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
內容簡介
目錄
內容簡介
我國歷史悠久,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群星燦爛,本書的文化是指通常所說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為主體,儒、道、釋(佛)三家互補的文化。佛家是出世的,道家是遁世的,儒家是淑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對中國5000年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其中的精華對今天的中國和世界發(fā)展仍具有重要意義。在敘述這些思想體系的過程中,力求把創(chuàng)始人和后世人的修改和強化分開。任何一種文化傳統(tǒng)均有其精華及糟粕,本書側重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這是一本普通作者(非傳統(tǒng)文化專家)編寫的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讀物。它以儒家思想為主,道、釋兩家為輔的順序編寫。儒、道、釋三家都受到早于他們的易學的重要影響,故本書設專章介紹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本書內容按照文化的定義,特指精神財富部分,如教育、科學、文藝等,并重點選其精粹或靈魂,即思維概括總結的形式(哲學)加以介紹,鑒于它是普及讀物,力求通俗易懂。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對中國五千年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其中的精華對今天的中國和世界發(fā)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任友達,1923年生,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從事有機化學科學研究及教學工作四十余年。1988年9月離休,返聘至1993年,1993年-2004年任大連東方學院副院長、院長,先后發(fā)表了20余篇教育論文,其中多篇獲獎。2002年參加全國素質教育論文競賽,獲一等獎。第二年(2003年)以此論文參加中國管理學院、中國未來研究會召開的首屆中國科學家、教育家、企業(yè)家論壇,獲一等獎。2000年獲中國老教授協(xié)會老教授民辦高等教育工作優(yōu)秀獎。2004年4月辭去東方學院院長后,把自己十余年的讀書筆記,整理成此書。
目錄
緒論全球人類社會向和諧世界過渡是必由之路/1
第一節(jié)世界經濟全球化/5
一、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理論/5
(一)西方主流派全球化理論/5
(二)當代新“左”派全球化理論/6
(三)馬克思主義全球化理論/6
(四)全球化理論形成的過程/7
二、經濟全球化的內容/11
(一)貿易全球化/11
(二)金融全球化/12
(三)生產國際化/12
第二節(jié)世界政治國際化和多極化/14
一、世界政治國際化/14
(一)跨國公司/14
(二)政府間國際組織/15
(三)非政府間國際組織/15
二、世界政治多極化的過程不可逆轉/16
(一)第三世界是推動世界政治多極化的重要力量/16
(二)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政治多極化/17
(三)世界政治多極化有利于國際關系民主化/17
(四)多極化進程不可逆轉/17
(五)多極化促進國際新秩序的建立/18
第三節(jié)世界文化多元化及其發(fā)展/20
一、文化霸權主義/2l
(一)國際沖突的根本原因是現(xiàn)實利益的矛盾/22
(二)不同文化體系的差異,既有矛盾、沖突和對立的一面又有互相吸納、合作、共存和統(tǒng)一的一面/24
二、東西方文化聯(lián)合論/25
第一章儒家思想/33
第一節(jié)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哲學概括/35
一、仁在《論語》的論述中處于突出的地位/36
二、仁的人道原則/37
(一)關于知天(命)的認識,孔子在《論語》中兩處三次談到天命/38
(二)關于知仁的認識/41
(三)對知禮的認識/45
第二節(jié)孔子哲學的方法論中庸之道/47
一、中庸的意義/48
二、中庸思想的應用/49
(一)過猶不及/49
(二)和而不同/50
(三)時中與權/52
(四)中庸之道是通往“小康”“大同”的理想社會/53
(五)中庸思想的缺陷及其在歷史上的曲折經歷/55
第三節(jié)孔子哲學的認識論
對學習的認識、態(tài)度與方法/56
一、對學習的認識/59
二、對學習的態(tài)度/60
三、學習方法/63
第四節(jié)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64
一、辦學宗旨,把德育放在首位/65
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73
三、面對全社會,“有教無類”的教育方向/74
四、承前啟后的教學內容/75
五、深邃而又靈活的教學方法/80
(一)學習的最佳境界是快樂/80
(二)學、思結合的教學方法/80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80
(四)善于啟發(fā),觸類旁通/81
(五)身教重于言教/82
第五節(jié)孟子思想儒家理想主義流派/84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85
