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本篇主要討論了正確使用九針的重要性,說明了九針各有其不同的性能,并指出了其各自的適應證。由于本篇所闡述的內(nèi)容均具有法定之意,即治病立法,因此本篇叫做"官針"。
【原文】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淺針深,內(nèi)傷良肉,皮膚為癰病深針淺,病氣不瀉,支為大膿[1]。病小針大,氣瀉太甚,疾必為害;病大針小,氣不泄瀉,亦復為敗。失針之宜,大者瀉,小者不移,已言其過,請言其所施。
【提要】本段講誤用針具進行治療的害處。
【注釋】[1]支為大膿"支"字,《甲乙經(jīng)》作"反"字,馬蒔說應作"皮"字,均有其理,本語譯從后者。
【白話解】針刺的要點,在于以選用符合規(guī)格的針具為最好。九種針具之所以適合于臨床應用,就在于它們各有其不同的治療作用,長的、短的、大的、小的,都各有其不同的施用對象;如果使用不得法,病證就不能治愈。疾病在淺表,卻用針深刺,就會損傷內(nèi)部的肌肉,并導致皮膚上發(fā)生膿腫;疾病在深部,卻用針淺刺,則非但病氣不能瀉除,而且皮膚上也會發(fā)生大的瘡瘍。病證輕微的,卻用大針去刺,刺激過重,就會使元氣瀉傷太過而導致病情更加嚴重;病證嚴重的,卻用小針微刺,邪氣得不到疏泄,也難以獲得一定的療效。因此,如果不能選用適宜的針具進行針刺,應該用小針的時候卻誤用了大針,刺之過分,就會損傷正氣;而應該用大針的時候卻誤用了小針,刺之不足,則病邪也不能祛除。以上我已經(jīng)說明了誤用針具的害處,下面再讓我來談一談各種針具的合理施用方法。
【原文】病在皮膚無常處者,取以鐫針于病所,膚白勿取。病在分肉間,取以員針于病所。病在經(jīng)絡痼痹者,取以鋒針,病在脈,氣少當補之者,取以錠針于井滎分輸。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病痹氣暴發(fā)者,取以員利針。病痹氣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針。病在中者,取以長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jié)者,取以大針。病在五臟固居者,取以鋒針,瀉于井滎分輸,取以四時[1]。
【提要】本段講九種針具各自的適用范圍。
【注釋】[1]井滎分輸,取以四時分輸,就是指各個經(jīng)脈。井滎分輸,就是指各經(jīng)在肘膝以下的井、滎、輸、經(jīng)、合等特殊的腧穴。取以四時,就是說取用這些腧穴時,要根據(jù)四季時令的不同而分別使用相應的腧穴,如"春取絡脈諸滎"等(詳見《靈樞·本輸》篇)。
【白話解】病在皮膚淺表而游走不定的,當取用箭頭形的鐫針在病痛的所在處進行針刺,以瀉除風熱;但如果患部的膚色蒼白而并無紅腫充血的跡象,則說明熱邪已去,就不能再取用鐫針來進行治療。病在皮下淺層的肌肉或肌腱之間的,當取用針端呈卵圓形的員針在病痛的所在處施行推摩,以流通氣血。病在經(jīng)絡、屬于頑固性的痹證的。當取用三棱形的鋒針來進行治療,以作刺絡放血之用。病在經(jīng)脈、屬氣虛不足的虛證而應施用補法的,當取用不刺人皮膚的錕針分別按壓在各經(jīng)的井穴、滎穴等腧穴上,以使其血氣流通。病屬于膿瘍之類的,當取用劍形的鈹針來進行治療,以作切開排膿之用。病屬痹證急性發(fā)作的,當取用既圓且銳的員利針來進行治療,深刺之,以治暴痛。病屬痹病疼痛日久不愈的,當取用形如毫毛的毫針來進行治療,可較長時間地留針,以去痛痹。病已在深部的,當取用長針來進行治療,以去在內(nèi)之邪?;妓[病而在關節(jié)間積水以致關節(jié)不通利的,當取用針鋒微圓的大針來進行治療,以排出關節(jié)內(nèi)所積聚的水液。病在五臟而頑固盤踞、難以祛除的,也當取用鋒針來進行治療,在各經(jīng)的井穴、滎穴等腧穴上施用瀉法,并根據(jù)這些腧穴與四季時令的相應關系,靈活確田。
