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電視系列片《解讀沁河古村落群》解說詞
  似水流雲(yún)圖書館歡迎您光臨!
《解讀沁河古村落群》提綱
發(fā)源于太岳山的沁河是山西僅次于汾河的第二大河流,流經(jīng)沁源、安澤、沁水、陽城四縣出山西省境后注入黃河。沁河在沁水縣端氏鎮(zhèn)至陽城縣潤城鎮(zhèn)之間長不過三十余華里,四百里沁河卻將它所有的鐘靈毓秀與文運才思都毫不吝惜地集中賜予了這里,這片方圓五十里的神奇土地上走出了一個個名震一時的才子,留下了一座座保存相對完好的古村落和一段段值得探究的傳奇歷史。
本文將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沁水、陽城兩縣沁河沿岸的古村落群和古堡群,以部分古村落為重點,以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為主線,探尋這些古村落、古城堡的歷史成因與崛起之謎,如實反應它們的規(guī)劃特色和建筑特點,挖掘它們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nèi)涵,解讀沁河才子之鄉(xiāng)輝煌一時卻又迅速衰落的深層原因與時代背景。
本文初步計劃撰寫六集,第一集《探尋沁河古村落群》、第二集《金郭壁與夫人堡》、第三集《湘峪古城》、第四集《郭峪村與皇城村》、第五集《砥洎城》、第六集《解讀沁河才子之鄉(xiāng)》。
第一集《探尋沁河古村落群》
全面介紹沁河古村落群和古堡群,概括它們的建筑特點和文化價值,探尋它們的歷史成因與崛起之謎。
重點歷史人物:張慎言、張道浚、白起
重要歷史事件:明末流寇之亂、長平之戰(zhàn)
(所需影像資料。沁河源頭;武安村的武安寨和古代軍事地道。屯城村的長平之戰(zhàn)歷史遺跡、屯城村東岳廟、屯城村張慎言故居。尉遲村的尉遲敬德廟和敬德閣。)
第二集:金郭壁與夫人堡
郭南村與郭北村都是昔日金郭壁的一部分,郭南、郭北在過去不僅連為一體,而且規(guī)模遠甚于今,僅村中的主街就長約五華里,"金郭壁"的贊譽絕非溢美。雖然沁河河道的西移、文運與經(jīng)濟的衰落帶走了它往日的繁華,但大部分明代民居保存基本完好,古村的格局依舊完整。
竇(豆)莊昔日被譽為"小北京",明末流寇之亂中,張氏母子拒堡死守,曾三次擊敗流寇的進攻,竇莊因此被地方官員命名為"夫人堡"。如今的竇莊,"小北京"的九座城門只剩下了四座,但"天恩世錫"的高大牌坊和一座座"尚書府"、"進士第"完全可以讓我們想象出當年的規(guī)模與鼎盛,追尋到張氏祖孫三代的功業(yè)成敗。
重點歷史人物:張五典、張銓、霍氏、張道浚
重要歷史事件:三打竇莊
(所需影像資料。郭壁村:吊橋、崔府群廟(樂樓)、街巷、過街樓、寧遠坊、三槐里、進士第、大中第、青緗里(王家圪洞)、青緗里書院。竇莊:城門、街巷、尚書府、進士第、天恩世錫牌坊、張銓墓。)
第三集:湘峪古城
湘峪古城竣工于崇禎七年,由孫居相、孫鼎相兄弟主持修建,孫鼎相在孫氏四兄弟中排行第三,曾擔任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他的府第便以"三都堂"為名,湘峪古城因此也稱三都古城。湘峪古城,以其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設計與優(yōu)良的建筑質量而成為冷兵器時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間軍事工程的頂峰之作。
重點歷史人物:孫居相、孫鼎相
(所需影像資料。城墻、藏兵洞、街巷、過街樓、"大男院"、"小男院"、"帥府院"、"金庫院"、"繡樓院"、"書房院"、雙插花樓、單插花樓、孫鼎相故居、孫居相故居遺址、石牌坊、孫居相墓、湘峪河、樊山。)
第四集:郭峪村和皇城村
郭峪村與皇城村相距不過幾百米,而事實上,它們在歷史上其實就是一個村,這座歷史上人丁并不興旺的古村落,卻積淀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明清兩朝先后走出了十五位進士和十八位舉人,這在中國科舉史、文化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而后來遷居皇城村的陳氏家族則更是出類拔萃,"積德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被稱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康熙字典》的總閱官、清代大學者陳廷敬是這一家族的杰出代表。
重點歷史人物:陳昌言、陳廷敬
重要歷史事件:明末之亂
(所需影像資料。郭峪村:蜂窩城墻、地道、豫樓、"老獅院"、"小獅院"、其它民居院落、文廟、湯帝廟。皇城村:"冢宰第"、"斗筑居"、其它院落、河山樓、牌坊、陳廷敬墓。大橋村海會寺。)
第五集:砥洎城
在陽城縣至今依然留存的三座城堡式建筑中,皇城相府、古村郭峪都屬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唯獨砥洎城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專家們稱:砥洎城是華北地區(qū)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稀缺的實物資料。
重點歷史人物:張敦仁
(所需影像資料:砥洎城:坩鍋城墻、街巷、過街樓、世澤坊、鴻臚第、有恒居、張敦仁故居、山城一覽石碑。潤城鎮(zhèn)、潤城鎮(zhèn)東岳廟。劉善村西門。天壇山。)
第六集:解讀沁河才子之鄉(xiāng)
沁河才子之鄉(xiāng),在地域上為什么會集中于這片方圓幾十里的沁河兩岸,在時間上為什么會突然崛起于明末,在明末清初輝煌一時,又迅速衰落于清代中期,的確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我們應該感謝明末的亂世,正是這一大批誕生于亂世的城堡式建筑為現(xiàn)代人留下了非常豐富的實物資料,幫助我們更方便地解讀沁河才子之鄉(xiāng)。
