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diào),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diào),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以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
本病證發(fā)病率較高,中醫(yī)藥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
本病在《內(nèi)經(jīng)》中稱為“水”,并根據(jù)不同癥狀分為風水、石水、涌水?!鹅`樞,水脹》篇對其癥狀作了詳細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敝疗浒l(fā)病原因,《素問·水熱穴論篇》指出:“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撈酚种赋觯骸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笨梢娫凇秲?nèi)經(jīng)》時代,對水腫病已有了較明確的認識?!督饏T要略》稱本病為“水氣”,按病因、病證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類。又根據(jù)五臟證候分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腫》才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指出:“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這一分類方法至今對指導臨床辨證仍有重要意義。明代《醫(yī)學入門·雜病分類·水腫》提出瘡痍可以引起水腫,并記載了“膿瘡搽藥,愈后發(fā)腫”的現(xiàn)象,清代《證治匯補·水腫》歸納總結(jié)了前賢關(guān)于水腫的治法,認為治水腫之大法,“宜調(diào)中健脾,脾氣實,自能升降運行,則水濕自除,此治其本也?!蓖瑫r又列舉了水腫的分治六法:·治分陰陽、治分汗?jié)B、濕熱宜清、寒濕宜溫、陰虛宜補、邪實當攻。分別為完善水腫的病因?qū)W說和辨證論治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西醫(yī)學中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內(nèi)分泌失調(diào),以及營養(yǎng)障礙等疾病出現(xiàn)的水腫,可參考本節(jié)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人體水液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即有賴于脾氣的升化轉(zhuǎn)輸,肺氣的宣降通調(diào),心氣的推動,腎氣的蒸化開合。這些臟腑功能正常,則三焦發(fā)揮決瀆作用,膀胱氣化暢行,小便通利,可維持正常的水液代謝。。反之,若因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水濕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導致上述臟腑功能失調(diào),三焦決瀆失司,膀胱氣化不利,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即可發(fā)為水腫。
1.風邪外襲,肺失通調(diào)風邪外襲,內(nèi)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調(diào),上則津液不能宣發(fā)外達以營養(yǎng)肌膚,下則不能通調(diào)水道而將津液的代謝廢物變化為尿,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水液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發(fā)為水腫。
2.濕毒浸淫,內(nèi)歸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癰瘍瘡毒生于肌膚,未能清解而內(nèi)歸肺脾,脾傷不能升津,肺傷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發(fā)為水腫。《濟生方·水腫》謂:“又有年少,血熱生瘡,變?yōu)槟[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p>
3.水濕浸潰,脾氣受困脾喜燥而惡濕。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水濕之氣內(nèi)侵;或平素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均可使脾為濕困,而失其運化之職,致水濕停聚不行,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發(fā)為水腫。
4.濕熱內(nèi)盛,三焦壅滯“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睗駸醿?nèi)侵,久羈不化;或濕郁化熱,濕熱內(nèi)盛,使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濁之能,三焦為之壅滯,水道不通,以致水液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發(fā)為水腫。
