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yī)外感病全書太陽病(上一)

                                  第二章   太陽 ?。ㄉ希?/p>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語譯  太陽人得外感病,有脈浮、頭項強痛和惡寒等證狀。

   討論 本條所言乃是原來身體健康的人在患外感病初期病在衛(wèi)份時的證狀表現(xiàn)。頭項強痛、惡寒,說明病邪已經(jīng)侵襲人體。沒有臟腑證狀,說明邪氣尚未入里。脈浮,乃正氣外出抗邪之象。這也表示患者原本身體健康,衛(wèi)外機能正常,所以能和邪氣抗衡。

   太陽病進入氣份以后,由于邪正消長的變化,病情變化很大,已經(jīng)沒有統(tǒng)一的病機。所以張仲景就取太陽病衛(wèi)份的證狀作為太陽病的提綱證。

   本條條文向我們傳達了三點信息: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外邪侵襲;邪正抗衡,這三點就構成了太陽病的病機特征。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2)

   太陽病,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3)

   語譯  太陽病,有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等證狀的,稱為中風。

         太陽病,或者已經(jīng)發(fā)熱,或者尚未發(fā)熱,必見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等證狀的,稱為傷寒。

    討論 首先要說明:中風和傷寒是兩個病名。許多注家把中風分為動詞“中”與名詞“風”兩個字來解釋,把傷寒分為動詞“傷”和名詞“寒”兩個字來解釋,把中風解釋為中于風邪,把傷寒解釋為傷于寒邪,這絕對是對讀者的誤導。以致有些人讀了一輩子的《傷寒論》,卻始終搞不清中風和傷寒的區(qū)別,這對正確理解條文內(nèi)容是有很大障礙的。如傷寒麻黃湯證,第3條稱惡寒,第35條卻言惡風;第3條言脈陰陽俱緊,第51條又言脈浮,第52條卻言脈浮數(shù);又57條桂枝湯證,脈亦是浮數(shù)。又如第23條之桂枝麻黃各半湯,第25條之桂枝二麻黃一湯,無汗為什么要用桂枝湯?這些問題,沒有幾個人說得清楚,我看過許多注家的解釋,都是隨文敷衍,輕輕帶過,都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這些都是因為中風與傷寒不別故也。

   首先,我們腦子里必需建立這樣的觀念:中風是外感病中一種病的名稱,傷寒是外感病中另一種病的名稱?!秱摗分杏懻摰木褪侵酗L病和傷寒病的證狀和治療。有了這樣的概念,再來學習第2條第3條,感覺就會不一樣了。

   第2條和第3條所作的就是將中風病和傷寒病進行定義的工作。

   中風和傷寒以及第六條所稱的溫病,都是《難經(jīng)》中對外感病進行分類所取的病名?!峨y經(jīng)》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這其中就有傷寒和中風。中風和傷寒屬于傷寒學討論的范疇,也就是《傷寒論》中學習的內(nèi)容,本書中在六病上篇討論。熱病和溫病及濕溫則屬于溫病學討論的范疇,屬于溫病學學習的內(nèi)容,本書中在六病下篇討論。

  中風和傷寒是外感病中兩個不同的病種,它們的臨床表現(xiàn)不同,治法也不同。我們必須將它們區(qū)別開來。

   從第2條和第3條所列的證狀看出,中風惡風,傷寒惡寒。第12條曰:“嗇嗇惡寒,淅淅惡風,”這是形象地描述惡寒和惡風的不同狀況。嗇嗇為不光滑貌,形容病人因不斷的怕冷而身上連續(xù)地起雞皮疙瘩。淅淅為風吹過來的聲音,形容病人的怕冷是斷斷續(xù)續(xù)的,像風吹一樣是一陣陣的。這說明傷寒病人衛(wèi)外之陽氣尚未達表,毛孔閉塞,邪正交爭在皮毛,所以身上不斷地起雞皮疙瘩。中風病人則衛(wèi)外之陽氣已經(jīng)達表,毛孔開啟,陽氣外出,則不怕冷;陽氣接續(xù)不上,邪氣又起而交爭,則又怕冷,所以怕冷是一陣陣的。傷寒病惡寒一般是在初起一段時間存在,過后由于陽氣外出抗邪達于皮毛,而證狀變?yōu)閻猴L的。所以傷寒和中風的區(qū)別主要還在于無汗和有汗。