【按語】本節(jié)指出了九種針具不同的適用范圍,其主旨是要說明應該按照九針的適用范圍,對不同的病證使用相應的針具,從而闡明了病不同針、針不同法的含義。把九針的作用歸納起來,再結合現(xiàn)代臨床上的使用情況,就大致可將其分為四類①鐫針用于淺刺放血,現(xiàn)代臨床已很少采用,而多以皮膚針等來代替;②員針和錠針是作為在皮膚淺表進行揩摩與按壓之用的,現(xiàn)代臨床也已很少采用;③鋒針用于刺絡放血,鈹針用于切開排膿,大針用于通利逐水;其中,大針是加大型的鋒針?,F(xiàn)代對于癰瘍切開排膿的操作已由外科進行,所以大針和鈹針都已很少使用。只有鋒針,即現(xiàn)在所說的三棱針,還在臨床上廣泛使用。④員利針、長針、毫針之中,員利針已由毫針代替,長針就是加長型的毫針。而現(xiàn)在應用最廣泛的就是毫針。
【原文】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日輸刺,輸刺者,刺諸經(jīng)滎輸臟腧也。[1]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三日經(jīng)刺,經(jīng)刺者,刺大經(jīng)叫之結絡經(jīng)分也。四日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脈也。五日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日大瀉刺,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七日毛刺,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八日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日)啐刺,燁刺者,刺燔針[2]則取痹也。
【提要】本段講九種針刺方法的含義。
【注釋】[1]大經(jīng)就是指五臟六腑的經(jīng)脈。[2]燔針就是指用火燒過的針,即火針。
【白話解】一般而言,針刺有九種不同的方法,以適應于治療九種不同的病情。
第一種叫做輸刺。輸刺,就是針刺十二經(jīng)在四肢部位的滎穴和輸穴以及背部的在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上的五臟腧穴(即心俞、肺俞、肝俞、脾俞以及腎俞)。
第二種叫做遠道刺。遠道刺,就是病在人體上部的,而取用距離病所較遠的下部的腧穴,也就是針刺足三陽經(jīng)所屬的下肢的腧穴。
第三種叫做經(jīng)刺。經(jīng)刺,就是針刺患病經(jīng)絡之經(jīng)與絡間結聚不通的地方。
第四種叫做絡刺。絡刺,就是針刺皮下淺部小絡脈所屬的血脈(小靜脈),使之出血以瀉其邪。
第五種叫做分刺。分刺,就是針刺肌和肉的間隙。邪在諸經(jīng)分肉之間的用這種方法。
第六種叫做大瀉刺。大瀉刺,就是用鈹針切開排膿,以治療較大的化膿性的癰瘍。
第七種叫做毛刺。毛刺,是浮淺的刺法,就是在皮膚上淺刺,僅人皮而不進肉,用以治療皮膚表層的痹證。
第八種叫做巨刺。巨刺,就是身體左側(cè)的病證選取身體右側(cè)的腧穴來進行針刺,身體右側(cè)的病證選取身體左側(cè)的腧穴來進行針刺的交叉針刺法。
第九種叫做蟀刺。蟀刺,就是用燒熱的針來治療寒痹證。
【原文】凡刺有十二節(jié)[1],以應十二經(jīng)。一日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針之也。二日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nèi)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三日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四日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蛉杖蹋陶?,治痹氣小深者也。