重點歷史人物:王國光、柳氏家族
(所需影像資料。坪上村劉東星墓。尉遲村趙樹理故居。上伏、下伏、上莊、中莊、下莊等村落,上莊王國光故居。西文興村柳氏民居、西文興村柳春芳墓。沁水縣歷山名人才子松。)
《解讀沁河古村落群》
第一集:古堡尋根
《水經(jīng)注》有曰:謁戾之山,沁水出焉。這謁戾之山,也就是綿山,而沁水,我們今天稱之為沁河。這條山西的第二大河流,從二郎神溝款款而來,腳步輕盈,溫柔婉約,走過沁水、陽城,她回眸一笑,曼妙的身姿舞動出一條條曲折宛轉的弧線之后側身隱入了太行。沁河遠去了,最終融入了黃河的激流,但我們依然能夠聽到她一聲聲徘徊的腳步,讀懂她一次次深情的顧盼,因為我們忘不了她對這片土地的世代惠澤。
受沁河惠澤最多的兩個縣莫過于沁水和陽城,這兩個縣唇齒相依,一因水名,一因山名。沁水縣的疆域與縣名曾幾經(jīng)變更,它最終在隋代以沁水定名并延用至今,這未嘗不是出于對沁河的回報。相比之下,陽城縣的歷史更為久遠一些,《墨子》曰:"舜漁于獲澤"指的就是這里,它在唐代因為位于太岳之南而改名為陽城。
沁水與陽城有許多相似之處,最為顯著的,就是他們對于教育的重視和文化積淀的深厚,明代以來,兩縣文風勃興,名人輩出,科甲題名之士位列全省前茅。
這里是沁水的西文興村,當年,永貞革新失敗之后,柳宗元的宗族為避禍而遷居他鄉(xiāng),歷經(jīng)宋元,不宣門庭。但是,昔日"河東世澤"的顯赫與祖輩"耕讀傳家"的教誨,柳氏后人們始終不曾忘記,百世書香門第在沉寂五百年之后再一次光耀門楣,族人接連科舉高中,柳氏家族也成為沁水縣眾多文化巨族的一個縮影和代表。
這里是陽城大橋村的海會寺,當年,古剎里傳出的不僅僅是佛門的晨鐘暮鼓,更有瑯瑯的讀書聲,海會別院里留下了一代顯宦王國光、張慎言講學的身影。這兩座高聳的雙塔之下,先后走出了一百多位進士。清朝初年,陽城接連三次出現(xiàn)十人同中進士或同中舉人的科舉奇觀,時人稱之為"十鳳齊鳴"和"十鳳重鳴",陽城也以"康雍盛時,名列三城"的美譽而與韓城、桐城齊名。
正是有了沁河的水,有了沁河帶來的靈氣,也才有了沁河兩岸的生機與繁榮。沁水、陽城物華天寶,繅絲業(yè)長盛不衰,煤鐵資源豐厚,早在北齊就在武安村設置過官冶。由來以久的經(jīng)商之風、沁河古道在古代商貿(mào)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先民們擇水而居的傳統(tǒng)習慣,使得一個個歷經(jīng)繁華的古鎮(zhèn)崛起于沁河之濱,古鎮(zhèn)周邊,則散落著燦若群星的古村落。
今天的端氏只是沁水的一個鎮(zhèn),但它的歷史遠比沁水久遠。早在戰(zhàn)國時代,這里就是端氏封地,韓、趙、魏三家分晉,遷晉君于此。此后,端氏做為一個縣存在了千年之久,直到元代才并入沁水。明清之際,"繅絲之鄉(xiāng)"端氏發(fā)展成為沁河沿岸重要的商貿(mào)巨鎮(zhèn)。
由端氏沿沁河南下四十里,是陽城縣的潤城鎮(zhèn)。潤城鎮(zhèn)地少人多,冶鐵業(yè)是當?shù)氐膫鹘y(tǒng)產(chǎn)業(yè),自元代以后,外出經(jīng)商者頗多,富商巨賈迭出,成為晉東南鐵貨產(chǎn)銷中心并名列陽城四大古鎮(zhèn)之首。
潤城鎮(zhèn)不大,卻擁有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為東岳廟,一為砥洎城。砥洎城是一座被建筑學界極為重視的城堡式建筑,做為一個村落,它具備完善的防衛(wèi)體系、合理的內(nèi)部規(guī)劃和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
在砥洎城被確定為省級文保單位的時侯,還沒有人能夠確知它的創(chuàng)建年代,有專家認為,它是建筑史上稀缺的實物資料,這種小城鎮(zhèn)的規(guī)劃為建筑史上所僅見。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類似的古城堡后來在周邊地區(qū)接二連三的被發(fā)現(xiàn),沁河兩岸從端氏鎮(zhèn)到潤城鎮(zhèn),方圓不過四、五十里的范圍內(nèi),從保存較為完整的皇城、郭峪、竇莊、郭壁、湘峪,到城堡遺址尚存的坪上、半峪、尉遲、屯城、劉善、周村,古城堡的密集程度完全可以用星羅棋布來形容,粗略地統(tǒng)計一下,沁河古堡群的數(shù)量竟然有幾十座之多!
人們在瞠目結舌之余,不禁要發(fā)出這樣的疑問:沁河流域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之多的古城堡?這些古城堡又是什么人修建的?
城堡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御,它的建立通常都與戰(zhàn)亂相聯(lián)系。
沁河流域遭遇的最大的一次戰(zhàn)爭,莫過于長平之戰(zhàn)。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的百萬大軍對峙于長平,秦軍沿沁河設置的防線,由沁水縣的王離城直抵沁水、陽城交界的武安、屯城。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秦軍這條八十華里長的防線中,端氏鎮(zhèn)至屯城村的這三十華里正是沁河古堡群的主要分布區(qū)域,而對戰(zhàn)局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那支兩萬五千人的奇兵,也是由今天端氏鎮(zhèn)所在的位置出發(fā)去截斷趙軍后路的。
難道這一切僅僅都是巧合嗎?
這里是陽城縣的屯城村,因秦軍在此屯糧而得名,古堡遺址至今猶存。
這里是沁水縣的武安村,因秦軍主帥武安君白起在此筑寨屯兵而得名,這條古地道,據(jù)說就是當年由秦軍所修。
此外,由秦軍修建的營壘在沁水還有因秦將王離筑城據(jù)守而得名的王離城,和因秦軍筑城牧馬而得名的馬邑城。
但是,沁河古堡的歷史都有那么久遠嗎?如果真的都是由秦軍始筑,為什么又只集中在防線的后三十華里,而王離城至端氏鎮(zhèn)這五十華里則罕有古堡呢?為什么二千多年來都難以見到相關的記載呢?