   《素問*評熱病論》中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這段話是對傷寒病發(fā)熱汗出的病機分析,古人的理解:人身之汗皆是水谷精微經(jīng)脾胃的運化變生而成,邪氣侵入與正氣交爭于骨肉,即發(fā)熱汗出,發(fā)熱表示邪氣在與正氣交爭,汗出表示精氣(正氣)已經(jīng)外出,如果汗出熱除,則是正勝邪退:如果汗出而復熱,則是邪勝而正氣不敵邪氣。

   傷寒發(fā)熱無汗(傷寒發(fā)熱無汗,在35條才于明示。第3條因有“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 句,所以未明言無汗),中風發(fā)熱汗出。發(fā)熱本應有汗,如上段所述,發(fā)熱表示邪正交爭,汗出是精氣外出。傷寒有發(fā)熱,為什么沒有汗出?這和傷寒之惡寒有點關系。惡寒是邪正交爭于皮毛,陽氣尚未達表,毛孔閉塞,汗液沒有外出之路,所以無汗。中風陽氣已經(jīng)達表,毛孔已經(jīng)開啟,汗液有外出之路,所以有發(fā)熱輒有汗出。分清傷寒和中風的區(qū)別對以后理解這兩個病的治法是有幫助的。傷寒病皮毛閉塞,發(fā)熱汗不出,皮毛屬肺,所以治療以宣肺為主,比如說麻黃湯;中風病有汗出而熱不除,為精氣不足,所以治療以健脾生精氣為主,比如說桂枝湯。

   惡風惡寒,有汗無汗,這些都只是中風病人和傷寒病人在證狀上的差異。而真正決定兩者區(qū)別的是體質的陰陽屬性。傷寒病人本身陽氣較弱,陰寒勝,寒勝則痛,所以外邪加諸就有體痛,或如35條所言: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正因為陽氣較弱,外邪侵襲時衛(wèi)陽較難達表,所以惡寒而脈緊。中風病人本身陽氣較盛,外邪侵襲時衛(wèi)陽能迅速達表,溫熙肌膚,所以惡風而脈緩。但陽盛則熱,所以中風病人偏于熱性,容易因熱盛而發(fā)生變證。

   中風和傷寒是外感病中的兩個病種,所以六病之中都應該有中風和傷寒。從《傷寒論》的條文看,六病中都有中風的條文,中風的存在不成問題;而傷寒者,則在陽明病中有中寒的條文,少陰病、太陰病中大都是以熱藥驅逐寒邪的治法,顯然都是傷寒條文。只是在少陽病和厥陰病中,情況特殊,沒有傷寒的條文。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shù)急者,為傳也。(4)

   語譯 外感病第一天,邪在衛(wèi)份,(證狀)脈象如果沒有變動,說明病情沒有變化;如果有點想吐的樣子,或者顯得躁煩,脈又變得數(shù)急了,說明病情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了。

   討論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這句話出自《內(nèi)經(jīng)·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所以本條所稱的太陽不是太陽病的太陽,而是《內(nèi)經(jīng)·熱論》中“巨陽受之”的那個太陽。在《內(nèi)經(jīng)·熱論》中,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既含有經(jīng)脈的意思,又含有病邪從表傳里,從輕轉重的意思。所以直接語譯為:外感病第一天,邪在衛(wèi)份。

   “傳”字在《傷寒猝病論》中是變化、變動的意思,而不是轉變的意思。病邪在兩個病之間轉變,張仲景會寫做“轉屬某某病”或“轉入某某病”等。而本病中病情的變化,如衛(wèi)入氣、氣入營,則用傳字。  

   “傳”字在古文中有兩義:一者為驛傳之傳;一者為對經(jīng)典所作的解釋?!秱摗窌袀髯诛@然非此兩義,應是張仲景從本義中引伸出了新義。既然是引伸義,必然以本義作為基礎。在傳之本義中,所謂驛傳是在一條固定線路上的傳遞行為:而為經(jīng)作傳亦是以經(jīng)文所述作為依據(jù)。所以,不管是事件或是事物,傳之前與傳之后必須是互相關聯(lián)的。我在《解讀傷寒》中曾證實過張仲景是一個士,士都接受過嚴格的文字訓練,對文字的使用不會有出軌的行為。所以我將本條中傳字理解為是在本病中病情的變化,而不是在兩病中的轉變。況且,《傷寒論》書中有好幾處見“轉屬某某病”或“轉入某某病”字樣,張仲景沒有必要再造一個字來湊熱鬧。

