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到了明朝更加完善和嚴密。清代沿襲了明朝的科舉制度。清代科舉考試的主要程序是:
最低一級為院試,在府一級地方進行,合格者稱生員,習慣上叫秀才。第二級為鄉(xiāng)試,在各省城進行,生員參加鄉(xiāng)試錄取后稱舉人;第三級為會試,在京城進行,舉人參加會試錄取后稱貢士;最高一級是殿試,也叫廷試,在皇宮大殿內(nèi)進行,由皇帝親自主持,貢士經(jīng)殿試錄取后即是進士。
進士按成績分為三甲(等):一甲三人,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稱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稱賜同進士出身??贾羞M士后即授予官職。
清代的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主,文章題目出自《四書》、《五經(jīng)》。八股文內(nèi)容空泛,形式死板,嚴重束縛人的思想。許多讀書人為了登上仕途,陷入《四書》、《五經(jīng)》之中,思想僵化,視野狹小,迂腐守舊。
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一些具有愛國思想的人士,痛感當時的科舉制度禁錮思想,扼殺人才,阻礙社會前進,提出了廢八股,改革科舉制度的建議,但昏聵腐朽的清政府拒絕實行任何變革。
甲午中日戰(zhàn)爭以后,民族危機日益加劇,國內(nèi)要求政治改良的呼聲越來越高。八股取士的弊端也受到猛烈抨擊。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下令改革科舉制度,廢除了八股文,但變法失敗后,清政府仍用八股取士。
后來,為了緩和人民的反抗斗爭,維護其岌岌可危的統(tǒng)治,清政府假惺惺地表示要推行新政。1901年,宣布廢除八股,對科舉制度進行了一些改革。隨著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蓬勃高漲,清政府迫于形勢,不得不作出加快推行新政的姿態(tài)。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9月2日,清政府發(fā)布上諭,宣布自丙午科(1906年)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這樣,隋朝以來在中國實行了一千三百年的封建科舉制度便被廢除了。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