5.飲食勞倦,傷及脾胃飲食失調(diào),或勞倦過度,或久病傷脾,脾氣受損,運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引起水液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而成水腫。
6.腎氣虛衰,氣化失?!澳I者水臟,主津液?!鄙还?jié),房勞過度,或久病傷腎,以致腎氣虛衰,不能化氣行水,遂使膀胱氣化失常,開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體內(nèi),泛濫肌膚,而成水腫。
上述各種病因,有單一致病者,亦有兼雜而致病者,從而使病情趨于復雜。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腎三臟,與心有密切關(guān)系?;静C是肺失宣降通調(diào),脾失轉(zhuǎn)輸,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在發(fā)病機理上,肺、脾、腎三臟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如肺脾之病水腫,久必及腎,導致腎虛而使水腫加重;腎陽虛衰,火不暖土,則脾陽也虛,土不制水,則使水腫更甚;腎虛水泛,上逆犯肺,則肺氣不降,失其宣降通調(diào)之功能,而加重水腫。因外邪、瘡毒、濕熱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肺脾;因內(nèi)傷所致的水腫,病位多在脾腎。因此,肺脾腎三臟與水腫的發(fā)病,是以腎為本,以肺為標,而以脾為制水之臟,誠如《景岳全書·腫脹》所云:“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p>
此外,瘀血阻滯,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腫頑固難愈。
【臨床表現(xiàn)】
水腫初起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四肢、腹背,甚者腫遍全身,也有的水腫先從下肢足脛開始,然后及于全身。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或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如腫勢嚴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見腹部膨脹,胸悶心悸,氣喘不能平臥,唇黑,缺盆子,臍突、背平等癥。
【診斷】
1.水腫初起多從眼瞼開始,繼則延及頭面、四肢、腹背,甚者腫遍全身,也有先從下肢足脛開始,然后及于全身者。輕者僅眼瞼或足脛浮腫;重者全身皆腫,腫處按之凹陷,其凹陷或快或慢皆可恢復。如腫勢嚴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見腹部膨脹,胸悶心悸,氣喘不能平臥等癥。
2.可有乳蛾、心悸、瘡毒、紫癜,感受外邪,以及久病體虛的病史。
3.尿常規(guī)、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常規(guī)、血沉、血漿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體液免疫、心電圖、心功能測定、腎臟B超等實驗室檢查,有助于診斷和鑒別診斷。
【鑒別診斷】
鼓脹水腫病是指表現(xiàn)為頭面、眼瞼、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的一種病證,嚴重的水腫病人也可出現(xiàn)胸水和腹水;鼓脹以腹水為主,但也可出現(xiàn)四肢,甚則全身浮腫,因此本病需與鼓脹病鑒別。
鼓脹的病因主要是酒食不節(jié),情志所傷,久病黃疽、積證,血吸蟲侵襲,勞倦過度,脾虛等。主要病機是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氣滯、血瘀、水停于腹中。臨床上鼓脹先出現(xiàn)腹部脹大,病情較重時才出現(xiàn)下肢浮腫,甚至全身浮腫,腹壁多有青筋暴露。
水腫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水濕浸漬,瘡毒浸淫,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病機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調(diào),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其癥狀是先出現(xiàn)眼瞼、頭面或下肢浮腫,漸次出現(xiàn)四肢及全身浮腫,病情嚴重時才出現(xiàn)腹部脹大,而腹壁無青筋暴露。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辨陽水和陰水陽水:多因感受風邪、水濕、瘡毒、濕熱諸邪,導致肺失宣降通調(diào),脾失健運而成。起病較急,病程較短,每成于數(shù)日之間。其腫多先起于頭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腫甚,腫處皮膚繃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見煩熱口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jié)等表、實、熱證。陰水:多因飲食勞倦、久病體虛等引起脾腎虧虛、氣化不利所致。起病緩慢,多逐漸發(fā)生,或由陽水轉(zhuǎn)化而來,病程較長。其腫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漸及全身,或腰以下腫甚,腫處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不煩渴,常兼見小便少但不赤澀,大便溏薄,神疲氣怯等里、虛、寒證。
