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周一周回顧】
[語文書]
21課,學生在每一段中提取關鍵信息——主要人物&說的話的重點。讀好貓頭鷹、袋鼠和小猴子說的3句話,比較這3個人物間的不同特點。能仿照2/3段編一段話。
22課是一個課本劇,文本不細致分析,只是大致談談3個主角的形象。積累“肚子餓得咕咕地叫”,以及“氣得/樂得/嚇得/痛得/”等慣用的表達形式。
[成語接龍]
1.滾雪球積累語言法:
隨著習得成語數(shù)量的增多,學生會發(fā)現(xiàn):很多成語意思接近。比如“是非分明”、“黑白分明”和“明辨是非”都是近義詞,還能聯(lián)想到“是非曲直”。
我在編故事的時候,會不斷翻閱以前學過的成語條目:
一捕捉和當前條目意思接近的
二捕捉和當前情節(jié)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
放到故事里。
這樣做的好處是加大語言運用的頻率,缺點是過多的引發(fā)可能破壞故事本身的完整性。
在量上要適度把控,試下來15個成語差不多,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仍然在摸索。
2.一句話而不是一個詞:
學生會模糊地理解成語意思,卻不知道如何運用。比如回答:西門豹在患難之交的時候……
所以,我開始要求學生用一句完整的話來作答,讓他們慢慢學著怎么樣用成語。
3.訓練讀準字音:
學生在學校里學習了,回到家可能就忘了。我發(fā)下去的成語材料是沒有注音的,而事實證明:拼音對多數(shù)2年級學生仍然十分有必要。所以我在教授新學內(nèi)容時,會讓學生給帶后鼻音、輕聲的字注音。
4.成語游戲
感謝丁惠臻老師的《成語接龍大闖關》這本書,里面設計了許多富有趣味的小游戲,我直接照搬過來給學生用,孩子們都非常喜歡。
我的想法是等期中結束,在成語學習過程中,還要適當加入“寫”和“練”。
[小結]
本周按班級小組在微信上創(chuàng)建了6個群,學生每天上傳自己朗讀的成語、課文片段,并點評其他人的朗讀。老師按照順序,每晚檢查點評某1組的作業(yè)。自評、互評和師評三者結合。(大群人太多,信息繁雜,分組便于操作了許多。該做法源于一位外校老師的啟發(fā),感謝提供此思路給我的家長)。
為什么要做這件事?
為了訓練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學生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在學“聽”、“讀”和“寫”,但是其實效果無法保證。集體讀得不錯,離不開里頭的幾名優(yōu)秀朗讀者,個別讀,情況就參差不齊了。更不要說,“說”的訓練是相當匱乏的,在校外就更不用談了,很多學生說話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語,大部分家長也沒有去幫他/她糾正的意識。
分組之后,先讓小朋友練朗讀,把字音讀準,再讓他們練說話,這就是口頭作文。
附1 本周所有教學內(nèi)容課堂回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