   傷寒中有衛(wèi)、氣、營、血傳變,至清朝才由葉天士提出來。可是葉天士是溫病大家,他對傷寒的見解沒有引起別人注意,所以直到現(xiàn)在有些學習《傷寒論》的人還不知道傷寒中有衛(wèi)、氣、營、血的傳變。由于這一點原因,對第4條和第5條條文一直存在著誤解。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5)

   語譯  外感病第二三日,陽明、少陽證狀沒有出現(xiàn)的,說明病情沒有變化。

   討論  本條是對上一條的補充說明。

   張仲景認為六病中都有傳的情況發(fā)生,如188條:“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fā)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笨梢婈柮鞑〉谝惶煊锌赡艹霈F(xiàn)衛(wèi)份的惡寒證狀,第二天才傳而惡熱自汗出。又如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蹦敲吹谝欢炀涂赡転槊}微細,但欲寐,二三日以上,才傳而為心中煩,不得臥。

   上一條是對太陽病傳的情況作了說明,本條則是對陽明病、少陽病傳的情況作出說明。

  陽明病、少陽病在發(fā)病的第一天亦有出現(xiàn)脈浮、惡風寒等衛(wèi)份證狀的。第二天以后才出現(xiàn)陽明、少陽本證。而陽明、少陽病是以惡熱、汗出與口苦、咽干、目眩等氣份證狀作為主證的,脈浮、惡風寒僅見于開頭一天,一帶而過,馬上就傳入氣份了。所以,如果外感病第二三日不見陽明、少陽證狀,可以斷定該條屬太陽病,再如果“脈若靜者”,就為不傳也。

   所以,本條如果完整地寫出來,應該如下:“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見者,為傳。) 陽明、少陽證不見(且脈若靜) 者,為不傳也?!惫盼暮喡裕牙ㄌ栔械淖质∪チ?,就成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第5條條文。

   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fā)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fā)黃色,劇則如驚癎,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討論 本條所稱溫病有很多學者認為和我們現(xiàn)在所稱的溫病是有區(qū)別的。所稱風溫則屬于溫病誤治后的變證,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稱的風溫。為避免混淆,再者本條沒有方治,所以不作語譯。

   但是,條文冠以太陽病,這一點很值得討論,這說明張仲景是把整個外感病的內(nèi)容都已納入了六病的范疇,也就是說凡是外感病都可以用六病來命名,這一點意義非常重大。一千五百年后,葉天士提出了衛(wèi)、氣、營、血學說,他認為:傷寒和溫病都有衛(wèi)、氣、營、血的傳變過程。這兩個理論互相結合便構成了中醫(yī)外感病學的理論框架,這個框架便是本書——《中醫(yī)外感病全書》的理論基礎。

   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發(fā)于陽,七日愈;發(fā)于陰,六日愈,以陽數(shù)七,陰數(shù)六故也。(7)

   語譯 病人的證狀有發(fā)熱惡寒的,這個病就屬于陽;病人的證狀無熱而惡寒的,這個病就屬于陰。屬于陽的,七日病愈,屬于陰的,六日病愈,這是因為七是陽數(shù)、六是陰數(shù)的緣故啊。

   討論 本條稱病而不稱六病,包括的范圍要大一些。所以,在《傷寒猝病論》中,不僅六病的條文據(jù)此標準安排,就是沒有冠以六病名稱的條文也是據(jù)此標準安排的。至于用數(shù)的陰陽來解釋病愈的日數(shù),這在當時或許是最恰當?shù)倪x擇。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jīng)盡故也;若欲作再經(jīng)者,針足陽明,使經(jīng)不傳則愈。(8)

   語譯 太陽病,頭痛到了七天以后自己向愈的,是因為病程進行一經(jīng)的時間已經(jīng)到了的緣故。如果有進入第二經(jīng)的動向,就針足陽明經(jīng)的穴位,使第一經(jīng)的病情不發(fā)生變化,病就痊愈了。

   討論 古人觀察到外感病在一般情況下,六七天后會逐漸向愈,所以把六天這個過程稱作一經(jīng)。如果第七天以后還有外感證狀的,那就是第二個六天的過程,就是第二經(jīng),當時習慣上用再代表第二,所以第二經(jīng)就叫做再經(jīng)。針足陽明,是為了增強胃氣,這與服桂枝湯后啜熱稀粥一碗是同一個道理。