五日揚刺,揚刺者,正內(nèi)一,傍內(nèi)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六日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日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fā)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八日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搖而深之,致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日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日陰刺,陰刺者,左右率刺之[2]引,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陰也。十一日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日贊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shù)發(fā)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
【提要】本段講適用于十二經(jīng)不同病證的十二種針刺法的含義及其操作。
【注釋】[1]十二節(jié)就是十二種刺法的意思。[2]左右率刺之率,就是都的意思。
【白話解】針刺方法還有十二種,以適應于治療十二經(jīng)之不同的病證。
第一種叫做偶刺。偶刺法,就是用手直對著胸前和背后,當痛處之所在,一針刺在前胸,一針刺在后背的針刺法,用以治療心氣閉塞以致心胸疼痛的心痹證。不過在使用這種刺法時,必須斜刺進針,以防傷及內(nèi)臟。
第二種叫做報刺。報刺法,是用于治療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痛勢上下游走不定的病證。針刺時,用右手在痛處直刺進針且不立即出針,再用左手隨著疼痛的部位循按,等到按到新的痛處之后再將針拔出,并刺入新按到的疼痛部位。
第三種叫做恢刺?;执谭?,就是直刺在筋的旁邊,然后再或前或后地提插捻轉(zhuǎn),擴大針孔,以舒緩筋脈拘急之癥狀的針刺法。這種刺法,適用于治療筋脈拘攣而致疼痛的筋痹病。第四種叫做齊刺。齊刺法,就是在病變部位的正中直刺一針,在其左右兩旁又各刺一針的針刺法,用以治療寒氣稽留范圍較小而部位又較深的痹證。這種針刺法,三針齊下,所以也有稱它為三刺的。運用三刺,主要就是為了治療寒痹之氣范圍小且部位深的那一類疾病的。
第五種叫做揚刺。揚刺法,就是在病變部位的正中刺一針,再在四周刺四針,且都用淺刺的針刺法,用以治療寒氣稽留面積較廣而部位較淺的病證。
第六種叫做直針刺。直針刺法,就是在針刺時將穴位處的皮膚提起,然后將針沿皮刺入,但不刺人肌肉的針刺法,用以治療寒氣稽留部位較淺的病證。
第七種叫做輸刺。輸刺法,在操作時,進針和出針的動作都較快,直刺而入,直針而出,取穴較少且刺人較深,用以治療氣盛而有熱的病證,主瀉熱。
第八種叫做短刺。短刺法,適用于骨節(jié)浮腫,不能活動,局部發(fā)冷的骨痹病。進針時,要緩緩刺人,進針后,要稍稍搖動針體,再行深入,以使針尖達到骨的附近,再上下提插,以摩擦骨部。
第九種叫做浮刺。浮刺法,就是從病所的旁邊斜刺進針,浮淺地刺人肌表的針刺法,用以治療肌肉攣急且屬于寒性的病證。
第十種叫做陰刺。陰刺法,就是左右并刺的針刺法,用以治療陰寒內(nèi)盛的寒厥證。因為寒厥證和足少陰腎經(jīng)有關,所以患了寒厥證,就必須取用足內(nèi)踝后方之。腎經(jīng)的原穴太溪穴來進行治療,且左右兩邊都要針刺。
第十一種叫做傍針刺。傍針刺法,就是在病所直刺一針,再在其旁邊刺一針的針刺法,用以治療邪氣久居不散的留痹證。
第十二種叫做贊刺。贊刺法,其進針和出針的動作都較快,在患處快而淺地直刺幾針,目的就在于使其出血以泄散局部的郁血,這也是消散癰腫的一種針刺法。
