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同為唐朝詩壇的雙子星,一個被稱為詩仙,一個被稱為詩圣。一個是天馬行空的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是飽經滄桑的現(xiàn)實主義的詩人。林庚先生在談到李杜時有一段絕妙非常的話語:“這兩個詩國的巨星,他們并戶站在那個時代的頂峰,然而心情是兩樣的。一個詩人正是剛從那個上山的路走上了山尖,一望四面遼闊,不禁楊眉吐氣,簡直是“欲上青天攬明月”;至于另外一個詩人卻已經望見了那下山路,在那心曠神怡心的山的極峰,前面正是橫著那不愉快的下坡路,上山的時候似乎只望著天,下山的時候就不得不望著地了,“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由于我們經常去成都文化廣場淘寶,而成都文化廣場就位于成都杜甫草堂的不遠外,所以時不時,我也常到附近的杜甫草堂轉悠。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為避“安史之亂”,從長安逃到成都投靠作官的朋友高適、嚴武,在嚴武的推薦下出任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外郎,在成都親友們的幫助下在西郊浣花溪畔建起的一座茅屋,杜甫自詡為“草堂”。杜甫前后在此居住了四年,由于當時成都遠離戰(zhàn)亂的中原,因此詩人的生活比較安定,心緒也較為寧靜,杜甫在此作詩三百首,占傳世詩詞的3/5,很多詩詞都是以草堂為主題,觸景生情而作,大多具田園風味,在中國文學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步入草堂,滿目青翠,古樸典雅的草堂祠掩映在蒼楠翠竹之中,又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曲徑能幽,詩情畫意蕩漾其間。浣花溪在唐代江闊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風光秀麗,杜甫的一首《絕句》生動地描繪了那里的風光“兩個黃鸝鳴翠鳥,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相對杜甫顛沛流離的生活來說,算得上是一段愜意的生活。但這美妙的日子也只有三年光景,由于他所倚重的朋友幾度離開成都,他生活時時發(fā)生危機,草堂也經常被雨淋濕,家里經常揭不開鍋,生活難以為繼,《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在這段時間所作?!鞍驳脧V廈千百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偉大的情懷。公元765年春,杜甫離開成都,順長江向東漂泊。詩人離去不久,草堂便毀損頹敗。五代時,詩人韋莊在成都做前蜀政權的宰相,他尋找“柱砥猶存”的草堂遺址,便“重結茅屋”來表達對杜甫的懷念之情。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畫在墻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紀念祠堂的性質。以后歷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兩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 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guī)模和布局。經過一千多年的演變,杜甫當年“誅茅初一畝”的草堂故居,已成為今天供人們瞻仰、憑吊“詩圣”的紀念性建筑群。
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李白的《夢游天姥姥留別》是我們在小學的同一課里學的課文,讀罷詩文,一方面我們?yōu)槎鸥Φ牟┐笮貞讯鴥A倒;另一方面卻發(fā)自內心地、抑制不住地愛上李白。作為雙子星的李白、杜甫,世人愛比較其詩文的孰優(yōu)孰劣,其實由于他們生活環(huán)境、性格、所受的教育都不相同,他們的詩詞分屬不同種類,沒有誰優(yōu)誰劣,都是最好,只是另起一排而已。李白詩篇里充滿了追求自由、解脫的浪漫主義精神,他豪放飄逸,并不喜歡雕琢詩句,想象力特豐富,上天入地無所不至,文筆自由開放,往往信手拈來就是一篇絕妙好詩,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而杜甫整個就一個苦冬瓜,連累詩文也沉郁頓挫,作詩也如拘謹?shù)娜迳?,是千錘百煉,語不驚人死不休。作為小女子的我,一是缺少憂國憂民之心(在什么位子,唱什么歌),二是李白的天馬行空的豪放性格,具有無限的人格魅力,我對此無一點免疫力,三是李白的那種“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篷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今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的思想,更能契合我內心世界追求自由的向往,因此在李杜之間,我更偏愛李白和李白的詩一些。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忠君愛國,一生都是在求官的過程中蹉跎著。從他入世的天寶六年,應試落第,到天寶十五年他長時間住在長安托關系,找門路,附庸權貴,寫了不少投贈權貴的應景詩,以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以至“朝扣富貴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到最后也只求得一個八、九品的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的職務,安史之亂后又東奔西顧,四處投奔朋友,生活郁郁寡歡。
空負凌云萬丈志,一生襟抱未曾開。
我很贊成安意如在她的《當時只道是尋?!返那把灾械囊痪湓?,她說:“一個男子如果終其一生襟抱未開,抱負難展,其實到最后很難將責任全部歸咎于命運的捉弄,而很可能是因為自身的不平整?!本投鸥Χ?,他一生都未實現(xiàn)自己的“首輔大臣”的宏偉目標,終其一生都窮困潦倒,除當時社會的黑暗外(唐玄宗晚年逐步腐化、貪圖享樂,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先后當權,最后又爆發(fā)了安史之亂),其自身也是有缺陷的,史書中就曾記載,杜甫 “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即生活不拘小節(jié),喜歡談論天下大事,卻又大而不當,其性格也是“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即小心眼,度量窄小,以至于一生作官,最大的官也只做到八品,且上上下下的關系一團糟,就連同嚴武的關系(他投靠的人)了差點不得善終。其實作詩文的好孬與作好官并無多大關系,作官也不是空有滿腔熱血就行了的,其中有很多的機巧(我不想在此多說,也沒必要多說),我想說的是,中國文人(好像有點打擊一大片),不,還是說有些文人吧,他們在為人處世中有一些致命弱點,其主要就是心高氣傲,眼高手低,度器窄小,就如同剛從北大出來的大學生一樣,將自己看得太高,找工作一來就要薪金八千、萬,可實際工作卻連打雜都干不好。想想看,如生活都不能自理,常常依附于人的人(在安史之亂之間詩人又寫了許多乞討的詩),又怎能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時、地利、人和,我們的大詩人卻不知道這些,這難免讓我有些失望。
在生命的最后兩年,詩人居無定所,在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漂泊往來。公元770年冬,貧困交加的詩人在湘江之上的一只小舟中隕落[也有書說是吃了當?shù)匾还賳T贈送的牛肉,不消化(長期餓肚子、未沾油葷,肚子不適應)而死。這樣說好像有些刻薄,畢竟他的詩文有許多我喜歡的,所以我不愿相信]。在這里,無論我喜歡不喜歡他,我仍舊敬他為中國文壇中首屈一指的詩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