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籍記載的鬷川、定陶、菏澤、氏族源流
古籍
《兗州府部匯考四·兗州府山川考三》:“曹州朡川,在州東南定陶境內,舜封豢龍氏于此。龍池,《路史》云:濟陰東北有龍池,即舜命董父豢龍?zhí)帯!?div style="height:15px;">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 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多嵳Z》董姓鬷夷,則夏滅之矣,《商書》遂伐三鬷,俘厥寶玉。蓋即所謂水上鬷夷”。
《路史》:帝顓頊高陽氏,姬姓,取勝奔氏,曰娽。生伯稱,卷 ……裔。自臧而無噂,與桀同滅。顧、溫、蘇、扈、廖、董、諸斟、祝、產,皆己分也。廖有叔安,異封于董,董甫以豢龍,事虞,封于鬷川,別為鬷夷,更為關龍,廖董。關龍則夏滅之,鬷則商滅之。
豢龍:鬷之別封為豢龍。
按《史記·夏本紀》: ……后裔。自臧而無噂,與桀同滅。顧溫蘇扈廖董諸斟祝產,皆己分也。廖有叔安,異封于董,董甫以豢龍事虞,封于鬷川,別為鬷夷,更為關龍,廖董。關龍則夏滅之,鬷則商滅之。
《王圻·續(xù)文獻通考一》《氏族源流》廖之叔安異封于董。董父豢龍封于鬷川,別為鬷夷,又別為關龍,董廖、關龍滅于夏,鬷滅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關龍氏、關氏、李氏?!刺评钪页急拘斩?,……求言鄖姓封于儈,是為會人。其后滅于重國,有儈氏、鄶氏、會氏。……堯封重黎之后為羲和,后有重氏、童氏、和氏、累和氏。商封和之后于程,有程氏、司馬氏。
(清)岳?!渡綎|通志 卷九》:“定陶縣。陶邱(在縣西南十里古曹城中,《爾雅》再成為陶邱?!逗鬂h志》古陶堯所居。《帝王世紀》曰:舜陶于河濱,曹國西南陶邱亭是也。今縣西南十里有河濱寺,《禹貢》導沇水東出于陶邱北地,里志定陶西南有陶邱,陶邱亭在南。《墨子》作釜邱。《竹書紀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來會王于釜邱是也)。三鬷(在縣西南十里?!毒胖菀洝吩疲憾负谬垼矍不魁堄谔涨?。《左傳》蔡墨曰:董父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渡袝沸蛟疲簻c桀戰(zhàn)于鳴條,桀敗走保三鬷,湯從之,遂伐三鬷是也?!稘h書》曹國有三鬷亭)”
(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實·卷三》:“鬷川(《傳》封諸鬷川,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舜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多嵳Z》董姓鬷夷,則夏滅之矣;《商書》:遂伐三鬷,俘厥寶玉。蓋即所謂水上鬷夷”
(宋)程公說《春秋分記·卷三十二》:“《釋例姞姓安定陰密縣今涇州靈臺縣》:鬷川,舜帝封飂之后于鬷川;窮桑(少皞之號,地在魯北)”
(清)儲大文《欽定四庫全書·山西通志·卷一百六十一》:“古董父,黃帝裔孫?!蹲髠鳌窌x太史蔡墨曰:昔飂叔安有裔,舜帝賜姓董氏,使豢龍,封諸鬷川,鬷川氏其后也。所居地有陂澤,多生蒲葦,因名其里,曰董澤。明成化壬辰冬,池水裂血鱗如鑒蓋龍蛻也,今澤旁尚多董姓,澤在聞喜縣東四十里”
維基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卷一百四十六
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准祝倏抵缶攀谰?。其德能順于天帝,賜
卷二百四十一
南岸故跡尚存。
龍池 《九州要記》云:董父好龍,舜遣豢龍于陶丘。今有龍池存。蔡墨云:董父好龍,帝封諸鬷川。《路史》云:董姓鬷夷也,今濟陰東北有龍池,近按東門內迤北有三龍口,疑即三鬷龍池之說,迤西有龍王廟。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官常典
卷四十八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卷一百二十九
執(zhí)中,封于皋,為皋陶。陶之子封偃,為偃姓。
有虞氏
帝舜申錫群后,封黃帝之后,十有九侯伯,封豢龍氏于鬷川。
按《詩經(jīng)·大雅》: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
〈注〉飂,古國也。叔安,其君名?;魁垼倜?。官有世功,則以官氏, ……為己姓,封昆吾。昆吾為夏伯,主顧溫蘇扈廖董諸斟,祝產皆己分也。廖有叔安別封于董,董父以豢龍事虞,封于鬷川,又別為鬷夷,更為關龍,廖董。關龍則夏滅之,鬷則商滅之。 帝嚳高辛氏上妃有駘氏,曰姜嫄,清凈專一,好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而滅之。鬷,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于孔甲前,而滅矣。
按《史記·夏本記》: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而滅之。鬷,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于孔甲前而滅矣。
按《史記·夏本紀》: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
卷一百三十八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注〉飂,古國也。
按《路史》:帝顓頊高陽氏,姬姓,取勝奔氏,曰娽。生伯稱,卷章 ……后裔,自臧而無噂,與桀同滅。顧溫蘇扈廖董諸斟祝產,皆己分也。廖有叔安,異封于董,董甫以豢龍事虞,封于鬷川,別為鬷夷,更為關龍廖董。關龍則夏滅之?!〉蹐蛱仗剖?,取富宜氏,曰皇,生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為留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注〉飂古國也。
按《路史》:帝顓頊高陽氏,取勝奔氏,曰娽。生伯稱,卷章,季禺三 ……后裔,自臧而無噂,與桀同滅。顧溫蘇扈廖董諸斟祝產,皆己分也。廖有叔安,異封于董,董甫以豢龍事虞,封于鬷川,別為鬷夷,更為關龍。廖董關龍,則夏滅之。鬷則商滅之?!〉蹐蛱仗剖?,取富宜氏,曰皇。生朱,庶弟九。其
卷一百四十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而滅之。鬷,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于孔甲前而滅矣。
按《路史》:帝顓頊高陽氏,姬姓,取勝奔氏,曰娽。生伯稱,卷 ……裔。自臧而無噂,與桀同滅。顧溫蘇扈廖董諸斟祝產,皆己分也。廖有叔安,異封于董,董甫以豢龍,事虞,封于鬷川,別為鬷夷,更為關龍,廖董。關龍則夏滅之,鬷則商滅之。
豢龍
鬷之別封為豢龍。
按《史記·夏本紀》: ……后裔。自臧而無噂,與桀同滅。顧溫蘇扈廖董諸斟祝產,皆己分也。飂有叔安,異封于董,董甫以豢龍事虞,封于鬷川,別為鬷夷,更為關龍,廖董。關龍則夏滅之,鬷則商滅之。
防風氏
汪芒氏之君,在虞夏為防風氏。
按《家
卷一百四十一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復興而滅之。鬷董姓,己姓之別受氏為國者。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于孔甲前而滅矣。
按《史記·夏本紀》: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夏后氏德衰,
卷一百四十二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
卷二百六十六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卷七百七十四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匯編.氏族典
卷十一
蘇伯見伐于紂,以妲己免,后滅于周,有蘇氏。司寇蘇之支子封郤,又為郤氏,飂之叔安異封于董。董父豢龍封于鬷川,別為鬷夷,又別為關龍,董廖、關龍滅于夏,鬷滅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
卷三百七十五
董父
按《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能擾畜龍以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董狐
按《左傳·宣公二年》:秋九月,晉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太史書
卷六百五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禽蟲典
卷一百二十七
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舜,而錫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也
卷一百二十八
盡由堯道。十有二牧,貢亡不時君子,人來效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曰:豢龍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龍之官。
《竹書紀年》:帝舜有虞氏,蟠龍奮迅于其藏。
舜薦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乃設壇于河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
經(jīng)部 易類
周易筮述-清-王弘撰
卷七
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
之姓曰董(擾順/也)氏曰豢龍(豢龍官名官有/世功則以官氏)封諸鬷川 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皆董姓)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
夏孔甲擾于有帝(孔甲少康之后九世/君也其 (第 7-20a 頁)
經(jīng)部 詩類
詩傳旁通-元-梁益
卷五
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
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
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
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
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 (第 5-18a 頁)
經(jīng)部 春秋類
春秋左傳(正文)--
1 〈昭公元年〉經(jīng)
封諸鬷川,
鬷夷氏其后也。
故帝舜氏世有畜龍。
及有夏孔甲,
擾于有帝,
帝賜之乘龍,
河、漢各二,
各有雌 (第 10-693a 頁)
春秋經(jīng)傳集解-晉-
卷二十六
時志切飲于鴆切食/音嗣下不能食飲食食夏同優(yōu)而小切)氏曰豢龍(豢龍/官名)
(官有世功/則以官氏)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皆董/姓鬷子工切)故帝舜氏
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優(yōu)于有帝(孔甲少康之后九世君也其 (第 26-8b 頁)
春秋左傳注疏-周-左丘明
卷五十三
疏(正義曰擾順也順龍/之所欲而畜養(yǎng)之)氏曰豢龍注豢龍官名官有
世功則以官氏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注鬷水上
夷皆董姓音義(鬷子/工反)疏(注正義曰鄭語云黎為高辛/氏火正命之曰祝融其后八 (第 53-5b 頁)
春秋釋例-晉-杜預
卷七
高平昌邑縣東南有甲父亭
十八年鄅
瑯琊開陽縣
二十七年鐘吾
二十九年飂
闕鬷川鬷夷氏
二名闕 (第 7-17b 頁)
春秋分記-宋-程公說
卷三十二
釋例姞姓安定陰密縣今涇州靈臺縣
闕鞏(十五/年)
甲父(十六/年)
釋例高平昌邑縣東南有甲父亭今濟州金鄉(xiāng)縣
飂(二十九年下/同古國名)鬷川 舜帝封飂之后于 (第 32-7a 頁)
鬷川窮桑(少皞之號/地在魯北) (第 32-7a 頁)
卷三十四
廧咎如(成三年梁公羊作將/咎如谷 作墻咎如)
古國地
有窮(窮石/)
過(有過/)
奄(商奄/)
鬷川(鬷夷/)
有仍(仍/) (第 34-11b 頁)
卷五十八
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
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少康后/九世君)
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 (第 58-7a 頁)
春秋大全-明-胡廣
卷三十三
(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
(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
(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 (第 33-24a 頁)
春秋左傳屬事-明-傅遜
卷十
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
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
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
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
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 (第 10-30a 頁)
左傳杜林合注-晉-杜預
卷四十三
報反耆時志反飲/于鴆反食音嗣下同)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
曰豢龍(豢龍官名官有/世功則以官氏)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
(皆董姓○/鬷子工反)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 (第 43-3a 頁)
日講春秋解義-清-庫勒納
卷五十六
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
