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補益劑
凡以補益藥為主組成,具有補益人體氣、血、陰、陽等作用,治療各種虛證的方劑,統(tǒng)稱補益劑。本類方劑是根據(jù)“虛者補之”,“損者益之”以及“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的理論立法.屬于“八法”中的“補法”。
人體虛損不足諸證,成因甚多.但總屬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調(diào)(包括飲食勞倦、情志所傷、病后失調(diào)等)所致的五臟虛損.而五臟虛損又不外乎氣、血、陰、陽,故虛證有氣虛、血虛、氣血兩虛、陰虛、陽虛、陰陽兩虛等區(qū)別。所以,補益劑則相應(yīng)分為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并補六類。
運用補益劑的原則:補益氣、血、陰、陽雖各有不同,但不能截然分開。須從整體出發(fā).既要有所側(cè)重,又要統(tǒng)籌兼顧。
氣虛補氣,血虛補血,二者雖各有重點,但氣血相依,補氣與補血常配合使用?!镀⑽刚摗分姓f:“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血自旺矣?!薄稖夭l辨》中說:“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币虼?,血虛者補血時,宜加入補氣之品,以助生化,或著重補氣以生血;如因大失血而致血虛者,尤當補氣以固脫,使氣旺則血生。對于氣虛,一般以補氣藥為主.雖亦可少佐補血藥,但過之則陰柔礙胃。至于氣血兩虛者.則宜氣血雙補。
補陰補陽亦是如此。陰陽互根,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额惤?jīng)》中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因此,陽虛補陽,常佐以補陰之品,使陽有所附,并可藉陰藥滋潤之性以制陽藥之溫燥,使補陽而不傷津;陰虛補陰.常佐以補陽之品,使陰有所化.并可藉陽藥溫運之力以制陰藥之凝滯,使滋陰而不礙氣。若陰陽兩虛,自應(yīng)陰陽并補。
培補五臟之法,又分直接補益法和間接補益法?!峨y經(jīng)·十四難》說:“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腎者,益其精?!贝藶橹苯友a益法。即虛在何臟就補該臟。間接補益法主要是根據(jù)臟腑相生理論使用“補母”法來治療,如肺氣虛者補其脾,即培土生金;脾陽虛者補其命門,即補火生土;肝陰虛者補其腎,即滋水涵木等。
應(yīng)用補益劑應(yīng)注意以下事項:一是要辨清虛證的實質(zhì)和具體病位,即首先分清氣血陰陽究竟哪方面不足,再結(jié)合臟腑相互資生關(guān)系,予以補益。二是注意虛實真假,《景岳全書》曾說:“至虛之病,反見盛勢;大實之病,反有羸狀。”前者是指真虛假實,誤用攻伐之劑,則虛者更虛;后者是指真實假虛,若誤用補益之劑,則實者更實。三是要注意脾胃功能,補益藥易于壅中滯氣,如脾胃功能較差,可適當加入理氣醒脾之品,以資運化,使之補而不滯。四是注意煎服法,補益藥宜慢火久煎,務(wù)使藥力盡出;服藥時間以空腹或飯前為佳,若急證則不受此限。
第一節(jié) 補氣劑
四君子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人參 白術(shù)茯苓(各9g) 甘草炙(6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15g,水煎服。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白,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方解】本方證由脾胃氣虛.運化乏力所致。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飲食減少;濕濁內(nèi)生,故大便溏?。黄⒅骷∪?,脾胃氣虛,四肢肌肉無所稟受,故四肢乏力;氣血生化不足,血不足不榮于面,而見面色萎白;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見氣短、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皆為氣虛之象。正如《醫(yī)方考》所說:“夫面色萎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敝我搜a益脾胃之氣,以復(fù)其運化受納之功。人參甘溫益氣,健脾養(yǎng)胃,為君藥。白術(shù)苦溫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為臣藥。茯苓甘淡健脾滲濕,苓、術(shù)相配,則健脾祛濕之功益著,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本方與理中丸比較,兩方均用人參、白術(shù)、炙甘草以補益中氣,僅一藥之別,而功能相異。四君子湯配茯苓,功用以益氣健脾為主,主治脾胃氣虛證;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溫中祛寒為主,適用于中焦虛寒證。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基礎(chǔ)方。后世眾多補脾益氣方劑多從此方衍化而來。臨床應(yīng)用以面白食少,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嘔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嘔;胸膈痞滿者,加枳殼、陳皮以行氣寬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棗仁以寧心安神;兼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溫中祛寒。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口眼斜、單純性肥胖等屬脾氣虛者。