浩瀚的史籍中一時難覓蹤跡,我們從當?shù)厥考澅A糁两竦闹骱捅浿姓业搅艘恍┲虢z馬跡,順著這條線索,結合史料與建筑遺跡,終于還原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崇禎元年,明末深重的社會危機全面爆發(fā),陜北的王嘉胤率先揭竿而起,攻城掠地,轉戰(zhàn)于陜西、山西一帶。崇禎四年五月,農(nóng)民軍由河曲進入沁水,圍攻竇莊,六月,王嘉胤被部下殺害于陽城。此后,王自用取而代之,農(nóng)民軍數(shù)年間幾度進出于沁水、陽城,先后劫掠坪上、郭峪、下伏、上伏、潤城等地,沁河兩岸富庶的村鎮(zhèn),大多難于幸免。
戰(zhàn)亂給當?shù)氐慕?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秩序造成的嚴重破壞是勿庸置疑的,屯城人張慎言在《同閣記后序》中,曾詳細地記敘了屠戮與劫掠帶給百姓的創(chuàng)傷與痛苦。
負責剿寇的明軍將領曹文詔、張道浚一時無力徹底平定戰(zhàn)亂,流寇暫時離去了,但是誰也不知道他們什么時候還會回來,渴求平安的士紳百姓需要保護相濡以沫的親人,保衛(wèi)世代耕讀的家園。
在遭受戰(zhàn)火蹂躪的鄉(xiāng)村中,張道浚的家鄉(xiāng)竇莊是一個例外,他的祖父張五典預感到社會動蕩行將來臨,因而早在天啟年間就修筑了城堡。幾年后,竇莊堡三次成功擊退了流寇的進攻,成為自保家園的典范。在張道浚的倡導下,沁河兩岸先后修筑起五十四座軍事與民用相結合的城堡,形成了一個密集的古堡群。
這就是沁河古堡群出現(xiàn)的原因和經(jīng)過。
以民間的力量修建如此之多的城堡,有賴于當?shù)匦酆竦慕?jīng)濟基礎,更需要鄉(xiāng)民的鼎力支持,今天,我們只有真正理解戰(zhàn)亂的殘酷性和破壞力,理解戰(zhàn)亂對于被侵犯的男人和被侮辱的女人,理解洗劫過后滿目瘡痍的家園,才能真正理解當年先民筑城自保的迫切要求和歷史意義。
《解讀沁河古村落群》
第二集:金郭壁,銀竇莊
從端氏出發(fā),沿沁河南下,最先與我們相遇的古村落群是坪上、郭壁和竇莊。
坪上村,是隆慶二年進士劉東星的故鄉(xiāng)。劉東星官至工部尚書、漕運總督,留有《史閣款語》等著作傳世。四百年后的今天,劉東星的名字依然常常被研究明朝思想史的學者們提起,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他的政績和學識,也不是他三十年敝衣蔬食如一日的節(jié)儉,而是他與李贄之間淡之若水卻歷久彌香的友誼。
做為晚明思想啟蒙運動的旗幟,李贄超越于時代的學說難以被正統(tǒng)認可而備受非議和迫害,而充滿文化良知的劉東星卻竭盡所能地給予他庇護和資助。萬歷二十四年,丁憂在家的劉東星甚至索性將李贄接到坪上住了將近一年。這一年的重陽節(jié),李贄在坪上登高,雖然沒有菊花悅目,但幸而有酒解憂。李贄在《九日坪上》一詩中并沒有提到劉東星,但我們相信,劉東星一定在默然無語間注視著他的一舉一動,此時此刻,也只有劉東星才能讀懂他思想深處的隱痛與漂泊的凄涼。這一天,七十歲的李贄大醉。
坪上以南五里,是郭壁,壁者,軍壘也,長平之戰(zhàn)中,秦軍曾屯兵于此,這是郭壁最早的歷史淵源。
今天的郭壁被分為郭南和郭北兩個行政村,但他們在過去不僅連為一體,而且規(guī)模遠甚于今,利用沁河水旱碼頭的交通優(yōu)勢,郭壁在明清之際成為商貿(mào)重鎮(zhèn),僅古鎮(zhèn)中的主街就長達五華里,"金郭壁"的贊譽絕非溢美。雖然文運與經(jīng)濟的衰落帶走了往日的繁華,但大部分明代民居保存基本完好,古村的格局依舊完整。
郭壁背山面河,整個古建筑群錯落有致地排列在山坡上,沿沁河一線是堅實高大的堤壩和古渡口,吊橋是兩岸舊時唯一的通道。
西以山為屏,東以河為障,郭壁地勢上的優(yōu)勢使它對于城堡的要求遠不如其它村落迫切,南、北堡墻的修筑已是大明王朝最后一年的事情。
崔府君廟是郭壁年代最早的建筑,它的創(chuàng)建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崔府君本名崔玨,原是唐代一位被神化的清官,后世又因為顯靈于唐玄宗、宋高宗而不斷加封,崔府君廟也興建至全國各地,但保存至今的并不多見。
為數(shù)眾多的門洞和過街樓是沁河古堡的一大特點,它們將古堡內(nèi)部又劃分為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區(qū)域,通常都用"里"或"坊"來稱呼。在這座過街門洞上,赫然題刻著"行宮"二字,這引起了很多人的猜測,難道曾有某位皇帝出巡至此?位于行宮不遠處的泰山廟回答了人們的疑問。泰山廟,又稱東岳廟或岱廟,供奉的是東岳大帝黃飛虎。泰山廟以東岳泰安為正,建于全國各地的則稱之為東岳"行宮"。
郭壁歷史上曾產(chǎn)生過十六位進士,他們主要出自張、王、趙、韓四大名門望族,萬歷十四年進士、官至政通司右通政的韓范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這些博學才子們很多已被后人淡忘,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但記載著家族榮耀的一座座"進士第"、"大中第"、"耕讀院"依舊保存在"三槐里"和"青緗里"。
"三槐"的典故出自于《周禮》,后來成為王姓的代稱,王姓門宅常稱"三槐堂",郭壁的"三槐里",民間謂之"王家圪洞",正是王氏家族聚居地,王家祠堂就坐落其間。
郭壁西北的坡頂上,矗立著一座宏偉的堡中之堡,名曰"青緗里"。走過郭北長長的古街,穿過"三槐里"高大的門樓,繞過"進士第"曲折的小巷,眼前豁然開朗,修筑在山坡上的巷道全部用平整的長石條鋪就,城門的石匾上鐫刻著"青緗里"三個大字。
青,青色也,也是青史的代稱;緗,淺黃色也,也是書卷的代稱。由兩種色彩組成的"青緗"二字,也作青箱,指的是世傳的家學,郭壁的書院就座落在這里。在這座藏書樓上,重疊著三個時代的標語,一座四百年前的書院,就這樣忠實地記錄著他走過的風風雨雨,將過去的和正在發(fā)生的歷史還原在你的視野中。
站在郭壁村頭,就可以看到竇莊,北宋年間,左屯衛(wèi)大將軍竇璘家族由陜西扶風經(jīng)端氏遷居到這里,并在村中修建了祖塋,竇莊因此而得名。
在宋代暄赫一時的竇氏家族最終走向了衰落,而原為守墓下人的張氏家族卻得到塋陵風水的澤福而日漸興隆。張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明萬歷二十年進士、南京大理寺卿張五典及其子孫三代,關于他們,《明史》有傳,重點記述的是張五典的兒子張銓。