  本條所言之經(jīng),不是經(jīng)脈之經(jīng)。因為經(jīng)脈之經(jīng)是個名詞,而再字是個副詞,副詞后面是不能帶名詞的。而在《傷寒論》中,與經(jīng)字同時出現(xiàn)的,往往都有日期,如本條,又如108條:“傷寒十三日,過經(jīng)……”,所以我把這個經(jīng)理解為六天一期的外感病生病的過程。(有關經(jīng)的詳細討論,可參閱我寫的另一本書:《解讀傷寒》)。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9)

   語譯  太陽病,將要痊愈的時間,在巳午未三個時辰上。

   討論 太陽病屬陽病,正氣強邪氣亦盛,正邪相爭,要待正氣最強時病解,而一日之中,午時前后正(陽)氣最強,所以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10)

   語譯  易得外感病的人,病解后還有一點不舒暢的,十二日就會正常了。

   討論 風而稱家,想是經(jīng)常得外感病,一定是個體質虛弱氣血不足的人。這種人病愈后恢復較慢,身上總還有什么地方有點不舒服。這是氣血不足經(jīng)氣一時不流暢的關系,過幾天經(jīng)氣疏通了自然會了了。十二日是兩個六日。“十二日愈”是一經(jīng)病解、再過一經(jīng)痊愈的意思。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11)

   語譯 病人身體大熱,反而想多穿衣服的,熱在表,寒在里呀;身體大寒,反而不想穿衣服的,寒在表,熱在里呀。

   討論  本條所述的是臨床上有時會遇到的“真寒假熱” 和“真熱假寒”。真寒假熱是屬于寒性的疾病卻表現(xiàn)出熱性疾病的證狀,如本條上半段所言: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真熱假寒是屬于熱性的病卻表現(xiàn)出寒性疾病的證狀,如本條下半段所言: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真寒假熱和真熱假寒都是疾病處于嚴重階段所表現(xiàn)出的反?,F(xiàn)象,臨床上碰到這種情況時要特別引起注意。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翁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12)

   語譯 太陽人中風,脈陽浮而陰弱,陽浮則見發(fā)熱,陰弱則有汗出,身上常常起雞皮疙瘩,時時惡風,陣陣烘熱,鼻塞、氣粗,干嘔的,用桂枝湯治療。

   討論 本條是對太陽病中風證的出方治療。本條脈證和第1條第2條脈證相當,符合太陽病中風證的條伴。桂技湯的適應證是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兩者基本相符,所以用桂技湯主之。鼻鳴是因為邪氣犯表,肺氣不宣;干嘔是胃氣逆上,對外邪的反應。這兩個證狀的病機即是太陽中風的病機,所以用桂技湯原方就可以了,不必加味。

   “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 這是言發(fā)熱汗出的脈象;第97條曰:“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边@是言發(fā)熱汗出的病理,兩者宜互參。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離,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太陽病,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13)

   語譯  太陽病,有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證狀的,用桂枝湯治療。

   討論 本條是言桂技湯的適應證。不言脈象,適用的范圍就大了。太陽病,有這幾個證狀就可以用桂技湯。不僅太陽病,陽明病、太陰病都有桂技湯的適應證。所以,柯韻伯說:“此條是桂技本證,辨證為主,合此病即用此湯,不必問其為傷寒、中風、雜病也?!淖C中頭痛是太陽本證,頭痛、發(fā)熱、惡風與麻黃證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技湯證。”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14)

   語譯  太陽病,項背僵硬,轉動不靈活,反而汗出惡風的,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

   討論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多見無汗惡風。所以本條汗出惡風便稱為反,以其少見故也。太陽病,汗出惡風,用桂枝湯,葛根是治療項背強的特效藥,所以桂枝加葛根湯正適合本條病情。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15)

   語譯 太陽病,用下法治療以后,病人自覺有氣上沖的,可以用桂枝湯治療,方藥和服法如前所述;如果設有氣上沖的,桂枝湯就不可以用了。

   討論 太陽病表證,用下法誤治以后,正氣受損,邪氣乘虛而入,容易產(chǎn)生變證。但亦有邪氣仍留在表,不產(chǎn)生變證者,如本條?!捌錃馍蠜_者”,表示正氣尚有余力抗邪,這和第12條之干嘔同一機理。因此,可與桂技湯?!叭舨簧蠜_者”,則示正氣已無余力上出抗邪,將成壞病,桂技湯就不可以用了。

   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16)