知識鏈接:
口眼斜,又稱“口僻”類似現(xiàn)代醫(yī)學的“面癱”??捎蓺馓摚禎褡柚挂?。用四君子湯加味可健脾除濕,祛風豁痰通絡(luò)。常用藥物:陳皮半夏 茯苓 甘草 人參 白術(shù) 羌活 白附子 防風 白僵蠶 膽南星 木瓜 茯神心木 生姜
參苓白術(shù)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蓮子肉去皮,一斤(500g) 薏苡仁一斤(500g) 縮砂仁一斤(500g) 桔梗炒令深黃色,一斤(500g)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g) 白茯苓二斤(1000g) 人參二斤(1000g)甘草炒,二斤(1000g) 白術(shù)二斤(1000g) 山藥二斤(1000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g),棗湯調(diào)下。小兒量歲數(shù)加減服之(現(xiàn)代用法: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
【方解】本方證是由脾虛濕盛所致。脾胃虛弱,納運乏力,故飲食不化;水谷不化,清濁不分,故見腸鳴泄瀉;濕滯中焦,氣機被阻,而見胸脘痞悶;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肢體肌膚失于濡養(yǎng),故四肢無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皆為脾虛濕盛之象。治宜補益脾胃,兼以滲濕止瀉。人參、白術(shù)、茯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藥。配伍山藥、蓮子肉助君藥健脾益氣,兼能止瀉;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shù)、茯苓以健脾滲濕;共為臣藥。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濕,為佐藥。桔梗宣肺利氣,通調(diào)水道,又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調(diào)和諸藥,共為佐使藥。
綜觀全方,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使脾氣健運,濕邪得去,則諸癥自除。
本方是在四君子湯基礎(chǔ)上加山藥、蓮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兩方均有益氣健脾之功,但四君子湯以補氣為主,為治脾胃氣虛的基礎(chǔ)方;參苓白術(shù)散兼有滲濕行氣作用,并有保肺之效,是治療脾虛濕盛證及體現(xiàn)“培土生金”治法的常用方劑?!豆沤襻t(yī)鑒》所載參苓白術(shù)散,較本方多陳皮一味,適用于脾胃氣虛兼有濕阻氣滯者。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藥性平和,溫而不燥,是治療脾虛胞虛如球、濕盛泄瀉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胞腫喜按,喜熱熨,神疲乏力,食少泄瀉,舌苔白膩,脈虛緩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溫中祛寒止痛。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胃腸炎、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以及婦女帶下病等屬脾虛濕盛者。
知識鏈接
胞虛如球是指胞瞼浮腫而軟,不紅不痛,皮色如常,其形如球。本病有名“懸球”類似現(xiàn)代醫(yī)學的“眼瞼非炎性水腫”。參苓白術(shù)散可健脾祛濕,故可用于胞虛如球脾虛型。
補中益氣湯
《脾胃論》
【組成】黃芪一錢(18g) 甘草炙五分(9g) 人參三分(6g) 當歸二分(3g) 橘皮三分(6g) 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 白術(shù)三分(9g)
【用法】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劑.每服IO~15g,日2~3次,溫開水或姜湯下。
【功用】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
1脾虛氣陷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2.氣虛發(fā)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方解】本方治證系因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以致脾胃氣虛、清陽下陷所致。脾胃為營衛(wèi)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納運乏力,故飲食減少、少氣懶言、大便稀??;脾主升清,脾虛則清陽不升,中氣下陷,故見脫肛、子宮下垂等;清陽陷于下焦,郁遏不達則發(fā)熱,因非實火,故其熱不甚,病程較長。時發(fā)時止、手心熱甚于手背,與外感發(fā)熱之熱甚不休、手背熱甚于手心者不同。氣虛腠理不固,陰液外泄則自汗。治宜補益脾胃中氣,升陽舉陷。黃芪味甘微溫,入脾、肺經(jīng),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藥。人參、炙甘草、白術(shù)補氣健脾,為臣藥與黃芪合用,以增強其補益中氣之功。當歸養(yǎng)血和營(血為氣之母,氣虛時久,營血亦虧)協(xié)人參、黃芪以補氣養(yǎng)血;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共為佐藥。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xié)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本草綱目》謂:“升麻引陽明清氣上升,柴胡引少陽清氣上行,此乃稟賦虛弱,元氣虛餒,及勞役饑飽,生冷內(nèi)傷,脾胄引經(jīng)最要藥也”,共為佐使藥。炙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藥。
