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福祥(1840年1月8日-1908年2月9日),字星五,甘肅環(huán)縣(當時屬寧夏固原)人,清末著名將領,官至太子少保、甘肅提督、隨扈大臣,賜號阿爾杭阿巴圖魯。
這世上有很多的傳奇,也有很多的英雄,但是在混亂軟弱的清政府,有這樣的一個硬漢,初為匪,為結社自保,后為官,則平叛天下。
他護衛(wèi)過黃帝陵,平叛過新疆,抗擊過八國聯軍,在那個懦弱的時代中,他是唯一一個敢于亮劍的民族將領。
當人人都屈膝卑躬在洋大人的座椅下的時候,只有他敢和主持變法的光緒帝說出了那句流傳至今的話:“臣無他能,唯能殺外人耳?!?/strong>
如果你了解那個年代,就知道這是多么稀有的聲音,那一年是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此時的董福祥已經接近60歲。
偌大的一個國家,有血性的聲音出自一個花甲之年的老人,這是何其的可悲,由此觀看整個民族的沉淪到了何等不堪的地步。
1900年,八國聯軍大舉進攻北京城,董福祥率甘軍英勇抗擊八國聯軍隊伍。他殺死了當時的日本外交官和德國公使,圍攻了外國使館。
八國聯軍
如果用當時的眼光來看,這人就是膽大包天,吃了熊心豹子膽的愣貨,你連“洋祖宗”的地面子都不給,因此造成很多彈劾他,要求懲戒他的奏折。
但是清廷擔心處罰了董福祥引起董字營的叛亂,而猶豫不決,而此時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一幕發(fā)生了,就是八國聯軍入京。
1900年7月,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整個清廷成建制的八萬軍隊猶如紙糊一樣,被不到2W的八國聯軍擊敗。
在抗擊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只有董福祥及其率領的主要由回族子弟(河州馬家軍)組成的隊伍,表現英勇,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八國聯軍。
董福祥的軍隊躲在城墻上向沖進城的俄軍進行了猛烈的進攻。
與此同時,一些勇敢的士兵沖下來和俄軍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zhàn)。
一部分俄軍被趕出了北京城,朝陽門的炮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第二天。
董福祥的甘軍與侵略軍進行了一場殊死的搏斗,在這個過程中擊斃沙俄軍團長安寧科夫,董福祥也因此遭受八國聯軍記恨。
慈禧見事不可為,命董福祥前往護駕,此時的慈溪太后視董福祥為唯一的救命稻草,慈禧至西安后,急命李鴻章與聯軍議和。
議和中,侵略者強硬要求清政府嚴懲攻打外使館的首要分子載漪、董福祥等人。董福祥甚至被八國指控為'首兇',要求清政府將其處死。
可見其人多么遭八國聯軍的記恨,事實上一路順風順水的八國聯軍唯一吃的苦頭也在董福祥率領的董字三營上。
但慈禧因其護駕有功,百般回護,最終以革職永不敘用論處,在侵略者和投降派威逼下, 慈禧太后尚沒老糊涂,還知道維護其屬下干將。
對比明朝時代和宋朝時代的幾個自掘墳墓的二貨皇帝,慈禧太后一女流明顯勝之,拋開巨大的成見,重用漢人中的俊杰,其見識明顯超遠。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董福祥由西安回到金積堡(今寧夏吳忠),屯田隱居,終老田園,此地是當時馬化龍的大本營。
金積堡
這是左宗棠平定甘肅時第一個,也是最難啃的骨頭,左宗棠屬下大將劉松山就是犧牲于此,可見一個花甲老人的作用已經被清廷壓榨到極致,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董福祥被革職,且永不敘用。
董福祥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生于環(huán)縣毛井,董福祥的父親董世猷為當地'哥老會'首領,家中時常來往綠林人物,受此家風影響,董福祥嗜武而厭學。
哥老會是一個勢力龐大的組織,教內以兄弟相稱,其勢力全盛的時候遍布整個西北各地,可謂有人的地方就有哥老會信眾。
董福祥因受其父親影響,青年時代就喜歡結交綠林中人,經常往來于幫會,因而地方紳民對其皆存畏懼之心。
哥老會
同治初年,董福祥利用其父與'哥老會'的關系組織地方團練,建立強大的漢族武裝,護陵衛(wèi)民,保衛(wèi)地方安寧,一時追隨者絡繹不絕,勢力不斷壯大。