   語譯 太陽病數(shù)日,已經(jīng)經(jīng)過發(fā)汗,或者吐法,或者下法,或者溫針治療,仍然不痊愈的,這就是壞病。桂枝湯不可以給與了。要觀察病人的脈象、證狀,了解病人接受過哪種不恰當?shù)闹委煼椒?,根?jù)診斷結果,給以適當?shù)闹委煛?/p>

   討論  本條中的三是代表多數(shù),並非實指三日。

   壞病是個名稱,不可以理解做壞的病。壞病仍屬于太陽病,若屬它病,必寫成“轉屬某某病”。從“桂枝不中與之也”可以推斷,壞病已不屬衛(wèi)份,而屬氣份或營份。這相當于第4條所言的傳。傳是未經(jīng)治療而病情變化;壞病是已經(jīng)治療而病情變化。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17)

   語譯 桂枝湯本來是用作解肌的,如果病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的,就不可以給他服了。要經(jīng)常記住這一點,不要造成誤治的后果。

   討論 解肌這個詞的確切含義,我們已不能知道了。但我們可以從本條和第13條的比較中了解其大概的意思。

   本條和第13條的比較,要點是有汗和無汗的比較。汗出自肌肉,但通過皮膚而出。這兩條都有發(fā)熱的證狀,都有出汗的條件。但本條脈浮緊,(惡寒),邪在皮毛,毛孔閉塞,所以汗不能出。第13條有汗出,說明毛孔已經(jīng)開啟,邪已不在皮毛,而進入人體抗邪的第二道屏障——肌肉了。邪氣進入肌肉,與正氣相爭,則作汗,此時毛孔已經(jīng)開啟,汗液就可出于體外了。出汗后有兩種轉歸,第一,正氣勝,能逐邪外出,消除了作汗的條件,則汗止病愈。第二,邪氣勝,仍留在肌肉,則仍有汗出。這時就必須用藥驅邪,首選的方劑是桂技湯。肌肉為脾胃所主,桂枝湯中,桂枝、生姜溫中健胃,大棗、甘草甘溫補脾健胃,四藥共建補益脾胃之功,又桂枝、生姜雖屬辛溫,但重在降逆,升發(fā)力量不強,又加芍藥之微寒,制約其性,這是因為汗出者毛孔已經(jīng)開啟,不必再行宣發(fā),又芍藥之酸合棗、草之甘,酸甘化陰,長養(yǎng)陰液,增益生汗之源,所以桂枝湯的作用是安中健胃、滋液發(fā)汗驅邪。它作用的位點是脾胃以及脾胃所主的肌肉中的邪氣,所謂解肌大約就是解除肌肉中邪氣的意思吧。

   病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這是邪在皮毛,毛孔閉塞,因此汗不出。治之之法,應用麻黃湯之類方劑,宣發(fā)肺氣,使毛孔開啟,則汗出邪祛。若誤用桂枝湯,則邪氣閉于外,熱汗逼于內(nèi),就會變成壞病了。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8)

   語譯  如果酒客得病,不可給與桂枝湯,喝了就會干嘔,這是因為酒客不喜甘味的緣故。

   討論 酒客是指嗜酒之人,這些人脾胃中多滯留濕熱,口中喜歡苦味,不喜歡甜味。而桂枝湯味甘甜,所以“得之則嘔”。此處之嘔,我認為是干嘔,是因為不喜甘味,心理上的作用,干嘔幾下。示人碰到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若是吐,則據(jù)20條:“其后必吐膿血也”,問題就嚴重了。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19)

   語譯  宿有喘疾(又患太陽?。霉鹬雍駱恪⑿尤手委?。

   討論  宿有喘疾(老病) ,又患外感病(新病)。治療上以治新病為主,兼治老病。所以用桂枝湯為主治外感,加厚樸、杏仁治宿喘。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20)

   語譯 凡是服了桂枝湯嘔吐的,接下來就會吐膿血了。

   討論 桂枝湯是溫熱性質的方劑,脾胃虛寒的人服了不會吐,但脾胃濕熱壅積者服了,兩熱相激,逆而向上,就會有嘔吐發(fā)生,如果因脾胃濕熱而生癰膿,那其后吐膿血也是很可能的。這樣的病例不會多見,但肯定有人見過,所以被記錄在案。

   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1)

   語譯 太陽病,用汗法治療,結果汗出不止,病人惡風,小便短澀,四肢稍有拘急,難以伸直的,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