諸藥合用,使氣虛得補,氣陷得升則諸癥自愈。氣虛發(fā)熱者,亦借甘溫益氣而除之。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臨床應(yīng)用以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脈虛軟無力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頭痛者,加蔓荊子、川芎;頭頂痛者,加藁本、細辛以疏風止痛;咳嗽者,加五昧子、麥冬以斂肺止咳;兼氣滯者,加木香、枳殼以理氣解郁。本方亦可用于虛人感冒,加蘇葉少許以增辛散之力。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內(nèi)臟下垂、久瀉、久痢、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及產(chǎn)后癃閉、胎動不安、月經(jīng)過多;眼科之眼瞼下垂、麻痹性斜視等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4.使用注意:陰虛發(fā)熱及內(nèi)熱熾盛者忌用。
知識鏈接
眼瞼下垂指上胞不能自行提起,掩蓋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響視物者。有先天與后天之分,可單眼或雙眼發(fā)病。本病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上瞼下垂”。本病常有脾虛氣弱引起。
玉屏風散
《丹溪心法》
【組成】防風一兩(30g) 黃芪蜜炙 白術(shù)各二兩(各60g)
【用法】研末,每日2次,每次6~9g,大棗煎湯送服;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益氣固表止汗。
【主治】表虛自汗。汗出惡風,面色胱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感風邪。
【方解】本方主治衛(wèi)氣虛弱,不能固表之證。衛(wèi)虛腠理不密,則易為風邪所襲,故時自惡風而易于感冒;表虛失固,營陰不能內(nèi)守,津液外泄,則常自汗;面色咣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皆為氣虛之象。治宜益氣實衛(wèi),固表止汗。黃芪甘溫,內(nèi)可大補脾肺之氣,外可固表止汗,為君藥。白術(shù)健脾益氣,助黃芪以加強益氣固表之力,為臣藥。兩藥合用,使氣旺表實,則汗不外泄,外邪亦難內(nèi)侵。防風走表而散風御邪,黃芪得防風,則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祛風而不傷正,為佐藥。對于表虛自汗,或體虛易于感冒者,用之有益氣固表,扶正祛邪之功。方名玉屏風者,言其功用有似御風屏障,而又珍貴如玉之意。
本方配伍特點是:以補氣固表藥為主,配合小量祛風解表之品,使補中寓散。
本方與桂枝湯均可用治表虛自汗,然本方證之自汗,乃衛(wèi)氣虛弱,腠理不固所致;桂枝湯證之自汗,因外感風寒,營衛(wèi)不和而致。故本方功專益氣固表止汗,兼以祛風;而桂枝湯則以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取效。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表虛自汗的常用方劑。臨床應(yīng)用以自汗惡風,面色胱白,舌淡脈虛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自汗較重者,可加浮小麥、煅牡蠣、麻黃根,以加強固表止汗之效。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屬表虛不固而外感風邪者,以及腎小球腎炎易于傷風感冒而誘致病情反復(fù)者。
4.使用注意:若屬外感自汗或陰虛盜汗,則不宜使用。
第二節(jié) 補 血 劑
四物湯 《仙授理傷續(xù)斷秘方》
【組成】熟地黃 當歸 白芍 川芎各等分(各12g)
【用法】水煎服,一日2次。
【功用】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
【主治】營血虛滯證。心悸失眠,頭暈?zāi)垦#嫔珶o華,唇爪色淡,或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量少或經(jīng)閉,臍腹作痛,舌淡,脈細弦或細澀。
【方解】本方證為營血虧虛,血行不暢所致。肝藏血,血虛則肝失所養(yǎng),無以上榮,故頭暈?zāi)垦#恍闹餮厣裱搫t心神失養(yǎng),故心悸失眠;營血虧虛,則面部唇爪失于濡養(yǎng),故面色無華,唇爪色淡,;肝血不足,沖任虛損,血行不暢,故月經(jīng)量少色淡,不能準時,或前或后,甚者經(jīng)閉,臍腹疼痛,脈細弦或細澀。治宜補養(yǎng)營血為主,兼以活血調(diào)經(jīng)。方中熟地甘溫,養(yǎng)血滋陰,補腎填精,為君藥。當歸辛甘溫質(zhì)潤,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助熟地養(yǎng)血,為臣藥。白芍養(yǎng)血柔肝止痛,川芎活血行氣,調(diào)暢氣血,共為佐藥。四藥合用,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
本方的配伍特點:以熟地、白芍陰柔補血之品,與辛溫之當歸、川芎相配,則補血而不滯血,活血而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