辨證雖然以陽水、陰水為綱,陽水和陰水有本質(zhì)區(qū)別,但應注意,陽水和陰水之間在一定條件下,亦可互相轉(zhuǎn)化,需用動態(tài)的觀點進行辨識。如陽水久延不退,正氣日虛,水邪日盛,便可轉(zhuǎn)為陰水;反之,若陰水復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運,腫勢劇增,又可表現(xiàn)為以實證、熱證為主,而先按陽水論治。
治療原則
水腫的治療,《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提出“去菀陳壟”、“開鬼門”、“潔凈府”三條基本原則。張仲景宗《內(nèi)經(jīng)》之意,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北孀C地運用了發(fā)汗、利小便的兩大治法,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直沿用至今。根據(jù)上述所論,水腫的治療原則應分陰陽而治,陽水主要治以發(fā)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勢壅盛則可酌情暫行攻逐,總以祛邪為主;陰水則主要治以溫陽益氣、健脾、益腎、補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總以扶正助氣化為治。虛實并見者,則攻補兼施。
分證論治
『陽水』
·風水泛濫
癥狀:浮腫起于眼瞼,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甚者眼瞼浮腫,眼合不能開,來勢迅速,多有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酸痛,小便短少等癥。偏于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口渴,舌質(zhì)紅,脈浮滑數(shù)。偏于風寒者,兼惡寒無汗,頭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浮緊。如浮腫較甚,此型亦可見沉脈。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行水。
方藥:越婢加術(shù)湯。
方用麻黃宣散肺氣,發(fā)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氣;生石膏解肌清熱;白術(shù)、甘草、生姜、大棗健脾化濕,有崇土制水之意??勺眉痈∑?、茯苓、澤瀉,以助宣肺利小便消腫之功。若屬風熱偏盛,可加連翹、桔梗、板藍根、鮮白茅根以清熱利咽,解毒散結(jié),涼血止血;若風寒偏盛,去石膏加蘇葉、桂枝、防風,以助麻黃辛溫解表之力;若咳喘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氣定喘;若見汗出惡風,為衛(wèi)氣已虛,則用防己黃芪湯加減,以助衛(wèi)解表;若表證漸解,身重而水腫不退者,可按水濕浸漬型論治。
鮮浮萍草,數(shù)量不拘,煎水洗浴。用于急性腎炎初期,全身浮腫,頭面尤劇者。以汗出為佳,汗出后宜避風寒,切勿受涼。
·濕毒浸淫
癥狀:身發(fā)瘡痍,甚則潰爛,或咽喉紅腫,或乳蛾腫大疼痛,繼則眼瞼浮腫,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惡風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宜肺解毒,利尿消腫。
方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
前方中麻黃、杏仁、梓白皮(以桑白皮代)等宣肺行水,連翹清熱散結(jié),赤小豆利水消腫;后方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強清解濕毒之力。
若膿毒甚者,當重用蒲公英、紫花地??;若濕盛糜爛而分泌物多者,加苦參、土茯苓、黃柏;若風盛而瘙癢者,加白鮮皮、地膚子;若血熱而紅腫,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
·水濕浸漬
癥狀: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腹脹,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起病較緩,病程較長。
治法: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方藥:胃苓湯合五皮飲。
前方以白術(shù)、茯苓健脾化濕,蒼術(shù)、厚樸、陳皮健脾燥濕,豬苓、澤瀉利尿消腫,肉桂溫陽化氣行水;后方以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健脾化濕,行氣利水。若上半身腫甚而喘,可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瀉水而乎喘。
·濕熱壅盛
癥狀:遍體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或口苦口粘,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沉數(shù)。
治法:分利濕熱。