   討論  條文中屈伸為偏義復詞,屈字無義。

   太陽病,應該用發(fā)汗的方法,思路是正確的。但不知道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或者是服藥方法不對、或者是本應用桂枝湯的卻誤用了麻黃湯……。結果病人汗出不止,如水淋漓。病人還有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等證。病人惡風,說明表邪尚未祛除。小便難說明大汗不止已傷及陰液,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說明陽氣已虛,不能溫熙經(jīng)脈。但小便難還不至小便無,四肢也只是微急,尚不至痙攣,說明陰液陽氣所傷不甚。此時只要治法正確,將邪氣驅除,則陽回汗出即止,陰液也會逐漸恢復。張仲景出一桂枝加附子湯方,因汗出、惡風屬桂枝湯本證,大汗出不止仍汗法不當,損傷陽氣,氣虛不能收攝所致,所以加附子補陽氣之不足。不用養(yǎng)陰藥,一者養(yǎng)陰藥會制約附子功效,二者汗止后津液自會恢復。

   本條因病人有惡風一證,雖漏不止,仍屬太陽病。倘若大汗出,惡寒,小便清,四肢蜷縮,那就是轉屬少陰病,要用四逆湯、附子湯治療了。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去滓,溫服一升。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22)

   語譯 太陽病,用下法治療以后,脈促胸悶的,用桂枝去芍藥湯治療;如果還有點惡寒的,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治療。

   討論  本條所言脈促,據(jù)已故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胡希恕先生的意見,這個促不是《脈經(jīng)》中“數(shù)中一止”的意思,而是靠近的意思,“靠近以外就是浮,靠近以上就是寸衛(wèi),即關以上浮,關以下沉這種脈象?!薄秱摗繁取睹}經(jīng)》早一百多年,不能拿《脈經(jīng)》的規(guī)定來強制《傷寒論》,所以,胡先生的意見應是正確的。另外,促有急迫的意思,所以促脈至數(shù)比較數(shù)。胡先生又曰:”聯(lián)系前文15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贝颂幮貪M就是氣上沖之甚。……氣沖已甚,須賴桂枝以治之,但芍藥可制桂、姜之辛,妨礙桂枝發(fā)揮作用,因此將芍藥去掉,” 。

   上證而微惡寒者,陽氣已虛,所以再加附子。若是外感病惡寒,則見脈緊;脈促而惡寒,此惡寒當屬陽虛。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曰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23)

   語譯 太陽病,得病八九天,證狀有如瘧疾,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病人無嘔吐,二便正常,也沒有其它不舒服的,寒熱一日發(fā)作二三次,脈微而緩的,這是將要痊愈了;如果脈微而惡寒的,這是陰陽皆虛,不可以再發(fā)汗、或再下、或再吐了;如果面色反現(xiàn)潮紅的,病尚未痊愈,這是因為病人不能得到微微汗出的效果,全身必定搔癢,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討論  第8條曰:“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jīng)盡故也?!笨梢娞柌∑呷找陨嫌凶杂目赡?。本條所言,得病八九日,病如瘧狀,一日發(fā)作寒熱二三次,而且是熱多寒少。古人每以寒熱多少來驗證外感病的進退愈甚,熱多寒少,其病為退,說明表證已漸消退。不嘔、清便欲自可,說明外邪也沒有傳里。脈微緩為無邪之脈,三方面結合起來判斷:“為欲愈也?!?/p>

   上證不是熱多寒少,而是惡寒者,當屬病進。而脈微為陽虛, 雖有外邪也不可更行汗、吐、下諸法了。

  又上證病人面現(xiàn)潮紅,身上搔癢,說明表邪尚未解除。因為外感病人有的可以自愈,有的皮毛郁閉較重,要有汗出,邪隨汗泄,病才得以解除。但該病人熱多寒少……,病情相當輕,不必重劑,只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就可以了。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麻黃(去節(jié))各一兩  大棗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24)

