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這座雄奇險秀、文化厚重的歷史名山,曾引得詩壇巨子李白、杜甫先后兩次登臨,留下奇麗的泰山詩文。泰山也見證了二人歷久彌新的友誼,成全了一段文壇佳話。
開元二十四年(736)李白在山東結(jié)交各地名士,漫游齊魯山川名勝,在隱居徂徠山竹溪期間創(chuàng)作了一批酬贈之作,如《送韓準(zhǔn)裴政孔巢父還山》《別魯頌》。今徂徠山竹溪尚有李白“獨秀峰”題刻。
天寶元年(742) 四月,李白再次來到泰山,按照唐玄宗封禪泰山之路走上泰山,寫下了著名的《游泰山六首》?!疤扉T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guān)。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钡仍娋錁O具浪漫色彩,充滿對泰山的贊美與深情,成為歷代眾多泰山詩中的名句。李白關(guān)于泰山的詩篇,既是雄奇俊逸的游仙詩,又寓于深刻的現(xiàn)實含意??v觀李白一生,“五岳尋仙不辭遠(yuǎn),一生好入名山游”是其孜孜不倦的實踐與追求。
開元十九年(731),杜甫開始了長達(dá)十年的漫游生活。他記憶中的“快意八九年”(《壯游》)就是指兩次漫游山東的時光。開元二十九年(740),杜甫來到泰山,寫下了著名的《望岳)詩,本詩以積極向上、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千百年來源源不斷地給人們以鼓舞和力量,激發(fā)人們攀登絕頂,開闊胸襟,達(dá)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曾有人據(jù)“會當(dāng)凌絕頂”的“會”字,認(rèn)為杜甫并未登泰山,有人則認(rèn)為登上了泰山,杜甫晚年之作《又上后園山腳》揭開了謎底“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
天寶四年(745) 杜甫第二次游齊魯,與李白、高適、李邕等文壇巨擘在濟南相聚。他們在碧波環(huán)抱的古歷下亭設(shè)宴歡聚,杜甫寫下了著名的《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李白則作《上李邕》,李邕也題寫了《登歷下古城員外孫新亭》詩,此次聚會史稱“歷下盛會”。之后,李、杜二人在大汶河石門宴別,李白作詩二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和《戲贈杜甫》。石門一別,二人再未相見,但從未忘懷,互贈詩文以寄情。
李白與杜甫的泰山之行,留下了氣象高華、風(fēng)神俊逸的詩章,給泰山增添了輝煌的一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