之乃擾畜龍(擾順/也)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
豢龍(豢龍官名官有/世功則以官氏)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第 56-3b 頁)
鬷川杜注)
(鬷水上夷/皆董姓)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
帝(孔甲少康之后九世/君也其德能 (第 56-3b 頁)
欽定春秋傳說匯纂-清-王掞
欽定春秋傳說匯纂 卷三十三
(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
(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 …… (第 35-25a 頁)
(飂杜注古國也漢地理志南陽郡湖陽縣故廖國/也師古曰廖音力救反左氏傳作飂其音同耳湖)
(陽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府唐縣南陽鬷川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 魯縣杜注今魯 也今河南汝)
(寧府魯山縣西北有魯陽故城也窮/桑杜注地在 (第 35-26a 頁)
左傳事緯-清-馬骕
卷十二
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
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
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
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
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 (第 12-33b 頁)
春秋地名考略-清-高士奇
卷十三
蓼(見上杜注蓼國今義陽縣東南湖陽城安臣謹按/即古飂國昭二十九年蔡墨曰昔飂叔 裔子董)
(父事舜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鄭語董姓鬷夷則夏滅之矣商)
(書遂伐三鬷俘厥寶玉蓋即所謂水上鬷夷 (第 13-15b 頁)
附注:《欽定春秋傳說匯纂 卷三十三》:“飂,杜注:古國也;《漢地理志》南陽郡湖陽縣故廖國也;師古曰:廖,音力救反?!蹲笫蟼鳌纷黠f,其音同耳,湖陽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府唐縣南陽”。義陽縣①三國魏文帝置,為義陽郡治。治所在今河南信陽縣西北。后廢。西晉初復置,屬義陽郡。后廢。南朝宋孝建三年(456)復置。南齊屬北義陽郡。北魏正始元年(504)屬義陽郡。隋開皇初廢。⑥隋開皇初改平陽縣置,為申州治。治所在今河南信陽市。大業(yè)初為義陽郡治。唐武德四年(621)為申州治。北宋開寶九年(976)為義陽軍治。太平興國元年(976)改為信陽縣。摘自:詞典網(wǎng)https://www.cidianwang.com/lishi/diming/6/11846ca.htm
卷十四
(守韋敬欣以司吾城來降是也今邳州宿遷縣西/北有司吾鄉(xiāng)又縣北七十里有峒峿山山下有峒)
(峿/鎮(zhèn))
飂(見蓼/國)
鬷川(見蓼/國) (第 14-36b 頁)
春秋地理考實-清-江永
卷三
故廖國也師古曰廖音力救反左氏傳作/飂其音同耳湖陽故城在今河南南陽府唐縣南今按)
(又見桓蓼/十一年)鬷川(傳封諸 (第 3-25b 頁)
鬷川杜注/鬷水上夷皆董姓)魯縣(傳懼而遷于魯縣/杜注今魯陽也匯) (第 3-25b 頁)
經(jīng)部 五經(jīng)總義類
經(jīng)典釋文-唐-陸德明
卷二十
耆(時/志)
(反/)以飲(于鴆反/下同)食之(音嗣下不能食能/飲食之食夏后同)乃擾(而小反/順也)鬷
川(子工/反)有夏(戶雅反/下皆同)少康(詩照反下/少皞同)乘龍(繩證/反)河漢各
二(杜云合為四也服 (第 20-4b 頁)
經(jīng)部 小學類
御定康熙字典-清-張玉書
卷三十四
漢郡國志濟陰郡定陶有三鬷亭注湯伐三鬷(又姓左傳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以服事帝舜)
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又廣韻作孔切集韻正韻祖動切??音總草名爾雅釋草素華軌鬷)
(又集韻作弄切音粽漢侯國名○ (第 35-64b 頁)
史部 編年類
資治通鑒前編-宋-金履祥
卷三
甲申后扃元歲戊子五歲二十有一歲王崩子廑踐位
辛巳后廑元歲二十有一歲土崩不降之子孔甲立
壬寅后孔甲元歲三歲(陶氏古今錄曰夏孔甲八年九月歲次甲辰采牛首山鐵以鑄劍據(jù)經(jīng)世
紀年甲辰孔甲即位之三歲也今陶弘景曰八年豈考于古銘字書難辨誤以為八年與 蔡史曰昔有飂叔
安飂古國也叔安其君名有裔子曰董父玄孫之后為裔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
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
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 (第 3-24b 頁)
史部 紀事本末類
春秋左傳事類始末-宋-章沖
卷四
龍見于絳郊
秋龍見于絳郊魏獻子問于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于
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
知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獻子曰何謂也
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
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
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
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
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 (第 4-105a 頁)
繹史-清-馬骕
卷九十九
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
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
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 (第 99-29b 頁)
左傳紀事本末-清-高士奇
卷三十一
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
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
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
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 (第 31-67a 頁)
史部 別史類
通志-宋-鄭樵
通志 卷一百八十一
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
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
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世有畜龍及
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皆有雄雌
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 (第 205-34b 頁)
路史-宋-羅泌
卷十七
董董甫以豢龍事虞封于鬷川別為鬷夷更為關龍(音/豢)
(龍同關龍逢/作平聲非)廖董關龍則夏滅之鬷則商滅之后有廖
氏飗氏飂氏飂叔 (第 17-11b 頁)
卷二十一
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曰豢龍封于鬷
川于是始有豢龍之官少昊氏有裔子曰孟虧能馴鳥
獸而致鳳凰爰封之蕭故孔子曰舜其大智也與起布
衣積德函和而終 (第 21-30a 頁)
卷二十六
(宗鎮(zhèn)董亭/者皆非)
郗   己姓說文云周邑野王西北(詳后/周國)
鬷(昭二/十九) 董姓鬷夷也今濟陰東北四十九有龍池鬷
亭(即三鬷亭在定陶東北二十蔡墨云舜封/豢龍子于鬷川鬷夷氏其后九州要記云)
(董父好龍舜遣豢龍/于陶丘為豢龍氏)集韻去聲非 (第 26-4b 頁)
尚史-清-李鍇
卷二十三
董父
董父飂君飂顓頊之裔昆吾已氏之別受氏為國者叔
安之裔也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
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其后為鬷夷氏(左/傳)
至夏孔甲前滅(韋昭國/語注) (第 23-31a 頁)
卷二十六
莒其后也)董
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董姓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
(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于孔甲前而滅)彭姓彭祖豕韋諸稽
則商滅之矣(彭祖大彭也豕韋/諸稽其后別封)禿姓舟人 (第 26-11b 頁)
卷四十六
其君名)有裔子曰董
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
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
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
帝(言孔甲之德/能順于天)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 (第 46-12a 頁)
史部 雜史類
國語-吳-韋昭
卷十六
龍則夏滅之矣(董姓已姓/之別受氏)
(為國者有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于孔) (第 16-4a 頁)
卷十六 第 3b 頁 WYG0406-0145b.png
未常不章(章顯/也)虞夏商周是也(是成天地/之功者)虞幕能聽協(xié)
風以成物樂生者也(虞幕舜后虞思也協(xié)和也言能聽/知和風因時順氣以成育萬物使)
(之樂生者也周語曰瞽告有/協(xié)風至王乃耕藉之類是也)夏禹能單平水土以品處
庶類者也(單盡也庶眾也品高下之品也禹/除水災使萬物高下各得其所)商契能和
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保養(yǎng)也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魯語曰契為司)
(徒而/民輯)周棄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棄后稷也/播布也殖)
(長也百谷黍稷稻粱麻麥荏菽/雕胡之屬蔬草菜之屬可食者)其后皆為王公侯伯(禹/身)
(王稷契在子孫公侯伯謂/其后杞宋及幕后陳侯也)祝融亦能昭顯天地之光明
卷十六 第 4a 頁 WYG0406-0145c.png
以生柔嘉材者也(柔潤也嘉善也善/材五谷材木也)其后八姓于周未
有侯伯(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已董彭禿/妘曹斟羋也侯伯諸侯之伯)佐制物于前代
者(佐助也物事也/前代夏殷也)昆吾為夏伯矣(昆吾祝融之孫陸終/第二子名樊為己姓)
(封于昆吾昆吾衛(wèi)是也其后夏衰昆吾為夏伯/遷于舊許傳曰楚之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大彭豕
韋為商伯矣(大彭陸終第三子曰篯為彭姓封于大彭/謂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韋彭姓之別封于)
(豕韋者殷衰二/
相繼為商伯)當周未有(未有/侯伯)已姓昆吾蘇顧溫董(五/國)
(皆昆吾之后別/封者莒其后)董姓鬷夷豢龍則夏滅之矣(董姓已姓/之別受氏)
(為國者有飂叔安之裔子曰董父以擾龍服事帝舜賜/姓曰董氏曰豢龍封之鬷川當夏之興別封鬷夷于孔)
卷十六 第 4b 頁 WYG0406-0145d.png
(甲前而滅矣傅曰孔甲不能食龍而未獲/豢龍氏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彭姓彭祖豕韋諸
稽則商滅之矣(彭祖大彭也豕韋諸稽其后別封也大彭/豕韋為商伯其后世失道殷復興而滅之)禿
姓舟人則周滅之矣(禿姓彭祖之/別舟人國名)妘姓鄔鄶路偪陽(陸/終)
(第四子曰求言為妘姓封于鄶鄶/今新鄭也鄡路偪陽其后別封也)曹姓鄒莒(陸終第五/子曰安為)
(曹姓封/于鄒)皆為采衛(wèi)(皆妘曹也采采服去王城二千/五百里衛(wèi)衛(wèi)服去王城三千里)或在
王室或在夷翟莫之數(shù)也(或六姓之后在王室蘇子/溫子也在夷翟莒偪陽也)而
又無令聞必不興矣斟姓無后(斟姓曹姓之別也或云/夏少康滅之非也傳有)
(斟灌斟尋澆所滅非少/康又皆夏同姓非此也)融之興者其在羋姓乎羋姓夔
卷十六 第 5a 頁 WYG0406-0146a.png
越不足命也(夔越芉姓之別國也楚熊繹六世孫曰熊/摯有惡疾楚人廢之立其弟熊延摯自棄)
(于夔其子孫有/功王命為夔子)蠻羋蠻矣(蠻羋謂叔熊在/濮從蠻俗也)唯荊實有昭
德若周衰其必興矣(昭明/也)姜嬴荊羋實與諸姬代相干
也(姜齊姓嬴秦姓羋楚姓代更也/干犯也言其代強更相犯間也)姜伯夷之后也(伯夷/堯秩)
(宗炎帝之后/四岳之族也)嬴伯翳之后也(伯翳舜虞官少/皞之后伯益也)伯夷能禮
于神以佐堯者也(秩宗之官于周為宗伯漢為太常掌/國祭祀書曰典朕三禮謂天神人鬼)
(地祇/之禮)伯翳能議百物以佐舜者也(百物草木鳥獸也/議使各得其宜)其
后皆不失祀而未有興者(興謂為/侯伯也)周衰其將至矣(至于/伯也)
史部 傳記類
春秋臣傳-宋-王當
卷二十四
晉蔡墨
蔡墨名黯晉史大夫也二十九年秋龍見于絳郊魏獻
子問于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于龍以其不生得也謂
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古者畜龍故國有
豢龍氏有御龍氏獻子曰是二氏者吾亦聞之而不知
其故是何謂也對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
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
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
