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蛋白質是魚用配合飼料的主要營養(yǎng)指標
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是衡量飼料營養(yǎng)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但并不是蛋白質含量越高飼料質量就越高。蛋白質是魚用配合飼料的主要營養(yǎng)指標,蛋白質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魚料的內在質量。
魚類對糖類的利用能力低,蛋白質是魚類生長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絕大部分必須從食物中獲得,所以水產飼料的蛋白質含量普遍要求比禽畜飼料的蛋白質含量高得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魚類的健康生長。魚蝦類從本質上講,不是需要蛋白質而是需要氨基酸。但動物不能從簡單的無機物合成氨基酸,必須直接或間接地從攝取動植物餌料中獲得氨基酸。因此,魚蝦配合飼料不僅要注意蛋白質的數(shù)量,更要注意其質量。
蛋白質含量過高,不僅會造成飼料蛋白質資源的浪費,可能引起肝膽病化,魚體肥胖,象人肥胖一樣不耐應激,還會增加池塘水質管理的壓力。過高的蛋白質含量魚類代謝不了,便會向水體中排泄更多的有機廢物,既增加了成本,又造成了對水環(huán)境的破壞,形成富營養(yǎng)化的肥水。
蛋白質含量過低,一方面會造成魚類生長緩慢、抗病力差,另一方面會耽誤生產時機。過低的蛋白質含量不能滿足魚體的生理需求,營養(yǎng)不良,長勢不好,餌料系數(shù)會很高,有時還會引起體質虛弱導致發(fā)病。
2.不同食性的魚類,不同生長階段的魚,其飼料蛋白營養(yǎng)也不同。
魚類的種類不同,生長階段不同,其最適的蛋白質需求量也不同。肉食性魚類需要高含蛋白質的飼料,素食性的魚類則對蛋白質的需求低一些。適宜的蛋白質含量一般情況下,草食性魚類(如草魚)30%以下,雜食性魚類(如鯉鯽)30-35%,肉食性魚類(如鯰)35-40%。
苗種階段的魚兒對蛋白質的營養(yǎng)需求要高,才能滿足新生命體的急迫生理需求,大苗或成品魚則可以適當降低營養(yǎng)水平。因此,掌握魚料的最適蛋白質水平對指導漁業(yè)生產大有好處。
鯉魚、鯽魚等雜食魚性魚類,在水花魚苗階段飼料的最適蛋白質含量為40%~45%,苗種階段飼料的最適蛋白質含量為35%~40%,成魚階段飼料的最適蛋白質含量為30%~35%。
團頭魴(又名武昌魚)其營養(yǎng)需求同草魚相近,兩者都是草食性魚類,在苗種階段飼料的最適蛋白質含量為30%~32%,成魚階段飼料的最適蛋白質含量為25%~28%。
鯰魚、烏魚等肉食性魚類,在苗種階段飼料的最適蛋白質含量為40%以上,成魚階段飼料的最適蛋白質含量為35%以上。
3.不同的水溫也應適當調整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
例如高溫季節(jié)應相對降低蛋白含量,就和人一樣在炎熱的夏天吃清淡一點,以利于魚類的消化吸收,否則會出現(xiàn)脂肪肝等現(xiàn)象。同樣,低溫季節(jié)應相對提高飼料的蛋白含量,就象人在冬天吃一些狗肉羊肉一樣,增加魚體的熱能積蓄以化解冷凍對機體的侵蝕,以保證魚類新陳代謝和生長所需的能量。
4.魚類飼料蛋白指標應以動物性蛋白為主。
蛋白質按原料來源可以分為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兩大類,其中魚粉、肉骨粉以及血粉等含有豐富的動物性蛋白,由于這些蛋白所含的氨基酸與魚生長所需的氨基酸相似,所以這種蛋白不單純是吸收率高,而且還有吸收快,對水質污染程度低等優(yōu)點,因此優(yōu)質的水產飼料的蛋白應以這種動物性蛋白為主。而棉籽粕、苜蓿粉、菜籽粕等以含有植物性蛋白為主,用這種原料為主生產出的水產飼料魚類對其吸收率低,吸收慢,對水質污染較嚴重。
另外,從本質上來講,魚類對蛋白質的吸收利用就是對必需氨基酸的利用,這是因為蛋白質是由氨基酸構成的。植物性蛋白所含的魚類必需氨基酸較少,這是水產飼料偏重動物蛋白的根本原因。只要克服這一障礙,水產飼料才能超越對動物蛋白的依賴。 (本文轉自【水花魚】。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lián)系wx@fishfirst.c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