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鐘愛館閣體(二)
二、書法教育與館閣體源流
沈度館閣體書作
讀書、寫字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內容,把字寫好是中國歷朝歷代對國民的基本要求。“字如其人”,字是人的臉面,“識人先識字”,字不僅反映一個人的文化和學識,也反映出一個人的品行和修養(yǎng)。一個人字寫的好,不僅臉面上有光彩,同時也增加了求職謀生的優(yōu)勢,古來如此,今天和明天也概莫能外。
文字屬于文化范疇,但卻是直接服務于政治、經(jīng)濟。正是由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對文字的依賴,中國自有朝代以來,各個朝代都非常重視書法教育。據(jù)專家考證,中國的書法教育至少起始于商代。西周的“六藝”教育,“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的“書”講的就是識字與寫字。
西漢朝廷規(guī)定,“學僮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書或不正,輒舉劾之”。學童自小學習文字之學,接受識字與書寫教育,到17歲以上成人可以處事時,始可參加選拔官員的考試。官員書寫不合法度,是要受到嚴厲處罰的。東漢,蔡邕受命手書《熹平經(jīng)石》,成為我國古代由政府頒發(fā)的第一部書法范本,極大地提高了書法在整個文化領域中的地位,并為后世書學的確立做了鋪墊。
兩晉時期,草、楷、行諸體日漸成熟。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法成就將中國書法藝術推向歷史的最高峰。中國的科舉考試始于隋朝,隋朝開科取士,初創(chuàng)書學,使書法正式進入官方高等教育殿堂。唐代,開國帝王實行了前所未有的興教政策。李世民的功績是,正式建立了中國完備的書學教育。書學是培養(yǎng)書法專門人才的專科學校。書學自唐代開始,歷經(jīng)宋、元、明、清,皆為中央官辦高等學府,專門從事正統(tǒng)、主流的書法教育。唐代重楷“尚法”,有“法”才能稱其為“書法”,無法只是寫字而已。李世民尊崇王羲之,崇尚 “楷法遒美”的楷書,故唐代楷書名家輩出,創(chuàng)書法史楷書之高峰。
宋三百年,朝庭重文輕武,尤重書法教育,書法教育的課程設置和要求更加完備。宋朝在國子監(jiān)設立書學,宋真宗趙恒親自到國子監(jiān),為臣下及貴族子弟教授書法,可謂世所罕見。宋徽宗酷愛書法,他設立的書藝所,書法教學優(yōu)于唐代書學,教學內容相當豐富。
元代對書法的重視不亞于前代,書法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元代的官方文字是“八思巴字”,但為了籠絡漢臣與加強對漢人的統(tǒng)治,在國子監(jiān)下轄的國子學,專門請漢臣傳授儒家經(jīng)典,鼓勵皇族子弟學習書法,培養(yǎng)出一大批書法家。據(jù)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記載,元代書法家達300余人,其中就包括中國四大楷書大家之一的趙孟頫。
明朝皇帝個個喜歡書法。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著手文治,詔求四方善書之士,充實宮廷,繕寫詔令文書等。大力推行書法教育,規(guī)定國子監(jiān)書法教學,“習書依名人法帖,每日習二百字”。各府州縣學校 “未成材及初學生員,教官務令日習仿書一張,大小約二百字,筆法務要學古人名家法帖,如鐘、王、顏、柳之類,點畫一捺,多求楷似,不許隨手漫寫?!?明朝宮廷中最流行最常用的書體是楷書,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并以楷書為范本形成一種姿媚勻整的宮廷書體,號稱“博大昌明之體”,即“臺閣體”。臺閣體結構勻稱和諧、風格端美典雅,點畫光潔平直、字形整齊劃一,廣泛用于的各個方面。
