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之父戴維·沃倫
本報駐澳大利亞記者/陳楓
7月19日,航空飛行記錄器(俗稱“黑匣子”)之父——澳大利亞科學家戴維·沃倫博士與世長辭,享年85歲。澳大利亞國防科技部專門發(fā)表聲明,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并贊揚“他為世界航空業(yè)的安全做出了非常寶貴的貢獻”。
沃倫1925年出生于澳大利亞北部領地的偏遠地區(qū)。9歲時,他的父親在一場空難中去世,那是澳大利亞最早的空難之一。父親生前送給他的最后禮物是一部收音機。此后,沃倫最大的愛好就是在每晚熄燈之后用父親送的收音機收聽節(jié)目,這培養(yǎng)了他對電子設備的濃厚興趣。上世紀50年代,沃倫從悉尼大學畢業(yè),曾在多個崗位從事科研工作。
1953年,由英國德·哈維蘭公司研制的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民航客機——“彗星”客機發(fā)生墜機事故。當時正在墨爾本航空研究實驗室工作的沃倫參與調查事故原因。他由此萌生了制造一種飛行記錄設備的想法。受到音樂錄音設備的啟發(fā),沃倫認為,如果將飛行員的對話和飛機上的儀器數據信息進行保存,將可以提供調查線索,有助于發(fā)現飛機失事的原因。
1956年,沃倫與同事試驗成功了可保持4個小時語音和飛行數據的“黑匣子”雛形,卻遭到了澳大利亞航空界的排斥。澳大利亞皇家空軍認為,“這種設備并無多大用處,無助于解釋事故的原因”。于是,沃倫不得不尋求海外的支持。1958年,一名英國航空官員看到沃倫的發(fā)明后,立即同意資助沃倫在英國生產“黑匣子”。
隨后,沃倫率領團隊研制出了新的“黑匣子”模型。他們把飛行記錄器放進一個防震防火的匣子里,并開始在全世界出售。有意思的是,1960年繼昆士蘭州發(fā)生一次大空難之后,澳大利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強制要求所有民用和軍用飛機上都安裝“黑匣子”的國家。
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里,“黑匣子”在全球航空業(yè)得到了普遍運用,已經成為全世界所有商用飛機和多數軍用飛機上的標準設備,承擔著重要的記錄作用。為了便于人們更容易地找到,它們的外殼都被漆成鮮明的橘紅色,外部還裹上了反射條帶。
2002年,為表彰沃倫的杰出貢獻,澳大利亞聯邦政府為其頒發(fā)了“澳大利亞國家勛章”,這是澳大利亞授予平民的最高榮譽。2008年,為了表示對沃倫的敬意,澳大利亞航空公司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架當今世界最大的空客A380客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黑匣子”也在不斷更新換代。如今,它不但可以記錄駕駛艙的聲音和飛行數據,還能經受高溫、重壓、撞擊等嚴酷的環(huán)境考驗。因此,“黑匣子”通常是用鐵金屬和一些高性能的耐熱材料做成,具有極強的抗火、耐壓、抗震等能力。即便飛機已經完全損毀,“黑匣子”里記錄的數據也能完好保存。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