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中國古代瓷器藝術(shù)》展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重新開館后,首輪推出“中國古代瓷器藝術(shù)”展覽,以展示中國古代瓷器美輪美奐的藝術(shù)魅力,可見其對古代瓷器藝術(shù)的重視。此展分為青瓷、顏色釉瓷、青花瓷和彩繪瓷四個部分。
青瓷是顏色釉瓷中最早出現(xiàn)、持續(xù)時間最長和最具東方藝術(shù)特色的瓷器;彩繪瓷中的青花瓷,直到今天仍是產(chǎn)量最大、最為有名的瓷器品種,所以國博將青瓷和青花瓷單列出來,作為展覽的獨立單元。希望觀眾在短時間內(nèi)通過這百余件展品能了解各個瓷器品種的演變過程,并深入理解其歷史內(nèi)涵,較全面地欣賞我國古代瓷器的藝術(shù)魅力,得到美的享受。
青瓷蓮花尊(南北朝,南朝),盛水或盛酒器,河南省上蔡縣出土,高49.5厘米。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許多建筑、日用器物都用佛教圖像加以裝飾。這件蓮花尊頸部有2個天人、4個交腳而坐的佛像?!疤臁笔欠鸾虒ι竦姆Q呼,佛經(jīng)中有20種“天”和其他小神,許多神住在天上,叫做天人,表現(xiàn)他們時多作飛騰狀,故今日又習(xí)稱“飛天”。飛天能奏樂、散花,又能護法,是佛的弟子和侍衛(wèi)。蓮花在佛教信仰中象征潔凈。尊腹部作出浮雕式蓮花4層,上3層下覆,下1層上仰,把器物形體配合得很華貴。
后為綠釉貼花連珠紋蓋碗(北齊),通體滿施綠釉,滿釉支釘燒,器身裝飾不同大小的連珠紋,輔以貼塑,精美異常,為非常少見的北齊瓷器精品。前為綠釉連珠紋碗(北齊),器形挺拔飽滿,也是非常少見的北齊瓷器精品。
秘色瓷盤(唐),高6.1厘米、口徑23.8厘米,1987年法門寺地宮出土。造型簡潔,通體素面無紋,釉質(zhì)勻凈。秘色瓷是越窯青瓷中的精品,以青綠釉器為主,也含少數(shù)青黃釉和加銀扣或金銀裝飾者。
青瓷雙螭耳尊(唐),盛器,高60.8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15.5厘米。唐代陶瓷器的某些造型曾受到西亞和中亞的影響,如盛行于初唐的鳳頭壺和雙龍耳瓶均吸收了“胡瓶”的特點。這件青瓷雙螭耳尊也是初唐的此類作品,設(shè)計巧妙,造型雄偉。
官窯菱花形洗(宋),釉層肥厚潤澤,開片滿布,是宋官窯之精品。
龍泉窯弦紋貫耳壺(宋),盛水具,高33.3厘米、口徑11.1厘米、足徑12.7厘米。龍泉窯遺址在今浙江省龍泉縣,是宋代南方重要產(chǎn)瓷區(qū),以燒制民間生活用具及各類文具為主,也燒制香爐、塑像等。龍泉窯屬南方青瓷,北宋時釉色艾綠,多用刻花、蔑劃的技法表現(xiàn)各種花紋;南宋中期以后釉色粉青,多采用劃花、堆花裝飾。女真人和蒙古人占據(jù)北方大部分地區(qū)后,定窯、汝窯、鈞窯、耀州窯等名窯相繼衰落,龍泉窯的地位更顯突出,人們普遍使用龍泉窯的青瓷。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制監(jiān)業(yè)受其影晌,也紛紛燒制與龍泉窯風(fēng)格相同的青瓷,形成特有的青瓷窯系。龍泉窯青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到東亞、東非、阿拉伯各國。
越窯青釉劃牡丹紋盤口瓶(宋),造型端正,紋飾線條舒展流暢,底足露胎鐵足,為南方越窯的典型作品。
龍泉窯青釉琮式瓶(宋),器形仿古玉琮,成對尤為難得。
磁州窯白地剔劃黑花玉壺春瓶(宋),通體施黑釉,瓶身剔黑纏枝牡丹花,肩部剔卷葉紋,瓶口內(nèi)壁滿施黑釉。此瓶剔劃花技法犀利流暢,釉黑如漆,是北宋磁州窯剔黑典型作品。
官窯粉青釉葵口洗(南宋),薄胎厚釉,造型精巧。
鈞窯蓋罐(元),高19.8厘米、口徑13.5厘米、底徑8.5厘米。蓋為山形小鈕,斜平頂,直壁,子口。罐為子母口,矮頸,雙環(huán)系,鼓腹,圈足。釉色月白,釉面光亮,勻凈細潤,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玫瑰紫色窯變。內(nèi)外壁皆施釉,足底無釉,墊燒。此蓋罐釉色勻凈光亮,積釉肥厚,窯變瑰麗,是元代鈞窯中的佳品。