清代書法教育承明制,設立太學。“博極群書者,隨資學所詣。日摹晉、唐名帖數(shù)百字?!?光緒十八年刊本《重訂訓學良規(guī)》規(guī)定了科舉書法教育的具體內容:“臨帖以《玄秘塔》、《皇甫碑》為入手,須寸半大,十七八歲,隔數(shù)日寫字一日,能不停寫至三千以上,則既工且速,入試不占作文工夫矣?!?至于科舉對應試之書的要求,《清稗類鈔》明確記錄:“進士之朝考,殿試策卷------專重楷法,點畫勻凈,墨色晶瑩,分行布白,橫豎錯綜,期無毫發(fā)之遺憾?!?順治五年,設有國子監(jiān),對監(jiān)生作以下要求,“每日各監(jiān)生務寫楷書六百字以上,須端楷有體?!?/p> 書法的字怎樣才算寫的好,各朝各代都有具體的要求與范本。秦朝,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強行推行的是李斯創(chuàng)造的玉箸小篆,從中央到地方,都必須以李斯“玉箸篆”為法則。東漢,以蔡邕受命手書的《熹平經(jīng)石》為范本,這也是我國古代由政府頒發(fā)的第一部書法范本。此后,后繼朝代也相繼制定本朝的書法范本,見于唐代有《開成石經(jīng)》、宋代有御書的《石經(jīng)》、明代有《洪武正韻》、清代有《乾隆御定石經(jīng)》等。這就使各個朝代所有的官方公告及訴訟的狀文和重要的契約等等,都有了一種標準的書體。明清的標準書體就是館閣體。
兩千多年來,中國書法教育主要是書法基礎教育,而書法基礎教育則是以楷書教育為主。由漢至清,浩瀚的書法理論著述,絕大部分講述的是楷書書寫方法和技巧。從東漢蔡邕的《筆論》、《九勢》,東晉女書法家衛(wèi)夫人(衛(wèi)鑠)的《筆陣圖》,王羲之的《書論》、《筆勢論十二章》,唐朝歐陽詢的《八訣》、《三十六法》、《傳授訣》、《用筆論》,虞世南的《筆髓論》、李世民的《筆法訣》,明朝豐坊的《書訣》,宋朝趙孟堅的《論書法》,元朝趙孟頫的《松雪齋書論》,釋溥光的《雪庵字要》,清朝徐謙的《筆法探微》,乃至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講的無不是楷書之道,楷書之法。
唐楷“尚法”,道已精微,法已完備,楷書已基本定型。正因為唐楷尚法,才使唐楷達到了中國書法歷史的頂峰,才造就了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虞世南等一大批垂范千古的楷書大家、圣手。唐之后,人們學習書法均以唐楷為宗,并以這些大家的碑帖為范本。并且在唐法的基礎上,對楷書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使唐楷漸漸失去了原有的靈氣與神采。唐楷最終異化成了“臺閣體”和“館閣體”。
由上不難看出,中國書教育的歷史和楷書沿革的歷史,正是館閣體形成和發(fā)展的全過程,以至于到清朝登上巔峰??梢赃@樣說,即使沒有科舉制度,館閣體在中國書法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也必定會出現(xiàn),只是使用的名稱可能不同罷了。館閣體之所以在明清兩朝得以興盛,原因在皇權的需要,以及“市場“的需求?!笆袌觥钡男枨?,首先是繕寫“市場”的需求。明清兩代,皇帝熱衷于編書立名,傳承中華文化。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令修書。六年之后,編修完成,初稱《文獻大成》,后更名為《永樂大典》。編纂工程浩繁,共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多種,而且要全部手工謄寫,動用二千一百九十六名中書舍人及善書者,其中繕寫人員占一多半。清政府組織編修的大型圖書,最著名的有兩部:一為《古今圖書集成》,另一部為《四庫全書》。清修《四庫全書》,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迄于四十九年十一月內廷四閣庋藏諸本繕竣,歷時已逾十年,共動用4000多人,其規(guī)模超過《永樂大典》。兩部書籍均為人工抄寫,“四十二年取一千四百名楷書手能手” 職掌書寫,所用書體全部漂亮工整的館閣體。