【運用】
1.本方是補血調(diào)經(jīng)的基礎(chǔ)方。以心悸頭暈,面色無華,舌淡,脈細為證治要點。對于陰虛發(fā)熱,及血崩氣脫之證,本方不宜使用。
2.若兼氣虛者,加人參、黃芪補氣生血;以血瘀為主者,加桃仁、紅花,白芍換成赤芍以加強活血祛瘀之力;血虛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吳茱萸,以溫通血脈;血虛有熱者,加黃芩、丹皮,熟地換成生地,以清熱涼血;妊娠胎漏者,加阿膠、艾葉,以止血安胎。
3.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胎產(chǎn)疾病、蕁麻疹、唇瘡、手足皸裂等慢性皮膚病、骨傷科疾病以及過敏性紫癜、神經(jīng)性頭痛等屬營血虛滯者。
知識鏈接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變態(tài)反應(yīng)或非變態(tài)反應(yīng)引起的暫時性真皮或粘膜的局限性水腫反應(yīng)。分急性、慢性、特殊類型蕁麻疹。急性蕁麻疹發(fā)病急速,風團時起時消,此起彼伏,自覺瘙癢,有的伴發(fā)熱,呼吸困難,腹痛、腹瀉,病程經(jīng)數(shù)日或數(shù)周可愈。慢性蕁麻疹癥狀較急性蕁麻疹輕,但病程長,風團連續(xù)或間斷性發(fā)作,遷延數(shù)月或數(shù)年。特殊類型蕁麻疹象皮膚劃痕癥、冷性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等。四物湯可養(yǎng)血和血祛風,故可用于蕁麻疹。
歸脾湯 《正體類要》
【組成】白術(shù) 當歸 白茯苓 黃芪 炒遠志 龍眼肉酸棗仁炒,各一錢(3g) 人參一錢(6g) 木香五分(1.5g) 甘草炙,三分(1g)
【用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脾不統(tǒng)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jīng)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
【方解】本方證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上述諸癥雖屬心脾兩虛,卻是以脾虛為核心,氣血虧虛為基礎(chǔ)。脾為營衛(wèi)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日:“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參、芪、術(shù)、草大隊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為君藥;當歸、龍跟肉甘溫補血養(yǎng)心,為臣藥。茯苓(多用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fù)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共為佐藥姜、棗調(diào)和脾胃,以資化源,為使藥。全方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之功,為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點: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于此;二是氣血并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為血之帥.氣旺血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yǎng);三是補氣養(yǎng)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故張璐說:“此方滋養(yǎng)心脾,鼓動少火,妙以木香調(diào)暢諸氣。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或泄瀉,減食者,以其純陰無陽,不能輸化藥力故耳?!?《古今名醫(yī)方論》)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胞輪振跳、胞虛如球心脾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臨床應(yīng)用以心悸失眠,體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jīng)止血;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等屬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tǒng)血者。
鏈接:胞輪振跳為胞瞼不能自控的搐惕跳動的一種病證。勞倦太過,睡眠不足者易患,俗稱目跳,眼皮跳。類似現(xiàn)代醫(yī)學的“眼輪匝肌痙攣”
第三節(jié) 氣血雙補劑
炙甘草湯 (復(fù)脈湯) 《傷寒論》
【組成】炙甘草四兩(12g),炙生姜三兩(9g),桂枝三兩(9g) 人參二兩(6g) 生地一斤(50g) 阿膠二兩(6g) 麥門冬半升(10g) 麻仁半升(10g) 大棗(10枚)
【用法】上藥加水及清酒各半,先煎八味去渣,再入阿膠烊化,溫服。
【功用】益氣滋陰,通陽復(fù)脈。
【主治】
1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yǎng)證。脈結(jié)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zhì)干而瘦小者。
2虛勞肺痿。干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jié),脈虛數(shù)。