張銓,萬歷三十二年進士,長期擔任御史一職。萬歷四十六年,后金開始向明軍發(fā)起攻擊,身為一介文官的張銓屢次上書,指點遼東兵事,力薦熊廷弼,甚至還極為專業(yè)的從戰(zhàn)略戰(zhàn)術角度評述了遼東總兵官張承蔭敗歿的原因和責任。天啟元年,張銓巡按遼東,赴任不久,后金兵圍遼陽,明軍大部潰散,張銓與經(jīng)略袁應泰率殘部苦戰(zhàn)三日,城破被俘,張銓拒絕后金的招降,遙拜帝京與父母之后自刎。張銓殉國后,明廷追封他為兵部尚書,謚號忠烈,并詔恤在家休養(yǎng)的張五典。
竇莊及其周邊現(xiàn)存三座張銓墓,從史料分析,應該都是衣冠冢,它們傳達著鄉(xiāng)人對忠烈義士的崇敬。
張銓殉國的時候,六十六歲的張五典已是風燭之年,但老年喪子的巨大不幸并沒有將他擊垮,傷痛之余,深謀遠慮的張五典預感到海內(nèi)將亂,因而耗盡其人生最后五年的心血主持修筑了竇莊堡。
昔日的竇莊堡仿北京格局修建,內(nèi)外兩城,九門九關,民間稱之為"小北京",同時也有"金郭壁,銀竇莊"的說法。
崇禎四年,王佳胤率軍進入沁水,此時張五典已經(jīng)去世,張銓之子張道浚正謫戍雁門關,族人請張銓之妻霍氏遠走避難,霍氏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之后毅然率族人與入城避難的鄉(xiāng)民堅守,激戰(zhàn)四晝夜,直到流寇退去,竇莊因此被兵備副使王肇生稱為"夫人堡"。
第二年四月,流寇再犯沁水,八月和九月,王自用等部又先后兩次圍攻竇莊,都被正在協(xié)助山西巡撫剿寇的張道浚擊退。竇莊,憑借堅固的防城和殊死抵抗,先后三次護佑了周邊百姓逃過戰(zhàn)亂。
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張道浚繼續(xù)與農(nóng)民軍激戰(zhàn)于沁水、陽城,為保衛(wèi)鄉(xiāng)梓而奔波,正是在他的倡導下,當?shù)叵群蠼⑵鹞迨淖钟骺艿谋ふ?,張道浚在他的著作《兵燹瑣記》、《從戎始末》中,詳細地記述了這段歷史,此外,他還將父親的遺著《國史紀聞》修訂后刊刻。
不過,張道浚的仕途卻很不順利,他以忠烈之后任職于錦衣衛(wèi),卻被卷入政治旋渦而屢受牽連,第一次被貶之后,他本希望通過剿寇來洗刷前恥,雖然巡撫許鼎臣、兵備副使王肇都替他請功,但他仍遭到彈劾,被貶到了更為邊遠的海寧衛(wèi)。
如今的竇莊,已經(jīng)很難找到當年"小北京"的風采,但"天恩世錫"的高大牌坊和一座座"尚書府"、"進士第"完全可以讓我們想象出當年的規(guī)模與鼎盛,追尋到張氏祖孫三代的功業(yè)成敗。
《解讀沁河古村落》
第三集:湘峪古城
從竇莊沿沁河南下二十里,再逆湘峪河東進,座落著上半峪、下半峪和湘峪三個古村落。
湘峪村的城墻是沁河古堡群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所以人們提到湘峪,往往不由自主的要把它與古城二字連在一起。湘峪古城竣工于崇禎七年,由孫居相、孫鼎相兄弟主持修建。關于湘峪之名,傳說這里過去名為相谷,因為村周山環(huán)水繞,故而在村名中加入了"山"和"水",是謂湘峪,湘峪古城現(xiàn)在也被稱做三都古城,不過,當?shù)仃P于這一名稱的爭論仍在繼續(xù)中。
古城里的街巷為"五縱三橫"的棋盤式格局,不過,這些街巷大多并不是筆直延伸、相互垂直,而是順應地勢的走向有意彎曲成一定的弧度,有些地方甚至連續(xù)出現(xiàn)兩個九十度的拐彎,其軍事防御目的非常明顯。
從建筑形式與建筑風格上說,湘峪古城的民居建筑與其它沁河古村落相似,但其正房更為高大、高層建筑更為集中、氣勢更為恢宏,同時,它還擁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中西合壁的建筑裝飾形式。湘峪民居的窗戶多采用拱券式窗孔,窗孔外墻飾以"眉檐垂柱"式磚雕,這是一種已經(jīng)漢民族化但仍然帶有濃郁西式風格的裝飾形式。
湘峪民居最富特色的建筑是"雙插花"院落。北方民居的正房一般高度一致或是中間高、兩側低,但這座竣工于崇禎十一年的"雙插花"院卻打破傳統(tǒng),標新立異,形成中間低、兩側高的奇特外觀,類似于歐洲中世紀的教堂。這種外觀因為與中國古代的雙插花官帽形似,寄寓官運亨通之意,而被稱為"雙插花"院,這是對西方建筑風格的中式文化銓釋。
湘峪的南城墻沿湘峪河河岸伸展,內(nèi)部全部被掏空建成了窯洞式藏兵洞,每個藏兵洞設拱形窗孔一個,眾多窗孔在南城墻外側一字排開,成為守衛(wèi)者了望與防御的工事。藏兵洞均為磚石結構的窯洞式建筑,洞體寬大,洞洞相連,建筑形式分為"串珠式"與"后廊式"兩種。在"串珠式"藏兵洞中,只需守住或堵死一門,便可斷絕藏兵洞的東西交通,敵軍一旦攻入藏兵洞,每一道門都可以成為抵御進攻的關口。"后廊式"藏兵洞各個相對獨立,既可以各自為戰(zhàn),又可以通過后廊相互協(xié)防。
湘峪藏兵洞,將防御工事、兵營、軍需倉庫的功能合為一體,洞體堅固,它既節(jié)省了城墻的建筑材料,縮短了建設周期,同時又增強了防御能力和反擊能力。藏兵洞內(nèi)還設有通道與城墻頂部和"帥府院"相連,便于指揮和增援。湘峪古城藏兵洞,以其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設計與優(yōu)良的建筑質量而成為冷兵器時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間軍事工程的頂峰之作。
這里是孫鼎相的故居,"文武衡鑒"與"四部都司"的匾額下,鐫刻著孫鼎相的歷任官職。這座氣勢逼人的五層高樓,雖然面寬只有三間,但二十五米的高度依然使它顯得鶴立雞群、雄偉壯闊,它既是氣度大方的官宅,又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
事實上,孫居相的故居更為宏大,我們僅從殘存的月臺和柱礎上就可以想象當年的規(guī)模和氣勢。湘峪廢毀的建筑并不僅僅是這一處院落,村里的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幾根石柱來歷,它們是萬歷皇帝為孫氏兄弟賜建的"三世少宰"和"二世清鄉(xiāng)"兩座石牌坊,它們記載著一個家族曾經(jīng)的興盛與榮耀,如今,我們只能撫摸著冰冷的石柱感慨歲月的無情。
最后,我們將目光移向湘峪古城的建設者們。湘峪河南側,是樊山,登上樊山,可以縱覽古城全貌,翻過樊山,就是陽城縣的皇城村和郭峪村。據(jù)說,樊山的十條山脈無論走向如何,最終都會朝向湘峪,當?shù)孛裰V謂之:"十山九扭頭,輩輩出諸侯"。湘峪村在明清之際產(chǎn)生了七位進士,孫居相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孫氏兄弟的父親孫辰,曾擔任過縣令一類的小職。孫氏兄弟四人,分別為居相、可相、鼎相、立相,孫居相與孫鼎相《明史》有傳,孫可相也走入仕途,兄弟三人同朝為官,孫立相則留在了村中,據(jù)孫氏后人推測,他可能沒有考取功名,而在村中開設私塾從事文化教育。
