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藥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而中藥進入百姓家,采摘、炮制、煎用、服藥上,均有自己的內涵,而這些陌生又熟悉的動作,早已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那么,具體在煎藥、服藥、劑量要求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在意的工序?在5000多位中藥中,常用的100位中藥,它們又各自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本期,《零起點學中醫(yī)》作者天下無疾,帶我們一起去認識……
煎藥
煎藥不是小事
在中藥煎煮和服用上,現在很多醫(yī)院及藥店提供煎藥服務,這種方式省時省力,無可厚非。然而,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們仍建議您采用傳統的方式來煎藥,效果會更好些。原因有二:
1.方便時間控制。不同治療作用的藥,煎煮時間不同。總體來講,治肺腎的藥時間宜短(10~20分鐘),治脾胃的藥煎煮時間宜長(20~30分鐘),治腎的藥時間最長(30分鐘左右)。機器和操縱機器的工作,很少有精力去思考這些問題。
2.先煎、后下問題。中藥煎煮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先煎、后下的問題,即把一些質重的石頭、貝殼類藥或毒性較大的藥先行煎煮,以便于獲得最好的治療效果,最低的毒性反應和副作用;一些質輕易于揮發(fā)的藥物后下,以求輕取其氣。這些操作,很難由機器完成。
服藥
服藥時間,注意以下幾個原則:
1.治脾胃病的藥飯前吃,傷脾胃的藥飯后吃;
2.治陽的藥,白天吃; 治陰的藥,下午晚上吃;
3.治上焦心肺之藥飯后吃,治下焦肝腎之藥飯前吃;
4.安神藥睡前吃。
劑量
開方劑量
中藥劑量非常有趣,也是非常精微的一門學問。大部分常用中藥劑量多在10克左右。一些質地堅硬的石頭類,藥物如生石膏、滑石等,用量相對大一些,常在20~30克;一些毒性較大的藥物,如附子、細辛等,應用時須謹慎。
在了解了中藥煎藥、服藥及劑量使用等方面的信息后,我們再來看看,常用的100味中醫(yī)有哪些,他們在中藥的大家庭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常用的100味中藥》
實證用藥
主要從解表藥、溫里藥、清熱藥、治濕藥、治痰藥、祛風濕藥、理氣藥、理血藥、消食藥等9類用藥進行整理。
1.解表藥
解風寒藥:麻黃、桂枝、荊薺、防風。
解風熱藥:銀花、連翹、薄荷。
息風藥:天麻、鉤藤、全蝎、蜈蚣。
2.溫里藥
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高良姜。
3.清熱藥
清透藥:石膏;清瀉藥:大黃;附-潤下藥:麻仁。
苦寒直折藥: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四者皆屬苦寒直折之清熱藥,龍膽草最善清肝膽火,燥下焦?jié)駸?。肝氣不達,可與柴胡、香附類疏散之;肝火太過,當以龍膽草、黃芩輩清瀉之。
4.治濕藥
燥濕藥:蒼術、白術。
化濕藥:藿香、砂仁。
利濕藥:茯苓、澤瀉、薏苡仁。
利濕熱藥:車前子、滑石。
5.治痰藥
燥濕化痰藥:陳皮、半夏。
清熱化痰藥:漸貝母、瓜蔞。
潤燥化痰藥:川貝母、百合。
6.祛風濕藥
偏補:桑寄生、續(xù)斷、杜仲。
偏通:威靈仙、羌活、獨活。
7.理氣藥
理肺氣藥:桔梗、前胡、杏仁。
理肝氣藥:柴胡、香附。
理脾氣藥:枳殼、厚樸、陳皮。
8.理血藥
活血藥:川穹、丹參、牛膝。
涼血藥:生地黃、玄參。
止血藥:炭類藥。凡火見水則熄,赤見黑則暗,血見炭則止。很多中藥,經過炒黑加工后,都有比較好的止血作用。如大黃炭、地榆炭、荊芥炭等。
9.消食藥
雞內金、山楂、神曲、麥芽。
虛證用藥
從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補陽藥四方面進行整理。
1.補氣藥:黨參、黃芪、山藥。
2.補血藥:當歸、白芍、阿膠。
3.補陰藥:熟地黃、山茱萸、麥冬、沙參。
4.補陽藥:淫羊藿、益智仁、肉豆蔻、肉蓯蓉。
五臟用藥示例
五臟:肺、心、脾、肝、腎。
肺
清肺藥:蒲公英、板藍根、魚腥草。
潤肺藥:麥冬、沙參、紫菀、款冬花。
理肺氣藥:桔梗、前胡、枳殼。
心
養(yǎng)心藥:酸棗仁。
開心竅藥:石菖蒲、郁金。
清心藥:知母、梔子。
脾
健脾藥:白術、茯苓、山藥。
醒脾藥:木香、砂仁。
溫脾藥:干姜、高良姜。
肝
疏肝藥:柴胡、香附。
柔肝藥:白芍。
平肝藥:天麻、鉤藤。
腎
滋陰藥:熟地黃、枸杞子。
溫陽藥:淫羊藿、肉桂。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