【方解】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jié)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足,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xù),故脈結(jié)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yǎng),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yǎng)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yǎng)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fù)脈定悸。生地黃滋陰養(yǎng)血為君藥,《名醫(y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nèi)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yǎng)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藥桂枝、生姜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則滋而不膩,為佐藥。清酒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為使藥。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diào)和,則心動悸、脈結(jié)代,皆得其平。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yīng)慎用。
本方與生脈散均有補肺氣,養(yǎng)肺陰之功.可治療肺之氣陰兩虛,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氣養(yǎng)陰作用較強,斂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溫補,陰虛肺燥較著或兼內(nèi)熱者不宜用;而生脈散益氣養(yǎng)陰之力雖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斂的五味子,標本兼顧,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湯,且偏于清補,臨證之時可斟酌選用。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臨床應(yīng)用以脈結(jié)代,心動悸.虛贏少氣,舌光色淡少苔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yǎng)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zhèn)安神;偏于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參;偏于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溫心陽之力;陰虛而內(nèi)熱較盛者,易人參為南沙參,并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jié)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第四節(jié) 補陰劑
六味地黃丸(地黃丸)
《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熟地黃八錢(24g) 山萸肉 干山藥各四錢(各12g) 澤瀉 牡丹皮 茯苓各三錢(各9g)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招臏厮氯?現(xiàn)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主治】肝腎陰虛證。腰膝酸軟,頭暈?zāi)垦?,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口燥咽干,牙齒動搖,足跟作痛,小便淋瀝,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
【方解】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肝為藏血之臟,精血互可轉(zhuǎn)化,肝腎陰血不足又??上嗷ビ绊憽Q鼮槟I之府,膝為筋之府,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余,腎陰不足則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軟無力、牙齒動搖、小兒囟門不合;腦為髓海,腎陰不足,不能生髓充腦,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目,故頭暈?zāi)垦?;腎開竅于耳,腎陰不足,精不上承,或虛熱上擾清竅,故耳鳴耳聾;腎藏精,為封藏之本,腎陰虛則相火內(nèi)擾精室,故遺精;陰虛生內(nèi)熱,甚者虛火上
炎,故骨蒸潮熱、消渴、盜汗、小便淋瀝、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治宜滋補肝腎為主,適當配伍清虛熱、瀉濕濁之品。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君藥。山茱萸補養(yǎng)肝腎,并能澀精,取“肝腎同源”之意;山藥補益脾陰,亦能固腎,共為臣藥。三藥配合,腎肝脾三陰并補,是為“三補”。但熟地黃用量是山萸肉與山藥之和,故仍以補腎為主。澤瀉利濕而泄腎濁,并能減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并助山藥之健運,與澤瀉共瀉腎濁,助真陰得復(fù)其位;丹皮清泄虛熱,并制山萸肉之溫澀,共為佐藥。三藥稱為“三瀉”
