事留一線,他日好相見”體現(xiàn)出為人處世的中庸之道。做事情不可做得太極端,話不可說得太滿。就如,古代有個叫李密庵的學者,寫過一首《半半歌》,詩云:“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帆張半扇免翻顛,馬放半鞭穩(wěn)便。半 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摻,會占便宜只半。就是凡事要留有余地,不要不給自己和別人退路。凡事留有余地,則自由度就增加。進也可、退也可,親也可、疏也可,上也可、下也可,處于一種自由的境地,體現(xiàn)了一種立身處世的藝術。因而,做事之前考慮一下退路,說話之時留點回旋的余地,受益最多的人將是自己。
物極必反,極端、絕對的為人處世方法可能會傷人害己。中國人辦事講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折中調和,不走極端。在為人處世時,嚴格要求自己,辦事知道節(jié)度,不走極端,可以通行無阻,馬到功成。世事無常,萬事多留些余地,多些寬容。這是一條重要的做人準則。
在你留有余地的同時,別人也會因此而受益匪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