二是“科舉”市場的需求。先秦至清,選拔和錄用人才,大都是“以文取士”,而論人才能,則是“先文而后墨”。這里的“墨”指的就是字寫的如何。字寫的好壞是朝廷取士的一個重要條件??婆e考試對于試卷書寫,歷來都有嚴格的要求?!肚灏揞愨n》有這樣的記載:“進士之朝考,殿試策卷------專重楷法,點畫勻凈,墨色晶瑩,分行布白,橫豎錯綜,期無毫發(fā)之遺憾。”通俗的講,就是“烏(墨烏)、方(方正)、潔(光潔)”。能否寫一手好的館閣體,是舉子們必須跳躍的第二道龍門?!拔摹遍T跳過,“墨”門跳不過,也是枉然。如果試卷書寫 “楷法遒美”,便有可能實現(xiàn)“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夢想。否則就會在銓選中被淘汰。在清朝楷書寫不好的人,絕不能入翰林。
其實館閣體作為官方實用書體,它的用途遠不局限于繕寫和參加科舉考試兩大需要,它的用途遍及宮廷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其影響力已貫穿于全社會。當時民間文書、契約、書札,以及其他文字材料的書寫,也都采用館閣體。館閣體除了上述實用功能之外,對于中國書法基礎教育、書法普及及書法理論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沒。
自隋唐以來,在朝廷的肯定和支持之下,近兩千年來,館閣體基本上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清代前、中期書法的發(fā)展,因為康、雍、乾三朝皇帝對“館閣體”書風的鐘愛,以及他們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使得“館閣體”很自然就成為那一時期書法藝術發(fā)展的主流。并足足延續(xù)了百年之久。只是到了清末才出現(xiàn)了反對聲音。清朝末年,朝廷政治腐敗,直接波及到科舉考試??婆e考試已經(jīng)由“以文取士”蛻化到“以書取士”的地步??次南瓤茨芏嗳艘驗轲^閣體不過關,而失去了登科報國的機會。正因為如此,館閣體越來越遭到眾多文人的怨恨和攻擊??涤袨槔戏蜃佑羞@樣一段評述:“馬醫(yī)之子,茍能工書,雖目不通古今,可起徒步積資取尚、侍,耆老可大學士。昔之以書取司空公而詫為異聞者,今皆是也。茍不工書,雖孔、墨之才,曾、史之德,不能階清顯,況敢問卿相?是故得者若升天,失者若墜地。失墜之由,皆以楷法。榮辱之所關,豈不重哉!”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館閣體喪失了賴以生存的政治基礎,在一片撻伐聲中漸漸步入下行通道,并最終走向衰敗。
其實,科舉制度和館閣體本身并沒有什么錯??婆e制度曾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在為國家選拔人才方面功不可沒??婆e起于隋代而終于清光緒31年,前后綿延一千三百多年。清朝科舉考試從1646年選拔第一名狀元開始,到1904年慈禧欽點最后一名狀元為止,長達259年,開科112場,選拔狀元114名。這些狀元郎在文史、詩詞、策論、書法諸方面都有卓越的才能和造詣,堪稱人杰英才,都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對封建社會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都產(chǎn)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伴隨科舉制度產(chǎn)生的應試書體,除了各種實用功能之外,對于中國書法基礎教育和書法理論知識的普及也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臺閣體、館閣體昌盛的歷史已經(jīng)結束,但作為一種歷史現(xiàn)象,始終又是人們常常議論的話題。筆者為,后人應當給予它一個公允的評價和一個恰當?shù)臍v史地位。而不應以后人的好惡論是非。館閣體書法無論曾經(jīng)怎樣被人貶低,但是它對中國書法發(fā)展的作用和影響都是不該抹殺的。
(未完,待續(xù)。下一節(jié)談談當代人應如何對待館閣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