(一)仁政的思想根源/85
(二)仁政的內容/87
二、孟子的性善論/95
三、孟子的教育思想/99
(一)教育的目的/99
(二)教育內容和修養(yǎng)方法/100
(三)教學原則與方法/103
第六節(jié)荀子思想儒家現(xiàn)實主義流派/106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107
二、性惡論/109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111
(一)學習的目的/111
(二)學習態(tài)度/112
(三)學習方法/113
四、荀子的自然觀/114
五、荀子的認識論/116
第七節(jié)西漢儒家獨尊地位的確立/122
一、西漢儒學獨尊地位確立的歷史背景/122
二、董仲舒的“大一統(tǒng)”政治理論/124
三、“天人感應”的神學論/126
四、按名分行事的認識論/129
五、董仲舒與先秦儒學的分歧/130
(一)人性與教化/130
(二)君臣關系/130
(三)心性之別/131
第八節(jié)宋元明清時期儒家思想的發(fā)展/132
一、程朱理學中“理”的觀念來源及其含義/134
二、“格物致知”論及其方法論/137
三、人性的心性論/139
四、陸、王學派的心學論/142
(一)“心即理”及“心外無理”/143
(二)王守仁的認識論/145
(三)王守仁的倫理學說/146
五、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總結/148
第二章道家及道教/155
第一節(jié)老子的哲學核心思想是道/157
第二節(jié)老子的方法論辯證的方法/164
第三節(jié)老子的世界觀無為而治/176
一、政治觀點/177
二、為人處世/181
(一)應用辯證的方法保存自己/183
(二)重視養(yǎng)生之道/184
(三)個人修養(yǎng)/185
第四節(jié)莊子的人生哲學/186
一、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道”的含義,使“道”的概念更加抽象化和莊無化/187
二、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所述德的意義,使德的內容越來越實,以便于應世/190
三、莊子的人生態(tài)度/192
(一)順應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192
(二)超然的政治態(tài)度/194
(三)萬物平等和相對主義的世界觀/194
(四)心之逍遙與形之委蛇的生活態(tài)度/197
(五)通過坐忘的入道途徑/199
第五節(jié)道家思想對我國社會的影響/200
一、對儒家大師的影響/201
(一)對孔子的影響/201
(二)對孟子的影響/204
(三)對荀子的影響/206
二、儒、道兩家思想匯合對中國知識分子精神面貌的影響/210
三、對養(yǎng)生保健的貢獻/214
(一)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215
(二)氣功養(yǎng)生法/217
第六節(jié)道教/222
一、道家在思想上的變化對形成道教的影響/222
(一)老莊學說/222
(二)黃老學派/223
二、道教的創(chuàng)立及其發(fā)展/224
(一)道教的創(chuàng)立/224
(二)道教的發(fā)展與成熟/226
三、道教與傳統(tǒng)文化/233
(一)道教理論的發(fā)展/233
(二)廣泛吸收民間的神,是道教不斷壯大聲威的途徑之一/234
(三)道教與我國古代音樂藝術/234
(四)道教與我國古代建筑藝術/235
(五)道教與我國古代繪畫藝術/236
(六)道教與我國古代造像藝術/237
(七)道教客觀的壁畫藝術/238
(八)道教對我國古代文學的影響/239
第三章佛教與佛學/241
第一節(jié)佛教在印度/243
一、佛教的創(chuàng)立/243
二、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義/244
(一)四圣諦、八正道/244
(二)十二因緣/245
(三)五蘊論原始佛教哲學理論的基礎/246
三、佛教在印度的發(fā)展、變異及消亡/246
(一)部派佛教/247
(二)大乘佛教的興起及其主要教派/247
(三)佛教在印度的變異及消亡/248
第二節(jié)佛教在中國/251
一、佛教初期(公元前2-公元316年)在中國/251
二、東晉、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國大發(fā)展的時期(公元316-589年)/252
(一)道安及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253
(二)譯經大師鳩摩羅什的貢獻/254
(三)慧遠的沙門不敬王者論及神不滅論/255
(四)僧肇的佛教哲學思想體系/256
三、隋唐中國佛教鼎盛時期/260
(一)南北佛學的統(tǒng)一/260
(二)佛學宗派的創(chuàng)建/261
(三)翻譯的佛典在質量和數(shù)量上都有所提高/261
(四)中國佛教特色的形成/262
(五)佛教國際中心地位的確立/262
四、儒、道、釋三教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發(fā)展/263
(一)經學之再次統(tǒng)一/263
(二)佛教的蓬勃發(fā)展,激化了儒、釋兩家的矛盾,也促進了雙方的融合/265
(三)道教組織日益完善與強大/265
五、宋元明清時期的中國佛教/266
六、變革中的現(xiàn)代中國佛教/268
