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結構:
1.基本信息
2.前情
3.優(yōu)點
4.不足
-02卷-
-03卷-
【基本信息】
書名:《給孩子們說古詩》(全三冊)
作者:若虹媽媽
出版社:江蘇鳳凰電子音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字數(shù):130千/本
適合人群:小學生、家長、小語教師
打開方式:親子共讀效果最好,學生自讀亦可
每冊含60首古詩,共180首。每首古詩下設“詩人介紹、重點詞句釋義、賞析”三個板塊,見下圖。
【前情】
這套書的第一冊我在《2019年10月小學生兒童文學薦書&讀書簡評》中提到過。
又在《二〇一九|古詩讀本&古詩故事&古詩鑒賞類書籍盤點》做了A級推薦。
時隔一年多,又重讀了這套書的02、03兩冊,發(fā)現(xiàn)它還算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重新打分,仍舊可以給A-,順便具體寫寫優(yōu)點和不足。
【優(yōu)點】
1. 選詩經典而符合兒童心性。
選詩不易,既要經典耐讀,又要符合兒童心性,循序漸進,最好還有點與眾不同,實則很見功力。
作者挺考究的,就拿李白和杜甫詩舉例,它們在三冊書中所占數(shù)量是有一個變化的:
01卷 李白8首,杜甫3首;
02卷 李白5首,杜甫4首;
03卷 李白2首,杜甫7首。
顯然,這不是作者隨意為之,而是花了心思的。(當然,圖中的7首杜甫詩大多寫在杜甫晚年,如果能按時間順序排列,會更有邏輯性,更能幫助學生讀懂杜甫和安史之亂。)
剔除必背的75首古詩,作者也以獨到的眼光,精選了一些“冷門”好詩,如劉禹錫《春詞》(新妝宜面下朱樓),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梁肥),黃巢《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
2. 分析到位,文風輕松活潑。
賞析部分總是圍繞一個重點展開,或是詩歌情感,或是作法,伴以聊天的口吻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地展現(xiàn)出了詩歌的精華。從“基本信息”下的杜牧《贈別》就可窺得一斑,具體不展開了。
3.對比聯(lián)系,溫故知新。
任何學科學習都離不開溫故知新,古詩也不例外,作者這個意識值得贊許。
有字詞上的聯(lián)系,如講“水何澹?!钡摹昂巍?,就復習“蓮葉何田田”中的“何”;講“芳草萋萋鸚鵡洲”的“萋萋”,就回顧“萋萋滿別情”的“萋萋”。
更有由詩歌主旨引發(fā)的聯(lián)系,如從韋莊的《臺城》想到同寫金陵懷古的《石頭城》《烏衣巷》。
有時還會和古文相互參照,如《早發(fā)白帝城》和《水經注》。
又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由文中的夏雨,想到和《春夜喜雨》的春雨做比較,還和古文《雷雨》、小說《駱駝祥子》參照。
《春詞》中從女主角的小動作想到了《秋夕》和《約客》,太精彩啦。
【不足】
-02卷·少年游-
1. 字音舛誤,多由作者不通平仄導致。
P10 《少年行》“系馬高樓垂柳邊”中“系”讀xì,非jì。
P24 《少年行》“初隨驃騎戰(zhàn)漁陽”中“騎”讀jì,非qí。
P34 《塞下曲》“欲將輕騎逐”中“將”讀jiānɡ,非四聲。
2. 事實舛誤。
P10 《山中》 “王勃……不幸落水溺亡”,此說不嚴密,王勃是落水后受驚悸死亡。
P50 《絕句》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xù)時間為七年多,而非八年。
3. 質疑。
作者認為《獨坐敬亭山》是在“深刻地表現(xiàn)李白的孤獨與寂寞”。
不太喜歡這個角度,為什么不說敬亭山給予詩人心靈的慰藉呢?就好像《將進酒》,有人認為表達了李白消極悲觀的情緒,為什么不從李白堅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這一面去理解呢?
-03卷·思無涯-
1. 字音舛誤
P52 《嫦娥》“嫦娥奔月”的“奔”讀bēn,非四聲。
2. 字形舛誤
P114《雜詩》“少年不重來”,疑為“盛年不重來”。
P116 《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疑為“問渠那得清如許”。
3. 質疑。
(1)《賞牡丹》說牡丹受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它不向權貴低頭的硬朗品格”。
此說不妥。牡丹本就是富貴花,縱有被武則天貶出西京的故事,也沒必要強行安上一個硬朗品格吧。
(2)《蜀相》對頷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分析是“黃鸝隔著樹葉,徒有美妙的嗓音。美麗的景色無人欣賞,表現(xiàn)了祠堂的莊嚴和寧靜”。
個人覺得主要不是為了表現(xiàn)祠堂的氣氛莊嚴寧靜,而是表示諸葛亮祠堂的冷清,從而表達詩人無人賞識的寂寞。這個“空”字和“勝事空自知”“塞上長城空自許”中的“空”所表達的情感是相似的。
(3) 《春宵》對第二句的解釋是“花朵們散發(fā)著縷縷清香,在月光下投射出朦朧的倩影”。
解釋好像不對。應該是沒有月光,天空基本上被云遮住了,蘇軾什么都沒看到,和下面的“夜沉沉”相對。即便如此,“月有陰”也是美好的,蘇軾表達的是禪意。具體可參見徐健順的解讀(《普通話吟誦教程》上冊P269)。
(4) 《三衢道中》說后兩句寫詩人第二次經過這條路的感受。
查了一下,《中華經典詩詞2000首》(第七卷)和作者的說法是一致的,古詩文網和語文教參則認為后兩句是在寫歸程:“來時路”將此行悄然過渡到歸程,“添得”二字則暗示出行歸而興致猶濃,故能注意到歸途有黃鸝助興。
我本人則有第三種理解,我覺得3、4兩句是在繼續(xù)往下寫,詩人把在“山行”處看到的和方才船上的景色作對比:山林深處的綠陰可是不比溪兩邊的少呢,因為走得更深了,聽到的黃鸝聲也更多了。整首詩寫的是一次完整的旅程。
不過,目前沒看到哪本書和我想的一樣。
(5) 《村晚》認為詩歌描寫的是“農村夏天傍晚的場景”。
我認為不是夏天,而是春夏之交,此時乍暖還寒,故“山銜落日浸寒漪”中用了“寒”字。同理還有吳濤《絕句》: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