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誕生了許許多多影響后世的大書法家,極為出名者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張旭等,也有不少隱藏的“大佬”,他們或者因為其他方面成就高而被忽略,如賀知章、杜牧;或因為傳世作品過少而易被遺忘,如敬客、國詮;還有就是因為個人的某些“不光彩”行為,被刻意埋沒,如蘇靈芝。
蘇靈芝,長安元年(701年)生于陜西武功縣,以書法聞名于世,當時宮廷、豪族的碑刻墓志多請他來撰寫。宋代金石家趙明誠《金石錄》還記載了他的五件碑刻作品。盛名之下也給他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叛將史思明曾邀請他為安祿山鐫刻了一通記功石碑,或許是為了保全自己與家人,他接受了邀請,據(jù)說此碑現(xiàn)在還藏于北京法源寺憫忠閣內(nèi)。這段經(jīng)歷讓他身敗名裂,后人雖也臨摹他的字,但往往不輕易提起。
蘇靈芝的書法在當時是與顏真卿、李邕、徐浩并列的,明代鑒藏家安世鳳甚至認為蘇靈芝比他們更勝一籌:“(蘇靈芝)淹有李、顏二家風流,而視北海(李邕)則加莊,視太師(顏真卿)則又多雋”即是說他不僅吸取顏、李筆法,又在此二人基礎(chǔ)上有所發(fā)揮,氣韻更勝一籌。
蘇靈芝的字還影響了趙孟頫的大字榜書:“趙文敏榜書,結(jié)體遒緊,筆力古勁,絕似蘇靈芝《鐵像碑》?!碧K靈芝傳世作品不多,其中較為經(jīng)典者當屬《易州鐵像頌》了。此碑刻于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碑高2.8米,寬1.2米,厚21厘米,目前存290余字,單字大小約4厘米。
此碑以行楷書寫就,蘇靈芝筆法受徐浩、胡霈然、顏真卿、虞世南影響,進而直追“二王”筆法,尤其受《圣教序》影響大。此碑筆畫粗實有力、渾厚凝絕,寫碑之人極重提按,剛健而不失圓轉(zhuǎn)靈活,渾厚中又有舉重若輕之處,撇短捺長、收筆沉著。
《易州鐵像頌》結(jié)字端嚴中正、寬綽舒展,有肥潤豐腴的時代審美風尚。章法端嚴肅整,較為緊密,粗細、大小、輕重沒有夸張對比,有一種森然的法度感。此頌刻石現(xiàn)存河北易縣文物保管所,明拓本則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中。
蘇靈芝書法寬博大氣、深諳古法,亦有個人風格,能超越他的書法家寥寥數(shù)人而已,其字大有可學之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