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在古代稱為“松州”,當時說這里有“千里松林”,故名“松州”。赤峰之名始于清代。清朝起稱昭烏達盟(蒙古語中“昭”,指丘陵、廟宇、一百或者幾百。 “烏達”是指柳樹?!罢褳踹_”是說這個地方盛產柳樹,非常之多,周圍草場肥美,蘆荻叢生,灌木成蔭,水流縱橫,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在現在赤峰市的紅山區(qū)設立了烏蘭哈達廳。蒙語的“烏蘭哈達”,意思是“紅色的山峰”。赤峰得名于市東北的一座呈赭紅色的山峰,蒙古族稱它為“烏蘭哈達”。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又在此設立赤峰縣。新1958年設赤峰市。1962年恢復赤峰縣建制。1969年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1979年又劃歸內蒙古自治區(qū)。1983年撤銷昭烏達盟建制,設立赤峰市(地級)。
“赤峰”紅山位于赤峰市區(qū)東北角,距城區(qū)約五公里,紅山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被考古學家命名為“紅山文化遺址”,紅山文化把中華民族的歷史提前了1500多年。赤峰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現已發(fā)現古人類文化遺址6,800多處。有了歷史文明以后,赤峰成為我國北方各少數民族活動的中心,是草原青銅文化和契丹,遼文化的發(fā)祥地。在翁牛特旗出土的紅山文化標志性器物---玉龍,被史學界定為“中華第一龍”。
歷史沿革
晚商到戰(zhàn)國,活動于赤峰的主要是東胡系民族。戰(zhàn)國后期,燕在邊境構筑的燕北長城,從赤峰南部穿過。赤峰南部為燕之右北平郡,治所在寧城黑城。燕國轄狗澤都、陽安都、白庚都、酉城都。
據歷史記載,赤峰地區(qū)曾是商族、東胡族、匈奴族、烏桓族、鮮卑族、庫莫奚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夏、商周至春秋時期,活動在這一帶的主要是商族和東胡族,行政區(qū)劃屬傳說中古代九州中之冀州。
戰(zhàn)國初期,全境屬東胡。
秦初,南部屬燕國和遼西、右北平郡,北部屬東胡,后屬烏桓。
東漢中期到三國前期,全境悉屬鮮卑。
魏晉南北朝時期,初屬鮮卑、后屬北朝的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東魏、北
齊、北周。
隋唐時期分別設饒樂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
遼時,契丹族建立了強大的遼王朝,設上京臨湟府、中京大定府。
金時屬北京路。
元時屬中書省和遼陽行省大寧路、全寧路、應昌路、上都路。
明時,初屬大寧衛(wèi)、全寧衛(wèi)、應昌衛(wèi),后屬兀良哈三衛(wèi)。
清代,赤峰大部分地區(qū)屬昭烏達盟,南部一部分屬卓索圖盟。
民國前期屬熱河特別區(qū);
日偽時期南部屬偽熱河省,北部屬偽興安西省。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赤峰境內分別建立了熱中、熱北、熱遼、烏丹4個專署,隸屬熱河省。
1949年5月,將克什克騰旗、林西縣、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巴林左旗劃歸為內蒙古
自治區(qū)。
1955年12月熱河省撤銷,又將赤峰縣、寧城縣、敖漢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劃歸為內蒙
古自治區(qū),與北部五個旗縣合并為昭烏達盟。
1969年,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
1979年,又劃回內蒙古自治區(qū)。
1983年10月10日,經批準,撤盟建市,現實行市管縣體制。
赤峰市市花是玫瑰、大麗花,油松為市樹,百靈鳥為市鳥,《草原上有一座美麗的城》為赤峰市市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