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介紹幾個世界上通曉多門語言的人,他們學習外語的技巧和策略,只希望能對外語學習者有所啟發(fā),從而能思考和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 精通多門外語者都是怎么學外語的?
Benny Lewis-speak from day 1(開口說從第一天開始)
(他會德語,法語,漢語等10多種語言)
他在學習一門新語言前,先收集并學會一些單詞和詞組,然后到講這種語言的人群中,開始和人們說話,接收聽到的句子和詞匯再用它們和別的人繼續(xù)交流,就這樣他收集到越來越多的詞匯,用這些詞匯不斷地和人真實地對話操練。在這過程中,他犯了無數(shù)的語言錯誤,但在實際操練中他也不斷地修正。這就是他學習新語言的方法。
這也可以總結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
Steve Kaufmann-先大量的聽和讀輸入,然后才開始說
(他會日語,漢語,韓語,法語,德語等10多門外語)
比如,他在學習說斯洛伐克語前,就已經(jīng)用斯洛伐克語聽和讀了很多故事,所以他和老師上一周課后,就掌握了斯洛伐克語的口語。
Lucas Rafael Bighetti Pereira
(他會英語,德語,俄語,波蘭語,烏干達語等15門以上的外語)
比如,在一個實驗中,他在1小時之內(nèi)就向一個也是精通多門語言的老師學會講世界語。
他的技巧就是:找出目標學習語口語常用的500個高頻詞,每個詞都有例句,然后在交流中用這些例句和詞組。500個高頻詞足以用簡單的方式表達很多事情,從而達到初步交流的目的,在這個基礎上,得以在交流中繼續(xù)學習更多的詞匯。
Gabriel Wyner
-flashcards without translation (不帶翻譯解釋的認字卡片)
(他會法語,日語,德語,意大利語,俄語等等)
他不用翻譯詞匯的方法學習一門新語言,他用圖片學習單詞并使用完形填空,填入句中缺少的詞語等方法來學習語法,他用這種方法自學了所有的語言。
Luca Lampariello-translationg method (翻譯學習法)
(他會說英語,法語,意大利語,漢語,德語,斯洛伐克語等10門外語)
他不用認字卡片,他基本的技巧是:把外語翻譯成母語,他所學的每門語言水平都非常高。
Robin McPherson-dissection method(切割學習法)
(他會日語,法語,意大利語,德語,瑞典語等八種外語)
他比較特殊的是,小時候他周圍的人,不管是父母、親戚朋友、老師都說他沒有語言天賦,他應該專注于語言以為的其他方面,但是他用學會多門語言擊敗了這種說法。
他學習方法是,錄一些帶雙語字幕(母語和目標學習語)的短視頻,然后把短視頻分割成以詞組為單位的一小段一小段,他把這些詞組短視頻存起來,一遍一遍地學習,用這種方法,他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學得很快。
David James (Uncle Davey)-the Gold List method(黃金列表學習法)
(他會日語,德語,法語,意大利語,俄語等九門外語)
這個方法基本上就是你寫下要學的外語單詞,然后每兩個星期或更長時間再測試一遍,把不會的詞組按照一定的周期反復寫,達到提煉這些詞匯并永久記憶的目的。這是非常簡單有效的方法。
Lydia Mathova-bidirectional translation method(雙向翻譯法)
(她會德語,法語,英語,意大利語,世界語,斯洛伐克語等9門外語)
她的學習技巧是:把目標語整篇文章翻譯成她的母語,從而在上下文的情境中學習詞組,之后的進一步學習她會堅持4個核心。
這四個核心是:fun, (趣味) frequency,(頻率) quantity, (數(shù)量)system(系統(tǒng))
首先,她確保語言學習是有趣的,如果她不享受其中的樂趣,她就不會用這種學習方法。
所以她會自己選擇要翻譯的文章材料,以確保文章的內(nèi)容和題材是她喜歡看的,或者喜歡聽的。比如,如果'Gold List method'是她覺得有趣的,那她就會使用它,如果'認字卡片'對她來說是無趣的,她就不會使用。
其次,她花很多時間學習,聽力方面,看很多很多外語的電視連續(xù)劇,做大量的聽力輸入,因為連續(xù)劇有情境,一是容易記憶,二是知道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句子。
第三,她講究學習頻率,也就是幾乎每天都學,每次時間并不長,比如每天半小時或一小時。
第四,有系統(tǒng)地學習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但是并不是同時都發(fā)展四個能力,根據(jù)每個階段的需要,重點發(fā)展其中一種或兩種能力。
· 精通多門外語者和普通外語學習者有不同嗎?
這里我引用的是Lydia Mathova的觀點:
1. 多語言精通者沒有特別的天賦。因為多數(shù)的他們都是在成年后才開始學習多門外語的,而不是在學校就顯露語言的超級天賦。比如上面提到的Lucas是巴西人,在18歲之前,他完全不會英語,很多外語都是在成年后學的。很多普通的學習者經(jīng)常說的就是:哦,我沒有語言天賦,我沒有這個基因,所以我學不好,而那些精通多門外語的人太聰明有天賦,對他們說學會一門語言是輕而易舉的。引用Henry Ford的一句話:
Whether you think you can, or you think you can't -you're right.