【按語】本節(jié)列舉了十二種刺法,以適應十二經(jīng)出現(xiàn)的各種病證。每種刺法的用途都有所不同,都是按照病證的深淺、輕重等不同而設立的配針法和行針法。直到現(xiàn)在,這些刺法仍在臨床上廣泛使用①偶刺法偶,指雙數(shù)。偶刺法,也就是前后相對的配穴法,又因為腹為陰,背為陽,所以又叫做陰陽刺。其應用時,主要是在前胸和上腹部取穴,同時再配以背部胸椎旁的穴位一起針刺。如治療胃脘痛時所取的上腹部的中脘穴和背部的胃腧穴,即屬此類。②報刺法報,作相應解。報刺法,就是隨著痛處之所在,而重復針刺的一種針法;也就是痛在哪里,就針刺哪里的取穴法(亦即取阿是穴)。常用于治療痛處上下走竄而不定的疾患。③恢刺法恢,作寬暢解?;执谭?,就是針刺在經(jīng)脈附近,再向四周捻轉(zhuǎn)提插,以擴大針刺的范圍。用于舒緩筋脈拘急之癥狀。④齊刺法就是病變部位正中刺一針,再在兩旁各刺一針,三針齊下的針刺法,故稱為齊刺。⑤揚刺法揚,就是輕揚的意思。揚刺法,就是在病變部位正中刺一針,再在旁邊加刺四針的針刺法,五針均用淺刺法,刺時僅入于淺表,有輕揚之意。⑥直針刺法這里的"直針",是說針身沿皮刺入后,針刺方向不再改變的意思。這種刺法,多用于肌肉淺薄的地方,針行于皮下,刺皮而不刺肉。⑦輸刺法輸,就是輸瀉邪熱的意思。輸刺法,在操作時直入直出,進出的動作都很快,取穴少而針刺深。常用于邪熱亢盛的熱證。⑧短刺法短,是漸漸深入的意思,而不是指使用短針。這種刺法,要將針尖貼近骨部,再上下提插,就好像要摩擦骨頭的樣子。⑨浮刺法浮,就是浮淺的意思。浮刺法,斜刺進針并有向上浮之意,不刺進肌肉,與毛刺、揚刺同屬于淺刺法。⑩陰刺法陰,就是指下肢的內(nèi)側(cè)。陰刺法,適用于寒厥證,因為寒厥證和足少陰腎經(jīng)有關,所以要取足少陰腎經(jīng)的原穴太溪,左右并刺。⑩傍針刺法就是直刺一針之后,再在旁邊刺一針的針刺法?!?span lang="EN-US">11贊刺法贊,就是幫助的意思。贊刺法,是在局部淺刺出血,以幫助癰腫消散的一種針刺法。
【原文】脈之所居深不見者刺之,微內(nèi)針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脈氣也。脈淺者勿刺,按絕其脈乃刺之,無令精出,獨其邪氣耳。
所謂三刺則谷氣[1]出者,先淺刺絕皮[2],以出陽邪再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之間,則谷氣出。故刺法日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與后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后刺極深之,以下谷氣。此謂也。
故用針者,不知年之所加[1]引,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可以為工也。
【提要】本段講脈絡深淺的不同刺法、"三刺"針法的含以及了解五運六氣的演變規(guī)律對于針刺的重要性。
【注釋】[1]谷氣即水谷之氣,一般用以代指胃氣。此,代指由谷氣運化而生成的經(jīng)脈之氣;經(jīng)氣至,則針感生。[2]絕皮絕,就是透過的意思。絕皮,就是指刺皮膚。[3]年之所加即指五運六氣的演變規(guī)律,在每一年中各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加臨時期。(詳細內(nèi)容』《素問·天元紀大論》、《素問·至真要大論》等篇)
【白話解】脈絡分布在深部而不顯現(xiàn)于外、不能用肉眼盂見的,在針刺時,要輕微地進針,刺入其內(nèi),并長時間地針,以使孔穴中的脈氣上行而產(chǎn)生針感。脈絡分布在淺部而現(xiàn)于外的,就不能直接針刺,必須先按壓隔絕其脈,使血脈堂流,然后才可以進行針刺。只有這樣,才不致出血,也就不使精氣外泄,而只將邪氣去除。
所謂"三刺"就可以使谷氣出而產(chǎn)生針感的針刺法,就是夕淺刺進入皮膚,以宣泄衛(wèi)分的陽邪;然后再刺入一些,以使萑分的陰邪能夠外出,而其刺人的深度,也只是稍稍深一些,毫皮膚的淺層略深,透過了皮膚,接近了肌肉,但還不能達到鄉(xiāng)肉之間;最后再將針尖深人到分肉之間,這時就會使谷氣出而產(chǎn)生酸麻重脹等針感。所以古醫(yī)書《刺法》中曾說"開始時淺刺皮膚,可以驅(qū)逐淺表的邪氣,而使血氣流通;此后再刺入較深,就可以宣散陰分的邪氣;最后刺入極深,到了一定的深度,就可以通導谷氣而產(chǎn)生針感。"其內(nèi)容說的正是這種"三刺"的針刺法。