封建中央集權專制制度在明朝走到了它的盡頭,明末朝政陷入無盡的黑暗之中,官場充斥著腐朽末落的氣味,大小官員從上至下集體性的人格變異。正是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中,孫居相以其直言敢諫、清正廉潔的形象特立獨行于明末險惡的仕途之中。
在萬歷二十年考取進士后,孫居相長期擔任御史職務,被他彈劾、懲處的貪劣官員和不法豪強多達百余人。做為一名普通官員,孫居相清醒地看到了明王朝行將崩潰的政治危機:"當今內(nèi)自宰相,外到郡守縣令,沒有一人得盡其職。政事日廢,治道日乖,天變?nèi)嗽?,遲早要土崩瓦解,即便珠玉金寶亙地彌天,對于拯救危難又有何用?"在他的奏折中,不僅批評了自己的同僚,并且毫不留情地觸及到萬歷皇帝貪財吝嗇的性格缺陷。能夠說出這樣的警世恒言,不僅需要敏銳的政治洞察力,更需要鞠躬盡瘁的責任感和逆龍鱗的驚人勇氣。
崇禎年間,孫居相出任戶部尚書、倉場總督。就在此時,他的同僚楊時化彈劾了一名貪官,但這個知縣卻手可通天,不僅依靠朝中后臺企圖逃避制裁,同時還對楊時化發(fā)起反擊。在寄給孫居相的私人信件中,楊時化以一句"國事日非,邪氛益惡"表達了自己的憤懣之情。人們說:"明不亡于崇禎而亡于萬歷",倔犟地與官僚集團對抗了三十年的萬歷皇帝尚且容得下孫居相的逆耳忠言,一心想扶大廈于將傾的崇禎皇帝卻沒有這樣的胸襟,這封書信被廠衛(wèi)特務機構獲得后,崇禎皇帝龍顏大怒,孫居相因為同僚的這句牢騷而株連下獄,受到貶官戍邊的處分。崇禎七年,也就是湘峪城峻工的這一年,孫居相孤獨地死在戍所。
孫鼎相為萬歷二十六進士,曾擔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并在當?shù)亓粝铝?三都上殿,文武打顫"的傳說。孫鼎相先后出任工部營繕司主事、兵部武選司主事、禮部主客司主事、吏部三司員外郎,孫鼎相故居門匾上的"四部都司"指的就是他擔任過的這些職務。
許多人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湘峪古城某些建筑、裝飾的西式風格從何而來,事實上,當十六世紀西方文化悄然進入封閉的明王朝的時候,這些遠道而來的文化使者們最早影響到的一批人很多都是朝廷大員。萬歷二十九年,在濟寧漕署,劉東星、李贄與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就曾有過深入的文化、思想交流,給利瑪竇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身為官員的劉東星遠比學者李贄更為投入。我們沒有看到孫氏家族與西方傳教士有過直接的接觸,但正是曾在工部、禮部任職的原因,使得孫鼎相精通建筑法式,并有機會接觸西洋傳教士從而了解西方建筑風格,所有這一切,都在湘峪古城的設計與建設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解讀沁河古村落》
第四集:郭峪與皇城
這里是陽城縣的樊溪,隔水相望的三個村莊分別是郭峪、皇城和大橋。事實上,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皇城村和大橋村都只是郭峪的一部分。
郭峪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大橋村里座落著海會寺,這座始建于唐代的寺廟,最初的名字就叫郭峪院。
郭峪是目前沁河流域保存面積最大的城堡式古村落之一,這一切得益于昔日經(jīng)濟的繁榮和官宦、巨商們不遺余力地建設。
崇禎五年七月十六日,王自用部在大雨滂沱之中攻掠郭峪,千余死難者的鮮血成為幸存者揮之不去的魘夢。
張鵬云,萬歷三十四年進士,在他的極力倡議和村中大戶的積極響應下,一座宏偉的城堡在崇禎八年崛起于樊溪之濱,將郭峪護衛(wèi)于他的臂彎之中。城墻上的六百余眼城窯,既是守衛(wèi)家園的藏兵洞,也為郭峪贏得了蜂窩城的贊譽。城角的奎星閣,既聆聽過靜夜里居民們安祥的輕鼾,也聽到了"十二月事變"突圍的槍聲。
資雄一方的王重新?lián)未逯猩缡锥嗄?,在郭峪城的?chuàng)建中,他一人就捐銀七千兩。這位公共建設和慈善事業(yè)的積極參與者,尤其熱衷于廟宇的建設。這里是王重新參與重修的湯帝廟,俗稱大廟,是村之社廟,郭峪的重大事務通常都在這里商定。湯帝,傳說中建立商朝的賢君,曾在陽城桑林為民祈雨。湯帝廟的通脊正殿面闊九間,如此規(guī)格在全國也屬罕見,出自于一個村落就更顯珍貴。
郭峪歷來文風鼎盛,民間有"金谷十里長,才子出郭峪"的美譽,明清兩朝,這個小村一共產(chǎn)生了十五位進士、十八位舉人,也出現(xiàn)過一門四進士的科舉世家和許多門庭顯赫的官宦人家,名噪一時的"樊南吟社"?;钴S于此。
當年,陳氏、王氏、張氏、范氏、衛(wèi)氏都是郭峪的名門望族,如今,人非而物是,故園依舊,空余"老獅院"、"小獅院"、"陳氏十二宅"、"王家十三院"等一座座寂寞庭院任人憑吊。
在這些古代民居的杰出代表中,又以"老獅院"為最,這里是陳氏家族的祖居,門楣上多達三層的木制匾額間書寫著陳氏家族過去的輝煌與榮耀,青青的石條臺階、被歲月沖刷成灰色的門柱與斗拱記載著陳氏家族的滄桑。
明朝末年,陳氏家族另辟新居于村外的中道莊,崇禎五年,為抵御流寇侵擾,陳氏家族在新居旁建造了一座高達七層的防御工事,取"河山為囿"之意命名為河山樓,民間俗稱看家樓。做為民用軍事防御堡壘,河山樓完固而周至,進入堡壘的石門高懸于二層之上,通過吊橋與地面相通,樓內(nèi)備有井、碾、磨等生活設施,囤集著大量糧食,以應付可能出現(xiàn)的長期圍困,樓底還辟有地道通往村外以便于隱蔽和轉移。
崇禎五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郭峪在秋雨中慘遭涂炭,陳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樓避難得以幸免。此后十個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進犯,依靠河山樓的避佑而逃過兵災的村民多達數(shù)千人次。
王重新后來在郭峪也建造了一座看家樓,取預防、居安思危之意命名為豫樓。在豫樓的墻碑里,有王重新撰寫的《煥宇變中自記》,文中詳細記述了崇禎年間的戰(zhàn)亂,沒有想到的是,在這文風鼎之地,為后世留下第一手戰(zhàn)亂資料的竟是一位商人。
很多沁河古村落中都曾建有看家樓,另一座經(jīng)歷了實戰(zhàn)考驗的看家樓名為汝璋樓,崇禎五年九月,王自用率兵圍攻,掘地丈余深而樓不毀,古人高超的建筑工藝不能不令人贊嘆。
河山樓峻工的第二年,陳氏家族修建了內(nèi)城"斗筑居",將河山樓、世德居、樹德居等建筑囊括其中。陳廷敬顯貴之后,家族興旺,在這種情況下,又開始修建外城"中道莊",并于康熙四十二年全部完工。