方藥:疏鑿飲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風解表,使在表之水從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姜協(xié)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膚之水;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協(xié)同商陸、檳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從下而奪。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jié)駸嶂暗靡郧謇?,則腫熱自消。若腹?jié)M不減,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藶黃丸,以助攻瀉之力,使水從大便而泄;若癥見尿痛、尿血,乃濕熱之邪下注膀胱,傷及血絡,可酌加涼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薊、白茅根等;若腫勢嚴重,兼見氣粗喘滿,倚息不得平臥,脈弦有力,系胸中有水,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瀉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濕熱久羈,化燥傷陰,癥見口燥咽干、大便干結(jié),可用豬苓湯以滋陰利水。
至于攻逐,原為治療陽水的一種方法,即《內(nèi)經(jīng)》“去菀陳壟”之意。但應慎用,只宜于水勢壅盛,癥見全身高度浮腫,氣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大便不通或干結(jié),畏食,脈沉有力,正氣尚旺,他法無效的患者。此時應抓住時機,急則治其標,用攻逐之法以直奪其水勢,使水邪速從大小便而去,可選用十棗湯。俟水退后,再議調(diào)補,以善其后。
黑白丑各65g,紅糖125g,老姜500g,大棗60g,研極細末或搗爛泛丸,每日3次,分3天服完。對于腎病水腫消水效果良好,但不鞏固。
『陰水』
·脾陽虛衰
癥狀: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食少,面色不華,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
治法:溫陽健脾,化氣利水。
方藥:實脾飲。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溫陽散寒化氣,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健脾益氣,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濕,木香、厚樸、大腹皮理氣行水。水濕過盛,腹脹大,小便短少,可加蒼術(shù)、桂枝、豬苓、澤瀉,以增化氣利水之力。若癥見身倦氣短,氣虛甚者,可加生黃芪、人參以健脾益氣。
尚有一種浮腫,由于長期飲食失調(diào),攝人不足,或脾胃虛弱,失于健運,精微不化,而見面色萎黃,遍體輕度浮腫,晨起頭面腫甚,動久坐久下肢腫甚,能食而倦怠無力,大便或溏,身腫而小便正?;蚍炊啵}軟弱。此與上述脾陽虛衰,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氣虛弱,清陽不升,轉(zhuǎn)輸無力所致,治宜益氣升陽,健脾化濕,可用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加黃芪、桂枝,以助益氣升陽化濕之力;陽虛者加附子、補骨脂溫腎助陽,以加強氣化。并應適當注意營養(yǎng),可用黃豆、花生佐餐,作為鋪助治療,多可調(diào)治而愈。
·腎陽衰微
癥狀:面浮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減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滯,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方藥: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
腎為水火之臟,根據(jù)陰陽互根原理,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故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補腎陰;用附子、肉桂溫補腎陽,兩藥配合,則補水中之火,溫腎中之陽氣;用白術(shù)、茯苓、澤瀉、車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溫散水寒之氣;白芍開陰結(jié),利小便,牛膝引藥下行,直趨下焦,強壯腰膝。
若心悸,唇紺,脈虛或結(jié)或代,乃水邪上犯,心陽被遏,瘀血內(nèi)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參、澤蘭,以溫陽化瘀;若先見心悸,氣短神疲,形寒肢冷,自汗,舌紫暗,脈虛數(shù)或結(jié)或代等心陽虛衰證候,后見水腫諸癥,則應以真武湯為主,加人參、桂枝、丹參、澤蘭等,以溫補心腎之陽,化瘀利水。若見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脈虛浮而數(shù),是水邪凌肺,腎不納氣,宜重用人參、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蠣、龍骨,以防喘脫之變。
本證纏綿不愈,正氣日衰,復感外邪,癥見惡寒發(fā)熱,腫勢增劇,小便短少,此時可按風水治療,但應顧及正氣虛衰的一面,不可過用表藥,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五皮飲為主加減,酌加黨參、黃芪、菟絲子等補氣溫腎之藥,扶正與祛邪并用。
若病至后期,因腎陽久衰,陽損及陰,可導致腎陰虧虛,癥見水腫反復發(fā)作,精神疲憊,腰酸遺精,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宜滋補腎陰為主,兼利水濕,但滋陰不宜過于涼膩,以防匡助水邪,傷害陽氣,可用左歸丸加澤瀉、茯苓等治療。