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
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
 (第 24-2b 頁)
史部 地理類
山東通志-清-岳浚
山東通志 卷九
鬷(在縣西南十里九州要記云董父好龍帝遣豢龍/于陶邱左傳蔡墨曰董父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
(食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尚書序云湯與桀戰(zhàn)于)
(鳴條桀敗走保三鬷湯從之遂伐/三鬷是也漢書曹國有三鬷亭)貫城(在 (第 11-87b 頁)
山西通志-清-覺羅石麟
卷六十二
預注董澤澤名河東聞喜縣東北有董池陂 又晉
蔡墨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飲
食之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
川杜預注飂古國也叔安其君名
實沈左傳高辛氏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帝堯遷實
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 (第 62-2a 頁)
卷一百六十一
在長子縣西五十里方山之巔
金道華路史帝堯時有金道華種蘭
古董父黃帝裔孫左傳晉太史蔡墨曰昔飂叔安有裔
子曰父好龍能求其嗜欲飲食之龍多歸焉乃擾畜
龍以服事帝舜帝賜姓董氏使豢龍封諸鬷川 (第 161-2a 頁)
鬷川 氏其后也所居地有陂澤多生蒲葦因名其里曰董
澤明成化壬辰冬池水裂血鱗如鑒蓋龍蛻也今澤
旁尚多董姓澤在聞喜縣東四十里 (第 161-2a 頁)
史部 史評類
御批資治通鑒綱目前編-元-金履祥
卷三
三歲
陶氏古今錄曰夏孔甲八年九月歲次甲辰采牛首山
鐵以鑄劍(據(jù)經(jīng)世紀年甲辰孔甲即位之三歲也今陶/弘景曰八年豈考于古銘字書難辨誤以為)
(八年/與)○蔡史曰昔有飂叔安(飂古國也叔/安其君名)有裔子曰董
父(玄孫之/后為裔)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
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
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
食而未獲豢龍氏有 (第 3-32b 頁)
子部 雜家類
論衡-漢-王充
卷六
昔有飂叔安有裔子
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
擾畜龍以服事舜而錫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是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 (第 6-16a 頁)
子部 類書類
冊府元龜-宋-王欽若
卷七百九十七
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
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豢龍官名官有/世功則以官氏)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鬷水上夷/皆董姓)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 (第 797-6a 頁)
古今姓氏書辯證-宋-鄧名世
古今姓氏書辯證 卷二
先亦侯家也今從鄧顏二注
鬷夷
左傳飂叔安裔子董父能擾畜龍以事帝舜帝賜氏
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杜預注曰鬷水上
夷皆董姓
二冬
姓苑曰前燕慕容皝有左司馬冬壽晉史作佟壽未 (第 6-20b 頁)
天中記-明-陳耀文
卷五十六
飂叔
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
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
龍封諸鬷川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
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 (第 56-5b 頁)
廣博物志-明-董斯張
卷四十九
飂叔安
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
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
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
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 (第 49-5a 頁)
御定分類字錦-清-何焯
卷六十四
(畜龍以服事帝舜帝/丨之姓曰董丨曰豢) 飛光(黃滔周以龍興賦駕木/德于震宮蒼然被彩應)
(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   (陽精于乾象/赫矣丨丨)
(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 (第 64-22a 頁)
御定佩文韻府-清-張玉書
卷四之三
(師次于鄫以待晉師晉師自/鄭以鄫之師侵楚丨丨及陳)鬷夷(左傳董父實甚好龍帝舜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丨)
(丨氏其/后也)蒐夷(左傳晉/丨于丨)裔夷(左傳公會齊侯于夾谷孔丘相犁彌言/于齊侯曰孔丘知禮而 (第 19-33a 頁)
卷十六之九
汾川(左傳臺駘能業(yè)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
(丨丨張正見詩高秋/藐姑射睿想屬丨丨)鬷川(左傳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
(龍封諸/丨丨)涑川(左傳伐我丨 (第 145-5b 頁)
集部 別集類-宋
王荊公詩注-宋-李壁
卷四十四
神物
神物登天擾可騎(韓非說難龍之為蟲/也可擾狎而騎也)如何孔甲但能
羈當時若更無劉累龍意茫然豈得知(昭公二十九年/秋龍見絳郊魏)
(獻子問于蔡墨曰吾聞之蟲莫知于龍以其不生得也/謂之知信乎對曰人實不知非龍實知昔有飂叔安有)
(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
(諸鬷川及有夏孔甲擾于有帝帝賜之乘龍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
(于豢龍氏以事孔 (第 44-13b 頁)
盤洲文集-宋-洪適
卷七十四
骨氏為胡今所為
河南胡氏者是也同列董公將戲曰董亦有兩祖耶曰
昔飂叔安之裔子董父善擾龍帝舜賜姓曰董封諸鬷
川鬷夷氏其后也又辛有之二子董督晉典晉于是有
董史因為董氏董狐其后也二公嘆服善琴奕好古能 (第 74-17b 頁)
洺水集-宋-程珌
卷十
僧為游費水簾懷玉之僧皆刻像巖石間一
時高人勝士咸作詩高之胸中所存可知矣董出黃帝
后董父以擾龍事舜封之鬷川賜之姓命之氏代有顯
人至君九世祖始家德興之??谧迦沾笠匀鍖W仕朝
者相望曾大父旻大父湜考樗贈宣教郎妣張 (第 10-4b 頁)
定陶
維基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乾象典
卷五十五
東,循濟陰界于齊魯右泗水。達于呂梁,乃東南抵淮,西南接太昊之墟。盡濟陰山陽,楚國豐沛之地。
濟陰縣之定陶、冤句、乘氏,今在東郡。大抵曹、宋、徐、亳,及鄆州西界,皆屬大火分。
自商亳以負北河,陽氣之所升也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歲功典
卷十
半,晡時復,晡時食,從西北日,下晡時復。武五子昌邑王傳,夜漏未盡一刻,以火發(fā)書,其日中賀發(fā),晡時至。定陶東方朔傳,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旦明入山下是也。紀夜則用星。詩之言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戶。春秋
卷三十
,詔曰:山川鬼神應典禮者,尚未咸秩。其議增脩群祀以祈豐年。丙辰東巡狩。己未,鳳皇集肥城。乙丑,帝耕于定陶,詔曰:三老,尊年也。孝弟,淑行也。力田,勤勞也。國家甚休之,其賜帛人一匹,勉率農功。辛未,幸泰山,
卷三十一
直隸志書〈遵化州 新安縣 肅寧縣 景州 吳橋縣 定州 武邑縣 雞澤縣 清河縣 大名縣〉
山東志書〈長山縣 曹州 定陶縣〉
山西志書〈陽曲縣 蒲縣 垣曲縣 潞安府 長子縣 壸關縣 陵川縣 榆社縣 寧武關〉
河南 ……嗚焉。
《山東志書》長山縣
社日,祀先農,調社飯。
曹州
春社日,集鎮(zhèn)村塾,凡有祠宇,皆作戲賽禱。定陶縣
春社,集場村疃,會眾祈報。
《山西志書》陽曲縣
仲春社日昧爽,婦女作綵線,人佩之,曰社線。食社面
卷一百十五
過半晡時復。晡時食,從西北日下晡時復?!段湮遄硬赝鮽鳌罚阂孤┪幢M,一刻,以火發(fā)書其日中。賀發(fā)晡時至定陶。《東方朔傳》:微行,以夜漏下十刻乃出,旦明入山下是也。紀夜,則用星詩之言。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歷象匯編.庶徵典
卷十五
一等,徙敦煌郡。
《孔光傳》:光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綬,哀帝初即位,時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長樂宮,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國邸,有詔問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當何居。光恐傅太后與政事,即議以為宜改筑宮。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宮。上從武言。傅太后果從復
卷七十八
,雨水害稼。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础段逍兄尽罚菏哪炅?,濟寧路雨水,平地丈馀,損稼。曹州定陶、武清二縣,濮州、堂邑縣雨水,沒禾稼。
至元二十三年,大雨。
按《元史·世祖本紀》:二十三年九月乙丑
卷八十四
無麥禾。八月,大寧縣雨雹害稼,斃畜牧。
至大二年,雨雹。
按《元史·武宗本紀》:二年三月己酉,濟陰、定陶雹。六月,金城、崞州、源州雨雹。延安之神木碾谷盤西神川等處大雨雹?!“础段逍兄尽吩疲貉影采衲究h大雹一
卷一百十
、河間、河南、東平、濮州等處饑。峽州屬縣饑。六月,奉元、延安二路饑。
按《山東通志》:致和元年三月,定陶饑。五月,沂州饑。
文宗天歷二年春正月,明宗即位,饑。秋八月,文宗復位,饑。
按《元史·明宗本紀》: ……濟陰等縣饑?!“础段逍兄尽罚禾鞖v三年〈五月改元至順〉二月,河南大饑。三月,堂邑縣饑。臨海五州,臨清、定陶、光山等縣饑。四月,清平縣饑。
至順二年,饑。
按《元史·文宗本紀》:二年春正月,寧海州饑。二月,膠 ……德平饑。
景泰二年夏,大饑。
按《貴州通志》云云。
景泰三年,饑。
按《山東通志》:景泰三年,曹縣、定陶大饑。
景泰七年,饑。
按《浙江通志》:景泰七年,會稽淫雨害稼,饑。奉化天臺大饑,餓莩載道。
卷一百二十八
十二月乙亥,冠州及永年縣水,免今年田租?!“础段逍兄尽罚菏哪炅拢瑵鷮幝酚晁降卣赦?,損稼。曹州定陶、武清二縣,濮州、堂邑縣雨水,沒禾稼。十二月,冠州、永年縣水。
至元十五年,水。
按《元史·世祖本紀
卷一百八十四
枝兩穗,三本三枝兩穗。仙源縣禾異隴合穗。耀州粟二莖隔兩隴合為一穗。梁山軍禾一莖九穗。固始縣麥有雙穗。定陶縣、丹陽縣麥秀兩岐。
紹圣元年,瑞麥、嘉禾生。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 按《五行志》:紹圣元年,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坤輿典
卷四十五
侯國。莽曰足亭。
曲鄉(xiāng) 侯國。
西陽 侯國。
濟陰郡 故梁。景帝中六年別為濟陰國。宣帝甘露三年更名定陶。禹貢荷澤在定陶東。屬兗州。師古曰:荷音柯。戶二十九萬二千五,口百三十八萬六千二百七十八??h九:定陶 故曹國,周武王弟叔振鐸所封。禹貢陶丘在西南。陶丘亭。
冤句 莽改定陶曰濟平,冤句縣曰濟平亭。師古曰:句音劬。
呂都 莽曰祈都。
葭密 師古曰:葭音家。
成陽 有堯冢靈臺
卷四十八
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虛也。濟陰定陶,詩風曹國也。武王封弟叔振鐸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陽、陳留,二十馀世為宋所滅。昔堯作游成陽,
如淳曰:作,起也。成陽在定陶,今有堯冢靈臺。師古曰:作游者,言為宮室游止之處也。
舜漁雷澤,
師古曰:漁,捕魚也。雷,古雷字。
卷五十
濟陰郡 十一城,戶十三萬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六十五萬七千五百五十四。故梁,景帝分置。雒陽東八百里。定陶 本曹國,古陶,堯所居。有三鬷亭。郭璞曰:城中有陶丘。《皇覽》曰:伯樂冢,縣東南一里,所高四五丈。《帝王世紀》曰:舜陶河濱縣西南陶丘亭,是湯伐三鬷。孔安國曰今定陶。
冤句 有煮棗城。《史記》:蘇秦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東有淮潁煮棗。
成陽 有堯冢、靈臺有雷澤?!?div style="height:15px;">
卷五十二
廩丘 公國相。有羊角城。
白馬 有瓠子堤。
鄄城 公國相。
濟陽郡 漢置。統(tǒng)縣九,戶七千六百。定陶 漢高帝封彭越為梁王,都此。
乘氏 故侯國。
句陽
離狐
宛句
己氏
成武 有楚丘亭
單父 故侯國。
卷五十五
縣,屬此。
南濟陰太守 二漢、晉屬兗州,前漢初屬梁國,景帝中平六年,別為濟陰國,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國,后還曰濟陰?!队莱蹩酚钟芯潢枴⒍ㄌ斩h今領縣四,戶一千六百五十五,口八千一百九十三。
城武令。
冤句令 漢舊名。
單父令 前漢屬山陽。 ……境。領縣三,戶二千三百五,口一萬一千九百二十八。
睢陵令 前漢屬臨淮,后漢屬下邳。孝武大明元年度。定陶令 漢舊名。孝武大明五年改為長。
頓丘令 屬頓丘,流寓割配。
北濟陰太守 孝武建元元年升立。領縣三 ……晉寧令。
宿預令。
甬城令。
北濟陰太守 宋失淮北僑立。
廣平令 前漢臨淮有廣平縣,后漢以后無。定陶令。
陽平令。
上黨令。
冤句令。
館陶令。
北下邳太守 宋失淮北僑立。
僮縣令。
下邳令。
寧城
卷五十九
馬頭郡
巳吾 永明元年,罷譙郡屬。二年,刺史戴僧靜又以濟縣并之。
濟陰郡
頓丘 永明元年,罷定陶并。
睢陵
樂平 永明元年,割鐘離屬。
濟安 永明元年,割鐘離屬。
新昌郡
頓丘
谷熟
尉氏
卷六十二