世德居建于明正德年間,是皇城村現(xiàn)存最早的建筑。明朝末年,陳廷敬的父親陳昌期成為這里的主人,崇禎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陳廷敬出生于世德居,與他的幾個兄弟先后在這里接受陳昌期的儒學教育,并從此走上仕途光宗耀祖,世德居成為陳氏家族興旺繁榮的又一個發(fā)祥地。
這座石牌坊奉旨建于清順治十四年,褒獎的是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這一年,十九歲的陳廷敬已經(jīng)考取舉人的功名,牌坊的落成不僅為陳家?guī)砹司薮蟮臉s耀,也激蕩著青年學子渴求功名顯貴的雄心壯志,一座更大更能彰顯天恩的牌坊已經(jīng)在無形之中植根于他的心靈深處。第二年,少年得志的陳廷敬即成為陳家第三位進士,開始了他平步青云的宦海坦途。
此后,陳廷敬喧極一時,位極人臣,輔佐康熙皇帝五十一年,成為他的政治導師與肱股重臣??滴趸实墼鴥纱务{臨陳家,皇城之名也由此而來。
陳廷敬還負責主持編撰了我國歷代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而他的兒子陳壯履也參與了這一文化工程,父子同修一部字典,一時被傳為佳話。
陳廷敬心中的那座牌坊最終在清康熙三十六年奉旨建造,"冢宰",是宰相的別稱,意為百官之首,陳廷敬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這一官職即為清初的宰相。"總憲",則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別稱。而另十四幅匾額則書寫著陳氏家族取得的功名與官職,其中包括康熙皇帝對陳廷敬父親、祖父、曾祖父的累次封贈,這便是一個莘莘學子在位極人臣之后為昔日的寒窗苦讀而得到的澤被整個家族的回報。
斗筑居內(nèi),還建有御史府,這是陳廷敬伯父陳昌言的故居,內(nèi)城城門上的"斗筑可居"匾額即是陳昌言的手筆,這四個字充分表達了遭逢亂世的陳氏家族對平安生活的渴望與祈盼。陳昌言在明清兩朝均擔任御史之職,也只有類似于他這種出身于商賈家庭的知識分子,才不會像傳統(tǒng)儒生那樣,與生俱來地背負過于沉重的思想負擔和"夷夏之防"的精神枷鎖,得以從從容容地脫去舊朝服,剃去頭發(fā),繼續(xù)做他的"直指公"。
順治六年,大同總兵姜瓖起兵反清,烽煙燃遍三晉,姜瓖部將張斗光上門召請陳昌期,經(jīng)歷了明末十余年戰(zhàn)亂的陳昌期不愿卷入政治旋渦引火燒身,因而嚴辭拒絕。張光斗舉兵圍攻斗筑居,陳昌期率眾堅守,直到清軍解圍,陳氏家族和周邊村民因為沒有參與這次注定會以失敗告終的兵變而逃過了一場政治災難。
從"斗筑居"的命名、陳昌言的兩朝為官以及陳昌期不愿反清這幾件事,我們可以看到陳氏家族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與謹慎求穩(wěn)的價值觀念,所有這一切,無疑都被陳廷敬完整地繼承下來,再加上陳廷敬自身的德才以及清初帝王迫切需要漢族知識分子來協(xié)助他們維護統(tǒng)治,這些都是陳廷敬官運亨通、成為封建政壇上罕見的不倒翁式人物的主要原因。
陳氏家族的最后一位進士是陳廷敬的孫子陳師儉,繁榮興盛一百余年之后,陳氏家族最終走向衰敗。但是,"積德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輝煌歷史,使陳氏家族無愧于"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的贊譽。
《解讀沁河古村落》
第五集:砥洎城
郭峪以西十里,是晉東南名鎮(zhèn)潤城。在明末動蕩的歲月里,潤城周邊一共誕生了三座城堡,分別是屯城、劉善城和砥洎城。
屯城村,相傳因長平之戰(zhàn)中秦將白起屯糧于此而得名,這里是明末吏部尚書張慎言、清代浙江巡撫張?zhí)┙坏纫婚T三進士的家鄉(xiāng)。
張慎言,萬歷三十八年進士,歷任明朝南京戶部尚書、南明吏部尚書等職,因為性格耿直而幾經(jīng)沉浮。清兵攻取南京后,他患病拒絕用藥,不治而亡。張慎言在當時也是著名的詩人、書法家,其書法與董其昌齊名。
對于明末的戰(zhàn)亂,張慎言有著切膚之痛,他的家鄉(xiāng)受到了襲擾,被他冀以厚望的兒子張履旋,也在戰(zhàn)亂中投崖自盡。正因為如此,張慎言在《同閣記后序》和為同鄉(xiāng)楊樸撰寫的墓志銘中,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關于明末戰(zhàn)亂和建設砥洎城的第一手文字資料。
砥洎城座落于潤城鎮(zhèn)西北隅的土丘上,在沁河改道之前,它三面環(huán)水,沁河繞城而過,遠望好似中流砥柱,因為沁河古稱洎水,砥洎城由此而得名。
砥洎城出于軍事防御目的而建,同時兼顧居住使用功能,城堡內(nèi)的街巷、民居與城墻一起被納入整個防御體系,擔負防御職責,并體現(xiàn)出鮮明的防御為本、平戰(zhàn)結合的設計風格和建筑特點。這一點,從砥洎城的選址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堡選址通常都要考慮交通便捷,而砥洎城恰恰刻意選擇了這個三面環(huán)水的地形筑城,設計者首先考慮的,正是防御功能。
潤城鎮(zhèn)冶鐵業(yè)發(fā)達,并因此出現(xiàn)了一大批富商巨賈,他們用來自于冶鐵業(yè)的財富構筑城堡,而冶鐵后廢棄的坩鍋又成為城墻的主要建筑材料,既堅固耐久,又降低了成本,從城墻內(nèi)側,則可以清晰看到坩鍋與石條混砌的特殊結構,那密密麻麻、整整齊齊排列的坩鍋,使人感覺這兒才是真正的"蜂窩城墻"。
砥洎城過去被分為十個坊,每個坊都有自己的名字,刻成匾額后鑲嵌于過街樓上。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有的空間劃分與所屬關系逐步改變,很多名字也被人淡忘,走在今天的砥洎城中,只剩下"世澤坊"這唯一一塊匾額。
砥洎城的街巷狹窄幽長,四通八達,主要巷口設有巷門,坊與坊之間又通過橫跨巷道的過街樓連接。坊間的蛛網(wǎng)小巷將民居分隔為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院落,同坊一樣,城中每個院落也都擁有一個極富書卷氣息或詩情畫意的名稱,這些名稱被雕成木匾鑲嵌于門楣之上。
坊中的院落并不封閉,院落之間均有僅容一人通過的過道相連。砥洎城中的這種布局與特點,體現(xiàn)著對外排斥、對內(nèi)凝聚的思想,同時構成了一個完善的內(nèi)部防御體系,一旦敵人攻破城墻,城內(nèi)居民可以通過院落間的過道與坊間的過街樓方便地轉移或反擊,而呈丁字型構造的蛛網(wǎng)式狹窄巷道不僅不利于進攻,而且極易使入侵者迷失方向。
