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豐子愷老先生的文章,老先生說到兒童時期是人生的黃金年代,深以為然。
小孩子是純真且自然的,并不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約束——餓了就要吃,困了就要睡,開心就笑,不開心就哭,全然不管你是怎么看待他的。
小孩子還在嬰兒時期,如此這般,真是讓人憐愛,一切渾然天成,怎么看怎么讓人喜歡;若是稍大一點,可能還有點可愛的意思,但是大人的心態(tài)已經(jīng)從喜歡變成了遷就;等到讀書后,大人就開始依照大人的視角來評判小孩子的言語行為了,到這個時候,小孩子的黃金年代便結(jié)束了。
同樣的行為,為什么小孩子就可以,長大了就不可以呢?有人可能這么理解,小孩子的很多行為其實是自私的,只是在小時候,對別人造成傷害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大家都愿意容忍,慢慢長大了,別人就不太愿意接受了。好像有點道理,只不過我有兩個問題。
一是,小孩子是自私的,大人就不自私了?我看不見得吧。還是說大人只是在自私上套上了一個社會規(guī)則的外殼,我覺得多少勾心斗角不就是這樣嘛——看上去文明了,里子里其實還是一個樣。
二是,小孩子這樣好不好,好像是通過別人對他的評價來認定的。我們總說想活出自己,但是別人一天到晚跟你說:這不對、那也不對,我就不知道活出的自我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了。
誠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是不對的,畢竟社會運轉(zhuǎn)是需要一定規(guī)則的,需要大家都有一點斗爭和妥協(xié)的藝術能力。但是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可能是妥協(xié)多,抗爭少,長期以往就連頭都抬不起來了。而這個痛苦,有客觀的原因,更多其實還是主觀上的認知。
其實啊,人常常是個矛盾體,一方面享受著社會規(guī)范帶來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天性被壓制。
打個比方,有人停車把你的車堵了,你心里很不爽,你內(nèi)心恨不得拿個錘子一頓亂砸——但是你不能這樣啊,所以你只能打電話、找交警,這就是社會規(guī)范對你產(chǎn)生的壓制。
不過若是反過來,你著急停車,把別人堵住了,留個電話就急忙走了,大多數(shù)情況下別人不會真的把你的車給砸了——雖然別人可能真的這么想——但是你還是可以放心,他不會這么做。這就是社會規(guī)范對別人產(chǎn)生壓制給你帶來的安全感。
那到底是安全感重要,還是天性的釋放重要?別以為孩子就只會釋放天性,安全感同樣重要。被爸爸媽媽抱在懷里的孩子才是最肆無忌憚的小惡魔,若是放在一個陌生環(huán)境里,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會要老實很多。
其實這就是一個選擇題,但并不是除了A就是B,你只能選擇一個時候哪個多一點,什么時候哪個少一點而已。那有一個可以大體來參考的標準嗎?孔老夫子說了一句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但是后面還有一句更重要的:不逾矩。綜而言之,就是在一定規(guī)范中盡可能地放飛自我吧。這樣總比你天天去罵自己天性不得釋放,或者別人如何自私要好得多,快樂是由內(nèi)而外迸發(fā)的情緒力量,外求不得的。
活得像個孩子,是要去保留孩子的純真;長大的經(jīng)歷,是要你知道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我們要成為一個長大了的孩子,用真誠和善良來看待這個社會,用自己的閱歷來應對社會帶給你的傷害,從而保護你自己內(nèi)心的孩子。
請繼續(xù)活得像一個孩子,“哭的時候用全力去哭,笑的時候用全力去笑,一切游戲用全力去干”——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畢竟,人只有在孩子時,才最像一個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