六味合用,三補三瀉,其中補藥用量重于“瀉藥”,是以補為主;肝、脾、腎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這是本方的配伍特點。
六味地黃丸系宋.錢乙從《金匱要略》的腎氣丸減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黃丸”,用治腎怯諸證。《小兒藥證直訣箋正》說:“仲陽意中.謂小兒陽氣甚盛,因去桂附而創(chuàng)立此丸.以為幼科補腎專藥?!?div style="height:15px;">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肝腎陰虛證的基礎(chǔ)方。臨床常用于黃褐斑、雀斑屬腎陰虛者。以黃斑褐黑,腰膝酸軟,頭暈?zāi)垦?,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若虛火明顯者,加知母、玄參、黃柏等以加強清熱降火之功;兼脾虛氣滯者,加白術(shù)、砂仁、陳皮等以健脾和胃。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雀斑、黃褐斑、慢性腎炎、高血壓病、糖尿病、肺結(jié)核、腎結(jié)核、甲狀腺功能亢進、中心性視網(wǎng)膜炎及無排卵性功能性子宮出血、更年期綜合征等屬腎陰虛弱為主者。
4.使用注意:脾虛泄瀉者慎用。
知識鏈接
雀斑是一種面部狀若芝麻散在,如雀卵之色,常于日曬部位出現(xiàn)的皮膚病。本病始發(fā)于學齡前兒童,少數(shù)至青春期發(fā)病,女多于男,多伴有家族病史。本病現(xiàn)代醫(yī)學亦稱“雀斑”。中醫(yī)認為與腎水不足,風邪外搏有關(guān)。六味地黃丸加減可滋陰補腎,故可用于雀斑。
【附方】
1.知柏地黃丸(《醫(yī)方考》 又名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方) 即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鹽炒
黃柏鹽炒各二錢(各6g)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錢(6g),溫開水送
下。功用:滋陰降火。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證。頭目昏眩,耳鳴耳聾,虛火牙痛,五
心煩熱,腰膝酸痛,血淋尿痛,遺精夢泄,骨蒸潮熱,盜汗顴紅,咽干口燥,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2.杞菊地黃丸(《麻疹全書》) 即六昧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各9g)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9g),空腹服。功用:滋腎養(yǎng)肝明目。主治:肝腎陰虛證。兩目昏花,視物模糊,或眼睛干澀,迎風流淚等。
3.麥昧地黃丸(原名八味地黃丸 《醫(yī)部全錄》引《體仁匯編》) 即六味地黃丸加麥冬(15g) 五味子(15g)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9g),空腹時用白湯送下。功用:滋補肺腎。主治:肺腎陰虛證。虛煩勞熱,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4.都氣丸(《癥因脈治》) 即六昧地黃丸加五味子二錢(6g)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9g),空腹服。功用:滋腎納氣。主治:肺腎兩虛證??人詺獯?,或呃逆,腰痛。
以上四方均由六味地黃丸加味而成.皆具滋陰補腎之功。其中知柏地黃丸偏于滋陰降火,適用于陰虛火旺、骨蒸潮熱、遺精盜汗之證;杞菊地黃丸偏于養(yǎng)肝明耳,適要于肝腎陰虛、兩目昏花、視物模糊之證;麥味地黃丸偏于滋腎斂肺,適用于肺腎陰虛之喘嗽;都氣丸 偏于滋腎納氣,適用于腎虛喘逆。
第五節(jié) 補 陽 劑
腎氣丸 《金匱要略》
【組成】干地黃八兩(240g) 薯蕷 山茱萸各四兩(各120g)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各90g)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各30g)【用法】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6g),日再服。
【功用】補腎助陽。
【主治】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泄,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以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zhuǎn)胞等。
【方解】本方證皆由腎陽不足所致。腰為腎府,腎陽不足,故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腎陽虛弱,不能化氣利水,水停于內(nèi),則小便不利、少腹拘急,甚或轉(zhuǎn)胞;腎陽虧虛,水液直趨下焦,津不上承,故消渴、小便反多;腎主水,腎陽虛弱,氣化失常,水液失調(diào),留滯為患.可發(fā)為水腫、痰飲、腳氣等。病癥雖多,病機均為腎陽虧虛.所以異病同治,治宜補腎助陽為法,即王冰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理。附子大辛大熱,為溫陽諸藥之首;桂枝辛甘而溫,乃溫通陽氣要藥,二藥相合,補腎陽之虛,助氣化之復(fù),共為君藥。 然腎為水火之臟,內(nèi)寓元陰元陽,陰陽一方的偏衰必將導(dǎo)致陰損及陽或
陽損及陰,而且腎陽虛一般病程較久,多可由腎陰虛發(fā)展而來,若單補陽而不顧陰,則陽無以附,無從發(fā)揮溫升之能,正如張介賓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類經(jīng)》卷14),
