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存蘇軾最早的詩,題為《郭綸》。1062年秋涼時節(jié),蘇軾回鄉(xiāng)為母親守喪3年后,帶著夫人走水路返回汴京。過嘉州時,在落日蒼茫的渡口,他偶遇老兵郭綸,寫下這首七言律詩。郭綸曾是駐守河西的弓箭手,后立下戰(zhàn)功,升至都監(jiān),任期結(jié)束后,竟貧困到回不了家。蘇軾見到郭綸時,郭綸已是英雄末路,雙鬢斑白。
25歲時寫下的這首《郭綸》,也是蘇軾一生的寫照。他年輕時因顯著才華名聲大噪,下半生卻遭遇連連貶謫。錢穆評蘇軾:“他一輩子沒有在政治上得意過。他一生奔走潦倒,波瀾曲折都在詩里見?!?/p>
官場不順成就了文壇之大幸。作為北宋中后期的文壇領(lǐng)袖,蘇軾在文、詞、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其文著述宏富,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縱橫恣肆,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畫擅怪石枯木,為文人畫立精神。
2020年9月1日,“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開幕。這既是今年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首場重量級展覽,也是第一次在故宮以東坡為名的大展。文華殿中,78件(套)傳世真跡、師友書札全方位呈現(xiàn)了蘇軾的書畫成就,以藝術(shù)為側(cè)面勾勒他的起伏一生,觀照他的精神世界。
“風(fēng)度翩翩”的字態(tài)
“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將老師蘇軾的書法分為3個階段,“早年姿媚、中年圓勁、晚年沉著”?,F(xiàn)存蘇軾最早行書手跡《寶月帖》,是他“早年姿媚”期的代表作。這是蘇軾寫給父親知交杜君懿的一封信札,共42字,字字神采飛揚(yáng)。完成它時,蘇軾28歲,正值仕途上升期。
7年前,蘇軾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同赴京趕考,主考官是宋初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當(dāng)時北宋文壇盛行空虛艱澀的文風(fēng),歐陽修深感厭惡,剛好這個時候,讀到了蘇軾的答卷,質(zhì)樸的文風(fēng)、深刻的立論,讓他拍案叫絕。但歐陽修覺得如此漂亮的文章,只有自己的學(xué)生曾鞏才能寫出來。為了避嫌,他將原本列入首卷的這篇文章,改列為二卷。于是,22歲那年,蘇軾登科及第,春風(fēng)得意。
歐陽修從試卷上認(rèn)識蘇軾后,對他極盡贊美之辭。這場科考后,蘇軾聲名赫然,得到了朝廷重用。寫《寶月帖》那一年,英氣勃發(fā)的蘇軾剛結(jié)束了鳳翔簽判之任,正月還朝后,又被宋英宗召試秘閣。他初入政壇時的豪情與瀟灑,都體現(xiàn)在《寶月帖》直貫而下的字跡里。
此次故宮大展中亮相的《治平帖》,是蘇軾另一幅早期書法。與恣意的《寶月帖》相比,帖中筆法卻透著淡淡的憂郁與悲傷。
根據(jù)帖后趙孟頫、文徵明、王穉登(明朝后期文學(xué)家、書法家)三人的題跋可知,《治平帖》書于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那年蘇軾在京師任殿中丞,經(jīng)歷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挫折。此時王安石變法進(jìn)入高潮,站在司馬光陣營的蘇軾反對變法,與主張新法的王安石政見不同,分歧嚴(yán)重。由于財政狀況日益困窘、舉步維艱,神宗最終采納了王安石的建議。
司馬光眼見無法改變局面,痛心不已,便辭去宰相一職,到洛陽專心修史,歐陽修也辭掉檢校太保等職,安居潁州(今安徽阜陽),一心歸隱。與蘇軾志同道合的人士,大多散出了朝廷。憂困之中,蘇軾也請求出京任職,去杭州做了通判。
臨走前,他寫了這封告別友人的信札,“久別思念不忘……”其中自然有失落情緒。只不過,生性豪放的蘇軾,將這種郁結(jié)不達(dá)的心境,用輕松超然的筆調(diào)表達(dá)了出來。《治平帖》中“風(fēng)度翩翩”的字態(tài),被趙孟頫稱為“字畫風(fēng)流韻勝”,帶著神明清朗的精神意趣。
