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唐太宗舉全國之力,花了足足25年的時間,集成了一部《集王羲之圣教序》。此作自成書以來,就是大家學習王羲之行書的不二法典,甚至比王羲之的《蘭亭序》地位還要高。
歷朝歷代有許多書法家,都留下了自己臨摹的《圣教序》作品,比如趙孟頫、王鐸、沈尹默等等,在這留存下來的諸多版本中,私以為最好的還是趙孟頫的版本。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趙孟頫是近700年來的帖學宗師,一生鉆研“二王”,力主復古,被《元史》記載:“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彼跁ㄊ飞系牡匚皇遣蝗葜靡傻摹?/span>
其次,趙孟頫的這件《圣教序》當中有歷代名家的收藏鑒印,還被“清四家”之一的翁方綱鑒定為真跡,其書跡的可信度也很高。
再次,這件作品具體的書寫也很值得我們研究。趙孟頫的書法歷來以精熟著稱,這件《圣教序》寫于元皇慶二年(1313年)三月,趙孟頫60歲時,這時他的書法已經完全成熟,正處于筆老而人未老之時。
這件《圣教序》中沒有一處廢筆,一處松塌,全篇加上落款兩千余字,每個字的法度都極其嚴謹,像王羲之重生所寫。
在具體的書寫上,趙孟頫的這件《圣教序》相較于唐代的原版,走的是“穩(wěn)中求勝”的路子,結字更加平穩(wěn),沒有那么險絕,追求的是平穩(wěn)而不失靈動。這樣的風格相較于唐代的版本,反而更便于我們掌握。
《圣教序》原是集字作品,相較于書寫的真跡,氣韻的流通性會稍弱。并且原作是碑刻,我們只能通過拓本看到基本的點畫形態(tài),卻看不到運筆的痕跡。再加上其年代久遠,流傳至今許多用筆的細節(jié)都已經丟失了。
趙孟頫的《集王羲之圣教序》作為墨跡本真跡傳世,解決了我們看不到用筆提按頓挫的痕跡,以及行氣不通等等問題,其平穩(wěn)而不失靈動的藝術風格也更便于我們把握。
我們采用十二色微噴工藝,將其原作進行了1:1超高清的復刻,連細微處的牽絲映帶和墨色變化,都與原作別無二致,您感興趣可以點擊文章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