第三節(jié)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272
一、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意義/272
二、佛教對中國詩歌的影響/273
三、佛教對中國小說的影響/273
四、佛教與石窟藝術/274
五、佛教對我國書畫藝術的影響/276
六、佛塔藝術/278
七、佛樂/279
第四章易學與中圈傳統(tǒng)文化/281
第一節(jié)易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283
一、《易經》/283
(一)變易/283
(二)不易/286
(三)簡易/287
二、《易傳》/290
(一)《彖傳》/290
(二)《象傳》/297
(三)《文言傳》/300
(四)《系辭傳》/302
(五)《說卦傳》/305
(六)《序卦傳》/306
(七)《雜卦傳》/307
三、易學/308
(一)歷代易學的主要流派/309
(二)讀陰陽五行后的感想/315
(三)易文化是探索自然與人以及認識自然與入關系的表現(xiàn)/321
第二節(jié)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339
一、《易學與儒學》(簡稱《易與儒》)/339
(一)孔子對《周易》的認識和運用/339
(二)《論語》中的易學思想/340
(三)孟子對《易》思想的發(fā)揮/342
(四)儒家經典《大學》與《中庸》中的易學思想/347
(五)荀子思想與《易》的異同/355
(六)漢代易學傾向政治/360
(七)理學與易學/362
(八)王夫之以史解《易》/365
(九)熊十力的新易學/370
二、《易傳與道家思想》/373
(一)《彖傳》的道家思維方式/373
(二)《論‘系辭’是稷下道家之作》/377
三、《易學與佛教》(簡稱《易與佛》)/380
(一)魏晉玄學的歷史背景及其特征/380
(二)王弼的易學與僧肇的般若學/384
(三)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相契合/388
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將對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fā)展做出更大貢獻/393
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395
一、剛健有為和剛柔相濟的自強不息的精神/397
二、中和思想/398
三、人本主義精神/399
(一)民貴君輕思想/399
(二)重人倫,強調道德的重要性/399
(三)重現(xiàn)世,遠離鬼神/400
四、天人關系/401
(一)順應自然說/401
(二)天人協(xié)調說/401
(三)天人合一論/402
五、寬容會通精神/402
(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402
(二)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發(fā)展/403
參考文獻/405
編后記/410
前言
程達先生在《文化即人化》一文中指出:“從1871年起往后的80年間,世界知名學者關于文化的定義就有114種之多,時至今日,在文化研究熱潮中涌現(xiàn)出來的文化定義已達一萬種以上。”
根據《新華字典》(2001年修訂版)對文化的定義為:“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备鶕@種廣義的定義,文化和文明的定義完全一樣。目前,通常把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稱為文明,文化指精神財富,也就是上述定義的特指內容。本書對文化采用了后一種定義,即特指精神財富。
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十分廣泛,它包括思想意識、人文文化、宗教、藝術、醫(yī)藥、建筑、養(yǎng)生學、飲食文化等。本書是一本普及性讀物,只能就其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精神因素哲學談談,為了通俗起見,本書定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
我國歷史悠久,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群星燦爛,本書的文化是指通常所說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儒家為主體,儒、道、釋(佛)三家互補的文化。佛家是出世的,道家是遁世的,儒家是淑世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僅對中國5000年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其中的精華對今天的中國和世界發(fā)展仍具有重要意義。在敘述這些思想體系的過程中,力求把創(chuàng)始人和后世人的修改和強化分開。任何一種文化傳統(tǒng)均有其精華及糟粕,本書側重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古典著作,作者只比較認真地閱讀了《論語》、《道德經》、《莊子》內七篇等。對其余的傳統(tǒng)文化著作,我則采取了急用現(xiàn)學或閱讀現(xiàn)代人對原著或原作者在學術方面的評述。本書不是什么專著,而是個人讀書的體會,它是一本普及性的讀物。本書的特點是把儒、道、釋三種文化放在一起進行討論,并把它們和現(xiàn)代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