自熙寧四年(1071年)起,蘇軾先后在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興修水利、筑堤護(hù)岸,因法便民、頗有政績。雖不及當(dāng)年在京師滿面春風(fēng),但他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自在。直到元豐二年(1079年)發(fā)生北宋歷史上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蘇軾因“詩詞暗諷朝局”,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
蘇軾后來在詩文中回憶,他在御史臺的監(jiān)獄,就是一口百尺深井,面積不大,一伸手就能觸到粗糙的內(nèi)壁。他只能蜷起身坐在井中,遙望頭頂?shù)奶齑?。在獄中被囚禁4個月,蘇軾曾托獄卒帶“絕命詩”給蘇轍,“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這首詩被呈送到了神宗皇帝面前。神宗讀后,感動不已,下令對蘇軾從輕發(fā)落,貶他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tuán)練副使。
“天下第三行書”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zhuǎn)折點。被貶黃州的這段日子,仕途陷入谷底,但同時,他迎來了一生創(chuàng)作中的巔峰時刻。詩詞上,蘇軾在黃州時寫下千古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書法上,則由此進(jìn)入“中年圓勁”期,留下“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北宋時的黃州還是一片荒涼之地,團(tuán)練副使一職相當(dāng)?shù)臀?,并無實權(quán),俸祿也十分微薄。蘇軾初到黃州時,精神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也窮困潦倒。
遠(yuǎn)離政治紛爭,他開始整理復(fù)雜心緒,逐漸適應(yīng)了“放浪山水間”的閑淡生活。跟好友通信,蘇軾說:“扁舟草履,生來未曾有此適?!北P纏用盡,俸祿不夠一大家子花,蘇軾又在城東辟了一片荒置的坡地,揮汗田間,耕作糊口,自稱“東坡居士”。有一次,蘇軾跑到夜市喝酒,被一個酩酊大醉的流浪漢撞倒。他很生氣,本想跟那個人吵一架,隨后卻忽然笑了。后來蘇軾給好友寫信,說這件事令他“自喜漸不為人知”。曾經(jīng)名滿京師的大詩人,卻漸漸不為人知,但蘇軾自己還挺高興的。
當(dāng)代畫家蔣勛評論說:“這段時間是他最辛苦、最悲慘的時候,也是他最超越、最升華的時候?!薄逗程氛翘K軾在如此心境下,寫就的兩首詩作草稿,內(nèi)容惆悵孤苦又蒼勁曠達(dá)。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我從牢獄中出來,流落黃州,春天清明前后,已經(jīng)是寒食節(jié)了,雨卻下不停,像秋天一樣蕭瑟;小屋子如同一只漁船,被一片水霧包圍,空空的廚房只剩冷菜,爐灶破破爛爛的,濕柴也燒不起來;我原本覺得自己還是少年,經(jīng)歷一次牢獄之災(zāi)后突然像生了場大病,頭發(fā)都白了;我想回去報效朝廷,無奈可望而不可及……
初看這張?zhí)舟E顛倒隨意,大小不一,又很粗拙。當(dāng)時就有人覺得這些字“很丑”,蘇軾自己也大方承認(rèn):我的字就是“石壓蛤蟆體”,像石頭壓死的一只蛤蟆,扁扁的。但精于書法的人都看得出,那頓挫中有嫵媚宛轉(zhuǎn),收放自如,是傳世蘇書中最好的一件。所以蔣勛用“綿里裹鐵”評價《寒食帖》,黃庭堅則稱之為“圓勁”。
這種獨特風(fēng)貌,是蘇軾在學(xué)唐人小楷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在唐代眾多書法家中,蘇軾對顏真卿最為推崇。但蘇軾在學(xué)古時,又融入了自己的筆意。這份筆意,便是他所提倡、引領(lǐng)的“尚意”書風(fēng)。
在蔣勛看來,蘇軾書法最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的“尚意”讓人們覺得藝術(shù)創(chuàng)作就是真性情?!罢嬲K軾的人,都認(rèn)為他那些字美得不得了?!?/p>
蔣勛曾將“三大行書”放在一起品鑒。王羲之寫“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彼時戰(zhàn)亂剛過,驚魂甫定,幸存的逃亡者在南方度過了一個春天,人們能從灑脫俊逸的字里聽到歷史的哭聲;顏真卿寫“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他在戰(zhàn)后尸橫遍野的廢墟中,找到侄子的頭顱,涂涂改改的字跡背后是血淚迸濺;“天下第三行書” 《寒食帖》則見證了文人的品格氣度。人生不完美,但蘇軾還是希望在這樣頹敗的時間里活出另一種意義。