十四。
安陽 孝昌二年置,治麻城。
碭 二漢屬梁國,晉罷,后復屬。治魯城。
西兗州 孝昌三年置,治定陶城,后徙左城。領郡二,縣七,戶三萬七千四百七,口一十萬三千八百九十四。
沛郡 興和二年置,治孝昌城。 ……有新中城、安陽城。
新安 興和中置。
濟陰郡 領縣四,戶二萬九千八百三十六,口八萬三千五百八十。定陶 二漢、晉屬。有定陶城。
離孤 前漢屬東郡,后漢、晉屬。有離孤城、桃城。冤句 二漢、晉屬。治冤句城。有南陽城。
乘氏 二
卷六十三
扶離城。新豐 武定六年置。
南濟陰郡 治竹邑城。孝昌中陷,蕭衍為睢州,武定五年復。領縣二。
頓丘定陶 有諸陽山。
臨潼郡 治臨潼城。孝昌中陷,武定六年置。領縣四。
晉陵 郡治。武定六年置。
取慮 州
卷六十六
城縣,大業(yè)初廢入焉。
濟陽
成武 后齊置永昌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戴州。大業(yè)初州廢。
冤句
乘氏定陶單父 后魏曰離狐,置北濟陰郡。后齊郡縣并廢。開皇六年更置,名單父。
金鄉(xiāng) 開皇十六年分置昌邑縣,大
卷六十七
有抱犢山。
符離,后齊置睢南郡,開皇初郡廢,有竹邑縣,梁置睢州,開皇三年州廢,又廢竹邑入焉。有女山、定陶山。
方與,后齊廢,開皇十六年復。
〈國〉
魯郡,舊兗州,大業(yè)二年改為魯郡。統(tǒng)縣十,戶十二萬四千一
卷七十
葶藶。戶十萬三百五十二,口七十一萬六千八百四十八??h六:
濟陰 緊。武德四年析置蒙澤縣,貞觀元年,及定陶省入焉。
考城 上。武德四年以縣置東梁州,五年州廢,來屬。元和十四年權隸宋州,尋復故。
宛句 上。武
卷七十九
十。
曹州 昔唐堯所居,在周為曹國之地。戰(zhàn)國時屬宋。秦屬碭郡。漢改為梁國,景帝分梁為濟陰國,宣帝更名定陶,后為濟陰郡。后漢因之。晉為濟陽郡。后魏置沛郡及西兗州。后周改西兗為曹州。隋為濟陰郡。大唐復為曹州, ……亭在縣東北。有曹南山,有泛水即漢高帝即位之地。泛音泛,取泛受之義。漢濟陰郡城,今縣是也。亦漢定陶縣地。荷澤在今縣城東北九十里,故定陶城東北。
成武 漢舊縣。有置戴州。
冤句 有漆園,莊周為吏之所。漢濟陽郡故城,在今縣西南,后漢光武生
卷九十
寶九年,改轉運司。太平興國二年,建為軍。四年,割曹、澶、濮、濟四州地,復置縣以隸焉。熙寧四年廢軍,以定陶縣隸曹州。元祐元年,復為軍。縣一,定陶。上。
開封府,京東路,分為東西兩路,得兗、豫、青、徐之域,當虛、危、房、心、奎、婁之分,西抵大梁 ……,有鹽鐵絲石之饒。其俗重禮義,勤耕纴,浚郊處四達之會,故建為都。政教所出,五方雜居。睢陽當漕舟之路,定陶乃東運之沖,其后河截清水,頗涉艱阻。兗、濟山澤險迥,盜或隱聚。營丘東道之雄,號稱富衍,物產尤盛。登、
卷九十六
百七十七。縣三、鎮(zhèn)一:
濟陰 倚。有曹南山、定濮岡、左山、祝丘、荷水、汎水、饗城、鄸城。鎮(zhèn)一濮水。定陶 本宋廣濟軍,熙寧間廢為定陶縣。城中有梁王臺。有髣山、獨孤山。
東明 初隸南京,后避河患,徙河北冤句故地。后以故縣為蘭陽、儀封,
卷九十七
元二年,直隸省部。戶三萬七千一百五十三,口一十九萬五千三百三十五。領縣五:
濟陰 上。
成武 中。定陶 中。
禹城 中。
楚丘 中。
濮州 上。唐初為濮州,后改濮陽郡,又仍為濮州。宋升防禦郡。金為刺史
卷一百三
寧陽縣
鄒縣
泗水縣
滕縣
嶧縣
金鄉(xiāng)縣
魚臺縣
單縣
城武縣
曹州 正統(tǒng)十一年添設。
曹縣定陶縣 二縣舊俱隸濟寧州,今改隸。
濟寧州
嘉祥縣
鉅野縣
鄆城縣
東平州
汶上縣
東阿縣
平陰
卷一百九
平陽,則又以平陽為唐。平陽,今晉州也。
按《路史》:帝堯生于丹陵,受封于陶。
〈注〉陶,今廣濟,治定陶。故范曄謂定陶為陶堯所居。今壽光有堯水。伏琛、晏謨皆以為堯頓駕處。
改國于唐,都于平陽安邑。
今晉之臨汾,漢平陽 ……州臨汾縣,本平陽。隋改為晉。陽河水一名晉水。韋昭云:陶、唐皆國名?;蛟唬簣蛳染犹蘸缶犹?。陶,今廣濟軍定陶縣。唐,今中山府唐縣猶有唐城存焉?;蛟唬禾瞥窃诮{州翼城西二里?!独ǖ刂尽罚憾ㄖ萏瓶h,堯后所封。漢書音
卷一百三十
謚昭宣光烈孝皇帝,陵曰溫陵。
按《舊唐書·哀帝紀》:天祐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帝為全忠所害,葬于濟陰縣之定陶鄉(xiāng)。明宗時就故陵置園邑。
按《兗州府志》:昭宣帝陵在曹州境內,帝為朱溫所篡,封濟陰王既而酖殺之,瘞于
卷一百三十四
泰縣東北十五里南師鎮(zhèn)。
左丘明墓 在肥城縣西南二十五里,一在嶧縣。范蠡墓 在肥城縣西北陶山之陽,一在定陶縣。段千木墓 在濱州西北十里。
鄒衍墓 在章丘縣東十里。
陳仲子墓 在長山縣北二里,即古于陵地。
酈 ……陽谷縣。曾晰墓 在曹縣西南八十里南成山。原思墓 在費縣西北一百二十五里,俗呼為原憲屯。
陶朱公墓 在定陶縣治東北,一在肥城縣。
孟母墓 在鄒縣北二十里馬鞍山。明嘉靖十一年,巡按御史方遠宜增筑墻垣,以防樵牧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卷一
、二十六縣。兗州府領曹沂、濟寧、東平、四州、滋陽、曲阜、寧陽鄒、泗水、滕嶧、金鄉(xiāng)、魚臺、單城、武曹、定陶、嘉祥、鉅野、鄆城、汶上、平陰、東阿、陽谷、壽張、郯城費二十三縣,東昌府領高唐、臨清、濮三州,聊城、
卷一百十一
哀王高。數(shù)月,薨,子共王充嗣。五十六年,薨,子隱嗣。十九年,王莽時絕。
信都王景 中山孝王孫,先封為定陶王,奉恭王后。哀帝建平六年,徙信都,王莽時絕。
南?侯佗 趙敬肅王子,武帝時封。坐酎金免。今順德府平
卷一百三十三
長垣縣界,二十五里。
南至河南蘭陽縣界,六十里。
北至開州界,二十五里。
按《東明縣志》:東南至山東定陶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河南蘭陽縣界,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山東濮州,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滑縣,一百二十里
卷一百四十八
州棗陽縣東,本趙邑,后屬魏。〉安釐王欲親秦伐韓,信陵君曰:秦長驅梁,北至陶衛(wèi)之郊,〈正義曰:陶,曹州定陶也?!当敝梁醣O(jiān),〈戰(zhàn)國策作闕,在東平須昌縣?!档湵赜纱艘?。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為東郡。二年,
卷一百八十三
徐州之域,兗州府,為金鄉(xiāng),為魚臺,為城武,為單,為濟寧,為嘉祥,為鉅野,為鄆城,為曹州,為曹縣,為定陶。
按《文獻通考》:曹州為宋分,在豫州之域。今據(jù)清類分野書,為徐州之域,按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大正閼伯之墟,武王封弟叔鐸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陽陳留二十馀世,為宋所滅。則曹州定陶之地,皆入于宋矣。又按禹貢鉅野,在徐定陶曹郜與鉅野相連,則清類分野之說,豈無所據(jù)哉。
山東總部河防考       《通志》序
山東臨黃河地方
卷一百八十四
乃啟第五子,所封在今觀城。三朡 董姓鬷彝也。湯伐夏,夏師敗績,桀走,保三朡,湯從而伐之,滅其國。在今定陶縣。
昆吾氏 顓頊之裔,有名樊者封于昆吾時代,為諸侯,后黨亂,為湯所滅。地在濮陽。
顧 高陽氏后己姓 ……也,齊宋盟處,即古貫國有貫氏。今在濟陰蒙澤城。杜預曰:蒙縣西北有貫城,《水經(jīng)注》俗曰:薄城定陶有貫城。
瀘 盧庸國也,古文作纑之長清。南五十里有盧城,今襄之中盧。
昔 周大夫所封。風俗通作夕,故 ……也,在今濟寧州。
遂 春秋莊公十三年,齊人滅,遂注遂國,在濟北蛇丘縣東北。《漢書》曰:蛇丘有遂鄉(xiāng),今定陶鉅野二縣,交界有蛇丘。
鑄 堯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臧宣叔娶于鑄。臧賈、臧為出在鑄。《漢書》曰:濟 ……姓,出自太公,冒其號以自稱,不能修道底于滅亡。春秋時筆以譏之。而非其爵歟。顏師古注:《漢書》淳于曰:定陶不知淳于公如曹,而曹乃定陶,其以所知之地,釋之誤矣。
郜 姬姓,子爵,文王子也,為宋所滅。春秋隱公六年,敗宋師于管,取郜桓公。 ……復以瑯邪歸齊澤王瑯邪。凡二年。
梁王 彭越為梁相國定梁也。漢高帝五年,以睢陽以北至谷城封越為梁王,都定陶。十一年,人告越反,廢為庶人,殺之,國除,乃以其地立子恢為梁王,都睢陽。凡山陽、濟川、濟陰、濟東等地 ……凡立九年。卒,無子,國除。時當武帝建元五年,地入于漢,為山陽郡。濟陰哀王 孝王子,名不識,景帝分梁地定陶等九縣,立為濟陰王,凡一歲。卒,無子,國除,地入于漢,為濟陰郡。
清河剛王 文帝諸姬子,代王參之孫, ……也。食高密等五縣,哀王立。卒,子頃王章立。卒,子懷王寬立。卒,子慎立,王莽時絕,高密四傳凡八十二年。定陶王 宣帝子囂,甘露二年,立為定陶王,即故濟陰國也。都定陶,食九縣。三年,徙王楚,復為濟陰郡。囂在楚傳子文而絕。
東平思王 宣帝子宇,甘露二年封為東平王,即大 ……,立開明兄信子匡為東平王。王莽居攝東郡,太守翟義舉兵立信為天子,兵敗,為莽所滅東平,四傳凡五十一年。定陶共王 元帝子,康永光三年立,為濟陽王。
三年,徙為山陽王。七年,當成帝河平二年,徙王定陶,凡四年卒。王少而愛,長多材藝,習知音聲。帝奇器之,成帝即位,緣先帝意厚遇,異于他王。子欣立十五年,成帝無子,徵入為皇太子,仍立楚思王子景為定陶王,奉共王。后越一年,成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哀帝。追尊共王為共皇,立廟。京師乃復徙定陶王景為信都王,定陶國復為濟陰郡。
合陽侯喜 高帝兄,初封為代王,北兵攻,代棄。國廢,為侯合陽,屬平原郡。
德侯廣 喜之 ……。
城陽恭王祉 光武族兄弟,舂陵康侯敞之子,漢兵起祉兄弟,相率從軍,更始立。以祉紹封,舂陵侯入關,封定陶王。建武二年,敗,封城陽王。卒,
子平為蔡陽侯奉祉祀。
高鄉(xiāng)侯堅 城陽恭王子,建武十三年封。高鄉(xiāng)縣屬
卷一百八十七
縣 馬四匹,驢四頭,馬夫四名,白夫十二名,青夫六名,馬牌子一名,以上連閏共銀四百七十六兩七錢二分。定陶縣 馬七匹,驢四頭,馬夫五名,白夫十四名,青夫七名,馬牌子一名,以上連閏共銀六百四十三兩九錢八分六釐 ……州營。
康熙三年四月,奉旨曹州營兼轄梁山范縣二營。
參將一員,中軍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二員,分防定陶縣曹縣千總一員。
武城縣把總一員。
濮州千總一員。
河汛倭城等閘五汛,把總一員。
安東營駐劄東,衛(wèi)沂
卷一百九十一
其北濟故瀆自溫城西北東故陽武縣故城北徑延津縣界,東過封丘縣北及故宋地,濟陽縣北,或伏或見,東出于山東定陶縣之陶丘北,東徑曹縣地,入鉅野澤東,北徑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東合汶水水東臨東平州故無鹽縣界《郡志》
卷二百四
河趙亮釆墓 在鳳凰山下。
肥城縣
春秋左丘明墓 在縣西南五十里,一云在嶧縣。
范蠡墓 在縣西北,一云定陶。
漢孝子郭巨墓 在縣西北六十里。
青城縣
元大中大夫焦文炳墓 在縣東南二里。先儒宋益齋墓 在城南四
卷二百五
壽丘。就時于負夏。鄭康成釋:歷山在河東,雷澤在濟陰,負夏衛(wèi)地?;矢χk釋:壽丘,在魯東門之北,河濱濟陰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予考之,耕稼陶漁,皆舜之初,宜同時,則其地不宜相遠。二家所釋,雷澤、河濱、壽丘、
卷二百九
府。十八年,改屬兗州府?;是鍖賰贾莞帒舳?。
曹州
夏禹貢導荷澤,被孟潴。今荷澤在曹州境內,定陶縣東。周武王十三年,封弟振鐸于其地,為曹國。春秋時,滅于宋。戰(zhàn)國時,又為齊所滅。秦屬碭郡漢,高帝六年,改為梁國。景帝中六年,分梁為濟陰國。建元三年,為郡。宣帝甘露二年,封子囂為定陶王,更為定陶國。明年徙楚,此復為濟陰郡。成帝河平二年,徙山陽王康為定陶王,復為國。綏和元年,立楚思王景為定陶王。哀帝建平二年,景徙信都,復為濟陰郡。東漢因之。晉為濟陽郡,南北朝劉宋復為濟陰郡。元魏于郡置西兗州,治定陶縣。后徙于左城,后周改濟陰郡為曹州。隋復為濟陰郡,置濟陰縣為郡治。唐為曹州濟陰郡。五代晉天福三年,為 ……復為曹州,省乘氏南華入濟陰。大定末,河決,徙治于東北七十里舊乘氏城,仍置濟陰縣為倚郭,領縣三,濟陰,定陶,東明。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至元二年,直隸省部,省宛亭入濟陰,領縣五,濟陰、城武、定陶、禹城、楚丘。明洪武元年,以水患徙治安陵鎮(zhèn)。省濟陰、定陶、楚丘、三縣,入州。二年,徙州治盤石鎮(zhèn)。四年,改為縣,復割置定陶縣,同屬濟寧府。正統(tǒng)十一年,大理寺丞張驥,奏以河北之民差賦不便,乃于古曹國故城,復置曹州,屬兗州府,領縣二曹定陶?;是鍖賰贾莞?,編戶七十四里。
曹縣
周曹國地,秦屬碭郡,漢為濟陰郡,定陶縣西南境。南北朝元魏初置西兗州,與濟陰郡同治定陶。后皆徙左城,即今治也。隋始置濟陰縣為濟陰郡治,唐因之。武德四年,析置蒙澤縣。貞觀元年,及定陶省入焉。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初,省縣入曹州,尋改州為曹縣,屬濟寧府。十八年,改濟寧為州,而曹縣隨州,屬兗州府。正統(tǒng)十一年,
置曹州,乃割曹縣為屬?;是鍖賰贾莞苤荩帒羲氖死?。定陶縣
唐虞陶丘,堯嘗居此,故為陶唐氏。今有堯陵?!兜弁跏兰o》曰:舜陶于河濱。亦此,周曹國地,秦置定陶縣,屬碭郡。漢封彭越為梁王,都此。景帝六年,別為濟陰國治。宣帝甘露二年,更名定陶,為濟陰郡治。東漢因之。晉濟陽郡治。南北朝劉宋,屬濟陰郡。元魏徙濟陰郡治左城,定陶為屬。后周改濟陰郡為曹州,定陶仍屬。隋初因之。大業(yè)二年,屬濟陰郡。唐屬曹州。貞觀元年,省入濟陰縣。宋乾德元年,東疏菏水,漕轉兵食于定陶故地,置發(fā)運務。開寶九年,改轉運司太平興國。二年,建為廣濟軍。四年,割曹澶濮濟四州地,復置定陶縣,屬
菏澤
維基 類書類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坤輿典
卷四十四
春秋后不復截河,而入于滎矣。今雖有滎澤,而故瀆湮塞不可考,又東至汴州,又東北至曹州,為陶丘,又東北至菏澤,在廣濟軍之東北,自河至此,凡七百馀里,皆古濟所經(jīng)之地。今不復有濟水,但存其名而已。又菏澤雖不受濟水,亦自有源,仍舊東流。世俗因其舊名,亦以濟名之。然東南流至兗州金鄉(xiāng)魚臺,入徐州沛縣,與泗水合,而入淮又一派。《禹貢》:濟水至菏澤,即東北會于汶。汶水出兗州乾符縣,今襲慶府奉符縣。凡北流至鄆州須昌縣,又東北流至齊州臨邑縣,又東北流
卷一百七
九河、九江,伊、洛、瀍、澗兮,涇、渭、漢、沔、灉、沮、汶、泗兮,沱、潛、衡、漳、大野、彭澤兮,雷夏、菏澤、滹沱、鴨綠兮,巫峽、滄浪、弱水、流沙兮,滇池、錢塘、黑水、混同兮,高郵吳淞,予獨重夫四海四瀆之水兮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卷二百十
注》濟水東北徑冤句縣故城北,又東北徑定陶縣故城。漢景帝因置濟陰郡于定陶也。菏水 在縣北二十里。禹貢導菏澤,被孟潴是也。蔡沈注云,在濟陰定陶縣東?!端?jīng)注》曰:南濟東過冤句縣南,又東過定陶縣南,又東北菏水出
卷二百十一
郁郎淵。一名溫水湖,有泉名圣母池,流繞村居籬落,入河至陽城湖橋頭閘入運。