   語譯 太陽病人第一次服桂枝湯,反而煩熱病邪不解的,先刺病人的風池穴和風府穴,隨后給服桂枝湯就會痊愈了。

   討論 桂枝湯煎好后是分三次服用的。笫一次服后,汗出即愈,不必盡劑。現(xiàn)在卻碰到了另外一種情況:病邪不解,反增煩熱。如果檢查辨證正確,用藥無誤,那就是邪氣太盛,或經(jīng)氣阻滯的關系了。所以采用了針藥并行的方法,先針刺病人的風池、風府,該兩穴是治外感病要穴,有通經(jīng)祛風作用,再給服桂枝湯就會汗出病愈了。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語譯 服桂枝湯后,大汗出,脈洪大的,仍與服桂枝湯,煎服法仍如前所述;如果寒熱似瘧疾那樣,一天發(fā)作二次的,有點汗出就會痊愈,宜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討論  本條的“脈洪大” 可能是“脈浮大”之誤,因為大汗后脈洪大當是下條之白虎加人參湯證,不可能是桂枝湯證。

   第30條曰:“浮為風,大為虛。”浮者風邪仍在表,虛者非病者體質之虛,而是大汗出后,正氣津液一時不能接續(xù)之虛。這是因為汗不得法,第12條所謂“ 如水淋漓,病必不除?!笔且病R驗槊}之虛象為發(fā)汗不當所致,病情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仍治以桂枝湯,只要煎服如前法,就會微汗出而愈。此處特別強調了一下:如前法。暗示所以大汗出仍是不尊前面第12條桂技湯煎服法所致。

   本條還要與30條比較一下:本條為大汗出后之脈浮大,仍用桂技湯;30條為未出汗之脈浮大,且腳攣急,所以用桂技加附子湯。

   本條下半段“若形似瘧”以下,似乎是第23條末尾錯簡至此,因為形似瘧的熱型及桂二麻一湯這樣輕的方劑不符合初起的病情,倒象是八九天以后的病情。所以討論就循著第23條的思路進行。

   形似瘧,一日再發(fā),較之一日二三度發(fā)又輕了一點。又沒有面色潮紅,身上癢這些體征,說明皮毛郁閉不甚,所以用桂枝二麻黃一湯,麻黃湯的用量輕于桂枝湯,解肌重,發(fā)表輕,正與病情相符。

   所謂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是指在本湯中所占份量而言。實際上桂枝麻黃各半湯是桂枝湯原方三份之一合麻黃湯原方三份之一;桂枝二麻黃一湯是桂枝湯原方三份之一合麻黃湯原方六份之一。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26)

   語譯  服桂枝湯,大汗出以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的,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討論  服桂枝湯,大汗出,如12條所言:“如水淋漓,病必不除?!币院螅∮尚l(wèi)傳氣,病邪入內(nèi)化熱,脈轉洪大,熱傷津液,則大煩渴且飲水不解。用白虎加人參湯,白虎湯清解氣份邪熱,人參生津止大煩渴。

   本條所言不是太陽陽明并病,因為:一,陽明病胃家實,大汗出后津液耗傷,必有燥屎結實。二,大煩渴見于大汗出以后,兩者不是同時出現(xiàn)的證狀。本條也不是太陽少陽并病,因為少陽病脈弦細,而本條脈洪大。所以本條還是屬于太陽病,應該是太陽病壞病,屬于太陽病氣份。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綿裹)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27)

   語譯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湯治療。如果脈象微弱的,這是表陽衰弱的征兆,不可以發(fā)汗。

   討論  本條之“宜桂枝二越婢一湯”應接在“熱多寒少”句后。桂枝二越婢一湯由桂枝湯的四份之一合越婢湯的八份之一組成,份量極輕,但是含有麻、桂的組合,還是有發(fā)汗之力的。所以接在“不可發(fā)汗”句后。于理不合。

   “太陽病,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這段話,意思有點不完整。從所用方劑來看,屬正虛邪弱,好像不是初起的證狀。對照23條、25條的桂麻各半湯證和桂二麻一湯證,我猜測本條漏掉了僻如”八九日”這幾個字,如果加上這幾個字,這段話的意思就比較完整了。

   桂枝二越婢一湯由桂枝湯和越婢湯組成,越婢湯中有一味石膏能清內(nèi)熱。本條之證“熱多寒少”,與23條、25條的單純表證不同,所以將單純宣肺解表的麻黃湯換成了既能宣肺氣又能清內(nèi)熱的越婢湯。