干地黃滋陰補腎;山茱萸、山藥補肝脾而益精血,共為臣藥。君臣相伍,補腎填精,溫腎助陽,不僅可藉陰中求陽而增補陽之力,而且陽藥得陰藥之柔潤則溫而不燥,陰藥得陽藥之溫通則滋而不膩,二者相得益彰,方中補陽之品藥少量輕而滋陰之品藥多量重,可見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補元陽,乃在微微生火,鼓舞腎氣,即取“少火生氣”之義。正如柯琴所云:“此腎氣丸納桂、附于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澤瀉、茯苓利水滲濕,配桂枝又善溫化痰飲;丹皮苦辛而寒,擅人血分,舍桂枝則可調(diào)血分之滯,三藥寓瀉于補,俾邪去而補藥得力,為制諸陰藥可能助濕礙邪之虞,共為佐藥。諸藥臺用,助陽之弱以化水.滋陰之虛以生氣,使腎陽振奮,氣化復(fù)常,則諸癥自除。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補陽之中配伍滋陰之品,陰中求陽,使陽有所化;二是少量補陽藥與大隊滋陰藥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氣。由于本方功用主要在于溫補腎氣,且作丸內(nèi)服,故名之“腎氣丸”。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補腎助陽的常用方。臨床用于胞虛如球?qū)倌I陽虛者。以胞虛如球,腰痛腳軟,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脈虛弱而尺部沉細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方中干地黃,現(xiàn)多用熟地;桂枝改用肉桂,如此效果更好;若夜尿多者,宜腎氣丸加五味子;小便數(shù)多,色白體弱,為真陽虧虛,宜加補骨脂、鹿茸等,加強溫陽之力;若用于陽痿,證屬命門火衰者,酌加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壯陽起痿之力。
3.現(xiàn)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慢性腎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低下、神經(jīng)衰弱、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慢性支氣管哮喘、更年期綜合征等屬腎陽不足者。
4.使用注意:若咽干口燥、舌紅少苔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者,不宜用。此外,腎陽虛而小便正常者,為純虛無邪,不宜使用本方。
六味地黃丸與腎氣丸均為補腎之劑,但立法與主治均有不同。六味地黃丸屬于補陰劑,可滋補腎陰,補力平和,適用于腎虛不著而兼內(nèi)熱之證。癥見:腰膝酸軟,頭暈?zāi)垦#谠镅矢?,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腎氣丸是于六味地黃丸中加桂枝、附子,屬補陽劑,可補腎助陽,適用于腎陽不足,氣化無力之證。癥見:腰痛腳軟,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胖,脈虛弱而尺部沉細。
第六節(jié) 陰陽雙補劑
七寶美髯丹 《本草綱目》引《積善堂方》
【組成】赤、白何首烏米泔水浸三四日,瓷片刮去皮,用淘凈黑豆二升,以砂鍋木甑,鋪豆及首烏,重重鋪蓋,蒸之。豆熟取出,去豆曬干,為末,各一斤(各500g) 赤、白茯苓去皮,研末,以水淘去筋膜及浮者,以人乳十碗浸勻,曬干,研末,各一斤(各500g)牛膝去苗,酒浸一日,同何首烏第七次蒸之,至第九次止,曬干 當歸酒浸,曬 枸杞子酒浸,曬 菟絲子酒浸生芽,研爛,曬,各八兩 (各250g) 補骨脂以黑芝麻炒香,四兩(120g)
【用法】為蜜丸,每丸重10g,每次1丸,一日2次,淡鹽開水送服。
【功用】補益肝腎,烏發(fā)壯骨。
【主治】肝腎不足證。癥見須發(fā)早白,脫發(fā),齒牙動搖,腰膝酸軟,夢遺滑精腎虛不育等。
【方解】本方證因肝腎不足,精血虧虛而致白發(fā)、脫發(fā)與齒牙動搖。因肝藏血,發(fā)為血之余,腎藏精,主骨生髓,其華在發(fā),齒為骨之余,若肝腎精血不足,不能上榮須發(fā)、齒齦,則須發(fā)早白,脫發(fā),齒牙動搖。治宜補益肝腎,烏發(fā)壯骨。方中赤、白何首量重,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壯筋骨,為君藥。枸杞子、菟絲子均能補益肝腎,養(yǎng)精益血,共為臣藥。當歸補血養(yǎng)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補骨脂補腎壯陽,固精;赤、白茯苓健脾滲濕,使補而不滯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肝腎,烏發(fā)壯骨之功。亦可作養(yǎng)生抗老延年之劑。
本方配伍特點:以滋陰益精養(yǎng)血為主,兼能補陽,為陰陽并補之劑且補中有瀉,久服無膩滯之弊。
【運用】
1.本方為平補肝腎之劑。臨床應(yīng)用以須發(fā)早白,脫發(fā),齒牙動搖,腰膝酸軟為辨證要點。
2.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中年早衰之須發(fā)早白、脫發(fā)、齒牙動搖及男子不育癥屬肝腎不足者。
知識鏈接
白發(fā)也稱之“發(fā)白”。中醫(yī)認為與精血虛弱、血熱偏盛、情志煩勞等有關(guān)?,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白發(fā),特別是青少年患者,多因憂慮過度、精神過度緊張等因素,導(dǎo)致毛發(fā)營養(yǎng)的血管發(fā)生痙攣,使毛母色素細胞分泌黑色素的功能減退,從而影響黑色素顆粒的合成,致使頭發(fā)變白。飲食中缺乏某些蛋白質(zhì),飲水中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銅、鈷、鐵等)均可干擾或破壞毛根的黑色素細胞,頭發(fā)易變白。某些疾病,如惡性貧血、甲狀腺機能亢進、長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內(nèi)分泌障礙等都可誘發(fā)本病。