菏河 在縣治南七里。禹貢導菏澤,被孟潴是也。按《水經(jīng)注》曰:濟水至乘氏西,分為二。其一東流過昌邑縣北,又東過金鄉(xiāng)南,又東過東緡縣北 ……可考。按春秋襄公二十年夏六月,公會晉侯齊侯等盟于澶淵。注云澶淵衛(wèi)地在頓丘縣南,或即此地,馬字疑誤。菏澤 縣東北四十里定陶城武界上。禹貢導菏澤,被孟潴,即此其故道。今沒。
堂溝 堂衛(wèi)傍邑溝其地也。在縣北四十里,詩云望楚與堂,即此。
傅家潭 在
卷二百十二
水南流,是為菏水;其一東北流入巨野澤,是為濟瀆。
菏水 又東與巨野黃水合,即濟水別名也。《書》云:導菏澤,被孟潴,菏亦作荷。春秋作柯澤。今山東鉅野縣有大澤?!端?jīng)注》菏水又東徑故邑城北。
瓠子河 漢孝武元
卷二百四十一
傳》孔子南游過阿谷之隧,見處子佩瑱而浣,即此。亦曰重丘?!蹲髠鳌罚盒l(wèi)孫蒯田于曹隧,飲馬于重丘,即此。菏澤 禹導菏澤被孟潴,導沇水東流為濟,又東至于菏。
曹國城 即三鬷國城。《漢書》曰:湯伐三鬷,改其國曰曹?!妒兰o》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
卷一
《山海經(jīng)》曰:婁涿之山,波水出,其陰北流注于谷。二說不同,未詳孰是??资弦詼畈橐凰?,非也。
導菏澤,被孟豬。
〈傳〉菏澤在胡陵。孟豬,澤名,在菏東北。
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下,厥貢漆、枲、絺、纻,厥
卷一百九十七
睢陽縣東北?!词琛怠吨芏Y·青州》:其澤藪曰望諸?!多嵶ⅰ吩疲和T明都也,在睢陽。《禹貢·豫州》云:導菏澤被。孟豬《左傳》亦作孟諸文,不同者聲轉字異,正是一地也。
楚有云夢。
〈注〉今南郡,華容縣東南巴丘
卷二百三十七
乎凡例,然后無失,此經(jīng)史圣賢之分也。
菏水論二
經(jīng)于導濟曰: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于兗州曰:道菏澤,被孟潴陶丘之地。于漢之郡國,為濟陰,為定陶,于唐為曹之濟陰縣,于本朝先為興仁之定陶鎮(zhèn),后割置為廣濟軍,菏澤東于濟陰百里,而近已而下流,歷昌邑金鄉(xiāng)東緡數(shù)縣,乃達唐單州之魚臺。魚臺者,以魯觀魚于棠,名之。又東南 ……達菏為正,則從定陶分濟之初言之,是為極其源,本于其水道,既徑且盡,若如班固之言,河水既在湖陵,而所書菏澤,乃在定陶,則湖陵上復應愬河以行,經(jīng)東緡金鄉(xiāng)昌邑,乃至定陶,以達菏澤。比之許氏達菏之道,中間更隔數(shù)邑,水徑未遽即徹,其于敘事稍為回曲,不若許氏達菏之徑也。今臣于經(jīng)姑無問 ……曹鄆以通京東漕路也。若其跡道,則自禹時固已有之,然則是菏也,來自定陶之西,而合濟于定陶之北,已而遂為菏澤,而經(jīng)魚臺以合泗入淮,其源流明著如此,臣謂有菏而濟過之,不其確與。許氏釋泗曰:泗受泲水,東入淮。夫菏 ……不以為濟,許氏猶本其所受言之,其知源委之真者也。若班固之謂菏水者,下雖可以通淮,而上源更須一轉,乃及菏澤。若菏河不同字,則許之于地理,比班氏尤為詳審也。
汴水部藝文一
汴河銘〈有序〉     唐皮日休
卷二百四十三
牟、祥符、陳留、杞縣、睢州、歸德,至山東兗州府定陶縣復出,即《書》所謂東出于陶丘北也。又東至曹州,過菏澤,又東北至兗州府東平州壽長縣,與汶水合流,又東北至青州府博興縣,入于海。
按《書經(jīng)·夏書·禹貢 ……南,溢而為滎。滎即滎波之滎,見豫州。又東出于陶丘北,陶丘地名再成曰陶,在今廣濟軍西,又東至于菏菏,即菏澤,謂之至者。濟陰縣自有菏泒,濟流至其地爾。汶,北汶也。又東北至于東平府壽張縣安民亭,合汶水至今青州博 ……秋后,不復截河,而入于滎矣。今雖有滎澤,而故瀆堙塞不可考。又東至汴州,又東北至曹州,為陶丘。又東北至菏澤,在廣濟軍之東北。自河至此,凡七百馀里,皆古濟所經(jīng)之地。今不復有濟水,但存其名而已。又菏澤雖不受濟水,亦自有源仍舊東流,世俗因其舊名,亦以濟名之。然東南流至兗州金鄉(xiāng)魚臺,入徐州沛縣,與泗水合而入淮。又一派禹貢濟水,至菏澤,即東北會于汶。汶水出兗州乾符縣,今襲慶府奉符縣。凡北流至鄆州須昌縣,又東北流至齊州臨邑縣,又東北流 ……《郡國志》曰:乘氏有泗水,此乃河濟也?!渡袝酚袑Ш訚f。自陶丘北東至于菏,水無泗水之文。又曰:道菏澤被孟豬。孟豬在睢陽縣之東北。闞骃《十三州記》曰:不言入而言被者,明不常入也。水盛方,乃覆被矣。澤水淼
卷二百四十四
也。既見而伏,歷鄭州中牟祥符陳留杞縣,睢州歸德至山東兗州府定陶縣,出于陶丘北,又東至山東兗州府曹州過菏澤。又東北至本府東平州壽張縣安民亭,合汶水,又東北至青州府博興縣入海。東北者由東而北也。北東者,由北而 ……也。然濟之正瀆,則枯竭已久,不可指尋矣。
按《曹州志》:州城東南三十里,有菏山,菏水出此。菏水,一名菏澤。濟水會此入海,今涸。
按《定陶縣志》:濟水,《禹貢》云:東出于陶丘北?!端?jīng)注》云:又東北徑定陶恭 ……得一泉,初見尚微,須臾流漸洶涌,眾懼以大石塞之,乃止。故跡在西北城角堡下。
菏水發(fā)源于菏山,即禹貢之菏澤也。濟水會此入海,今涸。
陶丘在縣城北十里,俗名髣山?!队碡暋穼W水,東出于陶丘北,即此。
按《壽張 ……前不謂之汶,而謂之濟。杜佑曰:濟水自王莽末,渠涸不復截河過,今東平濟南界中,有水流入海,謂之清河,實菏澤汶水合流。因舊名稱濟,非濟水也。至漢以來,汶所由道則自岡城西南流,至汶上之北四汶口。又西北流過東阿縣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匯編.神異典
卷八十二
鑒智禪師覺寂之塔,至皇宋景德元年甲辰,凡四百載矣。初唐河南尹李常,素仰祖風,深得元旨。天寶乙酉歲,遇菏澤神會。問曰:三祖大師葬在何處。或聞入羅浮不回,或說終于山谷。未知孰是。會曰:璨大師自羅浮歸山谷得,月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匯編.字學典
卷二十
b/1/1b/GJfont.pdf/page7189-18px-GJfont.pdf.jpg' />菏澤水,在山陽胡陵,禹貢,浮于淮泗,達于菏,從水,苛聲,古俄切。
維基 正史類
明史-清-萬斯同
明史/卷
月以曹縣之黃河北舊土城置。東有舊黃河,洪武初,引河入泗以通運處也。永樂中,亦嘗條浚。南有灉河。東南有菏澤,流為菏水。東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二:
曹州東南。元曹州,治濟陰縣,直隸中書省。洪武元年省濟陰縣
清史稿-近現(xiàn)代-趙爾巽
本紀二十 文宗本紀
,譚廷襄為山東巡撫,鄧爾恒為陜西巡撫,何冠英署貴州巡撫。丁未,僧格林沁奏捻匪竄入山東,派隊追剿,及于菏澤,失利。得旨:「僧格林沁督帶重兵,北地倚為屏障。乃以饑疲之卒,追方張之寇,旁無援應,宜其敗也。勇往有
清史稿/卷
。晉駱秉章太子太保銜,擢總兵唐友耕提督。辛卯,平羅回眾復叛。瓦亭回匪圍隆德,擊退之。河決開州、考城、菏澤。甲午,苗沛霖陷壽州,知州毛維翼死之。乙未,陜軍復寧羌。己亥,以俄人強佔住牧,趣常清等定界,勸俄兵撤 ……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壬辰,以山東賊勢蔓延,命曾國籓出省督師,會僧格林沁軍南北合擊。癸巳,僧格林沁剿賊于菏澤南吳家店,失利,與內閣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等均死之。事聞,輟朝三日,特予配饗太廟。命曾國籓督師剿賊,
穆宗本紀二
整頓吏治,嚴緝盜賊。命恩錫往上海辦奧國換約。丁未,喬松年等會堵侯家林決口。
是秋,賑順直各屬及菏澤等州縣災,免濮州被水、晃州被擾逋賦。
冬十月戊午朔,達爾濟以撤營縱賊,褫職逮治。命曹克忠接統(tǒng)劉
卷四十
;武昌震雷;黃岡震雷;隨州雷電;麻城震雷;棗陽大雨迅雷;陵縣大雷電;日照大雷電;房縣雷;曹縣大雷電;菏澤大雷電。五年正月初八日,均州雷電,鄖縣大雷電,房縣雷。十四日,孝義廳大雪雷電。十一年十一月,臨榆大雨 ……蝗。定州、東平、南樂蝗。七月,黎城、芮城蝗,昌邑蝗飛蔽天,莘縣、臨清、解州、冠縣、沂水、日照、定陶、菏澤蝗。十六年三月,來安蝗,三河、內丘蝗。十八年正月,蘇州飛蝗蔽天。夏,全椒蝗。七月,寧津、撫寧、五河、 ……十年春,博興、昌邑、諸城蝗;臨榆蝻生。夏,滕縣飛蝗蔽天,食草皆盡。秋,昌邑蝗,食稼;寧?;?。十九年,菏澤、曹縣、博興蝗。
道光三年,莘縣、撫寧蝗。四年,東平、清苑、望都、定州蝗。五年七月,清苑、定州飛蝗 ……東昌疫,鉅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幾半。四十三年春,南樂疫,河間大疫,獻縣大疫,人死無算。六月,菏澤疫。秋,章丘大疫;東昌大疫;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無算;昌樂疫,羌州、寧海大疫;濰縣大疫。四十五年 ……城。八月,桐鄉(xiāng)、南昌、新建、豐城、進賢、清江、新淦、建昌、德化、高淳、鶴慶大水。十二月,曹縣、單縣、菏澤、兗州、東昌大水。五年,漢水溢,武昌、安陸、荊州三府堤決。五月,蒼梧、安南、荊門州、黃岡、蘄州、廣濟 ……、蠡縣、任丘、曲陽大水。七月,定遠廳、應城大水。八月,沾化徒駭河溢;東昌衛(wèi)河決,壞民田;長清、日照、菏澤、觀城、鉅野大水。三年三月,石首、江陵大水;郝穴堤淤;平鄉(xiāng)、固安、武清、平谷、清苑、蠡縣、任丘、青縣
卷四十一
冬,咸陽燠,無雪。五十九年冬,浮山無雪。
乾隆四年冬,彭澤、元昌燠如夏,人有衣單衣者。四十九年冬,菏澤無雪。五十七年冬,蘇州無冰雪。
嘉慶三年冬,桐鄉(xiāng)燠。十三年冬,昌黎無雪。十八年冬,鄖縣無雪。二十年
卷四十二
,民舍盡漂沒。十一年五月,永嘉大雨水,歉收;江夏霪雨彌月。六月,宜城、谷城霪雨二十馀日,傷稼。七月,菏澤、滕縣霪雨百馀日,平地水深數(shù)尺;曹縣大雨,水深二尺。十二年,光化霪雨,自六月至八月,禾苗盡傷;宜城大
卷四十三
十七年春,文登旱。五月,黃縣旱。六月,羅田旱。秋,綏德州旱。四十八年二月,文登、榮成、綏德州旱。秋,菏澤旱。四十九年二月,寧陽、菏澤旱。三月,大名府屬七州縣旱。五月,應城旱。秋,寧陜廳大旱,長安河涸。
五十年二月,江夏、武昌旱,濟南、菏澤自春徂夏不雨。夏,鄒平、臨邑、東阿、肥城、滕縣、寧陽、日照、嘉善、桐鄉(xiāng)、宣平、蘇州、高淳、武進、甘泉
卷四十四
房縣大風拔木。六月,嘉興、桐鄉(xiāng)大風拔木。四年正月,宜城大風,覆屋拔木。六年五月,高淳大風拔木。七月,菏澤、曹縣大風拔木。九年三月,嘉興府大風毀屋。四月,柏鄉(xiāng)大風毀屋。十年三月,湖州狂風驟雨,拔木覆舟。十一 ……。
光緒元年六月,皋蘭、均州大風拔木。七月,日照、臨朐大風傷稼。二年六月,黃巖大風拔木。三年八月,菏澤大風拔木。四年四月,臨江大風,覆舟無算。五年五月,蘄州大風拔木。六月十四日,寧海、文登、海陽、榮成大 ……邑大風霾晝晦。三十八年二月初八日,滕縣大風霾五色,晝晦。三十九年春,南宮多風霾。四十九年二月初二日,菏澤風霾晝晦。五十年二月二十五日,臨清晝晦。四月十八日,南宮、棗強大風霾晝晦。
嘉慶元年三月二十六日, ……同治元年二月二十六日,沾化風霾日曀。三月初三日,武強風霾晝晦。二年二月,崇陽大風晝晦。三年六月,菏澤大風晝晦。四年正月十四日,棗陽晝晦。五年正月二十八日,沾化大風霾。九年正月二十五日,沾化大風霾日曀。十一年七月,灤州大風霾。十三年四月,曹縣大風晝晦。
光緒三年八月十五日,菏澤、曹縣大風晝晦。十年五月十三日,興山晝晦。二十年二月二十七日,甘州大風晝晦。二十八年四月初四日,曲陽
卷六十一
主 五百八十五里。廣百九十五里,袤二百八十里。北極高三十五度二十分。京師偏西五十一分。領州一,縣十。菏澤繁,疲,難。倚。黃河自直隸開州入,其南瓠子故道。水經(jīng)注,東至濟陰句陽為新溝。城南:灉河。又南:北渠、 ……單,而西北柳林沙及南堤、夏月湖、白花諸河并淤。安陵、盤石鎮(zhèn)??h丞駐劉家口。定陶簡。府東南四十里。東:菏澤,古南、北匯焉。菏水出西陶丘西南七里,南今南渠,中渠今泛故道,徑仿山,北合北渠為潴水河,并入
卷一百二十六
決口而出,奪趙王河及舊引河,汎濫平原,田廬久被淹浸。張秋高家林舊堰殘缺過多,工程最鉅。如東明、長垣、菏澤、鄆城,其培筑較張秋為易。宜乘此時順水之性,聽其由大清河入海,諭令紳民力籌措辦,或應開減河,或應筑堤 ……省蘭儀、儀睢、睢寧、商虞、曹考五廳。六月,漫上南各廳屬,水由蘭陽下注,直、東境內涸出村莊,復被淹沒。菏澤、東明、濮、范、齊河、利津等州縣,水皆逼城下。署河督譚廷襄上言:「河已北行,攔水惟恃民埝,從未議疏導 ……法疏浚,庶水有分泄,再堵各缺口,并筑壩以護近水各城垣,此大清河下游之當先料理者也。至開、濮金堤及毗連菏澤之史家堤,當先堵筑,并加培舊堰,擇要接修,此大清河上游之當先經(jīng)畫者也?!箯拖轮倍絼㈤L佑、東撫閻敬銘會 ……城張家支門筑堤堵塞。旋乞假展墓。十三年春,溜益南趨,潰漫不可收拾,江督累章告災。九月,寶楨回任,改由菏澤賈莊建壩。十二月興工。
光緒元年三月,東明決塞,并筑李連莊以下南堤二百五十里。時河督曾國荃請設南岸 ……二百馀里。今東河縣長九百里,日淤日高,全恃堤防為保衛(wèi)。本年臣駐工二百馀日,督率修防,日不暇給。請將自菏澤至運河口河道二百馀里,歸河督轄,與原轄之河道里數(shù)相等?!共孔h以此段工程,向由巡撫督率地方官兼管,河督
卷一百二十九
壩堵合,即于南北岸普筑長堤。而北岸濮州之上游為開州,并飭直督合力籌辦。
光緒元年,浚文安勝芳河,修菏澤賈莊南岸長堤及北岸金堤。二年,浚張家橋新舊泗河。三年,浚濟寧夏鎮(zhèn)迤南十字河。給事中夏獻馨請修水利以裕
德意志
求六款:一,革巡撫李秉衡職,永不敘用;二,給天主堂建筑費六萬六千兩,賠償盜竊物品銀三千兩;三,鉅野、菏澤、鄆城、單縣、曹縣、魚臺、武涉七處,各建教師住房,共給工費二萬四千兩;四,保以后永無此等事件;五,以
卷三百二十七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劉藻楊應琚子重英蘇爾相明瑞
劉藻,字素存,山東菏澤人。初名玉麟,以舉人授觀城教諭,乾隆元年,薦舉博學鴻詞,試一等,授檢討,更名。累遷左僉都御史。圓明園
卷三百五十一
遷侍講學士。十八年,復典山東鄉(xiāng)試,留學政,擢內閣學士。是年,滑縣教匪起,蔓延山東,劾罷失察武生習教之菏澤訓導宋璇,請恤擊匪陣歿之曹州學錄孔毓俊、生員孔毓仲,獎勵手擒賊渠之金鄉(xiāng)生員李九標。十九年,召回京,仍
卷三百八十
。十六年,丁父憂去官,服闋,引疾不出。二十八年,卒,宣宗甚惜之,贈太子太保,謚簡敬。
馬濟勝,山東菏澤人。以武生入伍,從剿川、陜教匪,積功累擢江蘇撫標參將。嘉慶十八年,會剿山東教匪,擢河北鎮(zhèn)總兵。道光初
清史稿卷四百零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明集眾數(shù)千戕官,令國瑞、西凌阿擊剿解散。
十一年,捻匪五旗并出,僧格林沁率諸將由金鄉(xiāng)迎剿。遇賊于菏澤李家莊,戰(zhàn)失利,察哈爾總管伊什旺布陣亡,回師駐唐家口。二月,令西凌阿馳赴汶上,會都統(tǒng)伊興額、總兵滕家
卷四百十六
愚圍雉河集,盛波赴援,循渦河岸破賊。英翰軍突圍夾擊,圍始解。授甘肅涼州鎮(zhèn)總兵,敗捻匪于寧陵。五年,拔菏澤游莊寨、方埠賊巢,被珍賚。牛洛紅竄亳州,截擊于白龍王廟,大破之。是年冬,追賊云夢,連敗之于兩河口、沙 ……奇兵抄賊后,賊始卻,會諸軍夾擊,賊潰??走,以提督記名。移防歸德。五年春,迭敗賊于考城、鉅野、城武、菏澤,詔嘉盛傳兄弟苦戰(zhàn),同被珍賚。五月,偕盛波破牛洛紅于亳州,??洛紅被創(chuàng)夜遁,道死。追賊扶溝、鄢陵、許 ……河沿岸長墻,開黑風口淤河,引泗水灌之。賊屢敗于西華、太康,竄至油坊岡,鼎新夾擊,殪其酋。又追賊鄆城、菏澤、曹縣、東明,竄入河南境,追擊于杞縣柿園、嘉祥臥龍山。六年,遷山東布政使。筑新河、濰河長墻,會諸軍守