若腎陰久虧,水不涵木,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上盛下虛,癥見面色潮紅,頭暈頭痛,心悸失眠,腰酸遺精,步履飄浮無力,或肢體微顫等,治宜育陰潛陽,用左歸丸加介類重鎮(zhèn)潛陽之品珍珠母、牡蠣、龍骨、鱉甲等治療。
脾陽虛衰證與腎陽虛衰證往往同時出現(xiàn),而表現(xiàn)為脾腎陽虛,水濕泛濫,因此健脾與溫腎兩法常同時并進,但需區(qū)別脾腎虛的輕重主次,施治當有所側(cè)重。
水腫日久,瘀血阻滯,其治療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近代臨床上常用益母草、澤蘭、桃仁、紅花等,實踐證明可加強利尿效果。
【轉(zhuǎn)歸預后】
凡水腫病程較短,或由營養(yǎng)障礙引起的浮腫,只要及時治療,合理調(diào)養(yǎng),。預后一般較好。若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正虛邪戀,則纏綿難愈。若腫勢較甚,癥見唇黑,缺盆平,臍突、足下平,背平,或見心悸,唇紺,氣急喘促不能平臥,甚至尿閉,下血,均屬病情危重。如久病正氣衰竭,濁邪上泛,出現(xiàn)口有穢味,惡心嘔吐;肝風內(nèi)動,出現(xiàn)頭痛,抽搐等癥,預后多不良,每易出現(xiàn)脫證,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處理。
【預防與調(diào)攝】
本病水腫較甚,應吃無鹽飲食,待腫勢漸退后,逐步改為低鹽,最后恢復普通飲食。忌食辛辣、煙酒等刺激性食物。若因營養(yǎng)障礙致腫者,不必過于強調(diào)忌鹽,而應適量進食富于營養(yǎng)之蛋白質(zhì)類飲食。此外,尚須注意攝生,不宜過度疲勞,尤應節(jié)制房室,以防斫傷真元,起居有時,預防外感,加強護理,避免褥瘡。
【結(jié)語】
水腫為常見病,外感內(nèi)傷均可引起,病理變化主要在肺脾腎三臟,肺失宣降通調(diào),脾失健運,腎失開合,以致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而成本病,其中以腎臟為本。臨床辨證以陰陽為綱,表實熱證多為陽水,里虛寒證多為陰水,但要注意二者之間的轉(zhuǎn)化。水腫的治療原則是分陰陽而治,陽水主要治以發(fā)汗,利小便,宣肺健脾,水勢壅盛則可酌情暫行攻逐,總以祛邪為主;陰水則主要治以溫陽益氣、健脾、益腎、補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以扶正為法。虛實并見者,則攻補兼施。在調(diào)攝上,應特別注意水腫時忌鹽,預防外感,避免過勞等。水腫消退后,還要謹守病機以圖本,健脾益氣補腎以資鞏固,以杜絕其復發(fā)。
【文獻摘要】
《素問·湯液醪醴論篇》:“平治于權(quán)衡,去苑陳整,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凈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素問·水熱穴論篇》:“勇而勞甚則腎污出,腎汗出逢于風,內(nèi)不得人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跗腫,本之于腎,名曰風水?!?/p>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jié)疼痛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駙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fā)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jié)M不喘?!?/p>
《丹溪心法·水腫》:“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術(shù)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p>
《景岳全書·腫脹》:“水腫證以精血皆化為水,多屬虛敗,治宜溫脾補腎,此正法也。”“溫補即所以化氣,氣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暫愈者,愈出勉強。此其一為真愈,一為假愈,亦豈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醫(yī)門法律·水腫》:“經(jīng)謂二陽結(jié)謂之消,三陰結(jié)謂之水。……三陰者,手足太陰脾肺二臟也。胃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經(jīng)乃以之屬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陰脾,足以轉(zhuǎn)輸水精于上,手太陰肺足以通調(diào)水道于下,海不揚波矣。惟脾肺二臟之氣,結(jié)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無所不到也;是則脾肺之權(quán),可不伸耶。然其權(quán)尤重于腎。腎者,胃之關(guān)也。腎司開闔,腎氣從陽則開,陽太盛則關(guān)門大開,水直下而為消;腎氣從陰則闔,陰太盛則關(guān)門常闔,水不通而為腫。經(jīng)又以腎本肺標,相輸俱受為言,然則水病,以脾肺腎為三綱矣?!?/p>
【現(xiàn)代研究】
·腎臟性水腫
1.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
