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天日更簡友的散文,選讀十幾篇,倒想對“形散神不散”的神,聊上幾句。當(dāng)然,不空談,就說朱自清《背影》與《荷塘月色》。
一
對《背影》中的父親,在朱自清心中,恨多于愛。他讀父親來信,淚眼。但最終,還是“唉”一聲,拒絕見父親。
1925年收到父親求和解的信,不回私信,寫文追憶1917年的事,為什么?
當(dāng)年,朱自清離開老家揚(yáng)州,讀北京大學(xué)預(yù)科。他的父親,也不在揚(yáng)州,為“徐州榷運(yùn)局長”。娶姨太太,惹出是非,丟官而敗了家,祖母一命嗚呼。朱自清回老家奔喪,自此對父親生怨。
1921年,朱自清畢業(yè),回老家中學(xué)教書。他已有自己的家庭,父親卻通過學(xué)校截留他的工資。于是辭職,帶妻去外地謀生。第二年,領(lǐng)兒子回老家,被父親拒之門外。第三年,再次回老家,雖讓進(jìn)門,但遭冷眼。從此,他再沒回老家。
這些,就隱于《背影》文字之下。對此,可參閱朱自清弟弟的文章。
父子倆斷了來往,但親情難斷?!侗秤啊穼懙溃骸暗罱鼉赡瓴灰姡K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他的兒子?!庇谑呛?,也憶起父親的好。這就有了送站,買橘子而來回爬站臺……
全文“神”之所在,即:與封建家庭決裂,剪不斷,理還亂。
二
1925年,北京清華學(xué)校辦大學(xué)部,成立國文系,朱自清受邀任教。1927年南京“412”、武漢“715”之后,他寫下《荷塘月色》。
自注寫于“七月”。文中,先想起梁元帝《采蓮賦》,后記起《西洲曲》,明顯寓意“分共”。
此間,有人勸他加入國民黨。故而,《荷塘月色》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
為何想去荷塘?他的《哪里走》,有言:接家眷,“到京后的一個晚上,栗君突然來訪。那是一個很好的月夜,我們沿著水塘邊一條幽僻的小路,往復(fù)地走了不知幾趟。我們緩緩地走著,快快地談著。他是勸我入黨來的。他說像我這樣的人,應(yīng)該加入他們一伙兒工作”。“他末了說,將來怕離開了黨,就不能有生活的發(fā)展。就是職業(yè),怕也不容易找著的?!?/p>
求家安,違心加入國民黨?一人沉思,瞧蓮“另有一番樣子”。決定不入,雖有擔(dān)心——回屋時,“妻已睡熟好久了?!?br>
字里行間,透著家國情懷,此“神”者也。上乘散文,豈能于閑情逸致之時所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