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65.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117.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118.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20.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濃樸杏子湯主之。
62.發(fā)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64.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65.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6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100.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10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后云,解外宜桂枝湯。)
146.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147.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163.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shù)下之,遂協(xié)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174.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177.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279.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爾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280.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xù)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藥三沸。)
313.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352.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356.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