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0月,上海電影制片公司改為上海市電影局。同年,為支援華東各省新建電影廠,江南廠建制撤銷。1966年后,海燕、天馬兩廠停止生產(chǎn)。1972年后,在恢復拍攝影片時,曾使用上海電影制片廠廠名。
1977年,海燕、天馬兩廠合并。正式恢復上海電影制片廠,廠長徐桑楚。之后相繼擔任廠長的還有吳貽弓、于本正、朱永德。建廠至1995年生產(chǎn)故事片、戲曲片、藝術(shù)性紀錄片約500部。
天馬電影制片廠
1957年4月成立。廠址漕溪北路595號。廠長陳鯉庭。1966年因“文”停止生產(chǎn),曾一度改名“東方紅電影制片廠”。1977年與海燕電影制片廠合并,恢復上海電影制片廠廠名。先后攝制《燎原》《紅日》以及中國第一部立體影片《魔術(shù)師的奇遇》等52部故事片和戲曲片。
江南電影制片廠
1957年4月成立。廠址大木橋路40號。廠長應云衛(wèi)。曾攝制《護士日記》等11部故事片和《羅漢錢》(滬劇)等5部戲曲片。1958年底,為支援華東各省新建電影制片廠而撤銷。
海燕電影制片廠
1957年4月成立。廠址徐家匯三角街30號。廠長沈浮。1966年因“文”停止生產(chǎn)。曾一度改名“紅旗電影制片廠”。1977年與天馬電影制片廠合并,恢復上海電影制片廠廠名。海燕廠先后攝制《老兵新傳》《枯木逢春》《紅樓夢》等59部故事片和戲曲片。
原屬上海電影制片廠領(lǐng)導的上海美術(shù)片組、譯制片組和洗印部門,分別改組擴建為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簡稱“美影”)、上海電影譯制廠(簡稱“譯影”)和上海電影技術(shù)供應廠。
19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
1957年4月1日脫離上影廠,建立上海美術(shù)電影制片廠(簡稱“美影”)。廠址萬航渡路618號。廠長特偉,以后歷任廠長的還有嚴定憲、周克勤、常光希、金國平。廠內(nèi)設(shè)有動畫、木偶、剪紙工作樓。能攝制動畫、木偶、剪紙等美術(shù)片,并首創(chuàng)水墨動畫片、折紙片片種,是中國唯一的生產(chǎn)美術(shù)影片的專業(yè)制片廠,在世界美術(shù)電影領(lǐng)域享有盛譽。年產(chǎn)能力達30~35本,自50年代初至1995年共攝制各類美術(shù)片395部。
20.上??茖W教育電影制片廠
前身為1952年5月成立的北京電影制片廠教 育片組,后改為總編輯室。1953年2月南遷上海,擴大建廠,定名為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直屬電影事業(yè)管理局領(lǐng)導。1957年4月改名為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簡稱“上科影”),隸屬上海電影制片公司領(lǐng)導。廠址斜土路2570號。廠長洪林,以后歷任廠長的有:羽奇、徐志義、陳錫強、儲敏達。能攝制各種類型的科教片,包括科學普及片、技術(shù)推廣片、科學幻想片、科學雜志片和教學片、旅游片等。年產(chǎn)能力達100本以上。1954~1966年間,曾設(shè)立翻譯片組,譯制國外科教片;1958~1962年又一度成立新聞片組,拍攝上海新聞與紀錄片。自建廠至1995年,共攝制如《花》等各類科教片1555部。雜志片《科學與技術(shù)》493本。
21.上海電影譯制廠
簡稱“譯影”。1957年4月成立。廠址永嘉路383號。前身為上海電影制片廠翻譯片組,是中國唯一的從事電影譯制、獨立建廠的制片機構(gòu)。廠長柯崗。以后歷任廠長的有陳敘一、李資清、喬榛、楊成純、陳國璋、羅守柱。從1950年譯制出第一部蘇故事片《小英雄》(原名《團的兒子》)起,年譯制能力達500本以上。到1995年止,先后譯制了5大洲4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各種語版的影片如《鄉(xiāng)村女教師》《望鄉(xiāng)》等947部。還譯制國產(chǎn)影片,有外語版、方言粵語版和少數(shù)民族語版等。
育片組,后改為總編輯室。1953年2月南遷上海,擴大建廠,定名為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直屬電影事業(yè)管理局領(lǐng)導。1957年4月改名為上??茖W教育電影制片廠(簡稱“上科影”),隸屬上海電影制片公司領(lǐng)導。廠址斜土路2570號。廠長洪林,以后歷任廠長的有:羽奇、徐志義、陳錫強、儲敏達。能攝制各種類型的科教片,包括科學普及片、技術(shù)推廣片、科學幻想片、科學雜志片和教學片、旅游片等。年產(chǎn)能力達100本以上。1954~1966年間,曾設(shè)立翻譯片組,譯制國外科教片;1958~1962年又一度成立新聞片組,拍攝上海新聞與紀錄片。自建廠至1995年,共攝制如《花》等各類科教片1555部。雜志片《科學與技術(shù)》493本。
21.上海電影譯制廠
簡稱“譯影”。1957年4月成立。廠址永嘉路383號。前身為上海電影制片廠翻譯片組,是中國唯一的從事電影譯制、獨立建廠的制片機構(gòu)。廠長柯崗。以后歷任廠長的有陳敘一、李資清、喬榛、楊成純、陳國璋、羅守柱。從1950年譯制出第一部蘇故事片《小英雄》(原名《團的兒子》)起,年譯制能力達500本以上。到1995年止,先后譯制了5大洲4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各種語版的影片如《鄉(xiāng)村女教師》《望鄉(xiāng)》等947部。還譯制國產(chǎn)影片,有外語版、方言粵語版和少數(shù)民族語版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