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康熙十九年(1680)夏秋,一場洪水使古泗州城沉沒在洪澤湖底并迅速被泥沙掩埋。300年滄海桑田,這座被稱為“東方龐貝”的古城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個謎。直到近年經(jīng)過勘探,人們才發(fā)現(xiàn)古城大部分又退回陸地。南京博物院、淮安、徐州和鎮(zhèn)江四地考古工作者經(jīng)過2年發(fā)掘,埋藏地下8米深的普照王寺、觀音寺、香華門等遺跡重見天日,近日記者探訪了考古工地,聽考古隊員講述這座城市因水而興又因水而毀的歷史。
古剎遺址見證千年輝煌
《泗州志》記載了康熙十九年那場大水淹沒古城時的景象:人們坐在船里可以摸到城墻上的堞口,官員們在防洪堤上辦公猶如浮在水中的鴨子,老百姓抱著浮木逃到河對面盱眙的山上。城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就是普照王寺靈瑞塔的塔尖……
332年后的今天,這座寺廟的部分遺址重新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在地下約5米深處,有一個“凸”字形的臺基,方形部分就是靈瑞塔塔基,邊長達38米。考古領(lǐng)隊林留根告訴記者,臺基年代至少是元代,可能會更早。塔基四周是條石,中間為夯土,3米高的臺基居然夯筑了30層,可見施工之精細(xì)。
盱眙文管辦工作人員譚勇告訴記者,這座碑的碑身早在清雍正年間就移到了盱眙縣文廟,碑文由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撰寫,記述了元祐二年(1315)泗州奉詔重建毀于宋金戰(zhàn)火的靈瑞塔的過程。1317年,一座150尺高的寶塔建成,然而這座塔卻不是中原地區(qū)常見的樓閣式,而是藏傳佛教的白塔,與揚州瘦西湖白塔類似。
元代皇家下詔重修寶塔,可見普照王寺規(guī)格之高。其實靈瑞塔是為紀(jì)念唐中宗的國師僧伽大師所建。僧伽是西域僧人。他在泗州弘法,后被皇帝請入宮中禮遇有加,83歲時去世后,唐中宗敬漆其肉身,送回泗州安葬,并建13級寶塔,高達300尺,塔尖為水晶球,塔身覆銅瓦,顯得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僧伽被稱作泗州大圣,江淮一帶信眾頗多,李白和蘇東坡都曾寫下頌揚的詩篇。在宋代普照王寺是全國五大名剎之一,直至今日全國還有20余座因僧伽而命名的大圣寺。2005年,江陰青陽悟空寺地宮內(nèi)出土了泗州大圣的舍利子,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遺跡院外有一口直徑達3米深3米的大鐵鑊,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有專家認(rèn)為,從明萬歷六年(1578)至康熙十九年(1680)的102年里,泗州城遭水災(zāi)淹城事件達29次,每次大水淹城都會發(fā)生街巷行舟、房舍傾頹、百姓逃亡的慘景,當(dāng)時城內(nèi)在多處設(shè)立賑濟點,可能是用大鍋施粥。
古城門曾是抗洪第一道防線
另一處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是位于城西南的香華門。此門為迎接泗州大圣肉身而開,并以鮮花鋪地,因此得名香華門。
