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多次向宰相李沆推薦自己的好友丁渭,李沆都說這個人不可用。后來寇準當了宰相便立即提拔了丁渭。結果丁渭卻把寇準貶到了荒野蠻地,險些喪命。
李沆是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五年的進士,極得宋太宗的賞識,讓他做太子的老師。
真宗繼位,李沆便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又升為平章事,成為真宗的第一位宰相。
李沆為相,專以鎮(zhèn)靜無事為念,提拔選用人才也都選擇老成厚重的人,不喜歡浮華無實、好大喜功的人。中外官員凡是奏請修改制度,興造事端的,他都一概否決。
他說:我待在宰相這個位置上,對國家也做不了多大貢獻,只能對四方的奏請一概否決,興一事必有一弊,朝廷體制已經(jīng)盡善盡美,大小無不完備,如果答應了一個請求,就會生出許多事端,受害的還是國家和百姓?,F(xiàn)今內(nèi)外無事,妄生事端不過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罷了。
李沆在朝廷上力保鎮(zhèn)靜,更是杜絕佞幸。寇準是李沆同年進士,與丁渭關系很好,屢次向李沆推薦。李沆笑道:丁渭這種人,能讓他居于眾人之上嗎?
寇準性情剛烈,反駁道:以丁渭的才能,相公能讓他久居人之下嗎?
李沆淡淡一笑道:你現(xiàn)在認為我說的不對,二十年后,你就會記起我的話。
后來寇準為相,大力提拔丁渭,丁渭得志之后果然一腳把寇準踢到了雷州,險些命喪蠻荒,寇準想起李沆的話,嘆服地說:李文靖(李沉的謚號)真是圣人也。
宋真宗一次和李沆談論治國的經(jīng)驗,問他最先考慮的是哪一條,李沆說:不用浮薄后進喜事的人。宋真宗問誰是這樣的人,李沆說:梅詢、曾致光就是這樣的人。
李沆死后,有人向真宗推薦梅詢可以重用,宋真宗說:李沆說梅詢不是君子。便摒棄而不用。
宋朝邊將李繼遷舉兵造反,全國震動,朝廷上下也忙個不停,宰相們也經(jīng)常很晚不能回家。
王旦當時任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一天慨嘆道:我們什么時候能見到天下太平,我等可以優(yōu)游無事?
李沆道:外有強敵為患,可以給我們以警戒,等到四海寧靜,朝廷未必無事。
李沆每天把四方水旱、盜賊的情況奏報給皇上,王旦認為這些都是小事,不足以麻煩皇上。
李沆說:皇上還是個少年,應當讓他知道四方百姓生計的艱難。要不然,少年人血氣方剛,無事可做,就會留意聲色犬馬,大興土木,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或者祈禱拜神之類的事就多了。我老了,見不到這些,這正是你日后要憂慮的事了。
李沆的話后來句句應驗,大家都佩服他的先見之明,稱他為圣相。
李沆在家中也是無事政策,他在封丘門建了一所房子,門前的廳事很狹窄,僅能轉過一匹馬,別人都勸他把門廳修得寬敞些。
李沆說:房屋是要傳給子孫的,門廳作為宰相的居第而言是窄了些,作為一般家庭還是足夠用的。
李沆不置產(chǎn)業(yè),因房屋狹小,他弟弟勸他再建一所大房子,李沆說:我任宰相這些年俸祿優(yōu)厚,朝延又經(jīng)常有額外的賞賜,用這些錢造所大宅子并不難。
可是這個世界就不是圓滿無缺的,人生在世,何必要求事事都稱心知意,況且建房子最快也要一年的時間,人生朝不保夕,誰能保證一年后會如何,人就如林中的小鳥一樣。只求有一根樹枝能夠棲身就足夠了。
【在歷史的規(guī)則中披沙揀金】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是宋朝初期人才的豐收年,李沆、王旦、寇準都是這一年的進士。
李沆人稱“圣相”,言圣似乎有些溢美,但足以稱得上賢相,而其先見灼識更是后人無比。
宋朝經(jīng)過趙匡胤、趙光義兩代的征伐,國土基本已確立下來,宋太宗趙光義從中期開始便偃武興文,與民休息。自唐未喪亂,五代征伐,人命不如豬狗,又被征兵、運輸、重賦所困,至此才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到真宗繼位時,國力已得到恢復和增強,開始向北宋的鼎盛時期邁進。
李沆擔任宰相正是北宋由弱變強,由窮轉富的關鍵時期,李沆憑借宋真宗對他的信賴,全力實施與民休息、培植國力的政策,除了遵守舊章外,不多生一事,以免擾民害民,而北宋也借此達到全盛時期。
一切遵守舊章似乎有墨守成規(guī)之嫌,在今天看來,更是有封建、落后、頑國的味道。然而在封建時期,確實有許多時候需要這種墨守成規(guī),如西漢的曹參恪守蕭何的規(guī)矩,稱為“蕭規(guī)曹隨',其實也是墨守成規(guī)。
周易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泵恳环N制度或體制實行久了,都會產(chǎn)生上下淤塞的弊病,這就需要變通,然則變通以后導入正軌,就需要把握住方向、持之以鎮(zhèn)靜,若再變來變?nèi)?,不僅不通,而且使人無所適從,其弊病就不是“窮”而是“亡”了。
關注
@歷史那面鏡子 和我一起探尋歷史故事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