   從桂麻各半湯、桂二麻一湯、桂二越一湯這三個方劑的組成來看,都是桂枝湯作為基礎方劑,再加上麻黃湯或越婢湯這些俱有發(fā)汗作用的方劑組成。桂枝湯本來是用于有汗的發(fā)熱,為什么這些無汗發(fā)熱證要拿桂枝湯作為基礎方劑呢?在討論第17條時,曾論及桂枝湯的基本功用是:安中健胃、滋液發(fā)汗驅邪。而在23條、25條、27條中,雖屬無汗發(fā)熱,然而八九日發(fā)熱,津液已經(jīng)消耗,汗液的源頭枯竭,單純的發(fā)汗,恐怕已無汗可發(fā)。這時的治療重點已不在發(fā)表,而在于滋養(yǎng)津液,所以選用桂枝湯作為基礎方,健脾安胃,滋養(yǎng)汗液的源頭,再加少許發(fā)汗藥,開啟皮毛,即汗出而愈矣。

   “陽”字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含義。如115條:“亡陽必驚狂”之亡陽是指心陽衰弱,本條的無陽是指表陽衰弱。發(fā)熱惡寒,邪氣在表,正氣外出抗邪,衛(wèi)陽在表,脈應該見浮?,F(xiàn)在卻見微弱之脈,這脈象就反映出正氣不足,衛(wèi)陽衰微,如果發(fā)汗,陽氣不能收攝,必大汗不止。所以告械說: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28)

   語譯 服桂枝湯,或下法治療以后,仍然頭項強痛,陣陣烘熱,無汗,心下痞滿微痛,小便不利的,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治療。

   討論  從“仍……”可知,在服桂枝湯或下之前,病人就有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這些證狀。這些證狀說明病人不僅有外邪,而且還有水飲停于心下。中焦阻塞,上下不能交通,正氣難以外出抗邪,所以汗、下不解。治之之法必須驅外邪和逐水飲并行,水飲消,中焦不再阻塞,則上下內(nèi)外交通,即汗出而愈。

   本條的無汗與麻黃湯證的無汗不同,彼為邪在皮毛,毛孔閉塞;此則為水飲阻滯中焦,脾胃不能轉輸汗液。

   《醫(yī)宗金鑒》認為本方不應去桂枝。所言有理,當從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生姜(切)  白術 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噪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fā)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語譯 外感病,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有惡寒,兩腳抽掣難以伸直。反而與桂枝湯想?yún)s其表邪,這是誤治了。服湯后便四肢厥冷,咽中干,煩躁吐逆的,作甘草干姜湯給與治療,以恢復病人的陽氣。如果厥冷消除了兩足溫暖了,再作芍藥甘草湯給與治療,病人兩腳即會伸直;如果胃氣不和,譫語的,少少給與調胃承氣湯;如果重復發(fā)汗,又加以燒針的,要用四逆湯來治療了。

   討論  本條誤治后出現(xiàn)煩噪、譫語等證狀,說明病情已波及營份。

甘草干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消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含,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攣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后如師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陽旦,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jīng),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nèi)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30)

   語譯 提問說:病證象桂枝湯證,按桂枝湯證的治法治療反而病情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攣而譫語。老師說:到夜半手足就會溫暖,兩腳就會伸直。后來病情發(fā)展正如老師所言。何以知道會這樣?

解答說:寸口脈浮而大,浮表示外中風邪,大表示陽氣虛弱,外中風邪就會身體發(fā)微熱,陽氣虛弱不能溫經(jīng)就會兩脛拘攣,病形似桂枝湯證,因而就用桂枝湯加附子在其中,增加桂枝使其汗出,附子起溫經(jīng)的作用,因為陽氣虛弱的緣故。

厥逆,咽中干,煩躁,腸胃中有燥屎結實,病人譫語,煩亂。先給服甘草干姜湯,到夜半時陽氣恢復,兩腳就會溫暖,兩脛尚稍微有點拘急,再給與芍藥甘草湯,病人兩脛就會伸直了。用承氣湯使大便微溏,就會制止病人的譫語,所以知道病可以治愈。

   討論:陽旦湯是桂枝湯的別名。

“脈浮而大”之大是指脈形之大,按之是無力的,所以說:“大為虛” 。若用后世脈學標準來說,這是虛脈。

本條條文是對上一條條文的解釋。將這兩條條文對照學習,就很容易理解。

第二段即“解答說”這一段,說的是誤治以前的證狀和正確的治法。讀者可與第21條條文對照學習。因為無“漏不止”,所以“增桂令汗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論解讀(連載十)
中醫(yī)基礎知識學習: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傷寒論》第二季(更新第31講到第60講)
胡希恕先生講太陽傷寒病機
《傷寒論》學習筆記八之表郁輕證。
《傷寒論》筆記:大陽中風桂枝湯主之(其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