砥洎城"一城三進士",官做得最大的是陜西巡撫張瑃,學術成就最高的是張敦仁。張敦仁,乾隆四十年進士,當時年僅二十歲,以后為官江南,多有政績,故居院中這口做工精細的大銅缸就是他從江南帶回來的。做為清初的國家級大學者,張敦仁的價值更體現(xiàn)在學術領域,除了歷史、文學等方面的造詣,他是清代數(shù)學領域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很多著作在介紹到他時,都稱之為"著名數(shù)學家",他的遺像,至今仍然保存在省博物館中。
張敦仁故居規(guī)模并不大,主體建筑為三層閣樓式民居,頂層一側還建有望樓一座,這也是砥洎城目前最高的建筑,它甚至成為砥洎城的一個標志。
這是崇禎十一年的"山城一覽"碑刻,上面繪制著砥洎城建筑規(guī)劃平面圖,詳細地標注有城內(nèi)建筑和巷道,盡管今天的砥洎城已經(jīng)失去了昔日的完整風貌,但在建筑專家和規(guī)劃專家眼中,它依然是華北地區(qū)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實物資料。
三百多年來,這些歷經(jīng)風雨的明代民居至今仍然遮風擋雨辟佑后人,可以說是一種奇跡,而居住在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古建中的現(xiàn)代人,也可以說正享受著一種難得的奢侈--盡管他們從來沒有這樣認為過。人,正因為有了人,才給這座凝重的古城帶來了生氣,但是,人類的活動也在無時不刻地破壞著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同樣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沁河流域的每一個古村落和古城堡中。
2003年,山西省公布了首批十九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名單,沁河流域的郭壁、竇莊、湘峪、尉遲、皇城、郭峪、大橋、西文興上榜,占到了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強。這一結果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入了沁河古村落群,人們在關注它的人文與歷史的同時也開始關注它的保護,與此同時,當?shù)匾灿媱澮?沁河古堡群"為品牌逐步開發(fā)它蘊藏的旅游資源。
就名稱而言,"沁河古堡群"著重體現(xiàn)的是它外在的建筑形式,而"沁河古村落群",則涵蓋了更為豐富、廣泛的內(nèi)容和更加深厚的歷史與文化積淀。
和我國其它地區(qū)的古村落群相比,沁河古村落群具有它鮮明的特點。首先,它擁有顯著的地域性,集中分布于沁河兩岸,其建筑和文化都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其次,歷史悠久,很多村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唐代甚至更早。第三,憑借交通上的優(yōu)勢和豐厚的資源,它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造了繁榮的經(jīng)濟,并在明清盛極一時。第四,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文風鼎盛,產(chǎn)生了一大批科舉世家和在當時具有一定影響的學者、文人和官員。第五,沁河古村落的明清遺構是我國古代建筑工藝的精華,具有令人稱道的建筑特色。
這些建筑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一是在特殊歷史時期以民間的力量修筑了幾十座城堡,軍事防御功能顯著,蜂窩城墻、藏兵洞、看家樓都是民間軍事防御工程的頂峰之作,這些古堡同時都具有平戰(zhàn)結合的特點。二是建筑工藝高超,至今仍然保存了大量的明清高層民居建筑,孫鼎相故居高達五層的鏡面樓是其代表。三是民居院落帶有濃郁的晉東南地方特色,大都是"四大八小"的棋盤式院落,院院相接,明斷暗連。四是北方宏大的建筑風格和江南精巧的園林建筑藝術相結合,很多建筑與裝飾帶有江南風格,這得益于當?shù)孛T望族在江南做官經(jīng)商的經(jīng)歷以及他們的文化品味和藝術追求。五是具有西洋建筑特征和中西合璧的藝術風格,從湘峪的孫氏院落到上莊閻錫山秘書樊次楓故居,拱券式窗孔、"眉檐垂柱"式磚雕、"雙插花"院落都明顯受到西方建筑風格的影響。六是這些建筑傾注著深厚的人文情感,體現(xiàn)出對外對內(nèi)排斥、對內(nèi)凝聚的建設理念,傳達著建設者的人生哲學與美好希冀。
很多人都會將沁河古村落與晉中的晉商大院做個比較,兩者之間既有相似之處,也有顯著的差別。同樣是城堡式建筑,沁河以雜姓聚居的村落為單位,而晉中則以家族為單位,簡而言之就是村與家的區(qū)別。就建筑風格而言,晉商大院追求奢華,面積龐大,裝飾細膩,而沁河古村落群更顯高官的胸襟氣度,大開大合,氣勢宏偉。
或許不久的將來,沁河古村落群,也將象晉商大院一樣,成為山西的旅游品牌。
《解讀沁河古村落》
第六集:解讀沁河才子之鄉(xiāng)
有人曾說,千里黃河,獨富河套,沁河在端氏與潤城之間長不過四十華里,千里沁河卻將它所有的鐘靈毓秀與文運才思都毫不吝惜地集中賜予了這里,這片方圓幾十里的神奇土地上走出了一位位名震一時的才子,留下了一個個值得探究的傳奇故事。
沁河古村落是庇佑才子們?nèi)胧琅c出世的家園,沁河才子們又為這些村落帶來了涌動千古的靈氣。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應該感謝明末亂世為后人留下了如此豐富的實物資料,使我們得以從傾注著人文情感與藝術追求的建筑與裝飾中去解讀沁河才子之鄉(xiāng)。
從柳氏家族的河東遺澤到海會雙塔邊的十鳳齊鳴,沁水、陽城兩縣昔日繁榮的文化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沁河兩岸耕讀傳家的才子們,陽城縣明清之際"書馨四溢、旌旗一樹"的十三個詩書世家中,這里就占到了七個。"郭峪三莊上下伏,秀才舉人兩千五",這是一句在當?shù)丶矣鲬魰缘拿裰V,不僅是秀才舉人,進士也層出不窮,坪上的劉東星,郭壁的韓范,竇莊的張氏父子,湘峪的孫家兄弟,砥洎城一城三進士,屯城一門三進士,皇城陳氏一門九進士,郭峪一村十五進士,不經(jīng)意間,沁河才子們共同書寫了一個在山西空前絕后的科舉傳奇。
民諺中的三莊,指的是上莊、中莊和下莊這三個緊密相連的村落,上莊的王氏家族一門五進士、六舉人,"十鳳齊鳴"中就有"兩鳳"出自王家,王國光更是成為沁河才子之鄉(xiāng)的代表人物。