卷四百十七
,復之。八年,命駐防山海關。十年,授鑲藍旗蒙古都統(tǒng),從僧格林沁赴山東剿捻匪,尋命幫辦軍務。十一年,戰(zhàn)菏澤失利,下部嚴議。破賊于東昌,焚賊巢,克七級鎮(zhèn),進克張秋。又破曹州紅川口匪圩,進敗賊于劉家橋、大張寺。
卷四百二十六
,遷左都御史。再遷刑部尚書,兼署吏部。九年,卒,贈太子少保,謚端恪。
馬新貽
馬新貽,字谷山,山東菏澤人。道光二十七年進士,安徽即用知縣,除建平,署合肥,以勤明稱。咸豐三年,粵匪擾安徽,淮南北群盜并起,
卷四百八十三
阜東野氏周公后,濟寧閔氏子騫后,??h端木氏子貢后,常熟言氏子游后,鉅野卜氏子夏后,蕭縣顓孫氏子張后,菏澤、肥城兩冉氏伯牛、仲弓后,肥城有氏有子后,鄒平伏氏伏生后,孟縣韓氏文公后,郿縣張氏明公后,各一人。而
卷四百八十五
當時試一等者,劉綸居首,次則南城潘安禮、金壇于振、錢塘杭世駿;二等自兆崙等三人外,為無錫楊度汪,菏澤劉玉麟,休寧汪士湟、程恂,錢塘陳士璠,天臺齊召南,會稽周長登。其續(xù)取者,一等宜興萬松齡,二等桐鄉(xiāng)朱荃
經(jīng)部 書類
監(jiān)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尚書-漢-
卷三
無既字導洛有又東北字)滎波既
豬(滎澤波水已成遏豬滎戶扄反滎澤也/波如字馬本作播滎播澤名遏烏曷反)導菏澤被孟
豬( (第 3-5a 頁)
菏澤在胡陵孟豬澤名在菏東北水流溢覆被之導音道/下同菏音柯又士可反注同韋胡阿反被皮寄反徐扶義)
(反注同豬 …… (第 3-5a 頁)
作十數(shù))重言(入于河三前見冀州末/一后又見導渭末一)東出
于陶丘北(陶丘丘再/成陶音桃)又東至于菏(菏澤之水)又東北會
于汶(濟與/汶合)又北東入于海(北折而東/折之設反)導淮自桐柏
(桐柏山在/南陽之 (第 3-9a 頁)
尚書正義-唐-孔穎達
卷六
播也鄭玄謂衛(wèi)狄戰(zhàn)在
此地社預云此滎澤當在河北以衛(wèi)敗方始渡河戰(zhàn)處必在河
北蓋此澤跨河南北多而得名耳
傳菏澤至被之
正義曰地理志山陽郡有胡陵縣不言其縣有 (第 6-19a 頁)
菏澤也又云 (第 6-19a 頁)
澤在濟陰定陶縣東孟豬在梁國睢陽縣東北以今地驗之則
胡陵在睢陽之東定陶在睢陽之北其水皆不流溢東北被孟
 (第 6-19a 頁)
尚書注疏-漢-孔安國
卷五
玄)
(謂衛(wèi)狄戰(zhàn)在此地杜預云此滎澤當在河北以衛(wèi)敗方/始渡河戰(zhàn)處必在河北蓋此澤跨河南北多而得名耳)
導菏澤被孟豬傳 (第 5-25a 頁)
菏澤在胡陵孟豬澤名在菏東北水
流溢覆被之音義(導音道下同菏徐音柯又士可反注/同韋胡阿反被皮寄反徐扶義反注 (第 5-25a 頁)
)
(同豬張魚反又音諸左傳/爾雅皆作孟諸宋藪澤也)疏(傳正義曰地理志山陽郡/有胡陵縣不言其縣有菏)
(澤也又云 (第 5-25a 頁)
菏澤在濟陰定陶縣東孟豬在梁國睢陽縣/東北以今地驗之則胡陵在睢陽之東定陶在睢陽之)
(北其水皆不流溢東北被 …… (第 5-25a 頁)
(西南有/陶邱亭)又東至于菏傳菏澤之水又東北會于汶傳濟
與汶合又北東入于海傳北折而東音義(折之/設反)
導淮自桐柏傳桐柏山在南陽之東 …… (第 5-39b 頁)
并不言在何郡縣間有系郡縣名者如太原今以為
郡名震澤吳南太湖名之類其他無注者尚多豈漢
初圖籍不如班固所見之備耶至若菏澤在定陶而 …… (第 5-50a 頁)
傳寫之訛穎達不知而曲為之說可笑也
浮于淮泗達于河音義河說文作菏○金履祥曰說文
作菏今俗本誤作河耳菏澤與濟水相通而泗水上 …… (第 5-55a 頁)
猶作一水非兩水以為二水自顏師古始而宋蔡氏
本之非也(臣召南/)按史記作滎播鄭康成詩譜亦作
滎播但此澤亦可單名下文溢為滎是也
導菏澤被孟豬傳 (第 5-58b 頁)
菏澤在胡陵孟豬澤名在菏東北○ (第 5-58b 頁)
(臣召南/)按漢志濟陰郡下曰禹貢菏澤在定陶東即
 (第 5-59a 頁)
菏澤蓋陶丘復出之濟所匯也至山陽郡胡陵則
曰禹貢浮于淮泗通于河水在南此河水即 (第 5-59a 頁)
菏澤之
支流許氏說文作菏者也傳不言 (第 5-59a 頁)
菏澤在定陶而言
在胡陵既失所重又言孟豬在菏東北即方位亦舛
 (第 5-59a 頁)
菏澤在北孟豬在南
岷嶓既藝沱潛既道疏地理志蜀郡有湔道○(臣召南/)
按湔下脫氐字漢湔氐道今四川松潘衛(wèi)也 (第 5-59a 頁)
書傳-宋-蘇軾
卷五
沇水入河溢為滎澤堯時滎澤常波而今始豬也今
滎陽在河南春秋衛(wèi)狄戰(zhàn)于滎澤當在河北孔穎達
謂此澤跨河而南北也
導菏澤被孟豬 (第 5-18b 頁)
沇水東出于陶丘北又東為菏澤在濟陰定陶縣東
孟豬在梁國雎陽縣東北水流溢覆被之
厥土惟壤下土墳壚
壚疏也或曰黑也
厥田惟中上厥 (第 5-19a 頁)
尚書全解-宋-林之奇
卷九
波自洛出皆有以蓄之此說又善
導菏澤被孟豬
孔氏曰 (第 9-4b 頁)
菏澤在胡陵孟豬澤名在菏東北水流溢覆
被之闞骃曰不言入而言被者不常入也水盛乃覆
被之此說皆是漢孔氏以在 (第 9-4b 頁)
胡陵而唐孔氏則據(jù)漢
地理志謂山陽郡有胡陵縣不言其縣有菏澤也案
說文曰 (第 9-4b 頁)
菏澤水在山陽胡陵禹貢浮于淮泗達于菏
而漢志山陽胡陵云禹貢浮于淮泗通于河水在南
雖其字作河然以說文之言 (第 9-4b 頁)
考之當是指此澤與漢
孔氏同然漢志于濟陰又云菏澤在定陶縣東又似
指此澤而言此二說難以取信今且從孔氏作在山
陽胡陵徐州浮于淮泗達于河案古文作菏字而 (第 9-5a 頁)
氏族典第十一卷
氏族總部匯考十一
《王圻·續(xù)文獻通考一》《氏族源流》
應城陳士元曰:姓氏所由來夐矣?;浕诺淙绱篁o氏之后有隗氏、大隗氏、大嵬氏。
出姓苑
鬼騩氏之后有嵬氏、饒氏、撓氏、剎氏、鬼騩氏。
出潛夫論
豗傀氏之后有豗氏、傀氏。
出元和姓纂
渾沌氏之后有渾氏、沌氏、屯氏。
出姓苑
吉夷氏之后有吉氏。
出姓譜
史倉氏之后有倉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
出姓纂姓苑
柏皇氏之后有柏氏、柏常氏、柏侯氏、白侯氏。
出路史
中黃氏之后有中央氏、中黃氏。
出姓苑及六韜
大庭氏之后有大氏、大庭氏。
出風俗通
栗陸氏之后有栗氏、陸氏、昆連氏之后有釐氏、驪氏。
并出路史
赫胥氏之后有赫氏、赫胥氏。
出風俗通
葛天氏之后有葛氏、權氏。
出姓苑
尊盧氏之后有尊氏、尊盧氏、樽氏。
出纂要文
祝融氏之后有祝氏、融氏、祝宗氏、祝和氏、祝融氏。
出姓譜及白虎通
昊英氏之后有昊氏。
出風俗通
有巢氏之后有巢氏。
出路史巢父其后
朱襄氏之后有朱襄氏。
出邵氏姓解
陰康氏之后有陰氏、零氏、無懷氏之后有懷氏、無懷氏。
并出姓纂
然年代迥遠,世泒難詳,故惟昉自伏羲,總括傳衍俾源。同流異流,同源異者,得以考辨。
太昊伏羲氏之系第一
伏羲生咸烏,咸烏生乘釐,是司水土乘釐生厚炤,厚炤生顧,相降處于巴,是為巴人。
出華陽志
巴人五子為五姓,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世居武落山有赤黑二穴:巴氏居赤穴,四姓居黑穴。未有君長共立巴氏子務相,是為廩君。徙居夷城,后有顧相氏、務相氏。
出蜀志
其遷漢中者為車巴,遷略陽者為巴氐。漢高帝發(fā)巴氐,定三秦復其渠,帥七姓有羅氏、樸氏、督氏、鄂氏、度氏、夕氏、龔氏。
出漢書注
西晉時,李特巴種也。據(jù)梁益稱帝,號成。六世而亡。后有李氏。
伏羲風姓,后有風氏、偑氏、
氏、風氏。
出纂文
風后為黃帝,臣國在沔之景陵。
黃帝封伏羲之后,于任為己姓。有任氏、己氏。
出路史
夏禹封伏羲之后,于庖為姒姓。有姒氏、庖氏。
出世族譜
周武王封伏羲之后,于宿,乃有密宿。須句顓臾,邑于沌上,以為東蒙主。后滅于魯有臾氏、顓臾氏、東氏、東蒙氏、朐氏、須朐氏、宿氏、罔氏、密氏。
出路史
伏羲之后又有伏氏、虙氏、宓氏、服氏、犧氏、戲氏、希氏、包氏、
氏、鮑氏。
出帝紀
伏羲之弟郝骨氏。
唐表作郝省
裔孫子期帝,乙封于太原。后有郝氏、郝骨氏。
出姓纂
炎帝神農氏之系第二
少典氏,娶有僑氏女曰:安登生子二人。長襲少典氏是為黃帝之祖,次為炎帝神農氏。神農氏生子十有三人,數(shù)世而有炎帝。器器生子三人,曰:鉅曰伯陵曰祝庸。
出山海經(jīng)
鉅為黃帝師受封土,謂之封鉅。夏有封父、封文。侯至周失國,后有封氏、鉅氏、巨氏、封父氏、富父氏。
出世本
伯陵為黃帝臣,始封逢,改封齊。生子三人,曰:殳曰鼓曰延殳,之后有戕,為堯臣。鼓與延始作編鐘,鼓生靈恝。靈恝生氐人,后有逢氏、蜂氏、殳氏、延氏、氐氏、齊氏。
后漢有氐人,齊鐘魏書,孟觀擒氐,人齊萬年。
祝庸為黃帝司徒生術囂,術囂生子二人,曰:條曰勾龍,條喜遠游,死為祖道之神。
風俗通作共工之子修非是。
勾龍為后土后世祀于社生子二人,曰:垂曰信 信生夸父,善走,為丹朱臣。有夸氏、勾氏、勾龍氏。垂為帝嚳臣,又為堯臣,生伯夷。封于呂其別泒,封于申許。許由之后有由余氏、余氏。伯夷生太岳,太岳生先龍,先龍生元氐,其別泒為青白。蚺之三氐有羌氏、羌戎氏、楊氏。
齊書曰:楊氏、符氏并略陽羌種。
蒲氏、蒲洪改為苻氏、苻健。據(jù)長安稱帝,號秦。五世而亡。
周武王封太岳之后于申。申伯為周卿,而楚侵其壤,宣王封元舅申伯于謝,后有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鮮氏、謝氏、射氏。
三輔錄云后漢謝姓改姓射,
宇文氏。
周賜申徽為宇文氏。
大野氏。
魏賜謝懿為大野氏。
許之文叔興,于許其后。許靈公徙葉,悼公徙城父,曰:焦夷二十有四,世滅于鄭。后有許氏、
氏、叔氏、函氏、禮氏、容城氏、錫我氏、買氏、止氏、焦氏、譙氏、岳氏、文氏、苴氏、苴人氏。
出左傳類解
呂侯為穆王,司寇訓刑,宣王時,始稱呂甫后有呂氏、旅氏、呂祖氏、甫氏、共氏、龔氏、藥羅氏。
唐藥羅真本,姓呂。為回紇養(yǎng)子,因從其姓,
商周之時,有呂涓字子,牙文王以為友,是為尚父太公。望武王封之營陵,曰齊十五世,小白伯。于諸侯又數(shù)世,而田和移其祚,蓋立國七百馀年,后有丁氏、牙氏、丘氏、尚氏、左氏、汫氏、國氏、晏氏、賓氏、平氏、紀氏、癸氏、柴氏、苑氏、慶氏、掌氏、賀氏、厲氏、獻氏、易氏、豎氏、年氏氏、氏是氏。
漢末北海氏,儀改姓是
欒氏、襄氏、牽氏、捷氏、青氏、營氏、柯氏、析氏、其氏、裔氏、壬氏、角氏、望氏、紹氏、荼氏、駱氏、弦氏、旗氏、明氏、靈氏、孝氏、彥氏、閶氏、門氏、桓氏、亙氏。
宋紹興二年,桓氏避廟,諱改姓亙
威氏、齊氏、蓋氏、鐸氏、暢氏、李氏。
邴粲以唐諱改姓李。
其復姓者有子旗氏、子雅氏、子尾氏、子襄氏、子囊氏、子郯氏、子工氏、子牽氏、子淵氏、子泉氏、子黔氏、子公氏、公齊氏、公旗氏、公晰氏、公羊氏、公牛氏、公牽氏、公翰氏、母知氏、祭公氏、仲長氏、諸兒氏、士疆氏、樂利氏、齊季氏、申鮮氏、將其氏、雍門氏、東門氏、東宮氏、西宮氏、南史氏、邴意氏、獨孤氏。
后周賜高賓為獨孤氏、
宇文氏。
西魏后,周賜崔宣猷士、謙忱皆為宇文氏、
東郭氏、西郭氏、南郭氏、北郭氏、左子氏、右子氏。其以采者有丙氏、邴氏、艾氏、隰氏、高氏、劇氏、棠氏、高堂氏、檀氏、灌檀氏、禚氏、甗氏、崔氏、移氏、若氏、丁若氏、陸氏、大陸氏、并氏、百里氏、西乞氏、白乙氏、佘氏、佘丘氏、蛇丘氏、閭丘氏、鋤丘氏、籍丘氏、咸丘氏、梁丘氏、廩丘氏、蒲盧氏、盧蒲氏、其封于汲者為汲氏,
或作伋。
封于盧者為盧氏、徯氏、柴氏。其支于章者為章氏、彰氏、鄣氏、章仇氏。
漢章弇始加仇,
申章氏,赤章氏,赤張氏。
盧若虛錄太公之后止。有四十八姓,而唐扶碑乃
有三閭氏、葵氏之類皆非是。
炎帝器數(shù)傳而有炎帝參盧,是為榆罔。黃帝封之于潞,以主炎帝之祀。于陳潞子之裔滅于晉。后有潞氏、路中氏、露氏、甲氏、榆氏、留吁氏。
春秋宣公十五年,晉人滅赤狄潞氏。十六年,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注云潞氏、甲氏。留吁赤狄別種也。
潞之支派繁于河北河東。商周別為赤白之狄廧,咎如皋落,揚拒泉皋,伊雒之戎。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注云廧咎如赤狄別種隗姓也。又閔公二年,晉伐東山皋落氏,注云皋落赤狄別種也。又僖公十一年,揚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師,注云揚拒泉皋皆戎邑。
后有隗氏、狄氏、落氏、落皋氏、戎氏、戎子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烏護氏、紇骨氏、壹利吐氏、異其斤氏、回紇九姓。
回紇氏、仆固氏、渾氏、拔曳固氏、即拔野古氏、同羅氏、思結氏、契苾氏、阿思布氏、骨崙氏。
高車十二族
乞伏利氏、叱盧氏、乙旃氏、大連氏、窟賀伏氏、達盧千氏、阿崙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羅氏、乞表氏、布收沛氏。
皆其泒也,其戎子遁居朔野,有葛烏釋者世統(tǒng)鮮卑。故又有俟斤氏、俟汾氏、渝汾氏、嗣汾氏、俟畿氏,而俟汾之派則又有宇文氏、宇氏、普氏、俟豆氏、庫莫奚氏、費也頭氏。
唐表也作乜
阿會氏、莫賀弗氏、李氏。
唐元和三年,賜酋長索低為李氏。
炎帝姜姓姜之支國有十三曰、怡曰、伊曰、紀曰、淳曰、甘曰、州曰、舟曰、駘曰、戲曰、向曰、薄曰、列曰、賴。夏禹封怡,以祀烈山,是為默臺。商湯分于離支,是為孤竹。商季伯夷叔齊,讓國中子仲憑立。后有竹氏、竺氏。
后漢書謂夜郎。竹侯以剖竹得兒,姓纂謂竺出天竺俱妄。
孤竹氏、孤氏、墨氏、墨臺氏、默怡氏、怡氏、臺氏。伊耆之裔有伊摯,為湯。阿衡是為伊尹。后有伊秩氏、耆氏、伊氏、伊耆氏、伊祈氏、尹氏、阿氏、衡氏、衡伯氏。
出風俗通
紀侯失國,以其弟奉酅。入齊后有紀氏、邢氏、裂氏、??氏、鄣氏。淳之后有淳氏、淳于氏、于氏。甘滅于夏,州滅于杞。舟駘戲向薄至周,猶存列賴滅于楚。后有甘氏、州氏、舟氏、駘氏、戲氏、向氏、薄氏、列氏、賴氏、隨氏。姜之派又有烈氏、烈山氏、列山氏。
出風俗通
厲氏、厲山氏、麗氏、麗山氏、巫氏、神氏。
后漢神曜傳云出神農
農氏、靈氏、節(jié)氏、藥氏、山氏、鄒屠氏。
出姓原
軒轅氏黃帝之系第三
黃帝元妃西陵氏生子三人,曰昌意曰元囂曰龍苗。次妃方累氏生子二人,曰休曰清。第三妃彤魚氏生子二人,曰揮曰夷。彭第四妃嫫母生子二人,曰蒼林曰禺陽。凡妃之子九人,庶妾之子十六人,共二十五人。別姓者十二:祈酉滕箴任荀釐佶儇依及青陽。夷彭為二紀也,其十三人皆姬姓。
黃帝元妃西陵氏長子昌意之系
昌意姬姓生子三人,長曰乾荒次曰安季曰悃。乾荒生帝顓頊,是為高陽氏。顓頊元妃鄒屠氏生駱明,又生八凱,曰蒼舒曰伯益曰梼演曰大臨曰龐江曰庭堅曰仲容曰叔達。
蒼舒之后有蒼氏、蒼舒氏、淵氏。
伯益字隤敱。
出益廟碑
佐舜澤虞是為百蟲將軍,
嵩山有廟出水經(jīng)注。
佐禹治水封于梁,
出左傳。
禹讓以位辭焉年逾二百歲,
出路史。
支庶分封大敖。后有伯氏、圣氏、梁氏、敖氏、蟲氏。梼演之后有梼氏。大臨之后有臨氏。龐江之后有龐氏。庭堅封安后裔分封蓼安蓼并滅于楚后有安氏、蓼氏。
安即六也,六乃皋陶,之后而蓼,則庭堅之后。
仲容之后有容氏。叔達之后有達氏、叔達氏。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禹娶涂山氏。生子二人,曰啟曰均。啟繼夏后者也,均生固,固生伎來,伎來生循鞈。其裔居兜牟山,號突厥。寶歷魏晉十代,而屬蠕。蠕其后滅蠕蠕,是為阿史那氏,又分為史氏。
禹之支子有封,于辛國者辛甲,事紂七十五諫。不從文王以為史封之長子昭王,南征辛由靡,為御,拯王而俱溺封。其子于西翟,后有辛氏、計氏、司空氏、宇文氏。
周賜辛弁
普屯氏
魏賜辛威
崇侯滅于文王后有崇氏。
鯀封于崇為崇伯。
啟繼夏后生太康,太康之弟五人分封,于衛(wèi)是為五觀。其支于莘者為莘氏、辛氏、甡氏、觀氏、卜氏。
出世本
仲康生相奡,弒之。仲康之支封,于鄧者為鄧氏。
出寰宇志
