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訂校規(guī)、配智能垃圾桶,為了“垃圾分類”上海這些高校蠻拼的
上海這個區(qū)的垃圾分類已經出神入化了!
上海交通大學校園里的垃圾分類宣傳活動。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
上海多所高校掀起了“新時尚”之風——垃圾分類。
有學校在校園內設置了垃圾分類示范點,有學校因地制宜配置了智能回收垃圾桶,有學校制定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辦法,還有學校已在計劃研究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而這股“新時尚”之風并不僅僅停留在校園內,更是已經刮到了校園之外,學生們走進社區(qū),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參與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成為校級規(guī)章制度
如今,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交大”)校園里所有的生活垃圾,都由專業(yè)的城市環(huán)衛(wèi)服務企業(yè)來實施全機械化集中收運,再由政府指定的環(huán)衛(wèi)企業(yè)統(tǒng)一外運處置。
能取得這樣的成效,在交大后勤保障中心物業(yè)與環(huán)境管理辦公室主任盧琦看來,這與學校前期一系列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交大校內的生活垃圾收集點。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
盧琦介紹,早在2017年,學校就提出可開展校園“垃圾革命”的設想。經過前期充分的調研和論證,2018年9月,建成東三宿舍區(qū)、下院教學樓兩個垃圾分類示范點。2018年11月27日,交大正式發(fā)布《上海交通大學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辦法》和《上海交通大學生活垃圾分類目錄及相關要求》,作為校級規(guī)章制度,要求全校各部門、全體師生共同遵照執(zhí)行。
上海交通大學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指導手冊內頁。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
2019年,交大還計劃在校園內設置智能分類垃圾投放桶,進一步推進可回收垃圾的細分,并用積分和校內兌換的方式提高師生的參與度,培養(yǎng)師生分類投放的習慣。
智能垃圾桶一月回收三百余斤物品
當然,也有部分高校已經在嘗試智能的垃圾桶,效果還不錯。
在華東師大,學校正在試點宿舍配置“互聯(lián)網+回收”智能回收垃圾桶。據(jù)學校統(tǒng)計,中山北路校區(qū)八舍放置的一組智能分類垃圾桶,放置第一個月共注冊人數(shù)118人,共回收塑料瓶491個、紡織物80.49公斤、紙類183.41公斤、金屬41.88公斤、塑料44.4公斤。
除了抓源頭,后續(xù)也不放松。華東師大還計劃設立濕垃圾資源化處理科研教育基地,比如餐廚廢棄油脂資源化處理制生物柴油,并與院系科研相結合,面向學生和市民開放。
上海紐約大學的分類垃圾箱。 上海紐約大學 供圖
上海紐約大學在一些自助餐廳和咖啡館,啟用了分類垃圾箱,并且鼓勵大家自帶可重復使用的水壺和水杯等,在購買咖啡時可有3元折扣,學校還將取消使用塑料吸管。
目前,東華大學也已在校園內按照教學區(qū)、食堂、生活區(qū)域、公共區(qū)域等不同場所,設置不同種類的分類垃圾桶,倡導廣大師生對日常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投擲。
此外,上海建橋學院已開始實施“垃圾箱房”試點,意在取消每棟宿舍樓下的垃圾袋。宿舍管理員會適當引導同學們進行垃圾分類。部分同學已經非常有垃圾分類的意識,能夠按照標識投擲垃圾。
上海建橋學院的垃圾箱房。 上海建橋學院 供圖
高校學生進社區(qū)普及宣傳
“垃圾革命”不光在上海各大校園里廣泛開展,這陣新時尚之風也被學生帶到了校園之外。
近日,一場“垃圾分類科普進社區(qū)”的活動在上海市閔行區(qū)江川路街道社區(qū)服務中心舉行,來自上海交大的學生走進社區(qū),向社區(qū)居民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并將準備好的素材發(fā)給居民們學習。志愿者們還和居民們玩起了垃圾分類小游戲,寓教于樂。
“垃圾分類意識培育和末端治理設施的建設,是推進垃圾源頭分類進行的首要前提。垃圾分類應該是持久戰(zhàn),在粗分類原則確定的基礎上,根據(jù)具體案例進行試錯迭代修正,推進垃圾分類符合屬地的精細化。”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樓紫陽表示。
責任編輯:任業(yè)剛 UN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