王國光,嘉靖二十三年進士,在陽城、沁水一帶,他是一位名聲顯赫的傳奇人物,當?shù)刂两袢匀涣鱾髦麨槊?、為官直至最后罷官的故事,有的民諺據(jù)說直接出自于他本人。王國光歷任戶部和吏部尚書,是張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被譽為明代的理財家。由他編撰的《萬歷會計錄》是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稅制度改革的依據(jù),后來成為明清兩代田賦的準則。
這里是距離上莊不足十里的尉遲村,村名來自于唐代名將尉遲敬德曾流落于此的傳說,村中建有全國唯一的尉遲敬德廟和敬德閣,村民們編織簸箕的傳統(tǒng)手藝,據(jù)說也是來自于尉遲敬德。尉遲以趙姓為主,村中建有趙氏祠堂,在這個清代院落里,閃耀出沁河才子之鄉(xiāng)最后的靈光,他,就是"山藥蛋派"的領軍人物趙樹理。
趙樹理出生在沁河邊,長在沁河邊,竇莊、端氏都留下過他求學的足跡。在趙樹理的作品中,無論是《三里灣》還是《李有才板話》,我們都能體味到濃郁的晉東南民俗風情。建國后,趙樹理還一度回到尉遲,帶領鄉(xiāng)親父老修水庫、開果園,村中的許多老人依然清晰的記得他的音容笑貌。
說趙樹理是沁河才子之鄉(xiāng)最后的靈光閃耀,也許有人并不贊同,因為在趙樹理之前的晚清和民國以及在他之后,沁河流域也依然代有才人,從周村被譽為民國"山西第一才子"的郭象升,到下莊山西近代藏書家、金石學家、書法家楊蘭階,從端氏清末進士、民國行政院副院長賈景德,到上莊閻錫山的秘書樊次楓,從郭峪的近代教育家衛(wèi)樹模,到上伏以"實業(yè)救國"但卻壯志未酬的栗潤森,舉不勝舉,但是,相對于明末清初的鼎盛,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文化,衰落了。
沁河才子之鄉(xiāng),在地域上為什么會集中于這片方圓幾十里的沁河兩岸,在時間上為什么會突然崛起于明末,在明末清初輝煌一時,又迅速衰落于清代中期,的確都是非常值得探究的問題。
首先,倉廩足而知禮儀,沁河才子之鄉(xiāng)的崛起與其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是分不開的。古商道的交通優(yōu)勢、由來已久的經(jīng)商之風以及發(fā)達的煤、鐵、鹽、繅絲四大行業(yè),使得這一地區(qū)的經(jīng)濟從元代以后迅速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大批富商巨賈,為其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第二,得益于當?shù)馗x傳家、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從現(xiàn)存古城堡、古村落、古民居的選址、規(guī)劃布局、建筑理念、裝飾藝術上,都可以看到他們的文化追求與文化底蘊。文昌閣,是這一地區(qū)最常見的祠廟建筑之一。一些村落中,書院、私塾占據(jù)著村中僅次于祠堂的重要建筑。即便是在今日,我們從許多古民居的門匾、室內(nèi)裝飾的字畫、條幅上,依然可以體會到昔日鼎盛的文風。
第三,相互間的扶持與提攜。對于仍在寒窗苦讀的學子來說,先行者成功的腳步激勵著他們的壯志雄心,而一旦金榜題名,地域上的歸屬感、比鄰而居的親切感、千絲萬縷的宗族、姻親與友情關系,使得他們建立起密切的私交并較為容易在政治上保持相對一致的立場或達成某種默契,而這種關系,對于政治基礎的堅實與仕途的發(fā)展必然有著很大的幫助。在萬歷四十一年孫居相與吏部朋黨王大智的反復交鋒中,張五典就是孫居相堅定的盟友,最終幫助孫居相取得了這場激烈政治斗爭的勝利。戶部尚書王國光與工部尚書劉東星二人的家鄉(xiāng)相距不過三十華里,他們結為兒女親家,對這兩大家族的政治勢力無疑是一種鞏固。西文興村柳氏民居內(nèi)王國光題寫的對聯(lián),說明這兩個家族間同樣有著深厚的私交?;食堑年愂霞易澹瑲v史上只是郭峪村的一員,這兩個村莊之間血脈相承的聯(lián)系必然是難以割舍。值得一提的是,陳廷敬的夫人,也是王國光的玄孫女。
除了以上三點主要原因外,我們還可以列舉出一堆次要條件和因素,但是,所有這一切仍然無法做出圓滿的解釋,許多疑惑始終困擾著我們揮之不去。
在與村民們的探討中,他們無一例外的提到了風水。從歷山名人才子松的傳說到湘峪"十山九扭頭,輩輩出諸侯"的民諺,再結合這些村落、民居、墳塋在選址上無一例外地重視,風水樓、風水影壁的廣泛應用,使他們相信這其中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但是,這種力量為什么沒能使沁河才子之鄉(xiāng)長盛不衰呢?
清初的采礦禁令、古商道的廢棄以及持續(xù)的社會動蕩帶來的經(jīng)濟衰退、官宦子弟們在學業(yè)與意志上的頹敗、科舉制度的廢除與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這些原因同樣難以圓滿解釋沁河才子鄉(xiāng)在短暫輝煌后有如流星墜地般的迅速衰落。或許,"巧合"二字,將是我們最后的托辭。
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斗轉星移,滄海桑田,沁河古村落的輝煌已經(jīng)成為歷史,沁河才子們也早已遠去,比古村落的頹敗更讓人擔心的是,詩書傳家的風氣一旦發(fā)生斷層,祖先的文化成就、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就會變成虛無縹緲的東西,后人將無法理解也無法傳承。在這樣的擔憂之中,我們走進了一戶戶普通的沁河人家,他們的廳堂里,沒有豪華的家俱,沒有大紅大綠的年畫,有的只是平凡與簡樸,以及這些已經(jīng)微微泛黃但卻依舊充滿睿智與人生哲理的中堂與對聯(lián),這一刻,我們相信,沁河古村落文風鼎盛的歲月雖然已經(jīng)隨著沁河的碧波遠去,但文化的傳統(tǒng)依然保持,沁河古村落的再次興盛,將不只是遙遠的夢想?!?div style="height:15px;">
本文作者:張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山西沁水明代建筑郭壁村古建筑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沁水郭壁古建筑群
古村落游之四十三:郭壁村
探訪山西古城堡:大河邊上唯美廢村
安徽涇縣查濟古村落(一)
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