相生少康,少康生子九人。長帝杼,杼封其弟曲,列于繒。后為莒,所滅有繒氏、鄫氏、曾氏。又封捍,于埤中處會稽,以奉禹祀,是為無馀歷。數(shù)十傳而為編氓,至東周時,有曰無壬者百姓率而君之,是為甌粵東、粵無。壬生皞,皞生元常,國始大元常生執(zhí)菼,是為勾踐。滅吳而伯焉,七世無顓,逃位。其弟無疆,又破于楚,族散江南海上。于越東野勾馀,姑于迭,為君長無疆之長子,居瑯琊。次子蹄守甌馀之陽,后有歐氏、謳氏、漚氏、馀氏、烏氏、烏馀氏、甌氏、歐侯氏、歐陽氏、歐羊氏。無疆之庶子無諸及馀善,無諸保泉山,居閩中馀,善與孫搖分保海之東隅,謂之三越。而吳門姑越漚勾章馀復黃林,馀不甌鄧,皆其屬也。后有駱氏、顧氏、閩氏、疇氏、靈姑氏、諸氏、搖氏、徭氏、稽氏、多氏、植氏、菼氏、舌氏、余氏、越氏。
初帝杼之母,有仍氏,方娠逃難,自竇。而出生子曰龍,留居有,仍為竇氏。六十有九,世鳴犢仕,晉后裔入鮮卑拓拔部,居代郡,為沒鹿氏。紇豆陵氏魏武時歸華復為竇氏,竇懷正以惡戮賜,為毒氏。
帝杼帝生槐,槐生帝芒,芒生帝泄,泄生帝不降,不降生帝廑,廑生引甲。
一作孔甲
引甲生帝皋,皋生帝敬發(fā),敬發(fā)弟履癸,是為桀。湯放之南巢,乃封少康之后于杞以主。禹祀后分于曹東之樓,是為東樓西樓。公周興復,封東樓之后于杞九世成公遷于緣陵。又十一世,而簡公滅,于楚弟佗奔魯,封于陽樊。后去魯,徙沛。分沛立譙,有夏侯氏、侯氏、杞氏、題氏、樓氏、僂氏、婁氏、劉氏、丐氏、雍丘氏、郁釐氏、孫氏、杷氏。
婁敬賜姓劉杞若避董卓難改姓杷
夏禹姒姓也,傳十七王,共四百五十二年。其以封國,為氏者有泊氏、弗氏、刜氏、鬻氏、陽氏、沛氏、冥氏、鄍氏、沈氏、寢氏、彤氏、彤城氏、弋氏、褒氏、綸氏、巢氏、男氏。有南氏,有南之國,以二臣爭權而分。宣王時有南仲者,其裔也。褒君以女亡周,彤伯事商沈子滅,于蔡姒敬叔。仕齊采于鮑,為鮑氏、包氏。成王封夏公有夏后氏、夏氏、差氏、禹氏。
桀之子淳維烝桀之眾,妾遁于北野,徙葷育。又入于冒頓支派繁盛,其后感漢祖和親乃為劉氏。扶羅助漢而死,生子豹,豹子淵居于離石。西晉時,稱漢五世而滅,于石勒。其別支有勃,勃者興于朔方為赫連氏。稱大夏三世而滅,于后魏有鐵伐氏、云氏。其始姓虛連題,是為攣鞮氏。其后又有呼衍氏、蘭氏、須卜氏、丘林氏、雕氏、凋氏、盧氏、呼盧古氏、宕昌氏、宕氏、庫氏、黨氏、渾氏、房當氏、白狼氏。
顓頊次妃勝奔氏生子三人,伯稱、卷章、季禺,
卷章或作老童。
季禺生叔斀,卷章娶根水氏,生二子,曰??曰回。黎為祝融,生二子,曰長琴曰噎。噎處西極,長琴居搖山。樂風黎卒,帝嚳以回代之,封于吳,是為吳回。吳回生陸,終其支庶,為陸終氏。陸終娶鬼方氏,生子六人,曰樊曰惠連曰篯曰求言曰晏安曰季連。
路史云一乳,產六坼,左剖。右各生三人,甚謬。
樊為己姓封昆吾,后有昆氏、吾氏、昆吾氏。
戰(zhàn)國策有楚將吾得
扈顧溫蘇廖董諸斟皆己姓也。扈滅于夏,啟有扈氏、戶氏。有扈氏,顧滅于商,溫滅于狄。有顧氏、雇氏、溫氏、宋氏。蘇伯見伐于紂,以妲己免,后滅于周,有蘇氏。司寇蘇之支子封郤,又為郤氏,廖之叔安異封于董。董父豢龍封于鬷川,別為鬷夷,又別為關龍,董廖關龍滅于夏,鬷滅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關龍氏、關氏、李氏。〈唐李忠臣本姓董〉
諸斟則有灌潯戈介。灌潯滅于夏,戈介滅于商。后有斟氏、戈氏、斟戈氏、潯氏、尋氏、
氏、鄩氏、斟灌氏、灌氏、介氏。其己姓之封于祝,產者為祝產氏?;葸B妘姓封于參胡,而鄅子其裔也。后有鄅氏、偊氏、參氏。篯字鏗封于彭,是為彭祖,以養(yǎng)性事堯歷夏。商壽七百六十七年,夏封其元孫哲于韋,是為豕韋。而禿暨諸稽舟人,皆彭姓也,韋遷于夏。暨與諸稽滅于商,禿與舟人滅于周。錢镠稱吳越王百年而入,于宋。后有篯氏、錢氏、彭祖氏、禿氏、舟氏、韋氏、豕韋氏、伯氏、霸氏、覽氏、壽氏、名氏、諸氏、諸稽氏、暨氏、既氏、周氏。
后周賜暨佐時為周
求言鄖姓封于儈,是為會人。其后滅于重國,有儈氏、鄶氏、會氏。傿云路鄔逼夷,皆鄖姓也。傿侯滅于鄭,后有鄢氏、焉氏、??氏、傿氏。云子近楚,滅于若敖,有云氏、員氏、云氏、鄖氏、鄖氏。路鄔逼夷滅于晉,后有路氏、鄔氏、逼陽氏、夷氏、詭諸氏。
晏安封于曹,為曹氏而邾。婁騶繹倪莒小邾根牟,皆曹姓也。武王封曹挾于邾,是為邾婁。邾之傳國二十九世,而邾支以父武公伯顏之功,封于倪。三世居騶,從齊尊周,是為小邾。子小邾傳國十四世,后去邑,為朱氏。
姓書謂邾春秋后八世滅為朱氏
然哀公時已有齊大夫朱毛,而都昌侯朱軫亦其裔也。至唐末而溫出,乃稱。后梁至宋朝而熹出,為世大儒我。太祖高皇帝勛超隆古國,號大明。垂億萬載無疆之統(tǒng)豈,非顓頊之遺烈,哉朱之派,有侏氏、邾氏、婁氏、邾婁氏、兒氏、倪氏、郳氏、倪黎氏、鄒氏、騶氏、蒥氏、翼氏、挾氏、無婁氏、庶其氏、貜且氏、鋤從氏、茅成氏、茅夷氏、卑徐氏、茅地氏、夷氏、儀氏、夏父氏、捷氏、庚氏、蘧氏、繹氏、顏氏。仲尼之門顏有八人,莒滅于周,而根牟滅于魯,后有根牟氏、牟氏、侔氏、牟孫氏。
季連??姓其裔為季連氏,夏禹時居荊州。生子附敘,始封于熊,是為穴熊。夏時有楚,狐父周文王,時有鬻熊。子成王時熊氏叛乃征之,封其子繹于荊,居丹陽,是為楚。十七世通稱王,通生貲遷于郢。又十八世,橫遷于陳凡。三十五世,滅于秦,后有荊氏、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郢氏、逞氏、能氏、敘氏、序氏、沮氏。其公族則有成氏、啟氏、??氏、囊氏、賁氏、善氏、逯氏、祿氏、縣氏、逮氏、審氏、側氏、庇氏、次氏、連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景氏、到氏、聲氏、晏氏、即氏、闈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繹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鈞氏、陽氏、甲氏、環(huán)氏、卯氏、武氏、莊氏、霜氏、蜎氏、舉氏、
氏、雪氏、紃氏、穿氏、稱氏、仆氏、貴氏、嚴氏、徵氏、庾氏、奮氏、賀氏、列氏、監(jiān)氏、減氏、韻氏、屈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陳氏、張氏、李氏。其復姓則有??耆氏、??乳氏、??谷氏、??強氏、??緡氏、??文氏、??班氏、??比氏、圍龜氏、彌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郟敖氏、越椒氏、罷敵氏、上官氏、三閭氏、五相氏、五參氏、諸將氏、太宰氏。
伯州馀奔吳為太宰
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乘氏、子千氏、子儀氏、子木氏、尹干氏、無鉤氏、無圉氏、無宇氏、無庸氏、馀推氏、涉其氏、慶父氏、襄老氏、王孫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堅氏、來纖氏、沉纖氏、邑由氏、利孫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門氏、市南氏、伍參氏、嬰齊氏、棄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師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輿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藍尹氏、廄尹氏、箴尹氏、樂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權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連尹氏、囂尹氏。其以邑者則有馮氏、屈氏、閻氏、瓦氏、堂氏、棠氏、蔿氏、薳氏、蘄氏、卷氏、圈氏、柘氏、拳氏、養(yǎng)氏、包氏、椒氏、苗氏、茍氏、穰氏、蒙氏、蕩氏、麻氏、白氏、渦氏、淖氏、慎氏、匡氏、貲氏、訾氏、棘氏、棗氏、龍氏、俞氏、園氏、艾氏、鋁氏、聶氏、蔓氏、萬氏、萬氏、利氏、鄀氏、主氏。
宋初避廟諱改匡姓為主姓
康氏
政和時詔民間不得,以主為姓改姓康。
包申氏、鄧陵氏、卜梁氏、魯陽氏、櫟陽氏、苞丘氏、吳丘氏、何丘氏。
一作荷丘
軒丘氏、商密氏、愈豆氏、英賢氏、武安氏、期思氏、田公氏、白公氏、涇陽氏、葉陽氏,其居郴者為郴氏。
堯封重黎之后為羲和,后有重氏、童氏、和氏、累和氏。商封和之后于程,有程氏、司馬氏。程之后有嬰,死趙之難有顥,與頤為宋,大儒司馬之后有遷。作史記有懿事魏,而取之,是為晉。四世棄洛南渡,又十一世,滅于劉。宋濮羅歸越賨滇麇皆??姓也。后皆入于楚,有夔氏、歸氏、宗氏、賨氏、羅氏、羅侯氏。其百濮之裔有濮氏、高氏。百越之裔有駱氏,駱之分又有李氏。
李嗣興本姓駱
顓頊始都若水,徙都商丘,后有頊氏、玉氏、若氏、商丘氏。其長子孺帝之后有孺氏,八凱之后又有凱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土,是為安息。其后有安氏、李氏。
唐表云昌意次子安居西方,號安息。國后漢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陽,后徙遼左,又徙武威。唐時賜抱玉,抱真為李姓,是為武威李。
昌意季子悃遷于北土,后統(tǒng)黨項,為拓跋氏。至郁律
生二子,長曰沙莫雄次曰什翼犍。什翼犍生子七人,曰寔君曰翰曰閼婆曰壽雄曰紇根曰力真曰窟咄。寔君生,后魏道武帝改為元氏。傳十五世,而滅于北齊。
初沙莫雄為南部大人,號拓跋氏。道武為宗室之長,改為長孫氏。至孝文,以獻帝之。長兄為紇骨氏,次兄普氏,為周氏。又次兄為達奚氏,又次兄為伊婁氏,改為婁氏。又次兄敦丘氏,改為丘氏。又次兄俟氏,為萬俟氏。叔父之后乙旃氏,為叔孫氏。疏屬車焜氏,為車氏。是為十姓。又有黨氏、奚氏、乞伏氏、什氏、乾氏、烏氏、賀跋氏、禿發(fā)氏、郭氏、俟亥氏、細封氏。
通志作佃封
往利氏、費聽氏、頗超氏、野辭氏。
通志作野律
房當氏、米禽氏、敦氏。
乞伏氏有國仁者稱西秦,三世而亡。
秀發(fā)氏有烏孤者稱南涼,二世而亡。
又道武改元覽為元氏,太武賜禿發(fā)傉檀為源氏,節(jié)閔賜周瑤為車非氏,拓跋思敬以討黃巢功唐賜姓李氏。
拓跋是黃帝之苗,裔北,俗謂土,為拓后。為跋以黃帝土德而言也。黨項之種亦有拓跋氏,是為鮮卑,與此不同?!窗袋h項在西西戎也鮮卑則在中國之東注訛〉
黃帝元妃西陵氏、次子元囂之系,
元囂姬姓生帝嚳高辛氏。
帝嚳元妃有駘氏,收育其棄子名曰棄教。民稼穡舜,封于漦,號后稷。娶姞人氏,生漦繭。漦繭生叔,均世為后稷。及夏之衰,有不窋者,失其官,守竄,居尉。李不窋生鞠陶,鞠陶生公劉,公劉生慶節(jié),始國于豳慶。節(jié)生皇仆,皇仆生弗差,弗差生偽隃。
史記作毀隃
偽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侯牟,侯牟生亞圉。
史記無侯牟
亞圉之弟云都生祖叔紺,是為祖類。祖類生亶父,是為古公。
姓匯謂祖類生太公,太公生亶父,非也。
古公避獯鬻,居岐陽。亦娶有駘氏,生子三人,曰太伯仲雍季歷。泰伯與仲雍知古公意,屬于季歷乃逃之荊蠻,居梅里。荊人義而君之,號為吳伯卒仲。雍繼之,號虞仲。武王封其曾孫,仲于西吳,亦曰虞仲。十二世滅于晉,仲之支孫卿于周封,于樊,為樊氏、樊仲氏、卿氏、皮氏、虞氏、方組于氏。
賜裔姓
樊之分有
氏、
氏。自虞仲滅而吳始大,二十有四世滅于越,有燭庸氏、厥繇氏、常壽氏、夫馀氏、鳧臾氏、胥門氏、慶忌氏、慶師氏、公冶氏、公祖氏、公劉氏、太伯氏、漆雕氏、壽氏、馀氏、句氏、夢氏、延氏、番氏、夫氏、概氏、冶氏、闔氏、?氏、
氏、常氏、開氏、周氏、古氏、蠹氏、禽氏、頗氏。其以邑者有偃州氏、州來氏、延陵氏、棠溪氏、堂溪氏、唐溪氏、郁閭氏、郁氏、隩氏、彧氏、柯氏、成氏、梁氏、公氏。越之滅吳流其長子鴻,于婺源而鄖,與無錫皆吳派。
一作鄖即海陵
季歷居程,生文王為西伯。至武王,而興周武王生成王誦。誦生康王釗,釗生昭王瑕,瑕生穆王滿,滿生共王翳,翳弟懿王艱,艱生孝王辟方,辟方生夷王燮,燮生厲王胡,胡生宣王靜,靜生幽王宮涅,是為西周。宮涅生平王宜臼,乃東遷。宜臼生桓王林,林生莊王佗,佗生釐王胡齊,胡齊生惠王閬,閬生襄王鄭,鄭生頃王壬臣,壬臣生匡王班,班弟定王瑜,瑜生簡王夷,夷生靈王泄心,泄心生景王貴,貴生悼王猛,猛生敬王丐,丐生元王仁,仁生貞定王介,介生哀王去疾,去疾弟思王叔,叔弟考王嵬,嵬生威烈王午,午生安王驕,驕生烈王喜,喜生顯王扁,扁生慎靚王定,定生赧王延東。周至赧王乃入,于秦而亡。
周之初興大封同姓,文王之祚。十八長伯邑考早卒,次即武王,又次曰管、曰魯、曰蔡、曰郕、曰霍、曰衛(wèi)、曰毛、曰聃、曰郜、曰雍、曰曹、曰滕、曰畢、曰原、曰豐、曰郇。文公旦采于周,故稱周公成王封其子伯禽于魯公,爵也。三十四世滅于楚,后有臧會氏、臧文氏、臧孫氏、有蟜氏、公山氏、武仲氏、南宮氏、惠叔氏、叔仲氏、仲顏氏、仲叔氏、公孫氏、東門氏、子家氏、子叔氏、子服氏、子我氏、子言氏、子翚氏、子干氏、子成氏、子寤氏、子孟氏、子駒氏、子有氏、子士氏、子華氏、子陽氏、子揚氏、公施氏、公襄氏、公冉氏、公為氏、公思氏、公石氏、公之氏、公析氏、公巫氏、公父氏、公伯氏、公慎氏、公索氏、公肩氏、公良氏、公哀氏、公若氏、公冶氏、公輸氏、公鋤氏、公儀氏、少施氏、慶父氏、富父氏、賓牟氏、意如氏、仲梁氏、仲顏氏、孟孫氏、仲叔氏、叔孫氏、季孫氏、聲氏、意氏、南氏、懿氏、陘氏、般氏、僖氏、榮氏、禽氏、于氏、賜氏、涽氏、閔氏、騫氏、哀氏、隱氏、悼氏、引氏、毗氏、彌氏、展氏、施氏、衡氏、為氏、穆氏、作氏、昨氏、婼氏、尾氏、鞠氏、曲氏、孟氏、仲氏、叔氏、季氏。孟之后有軻私淑,孔子為戰(zhàn)國大賢,其以邑氏者又有臧氏、眾氏、鄟氏、秦氏、運氏、鄆氏、管氏、柳氏、厚氏、郈氏、顏氏、郎氏、費氏、蔑氏、魯氏、柳下氏、瑕丘氏、厚丘氏、梁其氏、谷梁氏。其守秦符璽者為符氏。周公使管叔鮮監(jiān)殷,管叔與蔡叔度間王室,周公誅管叔以中,旄父代之,后有禽氏、管氏。敬仲相齊其孫修適楚,為陰大夫,后有陰氏。
蔡叔之子胡,改行率德。周公使為魯,卿后封于蔡澤,是為蔡仲子。蔡伯生共侯,至平侯,遷新蔡凡。二十四世滅于楚,后有蔡氏、辰氏、盱氏、朝氏、歸生氏、生氏、太史氏、蔡仲氏、子履氏、大利稽氏。
后周賜蔡裕姓大利稽氏
曹叔名振鐸,封于曹甸伯也。二十六世滅于宋,后有曹氏、羈氏、僖氏、釐氏、子臧氏、射姑氏、夕姑氏、公疆氏。其分于汴者為卞氏、欣氏,分于牟者為曹牟氏、重丘氏。曹操謀漢,號魏。五世而劫于晉。
郕叔名武,封于郕,子爵也。后附于齊,又奔魯而滅于楚,有郕氏、成氏、上成氏、邽氏、肅氏。
霍叔名處,封于霍,至永公。奔齊晉,復其舊,封旋。又滅于晉,有霍氏、冠軍氏、
氏。康叔名封為司寇,采于康成王,又以商故地,封之統(tǒng)。三監(jiān)為衛(wèi)伯,至八世,稱侯十世。稱公后又降稱侯,稱君凡三十七世,而君角滅于秦,有小王氏、成公氏、公上氏、趙陽氏、羌師氏、辟閭氏、析龜氏、北宮氏、強梁氏、會庌氏、羌憲氏、祝固氏、祝國氏、祝史氏、史晁氏、史朝氏、史桑氏、太叔氏、公南氏、世叔氏、仲叔氏、石駘氏、石伯氏、公叔氏、子叔氏、公明氏、公孟氏、公孫氏、子高氏、公析氏、公甫氏、公荊氏、公文氏、子文氏、子伯氏、子玉氏、子郢氏、子強氏、子季氏、子齊氏、夏戊氏、夏丁氏、將軍氏、右宰氏、司馬氏、司寇氏、左公氏、右公氏、左子氏、右子氏、石氏、聶氏、彌氏、承氏、禮氏、勉氏、免氏、左氏、右氏、伋氏、壽氏、南氏、晁氏、蒯氏、輒氏、頑氏、衎氏、林氏、凌氏、稷氏、牧氏、冷氏、嗣氏、眷氏、兼氏、孫氏、孟氏、弘氏、洪氏、辟氏、璧氏、憲氏、孺氏、黔氏、渠氏、朝氏、世氏、監(jiān)氏、寇氏、針氏、文氏、齊氏、開氏、彪氏、孔氏。其以采者有懸氏、懸潘氏、求氏、仇氏、裘氏、康氏、衛(wèi)氏、戚氏、傶氏、濮陽氏、元氏、元咺氏、常氏、商氏。
衛(wèi)鞅封商
