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薦語: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0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質(zhì)真若渝;
大方無隅;
大器免成;
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02
譯文
上士聽聞了道,就勤奮勉勵,加以踐行;中士聽聞了道,仍半信半疑,若有若無;下士聽聞了道,就哈哈大笑,大加嘲諷。不被這樣的人嘲笑,就不足以稱為道了!所以古時候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
光明的道好像暗昧;
前進的道好像后退;
平坦的道好像崎嶇;
高尚的德好像低微的川谷;
最純潔的白好像含垢的樣子;
廣大的德好像有所不足;
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
質(zhì)性真樸好像易變的樣子;
最大的方正沒有邊角。;
最大的器物不拘于一用
最大的樂聲沒有聲響
最大的形象看不見形跡
道幽隱而無有名謂。
只有道,善于輔助萬物并使其成就自我。
03
正文釋微
此章是我非常喜歡的一章,尤其是前三段話,是我自己的一個座右銘。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意思是上士聽聞了道,就勤奮勉勵,加以踐行;中士聽聞了道,仍半信半疑,若有若無;下士聽聞了道,就哈哈大笑,大加嘲諷。不被這樣的人嘲笑,就不足以稱為道了!
上士即擁有上等資質(zhì),親道之人,用佛家的話說就是根器大利,悟性極佳之人,這樣的人,一點就通。聽聞道的存在后,便勤勤懇懇在生活中踐行之,也最有可能得道。中士雖有才智,能隱約感知“道”的存在,但仍是半信半疑,有時踐行有時放棄,白白蹉跎了許多歲月。
而下士則是愚鈍,故步自封且自以為是之人,在聽聞道后,認為與其常識相悖,不僅不加以理解反而嘲諷學(xué)道之士。在老子看來,道之深邃,絕非這樣愚不可及的人所能查知,因此,被他們嘲諷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如果不被嘲笑,反而說明你所追求的并非至上大道。
而天下之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中士,下士,只有極少數(shù)上士能和你產(chǎn)生共鳴,因此歸根到底,追求大道之路是孤獨的。
之后老子曰
“故建言有之”
意思是所以古時候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
意思是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進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嶇;魏源云:“明道三句,言其體道也?!斌w道即合乎道之意,這三句話乍看起來和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并不符合,但如果我們結(jié)合之前說的“反者道之動”就不難理解了,這三句中最重要的就是“進道若退”,在前進和發(fā)展中的道,它的運動方式卻是后退的,這無疑是對道之規(guī)律的準(zhǔn)確把握。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
魏源云:“上德五句,言其成德也?!?/span>
“上德若谷”,意思是高尚的德好像低微的川谷。這句好理解,谷是老子稱贊道一個表達方式,代表其卑下卻無所不包的特征,而上德之人,體道同在,利萬物而不爭,可謂是虛懷若谷。
“大白若辱”,意思是最純潔的白好像含垢的樣子。蘇轍云:“使白而不受污,此則不屑不潔之士,而非圣人也?!痹谖覀兊恼J知中,清高自潔之人被視為道德高尚的典范,但老子對此持不同觀點。他認為,真正的大德之人應(yīng)當(dāng)顯得和光同塵,而非標(biāo)榜自己的清高。像我們常說的出淤泥而不染,往往把重點放在“不染”之上,的確,能夠維持自己的高潔,不與周遭同流合污是很值得我們敬佩,但不要忘記,“出淤泥”同樣是一種高貴的品質(zhì),代表其自甘于下,世俗混同的處世態(tài)度。
“廣德若不足”,意思是廣大的德好像有所不足。王弼云:“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老子想要告訴我們,不要追求完美,給自己留一個缺口,留一點不足,這樣才能留有進步的空間。
“建德若偷”,意思是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俞樾云:“今按'建’當(dāng)讀為'健’,《釋名·釋言語》曰:'健,建也,能有所建為也?!墙?、健音同而義亦得通。'建德若偷’,言剛健之德,反若偷惰也。正與上句'廣德若不足’一律?!保ā独献悠阶h》)。大德之人不爭且無為,因此在旁人看起來就好似消極怠惰的樣子,但這非但不是消極,反而是準(zhǔn)確把握道之規(guī)律后所自發(fā)形成的主動的被動性。
“質(zhì)真若渝”,意思是質(zhì)性真樸好像易變的樣子。王弼注云:“質(zhì)真者,不矜其真,故若渝?!闭鏄銦o我,隨萬物之變化,但究其本根,其質(zhì)不變,性純真。
之后四句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方無隅”,意思是最方正的好似沒有棱角;王弼注云:“方而不割,故無隅也?!边@同樣是道反的體現(xiàn)。
“大器免成”,意思是最大的器物不拘于一用,這里傳世本作“大器晚成”,帛書本此句作“大器免成”。高明《帛書老子校注》考證:“'晚’猶'免’也,'免成’猶'無成’也?!?/span>
如作我們通常所說的大器晚成,意味著個體需要具備一定的價值才能發(fā)揮其積極影響,只是強調(diào)了時間尺度上的滯后性,本質(zhì)上仍舊屬于有為的層面,與老子的無為無用的原意不符,且這里的“大”強調(diào)的是超越性,只有將自己從器的層面脫離出來,不受特定用途的限制,超越有為的局限,這才是真正的大用。
像在《莊子·人世間》中,就描寫了這么兩棵大樹。一棵是種在神社的櫟樹,莊子形容它:“其大蔽數(shù)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dāng)?shù)?!?/span>
當(dāng)有人還在贊嘆它的偉岸時,木匠師傅卻不屑一顧:“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span>
另一棵則是商丘的大木,“結(jié)駟千乘,將隱芘其所”,有人好奇它的質(zhì)地“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粏F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三日而不已。”
這兩棵大樹皆因自己的無用才存活到了現(xiàn)在,而那些有用的木材:“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span>
由此,莊子感嘆道:“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典故。老子的“大器免成”和莊子的“無用之用”都強調(diào)了一種反向思維,只有放下目標(biāo)和形式化的束縛,不以功利為目的,才能真正實現(xiàn)真正的自我價值和最大的“用途”。
“大音希聲”,意思是最大的樂聲沒有聲響,看過《莊子》的朋友就很好理解,《齊物論》云:“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這里的天籟就可以比作”大音“,我們常說天籟之音,其實天籟乃是道之音,無聲,卻能鼓動萬物使之發(fā)出聲音,可謂是“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意思是最大的形象看不見形跡?!按笙蟆奔创蟮赖幕恚罒o得無失,無知無識,無首無向,無法被我們的感知通道所辨識,卻包含了一切有形有相的物,因此“大象無形?!?/span>
意思是道幽隱而無有名謂。王弼注云:“物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故隱而無名也。”道非有形之物,因此幽隱而不可見,卻貫通于萬物之中,周行于天地間。“無名”在第二十五章就有言:“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可見有名稱之物,無名謂之道。
“夫唯道,善貸且成”
意思是只有道,善于輔助萬物并使其成就自我?!百J”指的是輔助,道本身并無特定的目的和偏愛,給予一切同等的關(guān)懷,萬物因此得以保存自己的自然狀態(tài),此為“貸”。而萬物在自然發(fā)展中所達到的那個成就,就是其理所應(yīng)得,此謂之“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