其次,我讀這些知識的有關著作,基本上是在70歲以后,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來說,我是一個高齡的小學生,這樣,就產生了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小學生,像白紙一樣,沒有成見及知之不多,又完全是自學,很難避免在認識上的淺薄和片面性。第二個特點是由高齡衍生而來的,由于是高齡,對人生已有幾十年的經歷,加上原本是一個自然科學工作者,不滿足于其然,總想知其所以然,在認識上可能貼近現(xiàn)實,貼近生活,貼近現(xiàn)代人思維方式。本書對于缺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而又渴望學習它的人,可能會有一些幫助,對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發(fā)更多的人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發(fā)展。
雖然我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想法,但面對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望海興嘆,不敢輕易動手譜寫這方面的內容。許多親人、朋友、同志看了我的讀書筆記之后,他們認為若把這些內容公諸于世,將會對我國當代年輕人以及關心中國文化的外國朋友有一定幫助。在大家的鼓勵下,我寫出初稿后,又受到幾位長者和一些學者的多方鼓勵和支持,我才下定決心,出版本書。
本書初稿原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讀書筆記》,內容包括三篇:第一篇現(xiàn)代世界形勢,它有三章,第一章現(xiàn)代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地區(qū)一體化;第二章當今世界主題和平與發(fā)展,第三章現(xiàn)代高科技及其發(fā)展趨勢;第二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它也分三章,第四章儒家思想,第五章道家及道教,第六章佛教與佛學;第三篇全球人類社會的現(xiàn)狀與未來,它分兩章,第七章當前全球人類社會存在的問題,第八章世界歷史的新時期及其發(fā)展。
本書初稿經過熟識的部分同志或朋友傳閱后,編者接受了同志們的意見,首先是縮小篇幅,把初稿第一篇和第三篇共五章內容壓縮成現(xiàn)在的緒論全球人類社會向和諧世界過渡是必由之路;其次是突出重點,除保留原第二篇三章外,還補充了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章,并將本書名稱改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
《讀書筆記》本來是給自己看的,摘記了所列參考書中的數(shù)據與圖表,修改稿中注明了所列數(shù)據和圖表或觀點的參考書,在此向有關作者表示感謝!
初稿完成以后,大連理工大學前校長、現(xiàn)顧問、兩院院士錢令希教授看了部分初稿后,欣然同意推薦這本書,給我國東方學泰斗、北京大學教授季老羨林先生寄了一封推薦這本書的信。當我把錢先生的推薦信和本書初稿托人帶給季先生時,季先生已住醫(yī)院達半年以上,家中無人,不便于審閱,只好作罷。當我把實際情況向錢先生如實匯報后,這時錢先生已重病在身,用顫抖的手在他為本書的題詞下簽名,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動,表現(xiàn)了老一輩科學家對后來人的厚望。
大連理工大學前黨委書記周明老先生,是一位老紅軍,長期從事報刊編輯及文化教育領導工作,他廣博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對我有很大的幫助,他看了本書的初稿后鼓勵我寫下去,不要顧慮個人得失,力爭能為社會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并為本書題了詞,表示支持。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系統(tǒng)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眾讬教授對本書初稿中關于系統(tǒng)科學的涵義增加了“很復雜”三字,表示了他對科學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及對本書的支持。
中華文化復興研究院李伯淳院長,看了本書的部分初稿后,對它作了很高的評價,并愿意向社會推薦本書。
太原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吳世民同志,南通醫(yī)學院藥理教研室主任楊毓麟教授對本書的初稿進行了逐字逐句的校對,本書終稿又受到遼寧師范大學王樹森教授審閱及大連理工大學高慎琴教授和胡正寰教授及林永康教授的認真審校,他們提出了一些寶貴意見,為本書出版花費了不少心血。還有許多朋友,如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韓寶華、呂俊民、王炎炎教授,計算機系張成學、賈成隆教授、物理系孫盛新教授、原黨委辦公室馬寬同志等對本書的編寫和出版,極盡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具體的幫助。我深感離開了朋友和同志們的熱情幫助,本書是很難正式出版的。在此,我對所有鼓勵和支持本書出版的長者、學者、親友和同志朋友們致以深沉的感謝,并致以誠摯的敬禮!