連日陰雨,使得考古現(xiàn)場成為一片池塘,只有城墻在水中若隱若現(xiàn),城墻厚達9米—12米,外部包磚,內(nèi)部夯土??脊抨爢T朱曉汀告訴記者,在古代地圖中,泗州城被畫成一個橢圓形,就像一個烏龜殼,這種“龜相城”比較罕見。以前人們戲稱這是取龜能浮水之意,對飽受洪災(zāi)的泗州城是一種吉祥的寓意,其實城墻走向要復(fù)雜得多,有點像一個歪歪扭扭的粗短炮彈,僅香華門附近發(fā)掘的158米,就呈現(xiàn)出一個明顯的S形,很可能是依地勢而建,并且利用城墻的曲線緩解水流的沖擊。
香華門外,還有一個方形圓角的外甕城。泗州城共有5個城門,均有外甕城,它們和城墻構(gòu)成防御洪水的第一道防線。每次發(fā)洪水時,泗州人民就關(guān)閉甕城城門,同時用沙袋將城門洞塞滿塞緊,即使城外洪水漫到了城墻下,泗州城仍像鎮(zhèn)在水中的鐵桶,城內(nèi)仍可維持正常生活——即使是在康熙十九年全城被淹沒時,5座城門也無一“失守”。
泗州城被淹后迅速被黃河奪淮帶來的泥沙淤墊,當(dāng)年的街道要比現(xiàn)在的地面低8米—10米。300多年后的今天,當(dāng)考古隊員們在清理遺跡時,看著成段傾倒的磚墻,想像城破時頭頂高懸8米以上的滔天巨浪,仍然感到自然偉力帶來的心靈震撼。昔日的太守王升寫了一篇《填城事記》,講述了公元1417年,泗州人以工代賑,共填高大小街巷21道,及軍署民房院基,總計達45920立方米,并幫助修建民房2000余間,堪稱歷史上罕見的壯舉。然而“人定勝天”終究是一種美好的愿望,當(dāng)洪澤湖的正常水位都已超過泗州城時,古城被淹沒只是時間問題??滴跏拍旰?,州署衙門就搭棚設(shè)在防洪堤上,公元1777年官署移至虹縣(今安徽泗縣)時,歷屆官員已經(jīng)守望泗州城97年之久,卻再沒見到古城浮出水面。
黃土下埋藏著洪水的秘密
泗州城沉睡于地下數(shù)百年,地上則是優(yōu)美的田園風(fēng)光,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楊樹縱橫組成道道防風(fēng)林,田野里一片青翠種著玉米、大豆等作物,當(dāng)夕陽掛在地平線上,鳥兒們歸巢時唧喳著掠過湛藍的天空……湖退人進,人們已經(jīng)不知道腳下曾經(jīng)有過一座無比繁華的城市。
只有2.46平方公里的泗州城有著與城市規(guī)模不相稱的輝煌歷史。林留根告訴記者,唐宋時大運河是國家的經(jīng)濟大動脈,而泗州則是重要的漕運節(jié)點,有“水陸都會”之稱,“天下無事,則為南北行商之所必歷;天下有事,則為南北兵家必爭之所”。從唐代起,泗州一直管轄著今天江蘇、安徽的大片地區(qū)。南宋時,這里是與金、元的邊境和陣地,南宋進貢給金的物品都在這里交割。而到了明代,朱元璋在泗州北門外興建明祖陵,每逢大祭,天子群臣、皇親國戚前來祭祀,泗州又成了皇家“行宮”,這都大大提升了泗州的重要性。
水讓泗州城繁榮,也讓城市遭受滅頂之災(zāi)。地方志的記載表明,1194年黃河奪淮成為泗州城命運的拐點。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淤塞了黃淮交界處,導(dǎo)致淮水難以下泄,周邊大小湖泊連成一片。到了明末,黃河泥沙淤塞京杭大運河,危及朝廷經(jīng)濟命脈,萬歷六年(1578),總理河漕的潘季馴推行“蓄清刷黃濟運”的方針,高筑堤壩抬高淮河和洪澤湖水位,讓泥沙沉積后再以急流沖刷黃淮入海水道,以保證京杭大運河暢通無阻。原本的小湖群被連成一體,形成今天的人工湖——洪澤湖,而泗州城和明祖陵成了湖中孤島。清代不像明代,有保護明祖陵的使命,為了保證漕運,泗州城陸沉的命運也就在劫難逃。
在考古發(fā)掘時,考古人員仍能感到洪災(zāi)的驚心動魄,此次發(fā)掘面積只有古城的1%,泗州城還有衙署、衛(wèi)所、館驛、書院、鐘鼓樓等大量建筑仍深埋地下。那是另外一個充滿謎團的世界,被洪水淹沒,被黃土掩埋,留給人們無限的猜測和不盡的唏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