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圣人孔子的一生中,有三個家長經常出現(xiàn)孔子的人生記載中,那就是魯國的“三桓”家族。可以說孔子和魯國“三桓”家族打了一輩子的交道,也斗了一輩子。那么與孔子斗了一輩子的魯國“三桓”是如何出現(xiàn)的?他們的下場又如何呢?
春秋的魯國第二位國君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慶父、同、叔牙、季友。同在魯桓公去世后繼承國君之位,是為魯莊公。但野心勃勃的慶父一直想要奪取君位,便與叔牙一切組成了陰謀集團。而季友則支持魯莊公,與慶父展開了斗爭。
魯莊公
魯莊公死后,慶父連續(xù)殺死了子般和魯閔公兩代魯國國君,搞得魯國內亂不止,民不聊生。當時的齊國使臣稱之為“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而季友則與慶父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最后殺死了慶父和叔牙,使魯國局勢重新恢復平穩(wěn)安定。
季友
因為季友功在社稷,所以當時的魯僖公拜季友為執(zhí)政上卿,封予費邑。而念在兄弟的情分上,季友將成邑封給慶父的兒子,將郈邑封給叔牙的兒子,是為孟孫(也稱仲孫氏,慶父之后)、叔孫(叔牙之后),季孫(季友之后)三大家族。
由于孟孫、叔孫、季孫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后代,因此被并成為“三桓”。此后魯國的國政逐漸被“三桓”把持,大半國土和兵馬也掌握在“三桓”手中,魯國國君逐漸變成了傀儡。而“三桓”是季友一手組建的,所以季孫氏實力最強,為“三桓”之首。
季孫氏“八佾舞于庭”
到了孔子所處的時代,魯國已經是“三桓勝,魯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但這時“三桓”家臣們的勢力開始迅速發(fā)展,最終引發(fā)了“陽虎之亂”和“陪臣執(zhí)國命”。雖然“陽虎之亂”后來被“三桓”平定,但“三桓”的勢力也遭到很大打擊。
陽虎
孔子在魯國執(zhí)政時期,開始推行旨在削弱“三桓”實力的“墮三都”計劃。雖然“墮三都”計劃最終在“三桓”的阻撓下沒有徹底完成,孔子也被迫離開魯國而去周游列國。但“墮三都”對“三桓”依然是一個很大的打擊,進一步加速了“三桓”的衰落。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孟孫氏的封邑成、叔孫氏的封邑郈都被齊國攻占,孟孫氏和叔孫氏族人四散,退出了魯國政治舞臺。魯穆公元年(前415年),魯國實行“公儀休改革”,“三桓”專政結束。季孫氏則從魯國分裂出去,成立了獨立的費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