遺憾的是,在此次展覽中,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寒食帖》未能亮相。不過,此次展出的《新歲展慶帖》《人來得書帖》合集,同樣來自蘇軾的“中年圓勁”期。
蘇軾作畫也推崇“尚意”。他的枯木、石頭、竹子都“以書入畫”—— 看似疏野草草,不求形似,用筆隨意,其實行筆的輕重緩急,盤根錯節(jié),都流露出很深的功底。作為文人畫的倡導(dǎo)者之一,蘇軾最早提出了“文人畫”的概念。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八大山人”等一大批將中國文人畫推向高峰的優(yōu)秀畫家,都是蘇軾門下的學(xué)生。
蘇軾存世畫作僅有兩幅:《枯木怪石圖》(抗戰(zhàn)時流入日本)與《瀟湘竹石圖》(今藏于中國美術(shù)館)。被貶黃州時,他曾將這幅《瀟湘竹石圖》贈與一起橫遭政治迫害的孫覺。
狼狽又有趣的老頭兒
蘇軾書法的“晚年沉著”期,始于他62歲時。這一年,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更荒涼的海南儋州。
在此之前,蘇軾曾短暫地登上他政治生涯中的最高峰。元豐八年(1085年)時,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起用,蘇軾得以重返政壇。以禮部侍郎被召回京師后,蘇軾又升為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zhí)政,變法派再度掌權(quán)。4年后,蘇軾被貶儋州。
宋朝時,放逐海南是僅比砍腦袋輕一等的罪罰。然而對于幾經(jīng)沉浮的蘇軾而言,貶謫似乎成了人生難得的“賞賜”。蘇軾剛到惠州時,突然說起,唐朝以后沒有被貶到過五嶺以南的朝廷命官,他破紀(jì)錄了,所以很高興;到了廣州,人家覺得這里是濕熱難忍的不毛之地,他卻寫詩說荔枝很好吃——“日啖荔枝三百顆”;到了儋州,他認(rèn)識了一些原住民,還找到了新樂子——吃生蠔。蘇軾給幼子蘇過寫信說,這里的生蠔美味極了,又叮囑兒子,千萬別告訴別人,以免其他人紛紛要求被貶到海南,跟他瓜分這美味。
蘇軾一生宦海浮沉,正是兄弟師友間的情誼,給他帶來了溫暖和慰藉。蘇軾蘇轍兩兄弟聚少離多,《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和子由澠池懷舊》都是蘇軾為弟弟所作。蘇軾在朝堂被人誣陷、受人排擠,但從不缺為他兩肋插刀的好友,當(dāng)年蘇軾被貶黃州,相識于京師的馬夢得就隨他而至,陪他受苦。歐陽修與蘇軾的師生情也一直被傳為佳話,歐陽修作古后,蘇軾曾揮筆寫下緬懷恩師的《西江月·平山堂》。蘇軾周圍還有一大批門生與崇拜者,其中“四學(xué)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bǔ)之,都在蘇軾貶謫期間和他唱和詩詞,抱團(tuán)取暖。
蘇軾以一種樂觀心態(tài),開闊個性,活成一種豁達(dá)人生的典范。相對應(yīng)地,他的晚年代表書法《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愈發(fā)沉著勁健,透著一股浩蕩之氣。
此次展覽中,還有一幅明代畫家朱之蕃所畫的《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壓軸亮相。相傳蘇軾晚年在海南,某次去別人家串門的時候,偶遇大雨,就借了原住民的草帽和木屐穿上。大概是因為那樣子既狼狽又搞笑,當(dāng)?shù)厝酥钢€不停,甚至連雞犬也跟著起哄?!杜R李公麟畫蘇軾像軸》正是取材于此,畫中老頭兒十分有趣。
然而在蘇軾的內(nèi)心深處,還是特別期盼有一天能回到中原的。在儋州時,他曾跟兒子蘇過說:“我絕不為海外人?!?/p>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初九,年僅24歲的哲宗去世。弟弟趙佶在向太后的主持下繼位,是為徽宗。哲宗給徽宗留下了一個表面光鮮實則元氣大傷的宋王朝,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都已成為古人。那年4月,朝廷頒行大赦,召蘇軾等“徙內(nèi)郡”。
誥下儋州,終能北歸的消息讓蘇軾喜出望外。這一次,蘇軾下定決心遠(yuǎn)離京師。他計劃著“渡嶺過贛歸陽羨,或歸穎昌”,要與蘇轍“老兄弟相守,過此生矣”,也曾想過回四川老家,像陶淵明一樣當(dāng)個農(nóng)夫。
但這些愿望都沒實現(xiàn)。第二年8月,北歸途中,64歲的蘇軾在常州逝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