編者
2008年5月
后記
在本書將要出版之際,看到了于丹著《論語》心得。這本書的寫作方法,有點像莊子內七篇的寫法。常用一些淺顯的故事來說明一些深奧的道理。莊子的書常用諷喻和曲折的手法,人們得反復琢磨,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于丹把故事和道理緊密連接在一起,一看就明白,所以受到普遍的歡迎。當然,我無意否定莊子的寫法,他處在那個時代,不采用“心之逍遙與形之委蛇”的生活態(tài)度是很難生存下去的。莊子的智慧表現(xiàn)在他拒絕了楚威王邀請他出任國相的要求,寧愿作污水里游戲的小豬,也不作太廟的祭品彩牛,他渴望自由的人生態(tài)度,為后人開闊了一條不愿隨俗浮沉、渴望自由、獨立自主的人生道路。于丹教授則生活在經過無數(shù)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今天祖國建設和諧社會的時期。當然,就是在今天,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情況下,于丹教授寫出這樣的一本書也是不容易的。她的特點是悟性強,她能悟到“《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边@些話突破了過去人們對孔老夫子的印象,激發(fā)了人們學習《論語》的興趣,揭開了深入學習《論語》的序幕。2008年春節(jié)期間,于丹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報告,比《論語》心得更接近實際,更貼近孔子的真實思想。
孔子是一位既有高度智慧,又很重視實踐的人。他主張言必行,行必果,訥于言,而勇于行。要學習他的精神,首先要全面正確理解其內容,然后努力去做。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并不難懂,關鍵在于能否付諸實踐。嚴格講,實踐他的教導,與其說是認識問題,不如說是修養(yǎng)問題。孔子的許多言論是實用理性的表達。他對自己的許多言論沒有做進一步解釋。他的門生們在《大學》中,對儒家的道德價值作了一個概括的敘述?!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辈χ辽谱髁艘恍┙忉?。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對至善(純粹理性)解釋得比較清楚。康德把善良意志的自律稱為絕對命令。絕對命令以陳述句方式表達,它沒有條件句,只是命令“應該如此如此做”或“不應該如此如此做”。絕對命令是無條件的,或者說,它是以自身為目的的合理要求。孔子的忠恕之道正是用這種陳述句方式表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绻诮^對命令句中,加上條件句,或摻和任何雜念,就失去了它的道德價值。例如,為了獲得名聲,從事慈善做觀點從純粹理性來看,就不屬于道德的范疇,當然也不是不道德事業(yè),而并非道德事業(yè)。
為了說明孔子的實用理性觀點,還可以舉一個例子。有人向孔子提問:“以德報怨,何如?”他反問并回答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14.34)孔子這些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以德報怨,又如何回報恩德呢?他主張“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就是首先要把事情的是非弄清,再清除過去的恩怨。李澤厚先生說:“孔子以直報怨的思想是實用理性的充分表現(xiàn)。”這種觀點不僅適用于道德上,在政治上更加適用。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和共產黨存在矛盾,當時毛澤東主席說:“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聯(lián)合求團結,則團結亡?!边@里所說的斗爭,就是要把是非曲折弄清楚。
孔子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在理論上既不容易準確把握,達到恰到好處;在實踐中也往往難以實行。例如正確的見解由于人際關系或敏感性的政治原因往往不能付諸實踐??鬃釉袊@地說:“中庸其至失乎:民鮮能久矣!”(3.29)這個道理,至今仍有其價值。
正因為把孔子的教導付諸實踐不容易??鬃拥闹茏釉鴧⒄f:“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為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1.4)在孔子三千多弟子中,只有顏回長期保持仁德的思想境界,其余的弟子只能在短時間中有所志向。(6.7)孔子剖析自己說:“君子應該實行的三件事(智、仁、勇),我一件也沒做到?!?14.28)。我認為這不完全是孔子出于謙虛的原因,而是他對智、仁、勇高標準的理解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當我看到1988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授獎大會后的文件聲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卻吸取孔子的智慧?!碑敃r我很想了解和學習孔子的智慧,擴大一點說是想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但當時缺乏有關這方面的大眾材料,也沒有媒體方面的專門報導。我只好直接閱讀《論語》、《道德經》等經典著作,這對于既缺乏有關知識的基礎,又沒有古文根基的我,是一條艱難的道路。
學習書本知識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從無知到有知,從簡單基本知識到系統(tǒng)知識以及到高深的知識,書愈讀愈厚,知識面逐漸拓寬,拓寬的知識面,是量的變化;另一種是對書本知識達到了融會貫通的程度,能把繁多的知識內容,用簡明精煉的形式書寫出來,書愈讀愈薄。這時作者對有關知識的理解,已達到了質的飛躍。