衛(wèi)有陶叔為司徒,有陶叔氏、司徒氏。武公生季釁,采于寧,為寧氏。孫權,號吳,而四世亡。于晉,又有厲氏。
孫皓以秀奔魏改姓厲
毛叔名鄭,從武王克商,成王以為三公,封于毛,有毛氏、毛伯氏。
聃叔名季,載武王少弟也采于沈。成王以為司空,封于冉,自此遂為冉季。后有沈氏、冉氏、聃氏、
氏、??氏
氏。郜叔子爵也,后分為南北。南郜滅于晉,北郜滅于宋,有告氏、郜氏。
雍叔伯爵也,后入于周,有雍氏、邕氏。
滕叔名繡,采于錯,周公封之滕侯爵也。三十一世滅于齊。
通考云宋滅滕
后有滕氏、縢氏、騰氏、卜氏、滕叔氏、公丘氏、錯氏。畢公名高,采于畢。周公薨畢,公入職。子季孫邑于潘,又分于龐。裔孫畢萬事晉獻,公伐魏而滅之即,封于魏。十世為文侯,又二世徙大梁,又八世入于秦,有畢氏、魏氏、潘氏、番氏、龐氏、呂氏、獻氏、豫氏、芮氏、垣氏、新氏、王氏、魏強氏、伯夏氏、曼多氏、令狐氏、不雨氏、新垣氏、葉氏、馮氏。
原叔伯爵也,亦從武王克商,封于原莊。公后亡,有原氏、佼氏、原仲氏、原伯氏、跪氏。
郇叔侯爵也,后滅于晉,有郇氏、荀氏、旬氏、孫氏、孫伯氏、夙氏、程氏、中行氏、伯宗氏、籍氏、席氏、投氏、投壺氏。荀息采于知,為知氏、智氏。智果諫瑤不,從乃別族于太史,為輔氏。
豐叔侯爵也,以酒亡國。故后世射儀肖形負罌以,為儆,后有豐氏、酆氏。
武王之祚七長,為成王。次曰唐曰晉曰應曰韓曰寒曰狄。先是唐人作亂,周公誅唐,滅之成王,以唐封叔虞,是為唐叔虞。虞之字曰于于,后有于氏、邘氏、盂氏、萬紐于氏。
東海于公裔孫隨拓跋徙代為萬紐于氏。
子于之于燮父成王封之晉。十一世,文侯封其叔父成師于曲沃,是為桓叔,五世而曲。沃滅晉,又五世而文公稱伯,又十六世而分于三卿,有晉氏、進氏、戊氏、恭氏、整氏、舅氏、咎氏、羊氏、甲氏、獻氏、射氏、席氏、籍氏、士貞氏、樓季氏、太戊氏、叔魚氏、叔向氏、叔夙氏、季夙氏、季嬰氏、揚食氏、食我氏、凡閭氏、伯宗氏、伯州氏、公仇氏、公師氏、弗忌氏、臼季氏、子羽氏。其以采者則有絺氏、郤氏、郤氏、步氏、涉氏、畜氏、
氏、鄐氏、臼氏、苦氏、冀氏、解氏、張氏、楊氏、絳氏、陽氏、端氏、續(xù)氏、溫氏、祁氏、鄔氏、羊氏、介氏、翼氏、駒氏、盂氏、州氏、欒氏、楊干氏、銅鞮氏、羊舌氏、祁夜氏、長魚氏、五鹿氏、東關氏、郤州氏。苦之派又有苦成氏、庫成氏、古成氏、車成氏。欒之派又有欒書氏、下車氏、若欒氏、嘉氏。銅鞮之派又有
氏、遞氏、蹄氏、鞮氏、鮭氏。郤之派又有犨氏。絺之派又有郗氏。自步而分于溫,為步溫氏。自續(xù)而分于祈,為續(xù)祈氏。先軫封于原,徙于霍,有先氏、左行氏。康王以虞之幼子公明為賈伯,后滅于曲沃,有賈氏、右行氏、賈孫氏。出公生伯僑封于揚,有揚氏、揚孫氏、雄氏。溫之后滅于狄,有大戎氏、小戎氏、狐氏。
韓侯至平王時,失國。其裔韓厥事晉,復封韓原凡。二十四世而滅于秦,后有韓氏、何氏、橫氏、俠氏、罌氏、言氏、賈氏、褐氏、李氏、呂氏、韓侯氏、無忌氏、公族氏、韓褐氏、韓籍氏、韓嬰氏、韓信氏。
見姓纂
信都氏韓厥氏之元孫康采于趙藺為藺氏,哀侯少子婼采于平為平氏,婼氏張氏灌氏信之派又有韓馀氏。應侯滅于晉有應氏、深氏。成王封孝伯于狄,后為狄子,有狄氏、翟氏。寒侯之后有寒氏,蹇氏。周公之祚七長禽封魯公,次曰凡曰蔣曰邢曰茅曰胙曰祭。
凡伯封國于畿內,后有凡氏、
氏、泛氏。齡封于蔣男爵也,后稱侯。二十二世滅于楚有蔣氏、定氏。
靖淵封于邢侯爵也,后滅于衛(wèi)有邢氏、陘氏。
祭伯為卿士亦封國于畿內,后有祭氏、謀氏、訾氏、祭公氏。
胙叔茅叔之,后皆入于南燕,有胙氏、作氏、茅氏、茆氏。成王封次子為翟侯,后有翟氏,封支子為彤伯,后有彤氏;又封幼子臻于單為甸侯,有單氏、靖氏、單伯氏、旗氏。
昭王之子成公男爵也,后有成公氏。
宣王封庶弟友于咸林,曰鄭。伯爵也,為幽王司徒死犬戎之難鄭人,立其子掘突為武公,有虢鄶之十邑。二十二世滅于韓,有鄭氏、藺氏、語氏、京氏、將氏、良氏、孤氏、尉氏、具氏、司氏、髡氏、燭氏、裨氏、堵氏、泄氏、泄氏、羽氏、渾氏、然氏、游氏、游氏、駟氏、國氏、渝氏、俞氏、喻氏、諭氏、會氏、雅氏、邃氏、繻氏、罕氏、豐氏、謄氏、歂氏、僑氏、參氏、眅氏、畺氏、蠆氏、印氏、頡氏、梧氏、倏氏、皇氏、蟜氏、佚氏、衛(wèi)氏、田章氏、封具氏、羌憲氏、彊梁氏、趙陽氏、史龜氏、去疾氏、大季氏、公文氏、公德氏、共叔氏、世叔氏、大叔氏、子人氏、子強氏、子駟氏、子罕氏、子孔氏、子晰氏、子國氏、子游氏、子寬氏、子然氏、子羽氏、子軒氏、子革氏、子旗氏、伯有氏、馬師氏、東里氏、行人氏、西門氏、西宮氏、京城氏、俟伏氏、賀吐氏。
侯植從魏帝西遷賜俟伏氏,又賜賀吐氏。
宣王封其子三人,一曰尚父封楊為楊侯,一封陸鄉(xiāng)為陸侯,后有陸氏,一封謝丘為謝侯,后有謝丘氏。楊侯曾孫失國,后有楊氏。平王以楊邑賜晉,晉之叔
采于楊,后亦有楊氏。楊堅弒周,稱隋而三世滅于唐,有梟氏。
煬帝賜楊元感為梟氏
屋引氏越勒氏普六茹氏
周賜楊紹為屋引氏,楊粵為越勒氏,楊忠為普六茹氏。
四姓尋復為楊氏
平王封其子三人一曰精封于縱為縱氏精縱氏,一曰唐封于梁山為梁伯,一曰秀封于汝川謂之周。十有九世滅于秦,為周氏,宋大儒惇頤其裔也。
惠王之子帶封于甘,曰昭公。子曰成公世官王所,后有甘氏、甘士氏、甘先氏、甘莊氏、染女氏、鑒氏。
頃王之孫武強,為武強氏、姬氏、周氏。
簡王之子儋季為儋氏。
景王之孫封于陽樊,后徙,無終。為公陽氏、陽氏、陽樊氏、無終氏。
敬王之子封于鄄,為鄄氏。
靈王之太子超古,幼有成德,以諫廢年,十八而逝,是為王子晉。
列仙傳云王子喬
其子宗敬為司徒,后有王子氏、田氏、緱氏、王人氏、王氏、李氏、拓至氏。
北齊賜王興為拓至氏
可頻氏
西魏賜王雄為可頻氏
乙速孤氏
后魏賜王顯為乙速孤氏
考王封弟揭于河南,曰東桓公。至孫惠公,杰分其子班于鞏。以奉王曰西惠公,號二周。赧王之立,二周分理,赧王入秦,而二周亡。東桓公之子中山武公,先滅于魏,而居靈壽,以上皆王季。長子文王之裔,而文王兄弟之裔又有可稽者焉。
伯鹵之孫仲奕武王封之閻,后滅于晉,有閻氏、奕氏、大野氏。
后周賜閻慶為大野氏,伯鹵未詳,所出姓匯稱,為王季之祚,必有據(jù)矣。
虢仲虢叔,文王異母弟也。仲曰西虢,后遷上陽,為南虢。而留者為小虢,后滅于晉。叔曰東虢,平王奪其地,與鄭而楚。莊責王乃求其裔孫序,封于陽曲,曰郭公。后亦滅于晉,有虢氏、郭氏、制氏、上陽氏、夏陽氏、西郭氏、南郭氏、南伯氏。
劉子國在畿內世,為卿士,后稱公劉康公有功王室,后有留氏、劉氏、康氏、官師氏、帥氏。
晉師炳避諱改姓為帥
煇王季第四子,文王異母弟也,又名虔仁煇子渠。武王封之岑,為岑氏。亦有王氏、虔仁氏、鉗耳氏、鉗耳氏、皮仁氏、仁氏。
周之支派又有輿氏、嗇氏、種氏、稷氏、賓氏、校氏、顯氏、黨氏、惠氏、偏氏、公氏、富氏、太氏、泰氏、亞氏、辟氏、蓺氏、副氏、組氏、驪氏、冶氏、棸氏、治氏、鞠氏、鞫氏、儋氏、技氏、支氏、宰氏、忌氏。
宰忌皆周公后
武氏、蝮氏。
唐武后改武惟良為蝮氏。
王孫氏王子氏
鄭有王子氏,晉魏吳皆有王孫氏,俱出于周惟楚王孫出伍員。
賈孫氏王史氏
共王子圉后為王史
內史氏、公祖氏、叔服氏、太伯氏、黑肱氏、黑肩氏、西周氏。
武王世子稱西周
司工氏陳留氏
其封國有召燕陽盛谷滑息巴項,隨鱗宮紀,遂岐郭養(yǎng)頓,徐胡肥鼓魏,譙麗觚鮮虞,極隗丹暌載逄冀,冥主,亦姬姓也。
召伯名奭,采于召,年百有八十,其長子封于北燕,而支子襲召世為召伯,后有召氏、邵氏、召伯氏、東陵氏。其封于唐者為陽伯,滅于齊北燕。四十三世滅于秦,后有燕氏、喜氏、攸氏、繆氏、釐氏、噲氏、快氏、喻氏。盛伯之后入于齊有盛氏、成氏、痛氏。
榖滅于齊,
滑滅于秦,
息滅于楚,
巴滅于晉,
項滅于魯,后有谷氏、小谷氏、滑氏、滑伯氏、息氏、息夫氏、巴氏、通氏、項氏、劉氏。
漢賜項伯姓劉
辛氏
周賜項亶姓辛
漢東之國隨為大,后滅于楚,有隨氏、少師氏。
鱗滅于宋,
宮滅于虞,
紀遂滅于齊,
岐郭廢于周,
養(yǎng)頓徐胡入于楚,
肥鼓魏譙入于晉,
麗觚入于秦,
鮮虞入于狄,
極入于無駭,
隗丹暌載,逄冀冥主,各衰。除而不振,后有鱗氏、宮氏、紀氏、遂氏、岐氏、郭氏、養(yǎng)氏、頓氏、南頓氏、徐氏、胡氏。
胡在汝陰與胡公異
肥氏、肥如氏、鼓氏、魏氏、譙氏、焦氏、鮮虞氏、極氏、隗氏、丹氏、暌氏、載氏。
韻書作
逄氏、冀氏、冥氏、主氏。
其周室,世卿之家,則又有密公氏、榮公氏、瑕公氏、長伯氏、賈伯氏、芮伯氏、桃叔氏、邛叔氏、尹公氏、奇氏、榮叔氏、南宮氏、榮伯氏、芳氏、康公氏、鞏伯氏、甘氏、單公氏、暴公氏、詹伯氏、家父氏、巷伯氏、方叔氏。
帝嚳次妃有娀氏生契,為堯司徒,封于商,賜姓子氏。子昭明生相土,始居商丘,孫冥,為司空。又十二世,而湯興傳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至于紂而失天下。武王封其子武庚于邶,武庚叛周公征之,乃以帝乙之元子、微子封于宋,為周之賓。三十二世,而齊魏楚共滅之三分其地,后有微氏、幾氏、衍氏、尾氏、沃氏、據(jù)氏、卿氏、穆氏、止氏、舍氏、近氏、宋氏、邶氏、邶氏、?氏、石氏、毋氏、戚氏、懷氏、既氏、椒氏、督氏、沙氏、猛氏、政氏、正氏、桓氏、完氏、牛氏、牢氏、遼氏、寮氏、虞氏、華氏、
氏、還氏、狂氏、臼氏、朱氏、耦氏、酁氏、合氏、邊氏、冀氏、仲氏、罔氏、靈氏、祿氏、虺氏、勃氏、圣氏、省氏、牽氏、伉氏、錯氏、銳氏、兌氏、左氏、宗氏、正氏、所氏、王夫氏、皇甫氏、空相氏、事父氏、不更氏、干獻氏、申屠氏、三伉氏、魚孫氏、圍龜氏、樂正氏、白馬氏、墨夷氏、鳩夷氏、不夷氏、南宮氏、艾歲氏、西鋤氏、中野氏、即利氏、子〈缺〉氏、子奢氏、子蕩氏、子罕氏、右?guī)熓?、左師氏、司城氏、司寇氏、司馬氏、司徒氏、右歸氏、公朱氏、陽門氏、季老氏、微生氏、殷侯氏、老男氏、亓官氏、武信氏、季老男氏、巨辰經(jīng)氏、目夷氏、不茅氏、西鄉(xiāng)氏、木門氏、東鄉(xiāng)氏、祝其氏、不其氏。其以采者魚氏、鱗氏、向氏、樂氏、己氏、合氏、戎氏、御氏、木氏、坎氏、蕩氏。其支于戴者滅于鄭,有戴氏、甾氏、菑氏。子段分于褚,為褚氏、石氏、褚?guī)熓稀?div style="height:15px;">
初微仲之孫湣公,生弗父何四,世為孔父。嘉遭華督之難,子木金父,逃于魯,為孔父氏、孔氏。生祈父為防大夫子,房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封于鄹,生孟皮襲鄹為鄹氏。又娶顏氏女,生仲尼,名丘,是為夫子。
洪武正韻注曰孔字。子從乙,乙者燕也。不忘元鳥之祖也。
初武丁封季父于曼,曰曼伯。后有曼氏、蔓氏、
氏。曼分為優(yōu)鄧,皆滅于楚鄧,之后有鄧氏、登氏、鄧侯氏。鄧之孫有養(yǎng)氏、聃氏、騅氏。優(yōu)之后有憂氏、優(yōu)氏、鄾氏。祖庚封弟文于苑,有苑氏、宛氏、庚氏。又封子于權楚人,遷之
處有
氏、那氏、權氏。太丁封母弟于堂陽,有堂陽氏。
??萊蕩巢比梅條徐蕭,索長尾陶施繁锜樊饑終葵。皆子姓也。西伯戡黎武王,復以封湯,后其裔滅于舒,有黎氏、犁氏。
萊侯與太公爭營丘,后遷于郳,有萊氏、郲氏、浮萊氏、浮氏。
蕩滅于秦,巢滅于吳,比干受剖,梅伯受醢,有蕩氏、比氏、梅氏、枚伯氏、比干死,其子堅逃于長林,為王氏、林氏。
成王以商之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錫魯公又以商之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錫康叔蕭滅于楚,后有桐門氏、還氏、蕭道成篡宋稱齊,七世而亡。于蕭衍,衍稱梁,四世而亡。于陳,后有孛氏。
孛一作悖
蛸氏饕餮氏
梁武賜豫章王綜為孛氏,齊武改其子巴東王響為蛸氏,梁武又賜武陵王為饕餮氏。
湯之支裔又有乙氏、湯氏、殷氏、商氏、祖氏、亳氏、
氏、薄氏、北殷氏、殿氏、武氏、沛氏、鐵氏、初氏、髦氏、郅氏、
氏、稚氏、署氏、定氏、同氏、番氏、共氏、段氏、
氏、桐氏、鐘氏、華氏、鞍氏。
向魁邑鞍
防氏、時氏。
箕子周封朝鮮,有鮮氏、朝鮮氏、鮮于氏。
帝嚳三妃陳豐氏生堯,堯初娶富宜氏,生朱不肖,封于丹舜,移封于房,為房侯,謂之虞。賓朱生陵,以父封為丹氏、房氏、防氏。陵之三十五世,鐘事昭王,采于靈壽,生沈,為沈氏,又有屋引氏。
晉初房乾改姓
朱之兄考監(jiān)明先死,朱之弟九其封于留者為留氏、劉氏。劉累豢龍事孔甲賜為御龍氏,以代飗董之業(yè),后遷于魯。商時居大夏者為唐氏、御氏、擾氏、擾龍氏。周時封堯,后于鑄,分于祝,又分于隨,有鑄氏、祝氏、隨氏。劉累之裔封于方城為唐公,后并于楚,其徙杜者為杜氏、唐杜氏、屠氏。
杜蒯史記作屠蕢
唐孫氏、李氏、祈氏。
杜伯之子隰叔奔晉,生士蔿世,為士師及司空之官。故有士氏、司空氏。蔿生士縠,為縠氏。縠生士會采干隨,為隨氏。佐文襄有功,又采于范,為范氏。子燮采于栒櫟,為栒櫟氏。士魴采于彘,為彘氏。皋夷采于函與,為函與氏。又有魴氏、陽氏、士丐氏、士季氏、士吉氏、士為氏、士思氏、司功氏、祈成氏、士弱氏、胥氏、張氏。
范睢改張祿
陶氏、朱氏、陶朱氏、?夷氏。
范蠡姓
初士會入秦,而歸晉也有子留。于秦生明,為劉氏。明生遠,遠生陽,十世孫獲為魏大,夫生清,徙居沛。清生仁,號豐公。仁生煓,是為漢太公。太公季子邦滅秦項而有天下。傳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是為西漢。光武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獻帝、昭烈帝。后主禪,是為后漢。凡四百五十一年,而滅于曹魏。劉裕起南朝,稱宋,而八傳滅于齊,知遠起五代,稱后漢而二傳滅于后周。
知遠沙陀人自云劉漢之后
有漢氏、厥氏。
漢賜衡山王姓
兀氏。
漢賜安樂王姓
紅氏、橫氏、吳氏、宗正氏、中壘氏、谷蠡氏、獨孤氏。
唐表云獨孤氏,出自漢。光武之后,劉進伯擊匈奴敗囚孤山下,生尸利單于。為谷蠡王,號獨孤部,因以為氏。
公族氏、陳氏。
劉矯改賜陳
徐氏。
徐耕乃杜悰后
員氏。
劉凝之慕伍員忠烈改姓員
留氏。
先是房之,后有貍氏。裔子大繇夏,后封之傅,為傅氏。傅說臣商,后有傅馀氏、馀氏。其分于冀者為冀氏。帝堯之后又有薔氏、陶丘氏、周生氏、堯氏、上唐氏、高唐氏。
帝嚳四妃有陬氏,生帝摯,及八元。
姓匯于帝摯之下有十日二字謂以天干記,號有十人焉。而以左傳,天有十日,人有十等為證。愚謂其非也。淮南子十日并出之言,固甚妄誕,而今又以十人明其十日之說,則所謂焦禾殺稼者又將何以釋之。豈非以妄而正妄哉。
帝摯生元堯封之于中路,后有中路氏、路氏、辛氏、僑氏、囂氏。
八元為虞舜布教,曰伯奮曰仲堪曰叔獻曰季仲曰伯虎曰仲熊曰叔豹曰季貍。后有奮氏、堪氏、獻氏、虎氏、豹氏、貍氏。
實沈閼伯續(xù)牙晏龍巫人叔戲厭越,皆帝嚳庶子也。實沈閼伯居曠林兄弟不相能閼遷,于宋是為商沈。遷于大夏是為參,后有實參氏、閼氏、遏氏、搗氏、商丘氏。
續(xù)牙為舜友,后有續(xù)氏。
晏龍為納言,生司幽,封司幽之國,后有龍氏。
巫人封巫為巫氏,主
民,
民盻姓也。其封于蜀者分于苴,后有蜀氏、苴氏、葭氏?!?div id="fbwnfa5u" class='imgcenter'>
音替〉叔戲生搖民,后有搖氏。
厭越居昌黎,后為東胡之祖。漢時居鮮卑山,是曰烏丸。后有慕容氏。晉時稱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前燕二主滅于苻堅,后燕四主滅于馮跋,西燕七主滅于慕容垂,南燕二主滅于晉。又有豆盧氏、賀蘭氏、慕輿氏、慕利氏、莫護氏、庫狄氏、裕氏、慕氏、暮氏。而柔仆氏、羸土氏、亦帝嚳之末裔云。
黃帝元妃西陵氏第三子龍苗之裔
龍苗生吾融為吾氏,吾融生卞明封于卞為卞氏,卞明棄其國居南裔生白犬是為蠻人之祖。
白犬卞明子名也,史傳盤瓠之說甚謬,茲不復錄。
1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山東省的一個地級市,名字是皇帝親賜!
山東省的這個“地級市”,被河南省“三面包圍”
山東這個市被司馬遷譽為“天下之中”,現(xiàn)升為三線城市
曹州
圣荷古澤
中國城市no.71--菏澤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