究其原因是同治年間天災人禍不斷,民族沖突加深,有意識的結伙自保,已經是整個西北地方的基層社會的現實問題。
當時安化縣把總王藹臣看到董福祥影響力不斷擴大,心理懼之,遂以莫許有罪名將其逮捕,押在囚籠中施以沸水燙頂之刑。
此時的清政府內憂外亂不斷,明顯無法有效維護社會秩序,腐敗的統(tǒng)治造就了各地的民亂,實則是民眾難以為生,所以才暴亂不斷。
各地官員也是魚肉百姓,和匪徒無一差別,大多遭人恨,因此禁卒同情董福祥,偷偷將其釋放。董福祥大難不死,遂重整旗鼓,在安化縣發(fā)動起義。
同治七年(1868年),經過多年的兼并和發(fā)展,董福祥部已經發(fā)展為陜甘寧地區(qū)最大的武裝力量之一,其控制區(qū)域南及延安,北達伊克昭盟,東起綏德,西至環(huán)縣、固原。
號稱有30萬兵眾,董福祥割據一方,并且自封為陜甘自衛(wèi)總團大元帥,自此他作為義軍首領的勢力已經達到了巔峰。
所謂時勢造英雄,如果沒有左公的親征,我敢肯定董福祥就會延續(xù)其晚清的混亂足跡,繼續(xù)做他的義軍首領,最終過度為一個封建軍閥。
1869年,湘軍將領劉松山任陜西各部清軍總指揮,以一點開花,中心突破的戰(zhàn)法直接突破董福祥的外圍防線,大勝董軍于瓦窯堡,同年十二月,董福祥全軍投降清軍劉松山部。
劉松山從其部選精壯三千余,編為董字三營,董福祥為指揮,領中營,張俊領左營,雙良領右營。
同治八年(1869年)12月11日,董福祥在攻打吳忠的戰(zhàn)斗中親身肉搏,雖受傷不下火線,為奪取吳忠立下頭功,左公于是同意正式將董字三營編入官軍序列,成為劉松山手下的一支勁旅。
關于左公和西北馬家軍的關系及其董福祥的關系,參考我另一篇文章左宗棠兵敗青海馬家軍,馬步芳家族為何依然投誠清廷
至此董福祥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變,他勇猛如虎的風格受到了左部官員的肯定,正式接納其為湘軍的一員,他人生最光彩的一頁也從此開始。
此后的他一路追隨左公,穩(wěn)定西北,平亂新疆,“以鮮血染紅頂子”這句名言就出自其口,可見其兇悍善戰(zhàn),如此膽色怎么會恐懼于洋人。
回想起他那句“臣無他能,唯能殺外人耳。”至今是震耳發(fā)聵,可惜因為時代的原因,無法贈與其民族英雄的稱呼。
他一生悍勇,怎么說,就怎么做,任何困難面前都不會退縮,光緒二年(1876年),反擊阿古柏侵略勢力中,劉錦棠(劉松山侄子)以董字三營為先鋒。
途中,忽然大風驟起,飛沙遮天蔽日,目難以測前方,眾軍皆不敢前進。唯董字三營不避風沙,沖鋒在前,相繼克烏魯木齊和馬納斯城,首戰(zhàn)告捷。
其悍勇讓人刮目相看,其所統(tǒng)領的回民軍也為新疆的收復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這也是河州馬家軍最輝煌的歷史記憶,平叛西北,保護新疆,擊敗侵略勢力。
光緒三年,董福祥又隨劉錦棠回師南疆,收復和闐等城,遂被清廷敘頭等軍功,詔免騎射,賞穿黃馬褂,授世襲云騎尉,任阿克蘇總兵,駐防哈城。
董福祥在新疆駐守19年,御敵戍邊,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整修道路,政績卓著,贏得朝野贊譽,為穩(wěn)定祖國的南疆立下了汗馬功勞。
左宗棠在平定新疆后,為6名功臣立碑,董福祥是其中之一。史書亦評價其“名重邊陲,功留瀚?!?,可見對其的認可。
董字營
光緒帝:'他日聞鼙鼓思將帥,舍爾其誰屬哉?'
載漪:'汝真好漢,各大帥能盡如爾膽量,洋人不足平矣!'
馬元章:'君是丈夫身,位泰山而立;我有英雄淚,向黃河以灑之。'
最有戲劇性的是,后來董福祥奉旨入京,路過涇源,迎接的地方官中竟然有當年的仇人王藹臣,此時的他已經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頭,官至千總,和董福祥有天壤之別,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站在路旁。
但是,董福祥并沒有對其進行懲罰,反而安撫已經嚇得夠戧的仇人,讓他認真報效朝廷。
董福祥笑道:“當日多虧你那開水,否則今時我何能至此?不過,以后對待囚犯不可再如此狠毒,他們的體格如何有某這般強壯呢?”
縱觀歷史,如董福祥這般的人少之又少,為寇能制霸一方,為官則平叛一方,天生的亂世豪杰,為人知進退,懂大義,所以才能名垂邊疆,落筆青史。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