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段解
原文: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聲之于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下配。處乎無響,行乎無方。挈汝適復之撓撓,以游無端;出入無旁,與日無始;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無己,惡乎得有有!覩有者,昔之君子;覩無者,天地之友。
簡解:
大物,大即道,大物即道物尤指先天之道。謂萬物中有后天之道必然都有先天之道,土為后天道物,因土屬于五行,五行道物只存在于萬物。當然先天也有五行,不過先天必須緊接后天才有,遠者如太極則無。一般言先天即多指無五行之太極。
不可以物,物為物化為物義,有大物者指人與萬物形質,謂有先天之道的萬物之體不能生化萬物。那么萬物形質是怎么生成的?“物而不物”,前物指萬物形質,后不物指先天之道,即是說:能生成萬物形質的,正是沒有形質的先天之道,因此說“故能物物”,沒有形質的卻能物化為有形質的萬物之體。
物物,前物為物化,作使動用,后物指萬物之體。能物物,即能夠通過道的運化來生化(物化)萬物之體。如果沒有道的運化,萬物之體是絕對不能生成的。這里特別注意的是:作者將萬物這個整體分解開了,其中的萬物之體為形質物,萬物中的道為非形質物,而正是這非形質的道物才是萬物存在變化的主導者,所以亦曰大物。
“明乎物物者非物也”,道、大物即是非形質之物,是物物者。
顯然,此段話強調:萬物的生長變化,根本原因在于其中道物,道的變化才引起萬物形體的變化,不要只見形體物而不見非形質的道物。
獨治天下百姓,指道的運化對萬物形體這個天下各個部分的生滅旺衰的變化,起著獨一無二的決定性作用。此外就沒有別的意義了嗎?對于人來說,還有其他更神奇的作用呢!其他神奇作用指的是治身得道者。
出入六合,指非形質物之道物,六合即萬物,因萬物皆有形體,而非為宇宙、國家等空間。李白“秦王掃六合”句,指大范圍空間言,與莊子的六合本義不同。出入六合即出入萬物,道與萬物形體雖有密切聯系,但它們有自己的獨立系統,不受形質的嚴格約束。
“獨有”者,常人道物越化越少,而為道治身者則自少變多,不同于常人,故曰獨有。其他任何人都不是這種狀態(tài),只有為道治身者才有,故謂至貴,是用金錢珠寶買不來的。常人不為道治身,故只是任道物自然順化。
大人之教,指為道治身者成道后,一身全是先天大道,此大人即指成道者的先天大道?!兑住非杂?#8220;利見大人”句,大人即先天道物;教者,《老子》二章曰“行不言之教”,將后天化為先天,如同教育不良者轉變?yōu)榱颊?,故謂教。
“若形之于影,聲之于響”,言先天對后天的轉化,作用過程非常迅速,效果極佳。
有問而應之,言轉化中先后天道物間的直接聯系;
盡其所懷,言先天將其一切傾注于其中;
為天下配,言二者作用時配合之密切;
處乎無響,言靜寂之極;
行乎無方,言其狀態(tài)無序、混混沌沌。
就是這個“物物者非物”,因為也能夠將后天化為先天,所以才達到前面那種合乎大同、與萬物為一境地。以下的意義是:道物在萬物中的出進,無須依傍牽系,日日如此無始無終。容顏說笑身骸舉動,全融于萬物之中,融于萬物則只有萬物而無其一己之體。無一己之體,怎么能得到有“有”的產生呢?能見到“有”的產生,那只有產生“有”之前的君子大道(“無名天地之始”,君子指無名);能見到無的存在(無指道物),只有天地之友的萬物,故曰“覩有者,昔之君子;覩無者,天地之友”。天地產生于萬物之先,天地是萬物兄弟朋友,同輩而比萬物略早。天地萬物有形質故可見,既見天地萬物形質,便知其內都之道物,道雖不見而亦見了。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