一般說來,讀書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如果只讀書,把知識停留在書本上,不深入實際,不加以應用,很難深入,也很難避免教條主義。對書本知識,加以應用,這就表示對所學內容有所認識,不僅可能深入,還可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前進。
我讀經典的過程屬于第一類學習知識的過程,為了學習《論語》、《道德經》等經典,我閱讀了近百本書,可以說是愈讀愈厚,但基本上是量的增加,處于“述而不作”的狀態(tài),我把它稱為“鉆在書中”學。談不上應用,至多談一點個人體會。但在學習知識中,量和質的變化不是絕對的,盡管總體上處在漸變的過程中,也會有一些去粗取精、由繁到簡,由無知到有知的作用。
百家講壇《我讀經典》講座則屬于第二種應用書本知識的內容。他們以廣博的知識,幾十年的讀書體驗,用45分鐘的時間講解一個主題,若對有關知識沒有達到融會貫通的程度,是很難走上講壇的。而且他們都能聯(lián)系實際(包括自己),也表現(xiàn)了他們對有關知識掌握的程度,以及能有所深化的程度。我把他們稱為離開書本或站在書本上應用有關知識。
我不知道目前舉辦的《我讀經典》的講座還講些什么內容,到什么時候。在這里,我談一點個人的想法或建議:
一、只舉行這種講壇還不夠,還要出版一些通俗易懂的傳統(tǒng)文化基礎知識的專門著作。因為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難于領會講座中所述內容。如果不讀傳統(tǒng)文化的有關知識,就很難領會易中天教授所講的讀《論語》如沐春風,讀《孟子》為擂戰(zhàn)題的說法。
二、舉辦“我讀經典”以哲學家為主體的名人,全面評價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的講座,著重指出其中的缺點或不足之處。并編寫一些有關的讀物,以便更好地批判繼承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
三、舉辦以自然科學家和研究方面的專家為主體的學者,介紹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講座,甚至可以著重談談他們的優(yōu)點,并編寫一些普及性的有關讀物。其目的是為了批判繼承全人類的文化遺產,為創(chuàng)立既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又有全世界統(tǒng)一的新文化開闊道路。
如果能完成以上所述的建議,不僅能構建平和開放的胸襟,起到溝通大眾橋梁的作用,而且能起到凝聚中華民族,以及世界各族人民的強大力量,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
我們傳播和研究傳統(tǒng)文化,絕不是重復走歷史的老路,而是為創(chuàng)建新文化而奮斗。先進的文化是先進制度的號角,先進制度將為先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奠定基礎。先進的精神文明是先進物質文明的旗手,而先進的物質文明是先進精神文明的物質基礎。若沒有發(fā)達的物質文明基礎,精神文明也很難持久發(fā)展下去。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共同發(fā)展,才能使科學技術更好更快地向前發(fā)展,形成和諧世界。只有在和諧世界中,全世界人民共同改善自然環(huán)境,有效地防止自然災害。應用新技術開闊人類生活的新資源,使沙漠變成良田,開發(fā)海洋資源。有人估計,按現(xiàn)在全球人口增長的速度,2025年全球人口將高達83.8億,甚至更高。人口增長不僅造成環(huán)境污染,而且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觀點來看,食物鏈級愈高,其生產的限制愈大。而人類處于高能耗營養(yǎng)級的最高層,其發(fā)展應有所控制,所以要嚴格控制全球人口增長。
如果沒有戰(zhàn)爭,可以節(jié)省大量資金,從事生產和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和改善自然環(huán)境,就現(xiàn)在的科學技術水平就足以能夠保證全球人類的豐衣足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必要勞動時間可以縮短,人人有多余的時間,從事自己所愛好的事業(yè)。人們的職業(yè)界限逐漸消滅。每個人都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人不再是勞動的工具,而是具有理性智慧、高尚道德的人。人們推舉擅長科學技術的人管理生產,推舉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高度智慧及道德高尚的人管理政治生活。人們生活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文化藝術向更高更完善的方面發(fā)展,人們的品德高尚,起碼能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每個人都有充分的自由,又能自覺地服從社會的要求,以至先人后己,為整體利益做貢獻成為生活的習慣和需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族的宗教信仰
中國三大傳統(tǒng)宗教是什么?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我見
儒道釋三教合一之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企業(yè)文化
孔子應該怎樣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