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古代青銅器造型奇?zhèn)?、紋飾瑰麗,代表了當時工藝技術和審美精神之最高標準。在中國的青銅器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文明積淀的過程,它典雅和諧的特質與中國文化含蓄深邃的特點緊密契合。《青銅器(博物館繪本)》系從上海博物館7000多件館藏中精選出73件具有代表性的珍品,介紹其重要價值、鑄造方式、流傳演變等,全方位地展現了青銅器文化。我們希望作成一系列小文與您共賞我國精美的青銅器文化。本期我們將與您分享幾件西周恭王時期的青銅器精品。
倗生簋
四匹馬換三千畝田,看似天方夜譚般的事情就這樣發(fā)生了。倗生簋傳世有三件,分別藏于上海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與國家博物館。三件的銘文都有所缺失,但相為對照可補全其全文。關于這筆交換,銘文是這樣記錄的:“格伯取良馬乘于倗生,闕貯卅田,則析?!备癫〉脗嚿牧捡R,倗生得到田地。所謂“則析”是將字據一剖為二,各執(zhí)一半的意思。“乘”代表四匹馬,而根據文獻加以換算,“卅田”大約相當于三千畝田。因為西周的土地名義上都屬于王所有,所以涉及土地的交換絕對屬于大事情,原則上是要“報批”于王的。青銅銘文也的確有過這樣的記載。而將土地交易的內容銘刻于青銅器上也可以看出其鄭重與嚴肅。
銘文的后半部分中還有格伯帶領隨從勘定地界的內容,對于我們理解西周時期土地交易的一般過程也有很大的幫助。
甲 簋
旋繞的卷體變形龍紋占據的?仲壺蓋與腹的主要部分,不一樣的視覺沖擊來自對常規(guī)性的青銅紋飾的顛覆與間離,在西周同時期的青銅器上我們幾乎沒有見到過相同的例子。
器內有銘文4行14字,記載?仲為倗生作飲壺,并加以稱揚與祝福。既其自銘為“飲壺”,故而應為飲酒之器。此器蓋、身長期分藏兩處,1984年北京大學將器蓋捐贈于上海博物館,遂成佳話。
師遽方彝
彝為青銅器之通稱,宋代的金石學家將這些方形的盛酒器稱作方彝,后來約定俗成,即便考古發(fā)掘與文獻其實都未曾有支持其定名為方彝的依據。
師遽方彝的器和蓋各鑄銘文66字,記述師遽在周王康宮的寢宮中助王郷醴(一種祭祀),師遽向王奉獻禮品,王令宰利賞賜師遽圭、璋等玉器,師遽作此器并鑄刻銘文加以紀念。此件方彝有屋形的器蓋,器內有中壁,相隔成為兩室,可盛放兩種不同的酒。蓋上相應有兩個方形缺口,本應有斗或勺,可用來舀酒。器腹的兩側有象鼻形的耳,比之一般的方彝造型更有特色。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