所以運用針法來治療疾病的醫(yī)者,不知道每年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加臨的時期,每一節(jié)氣中六氣盛衰的情況,以及因氣候變化而引起病情的虛實變化,就不能成為良醫(yī)。
【按語】"三刺"是由針刺的深淺程度不同而設立的針刺法,后世所用的天、人、地三才刺法,就是仿此而來。
【原文】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日半刺[1],半刺者,淺內(nèi)而疾發(fā)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日豹文刺嘲,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jīng)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三日關刺[2]引,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痹州,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日淵刺,一日豈刺。四日合谷刺嘲,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引,此脾之應也。五日輸刺[3],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nèi)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腎之應也。
【提要】本段講適應于五臟相關病變的五種針刺法的含義及其操作。
【注釋】[1]半刺半,就是形容淺的樣子。半刺,就是指只淺刺入皮,而不傷肌肉。相當于現(xiàn)代皮膚針的叩打刺激法。[2]豹文刺就是形容針刺的部位較多,形如豹身上的斑紋。這是一種多針出血法。[3]關刺關,就是指關節(jié)。本法以針刺關節(jié)附近的部位為主,故稱關刺。[4]筋痹就是一種以四肢拘攣,關節(jié)疼痛,不能活動為特征的病證。 [5]合谷刺在此并非指針刺大腸經(jīng)的合谷穴,而是指針刺人體分肉之間的部位。[6]肌痹就是因感受了寒濕之邪而使皮膚肌肉都發(fā)生疼痛的一種痹證。[7]輸刺輸,就是輸送通達的意思。此之"輸刺"與上文十二節(jié)中的"輸刺"意義相同,都是指用深刺法來輸泄骨節(jié)間的病邪。
【白話解】針刺法中還有五種,可以適用于與五臟有關的病變。
第一種叫做半刺。半刺法,就是淺刺進入皮膚后,很快就急速出針,而并不損傷肌肉的針刺法,其動作就好像拔去毫毛一樣。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使皮膚輕微地感受一下刺激,以疏泄皮膚淺表部的邪氣。因為肺主皮毛,所以這是和肺臟相應的針刺法。
第二種叫做豹文刺。豹文刺法,就是在病變部位的前后左右,針刺多下,而使刺點象豹的斑紋一樣的針刺法。這種刺法,以刺中絡脈、放出郁血為標準,用來消散經(jīng)絡中的郁血。因為心主血脈,所以這是和心臟相應的針刺法。
第三種叫做關刺。關刺法,就是直刺兩側(cè)四肢關節(jié)附近之筋的盡端,用以治療筋痹病。但在針刺時要注意不能使它出血。因為肝主筋,所以這是和肝臟相應的針刺法。這種刺法,也稱為淵刺。此外,它還有一個名稱,叫做豈刺。
第四種叫做合谷刺。合谷刺法,就是在患處從中間向左右兩側(cè)各斜刺一針,形成"個"字形,就像雞足一樣,并將針刺入到分肉之間的針刺法,用以治療肌痹病。因為脾主肌肉,所以這是和脾臟相應的針刺法。
第五種叫做輸刺。輸刺法,在操作時,進針和出針的動作都較快,直刺而人,直針而出,且要將針深刺至骨的附近,用以治療骨痹病。因為腎主骨,所以這是和腎臟相應的針刺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