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秀陽
去開封旅游,在龍亭湖風景區(qū)西北隅,清明上河園北邊,有一座融山水藝術景觀和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為一體,集古今中外詩詞、書畫、碑刻藝術之大成的文化園林。園區(qū)占地120畝,南部為園林風景區(qū),北部為碑刻展示區(qū),展出書畫碑刻近4000塊,長達3公里的碑廊以朝代為序,鑲嵌了歷代書法名家的代表碑帖,同時以書體分鑲的現(xiàn)代碑廊全面展示了現(xiàn)當代書法大家的藝術風采。
這就是開封市著名景區(qū):中國翰園。
這處國家AAAA級景區(qū),同一個老人的名字連在一起,他就是被稱為當代“文化愚公”的李公濤先生。
1999年,筆者曾經(jīng)赴開封采訪過李公濤先生,時至今日,老人的音容笑貌仍清晰如昨。
1927年,李公濤出生于當時鞏縣一個農(nóng)民之家。1951年,他參加工作,195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83年因病退休。退休之后的李公濤,因喜愛書法而結交了很多書法家,著名書法家牛光甫就為他的小院題字“翰園”。
李公濤的建園之夢就始于那個偶然的機緣。
1984年11月,《開封日報》開展了重建歷史名城、發(fā)展旅游事業(yè)的討論。一個愿望在李公濤心中萌芽:在有限的生命里,在所擅長、癡愛的藝術天地里,他要自籌資金,廣收天下墨寶鐫刻于石,創(chuàng)建一座與西安、曲阜的碑林相媲美的當代最大的碑林,還炎黃子孫之愿。
為昭示世人,教育家人,刻碑前,他立下《家訓碑》:"為繼承發(fā)揚祖國傳統(tǒng)文化,振興民族精神,誓在七朝古都開封,興建一座與西安、曲阜碑林相媲美的具有旅游價值的碑林,把現(xiàn)代書法流傳后世,以愚公精神世世代代刻碑不止,我倒下由我弟弟和子孫接著干。只許投入、不許索取,迎難而上,百折不回,直至碑林建成,無償交給國家為止。碑林有了收入,李家子孫不能從碑林牟取一分錢利益,特作家訓,鐫刻于石,囑兒孫共遵之。"
經(jīng)過半年的緊張籌備,1985年8月25日,在開封東郊范莊李公濤的家里正式舉行刻碑工程動工典禮,開封市各級領導和知名人士一百五十多人前來祝賀。
李公濤的長子李孝泉辦有幾個經(jīng)濟實體,所得收入全部投入碑林建設。有人對李孝泉說:“你爸要是不搞碑林,你早就是腰纏萬貫的大富翁了,一輩子吃不完、花不完?!崩钚⑷f:“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一個家有一個家的家規(guī)。”
為了建設翰園碑林,李公濤全家過著清貧的生活,他和他的家人都是按照《家訓碑》來做的。李公濤對家人約法三章:"碑林建成之前,不能買高檔家具,不添高檔衣服,不在銀行存一分錢。"
除了大兒子李孝泉辦經(jīng)濟實體的收入全部投入碑林外,全家裝裱字畫的收入、海內外對李公濤個人饋贈的書畫作品、禮物等全部投入碑林。30年來他全家共為碑林無償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
為了征求知名人士對碑林的建設意見,征得更多的墨寶,李公濤上百次來往于鄭州、北京等地。為節(jié)約開支,他乘火車都坐硬座,有時沒有座位,腿都站腫了。在北京,他背著自家蒸的饅頭,自備煤油爐燒水煮面,住的是最便宜的地下室……他就這樣訪遍了書法界的名家。
有一次,他走訪一位知名人士時,門衛(wèi)見他穿著一身舊中山裝、一雙老土布鞋、手提一個黑塑料兜,誤認為是要飯的,不但不通報,還要攆他走。他就在路邊蹲著,“碰運氣”等人,一蹲就是幾個小時。
李公濤的精神產(chǎn)生了巨大的感召力。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破例為翰園碑林下發(fā)了征集書畫作品的通知。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免費在北京復興門外給李公濤提供一套房子,作為其北京聯(lián)系處。一些知名人士和書法大師如許德衍、楚圖南、舒同、啟功、張愛萍、穆青、蕭勞、胡公石、王遐舉、虞愚、陳天然、李真,還有新加坡、日本等國的書法家,一幅幅書法作品、一筆筆捐款、一封封熱情洋溢的鼓勵信從海內外傳過來。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先后有 7000多位書畫家寄給碑林的作品有兩萬多幅,社會各界相繼捐款400多萬元,支持和鼓勵信函4萬多封。很快,就累積了 1400余通碑刻。
碑刻好了,得有地方安放。建園土地成為碑林建設的大事,這可不是李公濤憑個人一己之力就能解決的問題。李公濤向有關部門寫申請、求告,有時一夜跑十幾個地方。有一次,下大雪路又滑,他騎著自行車一下子摔倒在地,流了很多血,失去了知覺,所幸被行人救了過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時任開封市主要領導多次深入調研,無償為李公濤解決了120畝建園土地。1992年6月28日,中國翰園碑林舉行奠基儀式。
1996年10月,中國翰園碑林主體碑廊正式對外開放。多位國家主要領導人曾先后親臨中國翰園碑林視察,并親切接見了李公濤。
2006年,中國翰園碑林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中國翰園碑林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民辦碑林"、"世界之最"、"東方文化藝術寶庫",李公濤被譽為"當代文化愚公",開封市委、市政府委任他為中國翰園終身主任
2016年8月7日,李公濤,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走了,留下30多年來歷盡艱辛雕刻的近4000塊、蜿蜒3公里長的碑刻。
2015年8月24日,《開封日報》在中國翰園碑林創(chuàng)建30周年活動采訪了李公濤兒子李孝平。
記者:現(xiàn)在,中國翰園碑林算是建成了嗎?什么時候交給國家?
李孝平:根據(jù)規(guī)劃,中國翰園碑林的建設距建成尚有很大差距。我們一直將《家訓》碑作為最高原則,集中力量,推進中國翰園碑林建設。按照2006年中國翰園碑林與市政府簽署的改制協(xié)議,2036年中國翰園碑林將無償交給政府。
記者:多年來,中國翰園碑林收集到不少名人墨跡用于刻碑,這些墨寶也會無償交給國家嗎?
李孝平:1998年5月2日,中國翰園碑林已將征集的19418件中外書畫名家墨寶全部上交開封博物館。今后,中國翰園碑林收集的所有作品還將繼續(xù)交給國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