無論你認為:你能,還是你不能-你都是對的。
也就是你學不好外語,不是天賦不是基因,是你自己的決定。
2. 每個精通多門語言者都有一套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就是沒有所謂的'最好'的語言學習方法,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你需要自己開發(fā)一個最適合你自己的方法。
3. 精通多門語言者大多數(shù)都是自學。這個對我這個做老師的也許不是好消息,這應該是他們和普通學習者很不同的地方。我也聽很多學生說過,他們之所以需要老師,是因為可以督促他們學習,當然,我還是得為我的工作說句話,對普通學習者來說,有老師可以少走彎路,學得更快。但另一方面,普通學習者在學?;蛘吲嘤枡C構就像一個被喂飯的孩子,他們只等著老師一口一口喂他們,其實課后的大量學習非常重要,畢竟課堂時間有限。
4. 精通多門語言的學習者會使用很多適合自己的學習材料。不僅僅是一兩本書,有可能一堆書,還有多媒體視頻,或者其他閱讀材料,從多個方面學習聽說讀寫。
5. 精通多門語言者一次就學一種語言。雖然他們會很多門外語,但一般都是一門一門學,比如你會一門外語了,你想要會第二門第三門外語,那怎么做?很簡單,就是學第二門,會了,再學第三門,直到你會三門外語為止。但這并不是說你在學第二門時,對第三門什么都不做,比如,你也可以集中80%精力學第二門,20%精力輔助性學第三門。
6. 精通多門語言者一般花更多時間在聽和說。而普通的學習者,特別學校的學生則相反,他們花過多的時間在詞匯語法的學習, 或者文章的閱讀。他們不想花更多時間說,因為說對他們來說很難,也很辛苦,他們不想走出習慣的舒適區(qū)。另外聽力應該是被忽視最嚴重的技能,我這兒要提到中國的學校,聽力和口語都被嚴重忽視。其實我們需要大量大量大量地聽,聽播客,聽電視電影,聽真人對話,聽多媒體,只有大量的聽你才能有很好的語感,才能過度到更好地說。
7. 精通多語言者不懼怕犯錯。他們在學習語言中會犯很多很多的錯誤,不管是語法,還是發(fā)音,而很多普通的學習者很害怕犯錯,覺得不好意思,而且對別人說外語也缺少寬容,別人犯錯他們也會毫不留情指出甚至嘲笑。所以最重要的是說出來,放松地和人們用目的語溝通,享受溝通帶來的樂趣,緊張會讓你的大腦和發(fā)音器官被限制。這就是為啥有些人在喝酒后和老外溝通滔滔不絕,而平時都憋不出幾句。
我個人認為,作為老師,更多時候應該創(chuàng)造出放松和寬容的環(huán)境,在學生暢談時,不需要每個錯誤都糾正,如果真的是需要提出的錯誤,可以通過老師在說話時重復這句話,學生自然會明白,因為再有自信的人都不喜歡被頻繁地指出錯誤,鼓勵和委婉很多時候是必要的。
8. 精通多語言者知道極簡的藝術。就像前面講的Lucas,他用高頻詞500個運用在和人們的交流中。有時可能溝通不需要復雜的長句,只是簡單的幾個單詞對方就能明白你了,這是學習外語很重要的第一步,有個學生問過我,英語好是不是意味著會說很長很復雜的句子?不是的,是能有效率地和別人溝通,簡潔易懂是目的。
9. 精通多語言者每次學習時間短,但是學習頻率高。一天一小時學一周,比你周日學八小時效果好很多。學習語言是馬拉松而不是急速短跑。一步一步地享受學習過程更有效率。所以堅持學,有規(guī)律地學。
10. 精通多門語言者享受學習語言的過程。很多人看了可能會松一口氣:“這才是要點,我學不好是因為我不享受,我沒這個愛好'。但這不對,不是你碰巧有興趣學外語,而是你怎么才能使外語學習成為你的興趣愛好?有很多方法可以讓語言學習成為愛好。
當學習到一個程度時,你會發(fā)現(xiàn)不帶字幕看自己喜歡的電視連續(xù)劇是一種享受。當然在這之前,需要大量的聽力輸入,慢慢地你發(fā)現(xiàn),你真的不要字幕也能看懂,而且會享受這其中的過程。這就是為啥很多外語愛好者最后不覺得學語言是苦差事,因為他們享受這個過程;同時你可以挑選你感興趣的題材,比如你喜歡旅游,或者喜歡美食,可以挑選這方面的外語學習材料,你會覺得有趣得多。至于閱讀方面,那些經(jīng)典的18世紀、19世紀的小說其實很難,而現(xiàn)代的一些小說容易懂,也可以挑選喜歡的材料進行閱讀。
有人說那語法呢?語法不限于從課本學習,現(xiàn)在也有語法app,學起來會有趣些---總之,自己創(chuàng)造樂趣,達到你要的學習目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