小 結(jié)
補益劑按其功用不同分為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雙補六類。
1.補氣四君子湯、參苓白術(shù)散、樸中益氣湯、生脈散、玉屏風散、完帶湯均有補氣
作用,主治氣虛諸證。其中四君子湯為益氣健脾的基礎(chǔ)方,適用于脾胃氣虛,運化乏力之
證;參苓白術(shù)散除益氣健脾外,兼可滲濕止瀉,用治脾胃氣虛而兼濕盛之證;補中益氣湯長
于益氣升陽,適用于勞倦傷脾,氣虛發(fā)熱或氣虛下陷的脫且T、子宮下垂等證;生脈散樸氣養(yǎng)
陰,兼能生津止汗和斂肺止咳,善治暑熱汗多,耗氣傷陰,以及久咳肺虛.氣陰兩虛之證;
玉屏風散專于益氣固表止汗,多用r表虛自汗及虛人感冒;完帶湯補脾化濕疏肝,主治脾虛
肝郁,濕濁下注之帶下證。
2.補血 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均有補血作用,主治血虛諸證。四物湯為補血調(diào)血的基礎(chǔ)方,也是婦科調(diào)經(jīng)的常用方,適用于營血虛滯,沖任虛損所致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
經(jīng)等癥;當歸補血湯重在補氣生血,常用于勞倦內(nèi)傷,JlIl虛發(fā)熱之證;歸脾湯以益氣補血,
健脾養(yǎng)心為主.善治心脾氣血兩虛和脾不統(tǒng)血之證。
3.氣血雙補 八珍湯和炙甘草湯均能雙補氣血.主治氣血兩虛證。其中八珍湯為四君
子湯和四物湯的復(fù)方,補氣與補血并重,是氣血雙補的基礎(chǔ)方,適用于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調(diào)
的氣血兩虛病證;炙甘草湯又名復(fù)脈湯,滋陰養(yǎng)血,益氣溫陽,善治陰血不足、陽氣虛弱之
脈結(jié)代、心動悸。
4.補陰 六昧地黃丸、左歸丸、人補陰丸、一貫煎均能滋陰,主治陰虛諸證。其中六
味地黃丸“三補三瀉”,并以補腎為主,兼補肝、脾,補中寓瀉,為滋陰補腎的基礎(chǔ)方,適
用于腎陰不足之證;左歸丸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用治真陰不足,精虛髓虧之證,其方純甘
壯水、補而無瀉、滋陰補腎之力大于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是滋陰降火的基礎(chǔ)方,常用于肝
腎陰虧,相火亢盛之證;一貫煎長于滋陰疏肝,適用于肝腎陰虛,肝氣不舒之脘脅疼痛、吞
酸吐苦等證。
5.補陽 腎氣丸和右歸丸同具溫樸腎陽作用,主治腎陽不足諸證。其中腎氣丸為補腎
助陽的常用方,適用于腎陽不足.氣化無力之證;右歸丸溫補腎陽,填精補血,適用于腎陽
不足,命門火衰及火不生土等證,該方純補無瀉,溫補腎陽的作用大于腎氣丸。
6.陰陽雙補 地黃飲子、龜鹿二仙膠均有陰陽雙補作用,主治陰陽兩虛證。其中地黃
飲子滋陰補陽,并能開竅化痰.適用于喑痱證;龜鹿二仙膠滋陰填精,益氣壯陽,更宜于真元虛損,精血不足所致的陽痿遺精、久不孕育之證。
其他補益劑要覽
分類
方名
組成
功效與主治
備注
補氣
生脈散
人參五分(9g) 麥冬五分(9g)五味子七粒(6g)
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主治1.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渴,舌干紅少苔,脈虛數(shù)。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干咳少痰,短氣自汗,口干舌燥,脈虛細。
補血
當歸補血湯
黃芪一兩(30g) 當歸酒洗,二錢(各6g)
補氣生血。主治血虛發(fā)熱證。癥見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jīng)期、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頭痛,或瘡瘍潰后,久不愈合。
氣血雙補
八珍湯
十全大補湯
人參養(yǎng)榮湯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 甘草炙,各一兩(30g)
人參(6g) 白術(shù)(9g) 白茯苓(9g) 當歸洗,去蘆(9g) 川芎(6g) 白芍藥(9g) 熟地黃(12g)甘草炙(3g)肉桂去粗皮(3g)黃芪去蘆(12g)
人參(6g) 橘皮(6g) 白術(shù)(9g) 白茯苓(4g) 當歸洗,去蘆(9g) 白芍藥(18g) 熟地黃(9g) 甘草炙(3g)肉桂去粗皮(3g)黃芪去蘆(12g) 五味子(4g) 遠志(6g)加生姜3片,大棗2個
益氣補血。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zāi)垦?,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唇干無潤,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溫補氣血。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萎黃,頭暈?zāi)垦#窬氲?,氣短懶言,久病體虛,腳膝無力,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益氣補血,養(yǎng)心安神。主治心脾氣血兩虛證。面色萎黃,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行動咳喘,小便拘急,腰背強痛,心虛驚悸,飲食無味,形體瘦小,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