鐘氏認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病機為脾腎不足、濕熱內(nèi)阻、氣滯血瘀,創(chuàng)立益氣補腎活血湯,隨癥加減治療浮腫48例,結(jié)果完全消退40例,好轉(zhuǎn)5例,總有效率93.75%。該方對消除蛋白尿,改善造血功能、血壓及免疫功能均有較好的作用[中醫(yī)雜志1993;(10):610)信此外,近年在分期分型論治腎小球腎炎方面,療效顯著。葉氏以中醫(yī)藥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420例,按病程分為邪盛期和恢復期兩個階段。邪盛期分風熱與濕熱、風寒與寒濕證,以祛邪為主;恢復期分陽虛、氣虛兩型,治療以清化余邪而扶正為法。結(jié)果臨床痊愈率83.1%,好轉(zhuǎn)率16.9%。遠期隨訪310例,絕大多數(shù)情況良好[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3;(7):12)。
2.腎病綜合征
魯氏等對黃芪當歸合劑(二味等量制成)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及動物實驗進行了系列研究,發(fā)現(xiàn)該合劑雖然不能直接減少尿蛋白,但能促進肝臟白蛋白和骨骼肌蛋白合成,因此在腎病綜合征存在大量蛋白尿情況下,改善低白蛋白血癥和總體蛋白貯備,從而對腎病綜合征起治療作用。通過對實驗性木鼠腎病綜合征模型的實驗觀察,黃芪當歸合劑不僅有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還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Bloo。腎病理和免疫組織化學證實本晶在降脂同時還減少了腎小球硬化指數(shù)(P<0.01)和細胞外基質(zhì)的聚積(P<0.01)。表明該合劑在該病治療中不僅能調(diào)節(jié)蛋白質(zhì)代謝,還能有效降低高脂蛋白血癥,防治腎小球硬化和保護腎功能[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7;17(8):478)。
·心源性水腫
近年來,對中醫(yī)藥治療充血性心衰及其所致的水腫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沈氏用大劑量萬附葶方[萬年青、附子(先煎)、葶藶子)治療充血性心衰60例,以強心補腎、瀉肺利水為大法,有效率為88.93%[浙江中醫(yī)藥雜志1990;(5):195)信張氏用強心湯治療慢性充血性心衰50例,藥用人參(另煎)、附子(先煎)、黃芪、丹參、葶藶子、桂枝、枳殼、澤瀉,總有效率達94%[浙江中醫(yī)雜志1992;(9):387)。蔣氏認為老年心衰病位在心,關(guān)乎,腎,病理因素為瘀血,病機為陽虛氣弱,水停瘀留,單用西藥效差,臨床用益腎活血湯為主配合小劑量西藥治療72例,顯效率69.4%,認為中西醫(yī)結(jié)合控制老年心衰起效快,副作用少[中醫(yī)雜志1993;(2):95)。梁氏等對中醫(yī)藥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和方法進行了探討,認為中醫(yī)藥治療心衰有較好的療效,尤其對潛在性心衰、難治性心衰以及洋地黃中毒等患者,更顯示出其獨特的優(yōu)勢。治療心衰,應強調(diào)辨證論治,但不要忽視西醫(yī)辨病對治療的參考意義。充分利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各種檢測手段,準確查明心衰的基礎(chǔ)病變,不僅可判斷預后和療效,同時可避免盲目性和減少失誤,并可使治療用藥能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一般而言,中藥治療心衰的適應癥多為工-Ⅱ度心衰患者,Ⅲ度心衰及頑固性心衰主張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尤其情況緊急時,應先用西藥救急,以免貽誤病情。心衰病位在心,但不局限于心。心病日久,可累及肺、脾、腎、肝等臟,反之,他臟病變亦可影響至心而演變?yōu)樾臍?、心陽虛衰或心陽不足、心血瘀阻等,例如肺心病心衰乃因肺病日久不愈,波及脾、腎及心,從而出現(xiàn)咳喘、痰飲、心悸、水腫諸證,此時肺脾腎俱虛,心陽受累,心血瘀阻。治療除溫通心陽、活血化瘀之外,尚須重視溫腎健脾利水以及瀉肺平喘。常選用真武湯加桂枝、黃芪、桃仁、紅花、丹參、地龍、葶藶子等治療肺心病心衰,臨床觀察對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均有明顯療效。心衰乃多種疾病遷延日久所致,為本虛標實之證。心氣、心陽虛是其病理基礎(chǔ),血脈瘀滯為中心病理環(huán)節(jié),瘀血、痰濁、水飲乃其標實之候。由于瘀血、痰濁、水飲等邪實每在臟腑虧虛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可見標實乃本虛所致。故治療上強調(diào)扶正固本,絕不可標本倒置,一味攻逐,而傷正氣。心衰整個病程中常合并有瘀血。因此,治療心衰應重視活血化瘀,在扶正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心衰的基礎(chǔ)病變及其病理機制的不同,針對性地選擇用藥。如病因為風心病者,常選用桃仁、紅花、雞血藤、蘇木以活血化瘀通絡。在深人了解心衰的病因病理及其發(fā)病機理的基礎(chǔ)上,從中西醫(yī)兩方面的理論進行分析探討,尋求結(jié)合點,并指導用藥,將能取得更好更確切的療效。例如部分心衰病人曾接受洋地黃化治療,發(fā)生了洋地黃中毒,出現(xiàn)傳導阻滯。此時可在基礎(chǔ)辨證的前提下,加用淫羊藿、仙茅、細辛、麻黃、三七等藥物,??墒箓鲗ё铚纳芠中醫(yī)雜志1998;39(4):24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