甜白釉僧帽壺(明永樂),高19.7厘米、通流長16.7厘米、足徑7.5厘米。壺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稱“僧帽壺”。闊頸,鼓腹,瘦底,圈足。壺身一側(cè)口邊至頸部置寬帶形曲柄,相對的另一側(cè)出鴨嘴狀流槽。通體施甜白釉,無款識。此壺造型端莊秀麗,釉面恬靜瑩潤,釉色白如凝脂,優(yōu)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此壺式借鑒于藏傳佛教使用的金屬質(zhì)器皿,瓷制品始見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漢藏文化交流頻繁,景德鎮(zhèn)御器廠曾大量燒造僧帽壺,其中以白釉和紅釉制品最為名貴。清代康熙朝曾仿燒永樂和宣德時的白釉、紅釉僧帽壺。
郎窯紅釉觀音尊(清),高42.8厘米、口徑11.8厘米、足徑14.6厘米。撇口,束頸,溜肩,斂腹修長,至足外撇。器施郎窯紅釉,釉色濃艷鮮麗,釉面有冰裂狀開片。器形頎長俊美,似觀音菩薩亭亭玉立,故名“觀音尊”,又稱為“觀音瓶”?!袄筛G”是指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撫郎廷極督理景德鎮(zhèn)窯務(wù)時所燒的瓷器。其中著名的仿宣德紅釉而燒造的高溫紅釉瓷稱為“郎窯紅”。其特點是釉色深艷,釉面光亮,開有紋片,因釉汁較厚,在高溫下產(chǎn)生流淌,器口沿部釉層較薄,底部邊緣釉汁垂流凝聚呈色較深,聚釉處呈滴珠狀,卻不下流,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
天藍釉刻菊花紋長頸瓶(清康熙),撇口,長頸,鼓腹,腹以下漸收,圈足。肩、腹部暗刻纏枝菊花紋,通體施天藍釉,為康熙年間首創(chuàng)的名貴名釉,基本為小件器。此釉釉色淺藍,瑩潔清雅,為康熙天藍釉的代表作。
魚子綠釉菊瓣式茶壺(清雍正),直口,扁圓腹,通體施魚子綠釉。外底露胎處刻有“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外環(huán)以花瓣紋。綠釉為傳統(tǒng)釉色之一,如宋定窯曾燒制“綠定”,自元以后,孔雀綠釉占據(jù)了主導(dǎo),明代后逐步豐富,如嘉靖朝的瓜皮綠。清代康熙時期,綠釉的的燒制達到高潮,雍正時期延燒,多為小件器物,此器小巧玲瓏,顏色鮮艷,制作精細。菊花主題為宋人推崇,仰慕宋風(fēng)的雍正也頗為珍視。
天藍釉花盆(清雍正),花盆造型端莊秀美,內(nèi)外滿施天藍釉,是以1%以下微量鈷為原料,發(fā)色呈晴天藍空之色而得名,釉色純凈。下承灑藍釉透孔底座,采用噴吹法施釉,在淺藍底上呈現(xiàn)水跡般深色點子,如灑落水點,故稱灑藍。器底暗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雍正色釉瓷中全器施兩種釉的情況極為罕見,傳世數(shù)量甚少。
粉彩過墻枝桃紋碗(清雍正),胎質(zhì)勻凈細白,色彩淡雅,層次豐富,桃蝠紋寓意“福壽雙全”。雍正粉彩之精美細膩如此者,恐無出其右。
粉彩蓮臺八寶(清乾?。?5.2厘米、口徑13.5厘米、底徑14.3厘米。一套八件,每件由兩部分組成,底座呈覆盤式,置變形魚紋支柱,上承以蓮花式座,座置圓框鏤雕扁形法輪、海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腸八寶,均施粉彩,器底施松石綠釉,上礬紅彩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八寶是藏傳佛教中象征吉祥的器物,又稱為“八吉祥”,八寶通常做為法器陳設(shè)于佛堂。
仿朱漆菊瓣盤(清乾?。鲀?nèi)心金彩隸書乾隆御制詩一首,下鈐“乾”、“隆”篆書印記,外底施黑釉,上刻填描金“大清乾隆仿古”六字三行楷書款,精湛工藝令人稱絕。
仿雕漆描金雙龍戲珠紋冠架(清嘉慶),通高27.9厘米、足徑15.8厘米。冠架由冠傘、柱、底座組成。冠傘為球形,其下有托,柱為葫蘆形,底座呈海棠式。仿雕漆制品,輔以金彩裝飾:冠傘刻飾云雷地雙龍戲珠紋、云蝠紋,外底施礬紅釉,上金彩書“大清嘉慶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外環(huán)以四朵小花。冠架即帽托,用以放置冠帽的器具。它在宮延內(nèi)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陳設(shè)品。在皇帝、皇后的寢宮內(nèi),都置有各種質(zhì)地的冠架,有瓷、木、竹、漆、玉質(zhì)等。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冠架多球狀形制。嘉慶時期開始創(chuàng)制帽筒,器呈圓柱形,并成為傳統(tǒng)形制,延燒至清末宣統(tǒng)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