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蒙恬列傳》:蒙家三代幾人都對秦有過重大貢獻,蒙恬更是威震匈奴,修筑長城,深得秦始皇信賴和重用;其弟蒙毅也官拜上卿。不料秦始皇暴斃,宦官趙高伙同李斯賜死扶蘇,逼死蒙家。這一切都顯示出封建制度下把命運系于一人的危險;兄弟倆也未在秦始皇死前想到這一點。看來后世無數(shù)權(quán)臣吸取教訓的不少,中國人的學習能力還是強。
秦朝統(tǒng)一中國,將全國兵器收于咸陽,統(tǒng)一度量衡,多么牛的時代!結(jié)果到了秦二世胡亥,昏庸幾年,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揭竿而起,之后劉邦項羽爭霸,大秦幾百年的積累和功業(yè)轉(zhuǎn)眼灰飛煙滅,為什么?
《史記 張耳 陳馀列傳》講的是秦末兩個聰明人的故事。自早年起忘年生死之交;之后侍奉陳勝,輔佐武信君;趙王被燕擄去,民間出賢人,一個喂馬的無名小卒居然勸燕放了趙王(他用的是換位思考的方法);李良因為趙王姐姐對他不禮貌反了,殺了趙王和其姐姐;張耳擊退了李良,后被秦章邯圍,陳馀沒去救,因此結(jié)怨。后項羽解圍,張耳跟去,封常山王,陳馀封侯,不滿,伙同齊王反楚,也做了大官。劉邦曾想借趙(陳馀)的力量共同抗擊項羽,陳馀竟然提出先殺死張耳這樣的條件。后來漢朝強大,陳馀被韓信王離(王翦的孫子)所殺,張耳死,其子張敖險些因趙王謀反被牽連搞死。之后貫高等舍命救下了趙王,也保了張傲。司馬遷對兩人評價是雖然有才,但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利用而已。
《史記 魏豹 彭越列傳》講的是楚漢相爭時兩個軍閥的故事。魏豹是個墻頭草,看漢不行了,就“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漢王對諸侯像下人一樣,沒禮貌;被韓信收了。彭越的故事要復雜些。早年是個強盜頭子;知道立規(guī)矩來樹威。后來這個機會主義者在項羽和劉邦間搖擺,終于被張良看破,讓劉邦許了個大愿收服了他為自己所用,聯(lián)合擊敗了項羽。再后來下場當然很慘了,被劉邦找個借口滿門抄斬。彭越做錯了什么?知道見好就收?問題是,這樣有能力的人,劉邦恐怕無論如何也不會讓他善終吧?
《史記》是一部題材奇特的史書。與以時間為線索、編年體的《資治通鑒》不同,《史記》分為8大本紀、表、書、30世家、70列傳等等,其中本紀、世家、列傳都是以人物為核心的單列故事,所以是對歷史不同角度和橫切面的剖析,并且各篇中其實太史公司馬遷自己的看法也會有所改變。舉例說明:《魏公子列傳》中把信陵君魏公子無忌形象描寫的無比高大;而在《范睢 蔡澤列傳》中又把同一個魏公子在虞卿和侯贏的襯托下對比的很渺小。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喜歡看書的人多是因為比較容易被書的情節(jié)或思想吸引,或者以史為鑒;然而這也有局限于書本框架的危險;未來永遠不會是過去的重復,假如只是在按書本by the book循規(guī)蹈矩,可能永遠開拓不了自己的未來,留下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不過,重復“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毛主席自己也愛看書,畢竟,還有比書籍更好的思考工具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