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是曼弗雷德·班寧頓·李(Manfred Bennington Lee 1905~1971)和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 1905~1982)這對表兄弟合用的筆名,他們堪稱偵探推理小說史上承前啟后的經典作家,開創(chuàng)了合作撰寫推理小說成功的先例。埃勒里·奎因也是其小說中的主人公,其角色本身就是一位偵探小說作家兼超級偵探。年輕英俊的偵探埃勒里·奎因和他的父親——紐約警察局的警官理查德·奎因是其大多數(shù)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在美國文學史上,艾勒里·奎恩的地位相當于英國文學史上的柯南道爾。安東尼·布契(AnthonyBoucher)直接了當?shù)闹赋觯骸鞍绽铩た鳎?/span>即是美國推理小說的同義詞?!?/font>
2、師承(隊友、門徒)
整個西方偵探推理小說史來看,埃勒里·奎因屬于第三代作家。第一代是由福爾摩斯掀起的短篇偵探小說熱,其主要作家是柯南道爾、普斯特、傅爾曼等人;第二代作家的代表人物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安東尼·貝克萊、范達因等人,他們在20世紀20年代成名,創(chuàng)立了長篇偵探推理小說的新形式。經過兩代人的探索和創(chuàng)作,偵探推理小說的基本模式、寫作手法均已確立,為新一代大師的崛起奠定了基礎。30年代之后的偵探推理小說家注定成為該領域的集大成者,其中最著名的大師就是埃勒里·奎因。
在早期,丹奈和李主要受阿加莎·克里斯蒂、范·戴恩(
1888年生于美國弗吉尼亞州。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yè)后,曾到慕尼黑和巴黎學習美術。 與福爾摩斯那種在地板上來回地爬著尋找物證的的歸納推理相對照,他更重視罪犯的心理和動機,主張以心理分析為中心的分析推理法
3、對手
4、代表作品
從1929年到1971年,埃勒里·奎因發(fā)表了數(shù)十部推理小說。其中的9部“國名系列”作品和4部“悲劇系列”作品被認為是古典解謎推理小說最高水平的代表,是后人難以逾越的杰作。代表作品:《羅馬帽子之謎》 《希臘棺材之謎》《X的悲劇》《法國粉末之謎》。
5、主要觀點
從創(chuàng)作模式來看,奎因系列屬于典型的古典式偵探小說。一樁謀殺案,一系列線索,一群嫌疑犯,一個能把一些不相關的事實串聯(lián)成清晰、完整圖畫的天才偵探,所有這些古典式偵探小說的要素都貫穿“埃勒里·奎因”小說的始終。
縱觀奎因小說,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手法有這樣幾個:消失的線索、挑戰(zhàn)讀者、多重解答、臨終留言。盡管這些手法也存在于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但是不可否認奎因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消失的線索指某個事物原本應該出現(xiàn)的卻沒有出現(xiàn)。《羅馬帽子之謎》就運用了這一手法,原本應該戴在死者頭上的禮帽卻無端消失,其中必然和案件有所牽連。在《王者已逝》中,埃勒里羅列了大量證據(jù)和一長串的衣服清單,盡管令讀者迷惑不解,但是埃勒里卻從中找到了那個消失的線索。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一旦合理的解答了“消失的線索”這一問題,推斷出正確的兇手也就顯得輕松許多。
挑戰(zhàn)讀者不僅是奎因的原創(chuàng),更是奎因最具影響力標榜公平競爭的標志?!白屪x者小心!”這是奎因化身J. J. McC.向讀者提出的警告。線索均以給出,讀者諸君能指出兇手,并且做出正確推理嗎?挑戰(zhàn)讀者不僅是對讀者的挑戰(zhàn),也是對作家本人的挑戰(zhàn),因為這樣做不僅需要勇氣,更要求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公平競爭性。我們看到,奎因的小說不僅不會隱瞞線索,甚至會給讀者提供一些正確的階段性的結論,可見奎因對自己作品信心之強。
多重解答是推理小說數(shù)學化的一個標志,需要作者借助將同一案件經由不同的推理得出不相同的結論。多重解答很早就出現(xiàn)了,最著名的是安東尼·伯克萊的《毒巧克力命案》(1929)提供了六種以上的獨立解答??虻摹断ED棺材之謎》是此類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說隨著案情的發(fā)展,對各種不斷出現(xiàn)的線索做出演繹,逐漸拼接出犯罪的整個面貌,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讓讀者的腦筋幾乎難以跟上奎因數(shù)學分析的腳步。難能可貴的是,奎因不少多重解答仍然具有公平競爭的趣味,比如《非洲旅行者》,面對同樣的線索,奎因安排三個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且都合理有據(jù),然而真相到底只有一個。這些手法歸根結底還是顯示了奎因側重推理分析,也正是無數(shù)奎因讀者最津津樂道的奎因特質。
另一個奎因系列的標志是“臨終留言”,即被害人在臨死之前留下一些線索以指正兇手。因此偵探為了解決犯罪需要能夠讀懂被害人的意思。臨終留言并不是奎因最早提出的,在柯南·道爾的《博斯科姆比溪谷秘案》(1917)就曾經出現(xiàn)過類似的手法??蜃钤邕\用它是在雷恩系列的《X的悲劇》中。雷恩這樣解釋臨終留言:“在這件謀殺案中,真正讓我感興趣的是,死者臨死前所展現(xiàn)那種不可思議的精神力量。他沒辦法也沒時間在那一刻像平常人一樣思考、一樣行動,而是面對死亡,某種特殊的力量引發(fā)他腦中一閃的靈光,讓他能在那不容延遲的一刻,生死一搏,成功留下這個指明兇手身份的線索。因此,我們可以明白——在生命結束那個彈指之時,人類心靈所爆發(fā)出的瞬間力量,多么神奇強大而幾乎可說是無限的?!?br> 其實臨終留言并不是謀殺案件所必須的元素之一,它很少會出現(xiàn)在真實犯罪中。臨終留言經常會有很多種解釋,變數(shù)也很多,諸如被害人寫了一半就因為某些原因中斷了,兇手或者第三者改寫臨終留言,被害人留下錯誤留言,甚至這根本就不是線索而純粹是偶然。因此,臨終留言的引入與其說為了案件不如說為了推理,它也是增加小說數(shù)學化分析的一種手法。正是因為奎因,臨終留言成為偵探小說主要詭計之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