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張圖片。
蒼龍七宿與其甲骨文
大家發(fā)現(xiàn)了嗎?天上有蒼龍的星象,地上有與之一摸一樣的符號來進行刻畫。當我發(fā)現(xiàn)這一點的時候,還曾經(jīng)興奮的發(fā)圈。
由此可見,對星象的抽象描繪,形成了最初的符號,而這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最后演變成了文字。
這是個別現(xiàn)象嗎?當然不是。
你們有沒有這種經(jīng)驗,在閱讀古籍的時候遇到不好理解的字,就會去翻看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畢竟作為一本“字典”,它還是相當權威的。但是久而久之呢,你就會發(fā)現(xiàn)《說文解字》對有些文字的解釋并不能很清晰準確的反應其甲骨文的形態(tài)。
我最近翻閱了很多資料,發(fā)現(xiàn)文字的起源其實與天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有很多字的甲骨文,其源頭都在天上或者在與之相關的天文觀測活動中。天文,就像一把密鑰,用它就可以輕輕松松咔嚓一聲解開上古的秘密。
我們來看幾個,也許你們會有比我更深刻的體會。
甲骨文:午
這是甲骨文的“午”字。這個字是怎么來的呢?
要解開這個迷,我們要先了解立桿測影。
遠古時代的祖先為了觀測太陽的運行規(guī)律,會在地面上立一根桿,這根桿必須垂直于地面,然后通過觀察記錄它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太陽的運動軌跡。順嘴說一句,這根垂直于地面的直桿叫“表”,是華表的前身。
假設我們只觀察正午時分的表影,通過一年的記錄,就會看到如下的圖形:
表影軌跡圖
黑色的點點表示不同日期正午時刻表影的終端。如果把一年的正午時刻的表影終端都連起來,就形成了甲骨文“午”字的形象。于是我們知道了,每一天太陽的最高點投影到地上,就是午。
從圖上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投影點,它們是在同一條直線上的,而這條直線,就是這個地方的子午線,經(jīng)線。
怎么樣,古人夠厲害吧?
經(jīng)線可以確定了,那么緯線呢?讓我們再來看一個字。
甲骨文:卜
這是甲骨文的“卜”字。表上多了一根杈桿,表示什么意思呢?
我們知道,當春分秋分時,太陽光是直射赤道的。這個時候我們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桿,然后在桿上再安放一根杈桿,調(diào)整角度使杈桿在正午時分正對太陽。這時,杈桿與表之間的夾角就是這個地方的緯度。
春秋分時立桿分杈為卜
由此可見,卜是立桿測影的一種,跟預測吉兇沒有什么關系。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中國的“中”字。
甲骨文:中
《說文解字》:中,內(nèi)也。這明顯不能解釋這個字兩頭的彩旗飄飄。
還記得我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二十八星宿嗎?《論衡.談天》里面有記載:“二十八宿為日月舍,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矣?!庇梦覀儸F(xiàn)在的話說就是這二十八宿就是太陽和月亮的宿舍,就像地上的郵局驛站,縣長辦公的地方,供它們輪著住。意思就是這二十八宿是天球上的坐標,用來觀測太陽和月亮的運行。
如果我們做一塊天文鐘表,那么表盤的刻度就是這二十八宿。一根指針指向太陽,它走得慢,一年轉(zhuǎn)一圈。一根指針指向月亮,它走得快,一個月轉(zhuǎn)一圈。這么一看,甲骨文的中,不就是這塊天文鐘表嗎?不過古人應該沒有用指針,用的是繩子,所以中字兩頭的類似指針的東西才會隨風飄揚。
金文的“中”字多了兩條飄帶,嗯,說明到了商代,觀測的對象增加了。
由此可見,中國,除了中央之國的意思,還有中表之國的含義。這么說起來,太陽的后裔,說的就是我們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