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床榻又分架子床、拔步床、羅漢床三種。
架子床:因床上有頂架而得名,一般四角安立柱,床面兩側(cè)和后面半月有圍欄。上端四面裝橫楣板,頂上有蓋,俗名“承塵”,圍欄常用小木塊作榫拼接成各式幾何圖樣。也有的在正面床沿上多安兩根立柱,兩邊各裝方形欄板一塊,名曰:“門圍子”。正中是上床的門戶。床屜分兩層,用棕繩和藤皮編織而成,下層為棕屜,上層為藤席,棕屜起保護藤度和輔助藤席承重的作用。藤席統(tǒng)編為胡椒眼形。
拔步床:是一種造型奇特的床,好像把架子床安放在一個木制平臺上,平臺前沿長出床的前沿兩三尺。平臺四角立柱,鑲安木制圍欄。還有的在兩邊安上窗戶,使床前形成一個廊子,床前的兩側(cè)還可以放置桌,凳等小家具,用以放置雜物。
羅漢床:了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榻。他是由漢代的榻逐漸演變而來的。榻,本是專門的坐具,經(jīng)過五代和宋元時期的發(fā)展,形體由小變大,成為可供數(shù)人同坐大榻。已經(jīng)具備了坐和臥兩種功能。羅漢床,是專指左,右及后面裝有圍欄的一種床。這類床形制有大有小,通常把較大的叫“羅漢床”,較小的叫“榻”,又稱“彌勒榻”這種羅漢床不僅可以做臥具,也可以用為坐具。一般正中放一炕幾,兩邊鋪設(shè)坐墊,隱枕,放在廳堂待客,作用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沙發(f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