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太多厭學孩子的例子,無外乎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自我攻擊,一種是向外攻擊。
自我攻擊就是擺爛、躺平、黑白顛倒、不分晝夜地玩游戲;
向外攻擊就是大吵大鬧,一言不合就跟父母爭吵或挑刺;
也有自我攻擊和向外攻擊混合,反正孩子的行為不僅讓父母頭疼、崩潰,還會引發(fā)對自己教育孩子的失敗。
父母們會想:為什么我那么優(yōu)秀,那么自律,那么克制,那么努力,偏偏到了孩子就不行了?他們或許壓根就不是上學的料?我應該認命,我應該接受現(xiàn)實。
每每聽到父母這樣的說法,我都停止分析和講道理。
此時,我知道父母的情緒已經(jīng)陷入崩潰,這時無論說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聽不進去的。
人在痛苦和絕望之時,是聽不進任何一句話的,只會關注自己認定的事情。
這時,最重要的就是緩一緩情緒,然后等情緒稍微沒那么激烈時,再回頭看自己的情緒與被放大的恐懼。
也難怪會這樣,我們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父母講的一些正確的道理和無數(shù)的要求。
像“要好好學習,要大度,要隱忍,要能吃苦”。
我們這代人也的確用這樣的道理,讓自己突破了重重苦難,獲得了某種程度上的成功。于是,很自然就拿從父母那潛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對孩子同樣進行“魔鬼要求”。
不過呢,孩子可不吃這一套。他們跟我們二十年前或三十年前的生活環(huán)境、物質(zhì)條件以及強烈的目標所不同的是,他們追求的則是自由、獨立和自我意識。
當父母用高壓政策和嚴厲要求對待孩子時,前十一二年,可能孩子還會順從,還不會反抗。
等到了十三四歲時,有了意識萌芽,想掙脫父母的束縛時,父母還是用老方法來養(yǎng)育孩子,一定會遭到孩子的反抗,于是就有了家長眼里的“叛逆”。
這時,如果父母依然看不到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冷漠”的我行我素,依然對孩子就是一通指責、盯著學習、貶低、打壓或不正確的夸贊。
只會拉低孩子的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當一個孩子對自己沒有自信時,就會陷入各種懷疑,就拼命想讓自己“變好”,變得炫酷和與眾不同。
就有了要么跟一些“混子”同學玩,要么不想學習,玩玩游戲想找點快樂和輕松的事情做。
再加上到了青春期后,隨著孩子的身體發(fā)育和思維進入成熟狀態(tài),他們不再輕易被父母所拿捏,就有了離經(jīng)叛道。
更多時候,不是孩子反叛,而是父母接受不了孩子的反叛,接受不了落差,更接受不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失敗。
更直白地說,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躺平和厭學后,比孩子還痛苦不是因為孩子真有多差,而是家長接受不了自己期待值的破滅,所以才會萬念俱灰。
本著“孩子有問題,一定是家長有問題”的原則,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首先要解決的家長的問題。
我這么說時,很多家長非常不理解,覺得我這樣說簡直是無稽之談。
有時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家長,只能讓家長自己被痛醒。但痛醒之后的代價太大了,所以我想用一種折中的方式來幫助父母覺醒。
那就是學一點心理學,通過共讀一些心理學書籍,來幫助父母察覺自己的錯誤的做法,來一步步探索父母自己對孩子的初心。
5月份時,我發(fā)起了21天心理學共讀,共讀了《父母的覺醒》,大家反饋特別好:
有人來感謝幸虧有這本書,讓她意識到了自己之前的自負感;
有人說,這是自己第一次這么認真的讀完一本書;
有人說,在打卡讀書筆記中,意識到了自己之前根本沒理解過孩子;
有人說,這本10幾塊錢的書真有值幾百塊的超值,自己探索到了從未到過的領域。
看著大家收獲滿滿,我也被鼓舞到了,所以6月份準備繼續(xù)發(fā)起21天心理學共讀,來幫助父母覺醒,學習和成長。
只有父母不斷學習、成長和覺醒時,才能有察覺孩子的能力,才能重塑強大的內(nèi)核,才能以更好的信念支撐來養(yǎng)育孩子。
之所以選擇正念主題作為共讀,是因為我孩子在3月份陷入情緒內(nèi)耗和厭學時,我?guī)Ш⒆盂`行了兩個月正念,孩子才能快速走出來。
而我在踐行正念時,也持續(xù)釋放出來了自身的焦慮、恐懼、擔心,然后才能以一種積極、樂觀和解決問題的理念,幫助孩子快速走出情緒,回歸正常。
雖然我已經(jīng)為了孩子學習了6年心理學,但察覺時刻都在練習,而學習一直在持續(xù)。
每一期的共讀書,都是我從這幾年讀的1000多本書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每一本都很精華。
作為一個成長型媽媽,我想分享的一個理念是: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而不是因為看見,所以相信。
期待與你一起開啟21天心理學共讀,讓我們一起做足夠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